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穿越到先秦吃顿饭,差点饿死!先秦某店小二: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打尖!来一碗西红柿鸡蛋面那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西红柿是美洲货,明朝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麻辣烫总有吧?上一碗!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穿越到先秦吃顿饭,差点饿死!那就不吃饭了,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宋朝民间才有种植……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真抱歉,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喂,客官……客官您别走啊!客官您还要什么?…………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习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时间轴01美洲物种的外传材料:(大宛)有蒲陶酒。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司马迁《大宛列传》

名称传入时间引入地蒲陶、苜蓿、胡桃、西汉西域胡瓜(黄瓜)、胡麻(芝麻)南北朝印度/西亚番石榴、番木瓜宋元由“番舶”带入注: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1.特点:①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②物种种类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交流;③主要是陆路。它(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世界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2.原因: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原因(推动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哥伦布大交换2.外传概况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外传的时间、种类、传播途径。3.表现类型物种

传入欧洲传入中国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17世纪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被“穿越”的玉米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材料一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凤冈陈氏族谱》【学思之窗】p9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路径和原因)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路径:明朝万历年间,通过菲律宾和越南传入中国。原因:①新航路开辟;②耐旱、高产,可有效缓解饥荒;③华侨华人的积极引入和推广。3.表现类型物种

传入欧洲传入中国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17世纪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④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典例研析】(2022·山东高考·11)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西亚向东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南太平洋向南亚、东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所以两种作物是小麦(西亚)、甘蔗(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群岛),故选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图中美洲是传入地,排除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美洲、中国是传入地,排除B项;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中国是传入地,排除D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A.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B.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C.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外来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豆类、番茄、辣椒、花生和番茄等,在西欧、中国等地区的种植与推广,丰富了世界人民的餐桌,改善了世界人民的营养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等,表明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排除B项;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与“提供了蛋白质”“提供了维生素”和“支撑着众多的人口”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外来物种导致了当地物种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0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1.概况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相关史料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2.农作物(欧亚)的推广类别物种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经济类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咖啡(非洲)用途物种影响用于役畜用于食用3.禽畜的推广牛、驴、马猪、羊、鸡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非洲阿拉伯欧洲美洲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P11【历史纵横】咖啡的传播及其产生的重要社会影响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典例研析】(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某历史学家在考察某一经济作物的传播史后,认为该作物富有全球史意义。它最初可能从印度、波斯传到埃及;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16世纪起,西班牙与葡萄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种植,再将加工产品运回欧洲。这种经济作物应是()A.棉花 B.甘蔗 C.胡椒 D.烟草【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它最初可能从印度、波斯传到埃及;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16世纪起,西班牙与葡萄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种植,再将加工产品运回欧洲”信息可知该作物应该是甘蔗,B项正确;古今中外,人们驯化栽培的棉花有亚洲树棉、非洲草棉、中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棉花的种植条件及其使用价值影响了棉花的向外传播,排除A项;一般认为胡椒原产地在东南亚热带地区,其生长所需的温湿度及阳光制约着其传播,排除C项;烟草的原产地在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2022·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关于以下图片信息表述正确的是()A.新旧世界以和平、平等交流为主 B.物种交流的结果具有两重性C.手工业产品是物种交流的主体 D.交流渠道海路陆路并行【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新世界流向旧世界的物种有玉米、番薯、火鸡、豆荚类等,从旧世界传入新世界的物种有小麦、包心菜、柠檬等,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具有双重性,B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新旧世界间的物种交流,不能体现新旧世界以和平、平等交流为主,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物种交流的种类主要是农产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交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海路,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国被称为“国王的水果”。据此可得出()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殖民地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可知,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英国并成功种植,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南美洲主要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76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表为人类历史上的物种交流的重要阶段。这表明物种交流时间概况公元前100年~公元300年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丝绸之路。中国得到葡萄、高粱、骆驼和驴;罗马获得了樱桃、杏、桃子、核桃等。公元7~8世纪唐朝大量进口外来动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等物种。公元13~14世纪蒙古建立政权推动交流。胡萝卜柠檬带入中国;粟传入波斯。公元18~19世纪全球航路开辟后,有意引入物种成为制度化的事业。A.具有趋同化发展趋势 B.提高了人类抗饥荒能力C.具有阶段性和多向性 D.促成美洲居于主导地位【答案】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公元前100年~公元300年”到“公元18~19世纪”,物种交流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即阶段性及多向性,也从侧面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与趋同化无关,排除A项;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提高了人类抗饥荒的能力,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0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三、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三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哥伦布大交换》(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3.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材料四葡萄牙人还把香料植株直接带回欧洲,种植在身边的温室中,尽管期望植物结果往往徒劳无功。香料逐渐成为人们身边的普通植物。葡萄牙为欧洲人的香料观增添了许多现实因素,解构了关于香料的神话。——加西亚·德·奥塔《关于印度草药、药物和医用产品的谈话》材料五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4.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材料七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材料六“哥伦布大交换”重新划分了世界各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这种重新划分使得欧洲各国的生产力及财富水平获得了飞跃,这为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美洲蔗糖的引入,英国产业工人的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对于英国城市无产阶级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永伟黄英伟周羿《哥伦布大交换”终结了“气候一治乱循环”吗?》①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②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材料八P12【史料阅读】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加拿大“一支黄花”◎亚洲鲤鱼50公斤左右◎非洲大蜗牛◎鳄雀鳝入侵◎大薸(水莲)【知识拓展】外来物种的侵袭【典例研析】(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答案】C【详解】从材料可知16世纪以来欧洲的菜肴中大量使用了各种香料,而这些香料大多盛产于亚洲,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各国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黄金白银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的现象,与材料中欧洲人饮食菜肴中调料增加无关,排除A项;16世纪欧洲菜肴中的调料,大多是从亚洲进口的,欧洲从美洲掠夺的主要是黄金、白银和棉花,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16世纪欧洲菜肴中调料增加,不能表明调料多了就是民众消费奢侈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杰里·本特利在《简明新全球史》一书中指出,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材料反映了()A.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增加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物种交流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500年......,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间的物种交换和人口的迁移,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和营养,推动人口的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全球贸易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典例研析】(2022·河北唐山·高三开学考试)如图早期英属北关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北美()A.物柳交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B.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C.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农作物种植 D.普遍建立了种植新作物的农场【答案】A【详解】从材料中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的分布来看,有许多美洲之外的农作物,如苹果、小麦、水稻等,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物种大交换有关,A项正确;材料与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D项错在“普遍”,仅在沿海地区,排除。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亚洲人口的迅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