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作业设计_第1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作业设计_第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作业设计_第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作业设计_第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作业设计

一'单元作业概况

作业案例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求,本单元主要让学

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厘米和米并

知道之间的关系;会让学生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学会

测量线段,会画给定长度的线段;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为了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

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通过设计了书面、操作和实践等形

式的作业,根据学情分层进行作业设计,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水平。

二'案例征文

(一)学科核心素养细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促进学

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

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

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

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

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

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概念是长度单

位。教材体现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性,使得教学过程自然合理。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明白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白了

数学在生活的应用,感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

过观察、操作、测量、作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长度

单位厘米和米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获得“厘米”和“米”的概念,

并且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用尺子测量

线段,会画线段,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大概念架构

大概念:长度单位是人们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计量单位。

在“长度单位”这个大概念的统领下首先让学生明白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单位概念;进而认识具体的概念“米”、“厘

米”,通过具体的概念使学生建立更加直观的长度单位概念表象。认识

“线段”并学会用尺子进行测量并会画给定长度的线段。让学生在操

作中体会长单位的意义,通过作业设计测量生活中常见物品,体会长度

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根据实际情况选

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以上学习内容,通过作业练

习巩固和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

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本单元教材中共8个例题,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计划用5个课

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讲授例1、2、3内容,以情境图引出问题,

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进而结合直

尺认识“厘米”,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1厘米有多长,建立

具体的概念表象。学会直尺的使用方法,在应用过程体会长度的单位的

作用和意义。第二课时讲授例4、5,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长度单位

“米”。让学生动手比划1米有多长,建立米的概念表象。通过观察

米尺,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让学生知道1米=100厘米。知识由直

观认识转变为抽象概念理解。第三课时讲授例6、7o例6是让学生

认识线段。线段相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

理解,借用实际生活中的“拉紧的一段线”、“黑板、课本等物品的边”

引出线段,让学生明白线段的特点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这一过程体

现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例7让学生掌握画给定线段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画线段,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理解线段的特征是

“直的,有长度”。第四课时讲授例8,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初步

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

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五课时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练习,结合练习一习题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熟练

掌握用直尺测量和画线段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

位。

教学流程结构图:

单位

长度

^^一

例1

第1课

识厘

.尸认

例2

。Y

厘米

认识

米测

用厘

长例3整第

度练5

识米

厂认

例4课

第2课

米0-

单认识习时

的关

和米

厘米

例5

6

段例

识线

L认

第3课

线段A

认识

7

段例

画线

问题

解决

第4课

例8

设计

内容

具体

作业

(四)

课时

第一

一填

想,填

想一

一、

)o

物体有

米的

1厘

约是

度大

中,长

常生活

我们日

1、在

单位

)作

以用

,可

的物体

比较短

2、量

),1

约(

掌宽

),手

约(

指宽

个食

3、一

)o

约(

步长

),一

长约

长度。

物体的

出下面

4、量

)厘米

长(

铅笔

米,

)厘

长(

橡皮

厘米

验1

步体

进一

学生

例让

活实

过生

题通

1、3

:第

意图

(设计

体会

学生

境让

活情

际生

合实

,结

建立

表象

米的

对厘

学生

加深

度,

的长

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同时通过体验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运用发散学生

思维。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在测量中的实际运用。)

二、量橡皮的长,在下面量法是正确的括号里画“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判断正确的测量方法,即巩固

了测量的方法又为估测物体提供了一些标准和参照。)

三、实践

回到家中你和爸爸或妈妈一起分别量一量家中的餐桌的长和宽

分别是几挂?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用挂量同样大小的餐桌的长和宽,让学生思考

结果为什么不一样?通过思考得到测量时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

同,进而体会到统一长度的单位的意义,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四、拓展延伸(选做)

3条绳子绕在3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最长,()最短。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三个瓶子上绕的线的不同,找出判断长

短的标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想一想,填一填

1、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

表示。

2、1米里面有()个1厘米,所以1米=()厘米。

3、40厘米+60厘米=()米1米-30厘米=()厘米

80厘米一20厘米=()厘米3米一200厘米=()米

4、在圆圈里填上或“=”。

3卷30厘米100厘破1米

30避)1米-60厘米4®42厘米

(设计意图:第1、2题通过填写检测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认识、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识,检测学生“双基”知识掌握情况。第3、4

题通过计算、比较大小等不同的方式,检测学生关于米和厘米之间关

系这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

活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方式。)

二、判断。

1、1米长的铁丝比100厘米长的铁丝长。()

2、小红比小亮高2米。()

3、100个1厘米就是1米。()

4、桌子高1米6厘米,也就是16厘米。()

5、一棵大树高13米。()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学习难点而设计,习题以生活中常见物品为

载体,需要学生运用实际生活经验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后进行判断。通过

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的再加工进行判断,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在

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体会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三、课外实践

在你的家中找一找,长大约是1米或1厘米的物品有哪些?比一

比它们的长短,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寻找长度为1米和1厘米的物品,让

学生更加直观理解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多长,通过比较,体现二个长

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明

白数学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课时

1、下面的长方形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