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言之我的青春语文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精讲版课件_第1页
西安发言之我的青春语文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精讲版课件_第2页
西安发言之我的青春语文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精讲版课件_第3页
西安发言之我的青春语文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精讲版课件_第4页
西安发言之我的青春语文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精讲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文教学充满青春气息

—我的“青春语文观”

反思来自于对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的清醒担当

唯考是图,唯分是图,唯升学马首是瞻:

学生异化为考生,教师异化为机器。

素质教育是颗不幸的种子,一脱手便被撒在应试的冰冷土地上。应试教育非搞不可,素质教育也必须实行。这意味着,我们只能也必须在应试的夹缝中开展素质教育,教师的人格力量许多时候表现为,我们就是要利用应试的实用性、功利性、残酷性来进行素质教育,教会学生面对生存、适应生存和超越生存的从容、镇定、优游的心态,教给学生一种做人的素质,即一方面丰富自我知识,壮大自我智慧,强化自我能力,另一方面人格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成长,让自己以美的精神和灵魂,用艺术化的、诗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化解单纯残酷的生存竞争带来的焦灼空虚,去遏制物质主义带给我们的人性滑落。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宿命。

我们命运的悲壮和神圣正在这里,我们两肩挑起应试的重担,双脚踩在冰冷的应试竞争的崎岖山路上,双手却得在黑暗中摸索发展人、发展人性、发展人的自由精神和超越灵魂的坦途。

语文教育,更需要乌托邦的情怀

我所提倡的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要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命力,激活师生语文生活,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一种生命如新的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和享受幸福的人生奠基。

青春之语文坚信生命同青春可以永远相伴,相信语文学习是建设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青春之语文将语文学习生涯规划为生命状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不断铸炼热爱生命超越自我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

青春语文研究的基础着力点:基于文本特质研究的语文生活的创新基于文本特质研究的课堂教学常式与变式的创新基于文本特质研究的文本细读的创新……保持青春的关键词:激情

激情来自于创新

青春之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第二层次: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品味中创新第三层次: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第四层次: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两幅错误的杀狼图: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子上,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生:斩首示众。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生:身首异处。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师:天啊!这真是容易理解错误啊,大家一定要牢记啊!(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生写)……

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展示的是教师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教师对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元素的巧妙应用,她实质上是生命激情的一种表达,她来自于一种信念:我要把我的语文课上得与众不同,上得充满瑰丽的想象与青春的激情。经历了这个阶段的青年教师是值得自豪的:因为惟有不安于平凡与平淡的心灵才催生得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也许这些创意还显得幼稚和张扬,但是那种忘我地追求教学艺术的精神却会让每一个青年教师尽情地享受到语文教学的浪漫之美。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一类型的语文课,开始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_____

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第二自然段学习《木兰诗》的尴尬

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幸运的是,在这堂课上,我的孩子们没有理我的“循循善诱”,他们坚定地为自己开辟了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学情的课堂阵地。 所以,教师不能只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设置教学流程,教学的起跑线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划,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各自能够到达的较高目标。

这样的课堂具有的共同点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再由此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

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新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为:《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编者作了如下单元提示: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是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精品散文给予当代中学生的精神困惑远远超越了“爱”的主题。比如,以下的几个观点就集中地尖锐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误区:

——这些小人物一点儿都不伟大,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是值得我们向往和仿效的。

——这些文章让我们感到人生是灰暗的、悲观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些人的命运可悲可叹,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活该!

——善良人的命运都不好,我才不做善良的人!

第一、“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深入感悟“不完美”之中的“美”,才能咀嚼出人生真味儿第二,“天道酬善”“天道酬真”,真善美的价值是永恒的第三,热爱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筋骨与脊梁

英雄主义的教学必须“脚踏实地”

——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主题的反思

对我高唱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凯歌,不少孩子根本就不买帐:——夸父真是个傻子,以为有点儿神力就可以和太阳玩玩,结果呢,太阳没追到不说,还白搭上了一条性命。不仅赔上一条命,而且还弄干了黄河渭水,不知道多少生物又得遭殃呢?也许现在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恶劣也是那会儿埋下的祸根儿。(柯晨号)——虽说夸父在人们的心中印象是无比的伟大。但实际上他的英雄精神对结果于事无补。太阳并没有因为他的执着与爱心就变得软弱起来。太阳依旧对他毫不留情。对极限挑战固然很英雄,有着崇高的目标也固然让人敬佩,但如果不现实的话这种勇敢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是夸父,我就绝不会拿生命去和太阳赌气,我会好好地活着,做好我能做好的小事,享受我的人生。(于西南)——诚然,夸父的形象是高大的。可是为了获得这个“高大”的评语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面对过于强大的对手时,我们是应该选择放弃呢还是坚持执着?我的观点是:放弃也是一种美,生活需要量力而行,踏踏实实。放弃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欲望吧,让我们把希望留给现实。(焦雅)和孩子一起探讨,英雄的最可爱之处是热爱平凡的生活。和孩子一起研究,所有探险的终极其实都是心灵的探险。和孩子一起定义,英雄的本质是实践真正的生活。教学案例:

关于小说《台阶》的一系列思索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

—《台阶》意蕴新探比如我们在讲《台阶》时,就很容易把“父亲”讲成一个悲剧人物。这似乎很正常,因为,父亲身上,确实有许多悲剧因素。但我认为,这些悲剧因素并不能证明父亲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我们对其“可悲”之处的强调方法不恰当,就完全有可能引发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负面思考,严重的甚至可能使学生鄙视劳动和轻视底层劳动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台阶》以及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价值定位。比如,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八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杨老师是这样评价的:

父亲造台阶所表现出来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他把改变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加高台阶却是可悲的。作者似乎也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在结尾处画蛇添足地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为父亲的失落给出了一个浅显的答案。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

总之,把父亲的痛苦仅仅归结于父亲的提升家庭地位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是不合理甚至可笑的。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批判父亲的精神境界还不够高,甚至嘲笑父亲“台阶意识”的落后,因为用这样的精英阶层才可能有的价值观来衡量父亲根本就荒谬。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我们绝不能把批判这种“可悲”作为学习《台阶》的主旋律。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的创业精神,更要思考父亲以及中国农民的命运问题。我以为,面对《台阶》这一类的小说,我们——也许比农民生活得稍微多点儿尊严的人,应该有“俯下身去”读的意识。但这“俯”,绝不仅仅只是悲悯。只有真正的爱和深刻的理解,才会读懂《台阶》们的主人公,才不会在有意无意之中犯居高临下的错误。究其根本,这其实是涉及到阅读观的问题——你到底是平民的阅读观,还是精英阶层的阅读观。唯有如此,《台阶》们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才会避免被扭曲的可能。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尴尬之一:“跨越式”的精神追求让人生的选择成为两难。

尴尬之二:“跨越式”的追求不一定能够使人享受到相应的精神愉悦。

反思:语文的激情不可能天天都来自于“语文蹦极”,语文之美,更应该体现在细水流长每一天,语文更应该是柴米油盐过日子。

探索语文学习规律,建立完善的班级语文学习制度是当务之急

如果说前几个层次的创新主要还是在单篇课文的教法研究上全力突破的话,那么更高层次的追求应该是要求自己整体俯瞰初中教学,全面规划,让自己的教学摆脱零散、混乱、随心所欲的缺点,而逐步走向高屋建瓴的“科学性”。青春之语文的最佳状态是: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摸索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使语文学习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

具体做法是着力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明确了宏观和微观的学习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级的语文学习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让语文的教与学既生机盎然,又脚踏实地。

日记制度日记评讲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错别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课前演讲制度班级图书馆不闭馆制度读书汇报制度清晨积累制度积累考试制度五分钟微型课制度班级“百家讲坛”制度口语考试制度班级生活语文化制度专题活动写作制度我理想中的青春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灵活语言品味:灵动学情应变:灵敏规律把握:灵便

挖掘情感奔涌的生命河道——让我们为初三歌唱

语文老师是什么?语文老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教授者,而是创造教材的人。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复述者,而是建设语文生活的人。语文老师一定要是学生生命河道的挖掘者和清道夫。所以,我说:孩子们,让我们用才华和生命力和初三的阴霾抗争。于是,有了我们的“十月诗会”——为初三歌唱。

初三

——重庆外国语学校初三、十二班周子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何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哪怕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考场上万马战犹酣拔剑长啸,怒发冲冠正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王当箫马奔腾与初三一决高下

当月考的成绩一分一毫地比较,当期末的脚步日益临近,当雪白的试卷淹没初三,诗歌便理所当然地死寂于心。但我坚信,它会醒来,它会复苏!石门村的雨檐下,席慕蓉封笔,她说诗死了。诚然,诗歌像李贺,像济慈,——英年早逝,芳华已衰。但诗歌更可以是杜工部,可以是苏东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诗歌,是生命的载体,生命的本源,没有诗的生命便没有幸福和真纯可言。我相信,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摘自初三、十二班学生冉雪立日记《美酒封坛》)

青春之语文,反对语文教师陷身于琐碎事务,心灵老化,无所作为,呼唤语文教师终生保持专注与创新,热爱生活,积极有为。青春之语文,反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坐井观天,盲从附和,呼唤学生投身语文壮美天地,借语文之东风,舒展健康俊朗的青春个性。青春之语文,反对语文教学功利世俗,单一沉闷,呼唤以充满瑰丽想象的实践提升语文青春品味。

把教育看成是发现、创造、享受生活的一种艺术,乃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教育本身也即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理想的追求。但是,现实无情,理想与现实常常不能牵手。即便如此,总要有人在过分功利的教育红尘中执著追寻在水一方的教育诗意;总要有人在现实的教育困境中为灵魂深处的教育理想辗转反侧;总要有人肩扛着闸门,让我们的子孙后辈,去发现,去创造,去享受最人性最幸福的生活;总要有精神的跋涉者即使在人性的荒原上也依旧翩翩起舞……

——录自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

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们当中的人大多都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如果我们以教书这一职业与别人比功名利禄,我们就毫无骄傲自豪可言,除了自卑,我们一无所有。但是,如果真正沉浸在让学生获得了一点点提升的微小喜悦中,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个职业成就了我们,拯救了我们。

还是想以罗素的一句话作结:所有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科学都是源于起初那种虚无飘渺的幻想——那种向人们召唤,诱使人们舍弃安全与舒适去忍受悲壮痛苦的奇美。凡怀有这种情感的人绝不会受名缰利锁的束缚,因为人之变得伟大,全归功于这种热情。

——摘自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狼》:两幅错误的漫画掀起的教学高潮(1、提问点拨2、听读改错点拨3、读图改错点拨)两幅错误的杀狼图: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子上,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生:斩首示众。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生:身首异处。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师:天啊!这真是容易理解错误啊,大家一定要牢记啊!(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生写)……《沁园春雪》:根据你的理解设计诗词TV《题湖阴先生壁》:把湖阴先生家的情景画出来,根据文本引发争论《苏州园林》:四张园林图片四个导游解说《木兰辞》:设计木兰明星档案《俭以养德》:填充“靶子图”《珍珠鸟》:设计小鸟宝贝成长日记、人鸟对话《济南的冬天》:你选谁当济南的形象代表

《羚羊木雕》:故事中其实每个人都是受伤者,你最同情谁,请你给他写一封信。或者以主持电视节目《实话实说》的方式《石壕吏》:课本剧改编和表演《落棋有声》辩论赛:如果你是厂长,你选谁当车间主任?《中国石拱桥》:作石拱桥的设计师重现赵州桥卢沟桥的形象《云南的歌会》:如果你是张艺谋,带着你的剧组到云南采风去《桃花源记》:画、演、辨……

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展示的是教师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教师对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元素的巧妙应用,她实质上是生命激情的一种表达,她来自于一种信念:我要把我的语文课上得与众不同,上得充满瑰丽的想象与青春的激情。经历了这个阶段的青年教师是值得自豪的:因为惟有不安于平凡与平淡的心灵才催生得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也许这些创意还显得幼稚和张扬,但是那种忘我地追求教学艺术的精神却会让每一个青年教师尽情地享受到语文教学的浪漫之美。

对这一层次的课堂创新的反思:优点:热情活泼,丰富多彩,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时尚极富动感。弱点:1、课堂有过于活动化的倾向,极易造成对语言文字的架空。2、招数总是有限的。几板斧:画、演、辩、情景教学、形象教学……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成熟将魅力渐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情不能仅仅寄托在感性的形式上。

思考:除了显性的阅读快感,如何能让学生享受到隐性的阅读快感。请思考以下教例,它们和刚才的课有什么不同?我这样上《春》:

爱就一个字草

春花

春风

春雨

春人

(唱、吟、洗、冲、润、笼、织……)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一类型的语文课,开始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第二层次: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品味中创新

实词的魅力

张岱真的视金陵客为知己吗?(激发学生细细咀嚼“拉余同饮。强饮三大杯而别”一句,引起争辩)生:我觉得他是满心欢喜的。因为他强饮了“三大杯”。三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喝得多说明他心情愉快。(众笑)师:分析得好!这个“大”咀嚼得有意思!生:我认为他并不是满心欢喜的。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酒的!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啊。师:再咀嚼一下这个“拉”字!生:从“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的。否则,他就会自己主动进入酒局了。生:而且他是“强饮三大杯”,这个“强”字,我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强的。生:我也认为他并不欣喜。你看,他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别”耐人寻味。张岱喝完就走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师:真聪明。如果欣喜,按照常理,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会需一饮三百杯啊。……《藤野先生》之“瞥”

《望江南》之“独倚望江楼之“倚”《隆中对》之“身长八尺”、“卧龙”《曹刿论战》之“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平民参政的传奇》)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的长诗如何处理?

虚词的魅力1、另外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亲爱的爸爸妈妈》)2、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3、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与〈山海经〉》)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趋如故。6、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7、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8、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9、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0、

“——然后我死了”(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

)11、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标点符号的魅力

讲《邓稼先》一课,人物形象品味到到高潮的时候,我们的视线集中到了邓稼先的一句话上“……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朗读的魅力

教小学生朗读“弯弯的月亮”《乡愁》

“这头”、“那头”可不可以换为“这边”、“那边”?

教师对既古老又充满朝气地永远在发展在创新的祖国语言要有创造性的感悟。文本就像是大海,老师就像海滩上捡拾贝壳的孩子,要想捡到珍珠,必须要有阅尽沧海的勇气。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的平台,供学生曲径通幽。要智慧地引导学生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

我这样上《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

一次课堂哗变给我的思考:

我没有想到,我的课堂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偏离了我的方向。一个女学生,不,应该是一个小女孩很自信地站起来,很从容地开始发言,她说:“请老师和同学们不要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菲利普夫妇的女儿都已经二十八岁了,而德拉的丈夫吉姆才二十三岁。这个年龄说明什么?说明菲利普夫妇已经历了生活的太多沧桑与磨难,而吉姆夫妇可能还是新婚,还沉浸在对爱情的幻想中。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背景下去重新审视两个故事,我认为结果会完全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诗意的热烈被打破了,课堂讨论在我还未回过神来之前迅速地进入了另一个层面。——我一直不好意思说,我觉得我的妈妈就像那位菲利普夫人,真的非常象。唠叨、琐碎、庸俗、有时还很尖刻。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她还是一位好妈妈。

——菲利普夫人也有她的可爱之处,她辛苦持家,相夫教子,忍受贫寒,最后连一点可怜的希望也无情地破灭。这种破灭不是一个小小的失败,是对一个家庭对一个连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年老女人的致命的打击。于勒的命运暗示了这个家庭未来的命运。作为一位主妇和母亲,一位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主妇和母亲,她难道没有权利暴跳如雷,没有权利指责躲避吗?——生活对于经历了太多灰色的菲利普夫妇来说已无浪漫可言,她们不是圣人,他们寄托在“福音书”上的希望是那样的渺茫,他们岁岁年年的等待是多少普通人家自觉的心灵选择。假如你也生在贫寒家庭,假如你也有那样一个“早年占取了你的很大部分财产并给家庭投下巨大阴影”的兄弟,你能保证在若干年后他再一次以穷困潦倒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时,你还能保持你的风度吗?

——是啊!吉姆夫妇正如作者所说,他们还是两个“笨孩子”,二十岁出头的年龄还是青春的未断乳期,他们还刚跨进生活的大门。他们没有孩子,没有太多家务,没有经历过多的艰辛。如果他们也有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儿,如果他们也曾承受财产被瓜分之苦,在圣诞节的前夜,他们还会拥有那样动人的故事吗?

——是的,菲利普夫妇情感粗糙甚至麻木,但肇事者是琐碎艰辛的生活。吉姆夫妇爱情细腻动人,但如果吉姆长期每周都只能赚20美元,他们能把这种浪漫坚持到六十岁吗?

——我们不能以现代读者养尊处优的身份去俯视菲利普夫妇和吉姆夫妇。实际上,他们拥有的截然不同的两段人生决定了这两对夫妇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

原来,居然是我的课堂设计出了错。

反思:优点:

语文课回归本源,有了浓厚的语文味儿,语文学习有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缺点:

教师之悟在前,学生之悟在后,教师带路,学生走路。课堂的起点是教师预设的,整个课堂教学实质上还是由教师生成的。表面“导”最后还是“套”。

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幸运的是,在这堂课上,我的孩子们没有理我的“循循善诱”,他们坚定地为自己开辟了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学情的课堂阵地。

《于勒》的教学“哗变”又一次提醒我,教师不能只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设置教学流程,教学的起跑线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划,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各自能够到达的较高目标。第三层次: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我这样上《纸船》:

虚拟冰心奶奶的《再寄小读者》,鼓励同学们修改《纸船》

又寄小读者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得知《纸船》将选入初中语文新教材,我很高兴。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寄小读者》和《小桔灯》一样能触动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如果能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就以这封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此致敬礼你们的冰心奶奶

1999、1、生:我觉得第一节最后一句中“抛”字太随便了,表现不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师:那你建议冰心奶奶换成什么字呢?生:“放”字。“放”显得比较庄重,动作也很轻柔,情感韵味儿很浓。师:大家怎么看?生:我觉得不能改。“抛”比“放”有力量,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急切心情。生:“放”字给人的感觉目标挺明确,这在茫茫大洋上,符合实际吗?生:“抛”字可以在空中划出一道孤线,有一种动态美。生:冰心的纸船不是一艘啊,所以“抛”字多好,有一种天女散花般的美感。生:“抛”这个动作有发泄的味道,作者分明是在抛出一腔孤独,一腔思念之情啊!生:其实“放”字也能表现出深情,如果是在一条风平浪静的小河上的话。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在“天风很大,海浪很急”的太平洋上。作者乘的不是一叶扁舟,而是又高又大的远洋海轮,怎么可能“放”呢?只能抛,而且是用力抛。大家想想,站在船头,天风浩荡,冰心满脸泪痕,衣裙飘飘,她双手捧着小船,用力一抛,船在随风飘舞。冰心就以这样的姿势定格船头,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大洋思亲图”啊!“放”能有这样的效果吗?(掌声)。生:××同学的发言提醒了我,既然是在远洋轮上,文中的“舟”都应该换成“轮船”才比较准确。生:我不同意,古代的舟就是船,用“轮船”二字,多别扭啊,在语音上就没有美感。生:关键不在这里。远洋轮肯定大,象泰坦尼克号(众笑),但在茫茫大洋上,再大的船也是渺小的。而“舟”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就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这和冰心当时的孤独寂寞正相称。“轮船”可就安全多了。(鼓掌)生:是啊,这里的“舟”正是作者离乡漂泊的象征啊!生:还有,巨轮太喧闹、嘈杂了、与诗的优美不谐调。师:说得真好。当我们读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时候,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到“舟、”“帆”这一类词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这样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题目开始就给你一片自由的天空我这样上《社戏》:

倒吃甘蔗,越吃越甜我这样上《木兰诗》:不走寻常路,不作寻常解我这样上《斑羚飞渡》:

孩子,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这样的课堂具有的共同点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再由此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

最有价值的应变是在教学的微观情景中

奥楚蔑洛夫可以吃瓜子吗?请首先悲悯我们的孩子一个人的一场战争请猜一猜接下来屏幕上还会出现什么?

创新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这一层次的课堂特色集中表现为: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的交锋、碰撞、融合与升华……孕育这种课堂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青春之语文课堂的常式与变式:第一、两种常式1、教师导学型2、学生质疑型第二、三种“变式”1、教师聆听确定教学重点2、小组合作各施其责3、分组对抗型学习……

青春之语文的教材观:1、有的课文是拿来咀嚼的2、有的课文是拿来朗读的3、有的课文是拿来背诵的4、有的课文是拿来消遣的5、有的课文是拿来批判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青春之语文的教材解读观解读原则之一:一叶岂能障森林具备整合教材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地能动地面对教材,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并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对教材的整合,从具体操作上来看,一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科书进行取舍,对精读和略读进行重新安排。二是教师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学习的顺序,使教材的使用有更加鲜明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三是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跳板,根据不同地域孩子的需要和现实学习的不同需求,把教科书以外的材料引入语文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这激发了我的整合欲望,经过尝试,我紧扣“望”字,着力整合,以六问推进课堂教学。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扣紧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四问:朗读《石壕吏》,进一步体会诗人望春之心境。五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我实施了以主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整合教学。核心环节有四:(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简单分类。(2)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4)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蒲柳人家》、《我的叔叔于勒》、《故乡》有何玄妙?

《蒲柳人家》和《孔乙己》又有何玄妙?《蒲柳人家》、《我的叔叔于勒》、《故乡》这三篇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课文,上了一堂以《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主题的课,比较了一丈青大娘,菲利普夫人、杨二嫂三位泼辣女人,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家人物塑造的精妙。在同一堂课上,我们还有一个整合的话题是《两件长衫》,我让学生比较了何大学问的长衫和孔乙己的长衫。通过这两件长衫,我们透视了不同年代但同样尊崇读书的两个人的不同境遇,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家塑造人物的匠心。

如果把《伤仲永》和《孙权劝学》整合在一起来上,你会发现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都会有新的突破。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几篇自读课文都充蕴着爱国主义的情感。我于是整合了《最后一课》、《黄河诵》、《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上了一堂以朗诵为主线的塑造爱国魂的课。为了引导孩子们欣赏和创作现代小诗,我整合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出现的三位著名现代诗诗人汪国真、冰心、泰戈尔,以《华山论诗》为题做了一次教学探索。

《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曹刿和邹忌比较起来会很有意思,而鲁庄公与齐威王是不是也有整合的必要呢?

引进课外内容更需要大开大合的宏观整合。我曾经整合三部电影《一个也不能少》、《钢琴师》、《荒岛余生》,探讨了三个相同性质的问题:魏敏之为什么是一个农村小姑娘?史标曼为什么是一名钢琴师?诺兰德为什么是一名速递员?以主角的职业身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透视影片主题,挖掘编导创作的内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把《我的叔叔于勒》和陈应松的小说《母亲》进行整合,小说的解读会进入到新的层面。

解读原则之二:俯仰随人亦可怜具备个性化地深度解读教材的能力当我们能从容地依靠“google”搜索出关于文本的万千种解读和教案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剪切、复制、粘贴”可能正在伤害我们的情感与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要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把握好自己思想的舵,要以文本为甲板,以寻找崭新突破口的理想为帆,争取在和学生共同冲浪的过程中为教学开拓出新的航道。优秀的文本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自己也都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只要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一定会在教材研读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好望角”,并因此而为课堂教学开拓出新的航道。所以,青春之语文提倡:语文教师要敢于独立面对教材,要敏锐地体察到传统解读和常规解读中的精华和误区,要善于把全新的解读通过具体的教学形式化为学生自我的深刻体验。

学生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去唤醒和保护:学生对《武陵春》“日晚倦梳头”的插图的批判学生对《天净沙秋思》插图的批判学生对《丑小鸭》的批判学生对《珍珠鸟》的批判学生对《天净沙秋思》插图的批判学生对《买椟还珠》的批判学生对《南郭先生》的批判学生对《夸父逐日》的批判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语言的批判

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走着。……

创新的课堂呼唤教师的批判精神

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_____

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第二自然段

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新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为:《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编者作了如下单元提示: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是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精品散文给予当代中学生的精神困惑远远超越了“爱”的主题。比如,以下的几个观点就集中地尖锐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误区:

——这些小人物一点儿都不伟大,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是值得我们向往和仿效的。

——这些文章让我们感到人生是灰暗的、悲观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些人的命运可悲可叹,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活该!

——善良人的命运都不好,我才不做善良的人!

第一、“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深入感悟“不完美”之中的“美”,才能咀嚼出人生真味儿第二,“天道酬善”“天道酬真”,真善美的价值是永恒的第三,热爱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筋骨与脊梁

英雄主义的教学必须“脚踏实地”

——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主题的反思

对我高唱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凯歌,不少孩子根本就不买帐:——夸父真是个傻子,以为有点儿神力就可以和太阳玩玩,结果呢,太阳没追到不说,还白搭上了一条性命。不仅赔上一条命,而且还弄干了黄河渭水,不知道多少生物又得遭殃呢?也许现在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恶劣也是那会儿埋下的祸根儿。(柯晨号)——虽说夸父在人们的心中印象是无比的伟大。但实际上他的英雄精神对结果于事无补。太阳并没有因为他的执着与爱心就变得软弱起来。太阳依旧对他毫不留情。对极限挑战固然很英雄,有着崇高的目标也固然让人敬佩,但如果不现实的话这种勇敢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是夸父,我就绝不会拿生命去和太阳赌气,我会好好地活着,做好我能做好的小事,享受我的人生。(于西南)——诚然,夸父的形象是高大的。可是为了获得这个“高大”的评语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面对过于强大的对手时,我们是应该选择放弃呢还是坚持执着?我的观点是:放弃也是一种美,生活需要量力而行,踏踏实实。放弃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欲望吧,让我们把希望留给现实。(焦雅)和孩子一起探讨,英雄的最可爱之处是热爱平凡的生活。和孩子一起研究,所有探险的终极其实都是心灵的探险。和孩子一起定义,英雄的本质是实践真正的生活。教学案例:

关于小说《台阶》的一系列思索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

—《台阶》意蕴新探比如我们在讲《台阶》时,就很容易把“父亲”讲成一个悲剧人物。这似乎很正常,因为,父亲身上,确实有许多悲剧因素。但我认为,这些悲剧因素并不能证明父亲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我们对其“可悲”之处的强调方法不恰当,就完全有可能引发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负面思考,严重的甚至可能使学生鄙视劳动和轻视底层劳动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台阶》以及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价值定位。比如,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八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杨老师是这样评价的:

父亲造台阶所表现出来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他把改变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加高台阶却是可悲的。作者似乎也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在结尾处画蛇添足地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为父亲的失落给出了一个浅显的答案。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

总之,把父亲的痛苦仅仅归结于父亲的提升家庭地位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是不合理甚至可笑的。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批判父亲的精神境界还不够高,甚至嘲笑父亲“台阶意识”的落后,因为用这样的精英阶层才可能有的价值观来衡量父亲根本就荒谬。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我们绝不能把批判这种“可悲”作为学习《台阶》的主旋律。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的创业精神,更要思考父亲以及中国农民的命运问题。我以为,面对《台阶》这一类的小说,我们——也许比农民生活得稍微多点儿尊严的人,应该有“俯下身去”读的意识。但这“俯”,绝不仅仅只是悲悯。只有真正的爱和深刻的理解,才会读懂《台阶》们的主人公,才不会在有意无意之中犯居高临下的错误。究其根本,这其实是涉及到阅读观的问题——你到底是平民的阅读观,还是精英阶层的阅读观。唯有如此,《台阶》们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才会避免被扭曲的可能。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尴尬之一:“跨越式”的精神追求让人生的选择成为两难。

尴尬之二:“跨越式”的追求不一定能够使人享受到相应的精神愉悦。

反思:语文的激情不可能天天都来自于“语文蹦极”,语文之美,更应该体现在细水流长每一天,语文更应该是柴米油盐过日子。

探索语文学习规律,建立完善的班级语文学习制度是当务之急第四层次: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

如果说前几个层次的创新主要还是在单篇课文的教法研究上全力突破的话,那么更高层次的追求应该是要求自己整体俯瞰初中教学,全面规划,让自己的教学摆脱零散、混乱、随心所欲的缺点,而逐步走向高屋建瓴的“科学性”。青春之语文的最佳状态是: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摸索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使语文学习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

具体做法是着力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明确了宏观和微观的学习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级的语文学习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让语文的教与学既生机盎然,又脚踏实地。

班有才子初长成http://6917./archives/2007/389923.html(初二、二班百家讲坛今日开讲冉雪立王垚星光闪耀后生可敬)http://6917./archives/2008/541328.html(冉雪立开讲戏曲与红楼,二班“百家讲坛”跨进“新时代”)http://6917./archives/2008/494453.html(冉雪立之新学期第一课——《中华成语千字文》二班开讲)http://6917./archives/2008/559859.html(冉雪立、王悦、吴语寒“三剑客”掀开二班语文专题小讲座热潮)http://6917./archives/2007/456421.html(冉雪立之关于热爱昆曲之作品《永远的吟唱》)http://6917./archives/2008/563581.html(冉雪立郑可小组一腔热血主持汶川地震专题日记评讲)http://6917./archives/2008/685808.html(今天冉雪立王垚主讲《香菱学诗》)http://6917./archives/2007/393118.html(冉雪立之《讲〈论语〉》,有心得》)http://6917./archives/2008/462869.html(冉雪立之《名垂千秋万古苍凉——《少年读<论语>》下篇学习总结课堂实录》)http://6917./archives/2008/545067.html(冉雪立即兴创作的奥运题材诗歌获得全市一等奖)http://6917./archives/2009/712771.html(“威尼斯”掀波涌浪,冉雪立“笑别”讲台)

日记制度日记评讲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错别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课前演讲制度班级图书馆不闭馆制度读书汇报制度清晨积累制度积累考试制度五分钟微型课制度班级“百家讲坛”制度口语考试制度班级生活语文化制度专题活动写作制度初二、二班百家讲坛今日开讲

冉雪立王垚星光闪耀后生可敬

(初二、二班“高山流水”文化社指导老师王君老师报道)11月5日,初二、二班的《论语》学习进入新的阶段:“高山流水”文化社开始正式主持班级的《论语》学习。首先登上讲台的是冉雪立同学和王尧同学。今天,他们合作成功主讲了《子路结缨》一节,深受大家欢迎。初二、二班的《少年读<论语>》学习已近半期。每周一课时,固定安排在每一周周一的第一节语文课。先由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王君老师主讲,后来三位实习老师担纲主持。经过了两个阶段的探索,初二、二班的《论语》学习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初中生学习经典文言文的方法。10月初,在王君老师的策划辅导下,实习老师们通力合作,在班上成功举行了第一次《少年读<论语>》的知识抢答赛。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比赛十组对抗,全员参与,异常激烈,精彩纷呈,取得圆满成功。在后来的学习中,实习老师潘茜老师的创造性教学更是把《论语》学习推上了一个高潮。班级“高山流水”文化社的深度参与将会真正地体现二班“少年读《论语》”的主旨。此次承担重任的冉雪立和王尧均为班级语文尖子,是“高山流水”文化社的创办者和主持人,他们衷心地热爱祖国的古典文化,虽然年龄尚幼,但是其古文化积累远远超过同龄人。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上表现的出了这方面的超人禀赋。这是王君老师敢于委托重任于他们的原因所在。上周三晚上,他们在小教室进行了第一次“试讲”,王君老师和所有实习老师都参与听课和评课。试讲中发现了一些小问题,老师们都给予了耐心的指导。今天早上第一节语文课,小小少年正式登台亮剑。虽然仅仅是初出茅庐牛刀小试,但是冉雪立和王尧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教师素质却让每一个同学啧啧赞叹。他们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清晰流畅,教学富有层次感,整个教学过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两个少年最突出的优点是引用得当,既能立足文本,又能纵横捭阖。教学内容是《少年读<论语>》之第八章《子路接缨》,但是两个小老师引用了《庄子》、《离骚》、《留候传》等经典中的生动的小故事和名言,使本已非常厚重的《子路结缨》的学习更显示出独特魅力。小冉老师和小王老师也非常善于和全班同学互动,他们组织的朗诵和讨论多有亮点。课后,同学们表现出了对小老师的敬仰崇拜。冉雪立和王尧一跃成为班级明星。王君老师更是感叹不已,在点评时由衷地赞叹:“现在的青年一代,不仅仅是后生可畏,而且后生可敬”。据悉,为了准备这一课,冉雪立和王尧阅读了相当多的课外书籍,比如南怀谨的《<论语>别裁》、于丹《论语》心得等等。连续几周的手不释卷,才造就了两位少年在班级“百家讲坛”上的胸有成竹和侃侃而谈。下个周,“高山流水”文化社的另外两名主要成员吴语寒和杨佩璇将主讲《弟子筑庐而居》,试讲已经安排在本周周三晚上。王悦、卢增桐、龙天河等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也在积极准备当中。外语学校初二、二班的班级“百家讲坛”,是否坛坛是好酒,我们将拭目以待!

朗读考试精彩纷呈豪门视听盛宴震撼人心

12月13日晚自习,初二、二班半期朗读考试如期举行。考试结束后,班主任王君老师、邀请嘉宾龙国建老师以及所有同学都“瞠目结舌”。这次考试水平之高,效果之好,远远超过了预期。朗读考试二班期期举行,形式丰富。有个人朗读式,组合式,小组集体诵读式,全班诵读式。这次选用的形式是小组比赛式。朗读材料为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雷电诵》和《海燕》必选。要求小组自己钻研教材,确定主题,选取内容,整合成文,形成七分钟的朗读文本。全组参与,小组和个人都要评分。优秀小组将给予物质奖励。在比赛中,同学们表现出来了可贵的创造激情和表达激情。每一个小组的朗读文本都富有特色,队形编排都富有创意,配乐的选择恰到好处,每一个同学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最为可贵的是,许多小组摒弃纯粹朗诵的形式,而成功地尝试了舞台表演朗诵。冉雪立塑造的屈原、龚芮瑶塑造的婵娟等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朗诵队型的变幻和小组成员的配合是这次朗读比赛的亮点。因为整体创意的突破,每一组的“核心同学”成功地带动了朗读较弱的同学,全员的倾情参与使每一个小组的朗读都感人至深。最让王君老师感动的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充满了阳刚之气,蕴涵着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人生困境的超越的单元。开始王君老师还很担心,这一代孩子比较崇尚奢华和颓废之风,他们能够理解这些满载着哲理思考,向残酷的人生和命运宣战的文字吗,能够表达出这么热烈和深刻的生命之挣扎吗?比赛完后,全班同学都感慨万千。这次朗读考试,见证了初二、二班孩子们心中的激情与良知。因为每一个孩子都用生命深处的全部力量在演绎在呐喊,所以整个比赛高潮迭起,简陋的教室里上演了一场感天动地的“豪门视听盛宴”。

二班集体《论语》阅读渐入佳境六十三同学“讲”“演”经典个性飞扬

12月2日晚7点,初二、二班“读《论语》,演经典”活动如期在教室举行。历经两个小时的比赛,全班63位同学均登台亮相。最后,有三十五位同学的表演被评定为100分,喜获班级表演百花奖。这次表演为初二、二班集体阅读《论语》系列活动之配套活动。集体阅读《论语》是初二、二班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的实践。这是在社会经典阅读的功利性、低俗性的背景下的一次突围。为了让班级读《论语》的活动富有实效,初二、二班从各个方面做了充分的努力。第一,精心选择优秀的《论语》阅读文本二班选择的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占泉副教授正在编纂的《少年读〈论语〉》(初稿)》。这是一个语文教学蓝本,供小学高年级至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选择使用。此蓝本划分为上下两编,凡廿一节,每节主要含两个部分:其一,和《论语》及孔子事迹有关的故事浏览。其二,相关的章句阅读,分作诵读(含背诵)、熟读和浏览三项。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乃是“合参”,即带着趣味浏览有系统的故事,连带着诵读经典的文言章句,积淀文言阅读的语感,培养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比如读本上编《孔子和他的弟子》含9节:1.丘之好学也2.贤哉回也3.由也升堂4.鲤趋而过庭5.子夏问诗6.宰予昼寝7.子贡游说诸国8.子路结缨9.弟子筑庐而守。下编《孔子人生大事记》含十二节。读本还含“部分文言常用虚词义项分辨”等五个附录。选择这样的读本的理由在于:它把《论语》的精华内容以最血肉丰满的形象展示了出来,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灵动性。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由选取全部或者局部内容,将此蓝本改造成语文教材,应用于教学实践。它的趣味性和系统性,使班级的的文言经典阅读有了质量的保证。第二,全方位建设适宜经典阅读的班级大环境经典阅读制度乃是我的班级语文学习核心制度之一。班级图书馆的建立是二班在建班初期完成的第一个“大工程”。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二班班级图书馆有近八百本精品图书。班级实行“好书漫游活动”,书籍全开架,只要不带出教室(寒暑假另有政策),孩子们可以自由借阅。在二班,课外阅读是权力也是义务,而不是受到打压堵塞的“非法活动”。王君老师还专门写了《半期、期末考试班级图书馆不闭馆》一文号召全班同学让经典阅读正常化,不要受考试的牵制和影响,动员孩子们“绝不妥协”地和其他学科“抢”时间来阅读。阅读制度的辅助工程是班级语文网络家园的建立。另外,二班在学校取消了早自习的背景下每天坚持十五分钟的语文积累工作。用这个时间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积累。二班师生坚持“日记长跑”。中午自由收视“百家讲坛”。每周三第一节晚自习固定为下周主持经典阅读的同学试讲时间。每周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专时专用为由学生主持的课外经典导读课。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小组经典阅读知识抢答赛或辩论赛。每半学期开展一次经典阅读课本剧表演。二班还大胆地改革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常式”和“变式”,让由学生主持的五分钟“微型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之一,为支持学生走上讲台宣讲《论语》等经典做政策上的保证和能力上的培养……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经典的阅读营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的大环境。让学生身处狭小教室,心在广袤时空,从不会感觉到只有“课本”的学习才是正业。让经典阅读家常化成为可能。第三,倾力打造班级精品文学社团二班的《论语》学习之所以能够得到顺利的推进的原因在于班级“高山流水”文化社团的强力支持。文化社的社员们曾这样描绘他们的社团生活:我们在磁器口看糖艺,纺丝绸,我们在湖广会馆潇潇暮雨下寻访重庆的历史,我们讨论着李太白的“月下鸟啼”,我们争论着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我们欣赏了婉约雅致的越剧、昆曲,我们探索着大漠戈壁中遗失的神话……历史传来的芳香让我们迷醉,古典文化浸润着我们的骨骼……我们驾驶着小船驶出小河的源头,去追寻更加宽广却也更加惊险的大江。我们还要去学习古代礼仪,去聆听红楼梦箫,去感受眉山烟雨,去探寻王陵帝宫。我们要坚持讲好《论语》,这是华夏文明的标志,我们要用行动去证明“人文奥运”……(选自社团半期工作小结)在“写吧”“wangjun”的网络日记本上,王君老师留下了这样的班级新闻《初二、二班百家讲坛今日开讲,冉雪立王尧星光闪耀后生可敬》。班级“高山流水”文化社的深度参与真正地把二班“少年读《论语》”活动推向了高潮。至今为止已经有十多个同学登上了班级“百家讲坛”。他们提前一个月备课,提前一个周试讲,然后在每一周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正式登台亮剑。这已经成为了二班语文学习的一道固定的独特风景。“高山流水”文化社的社长冉雪立同学在《讲<论语>有心得》一文中这样回顾:先是整理资料,要删减,要旁征博引,于是开始调动满脑子的积累,总算在《庄子》与苏东坡那儿得到点儿启示。资料里对字词的注解不够详细,便翻起了《<论语>通译》、《<论语>详解》,对不同解释进行比较与筛选后才满心忐忑地下笔写讲稿。这次讲子路,就抓住他莽撞的性格进行了延伸。曹雪芹著书有个笔法叫“草蛇灰线”,在我看来,讲稿亦如此。要有线索,又不能太明显,朦胧中前呼后应才是最高境界……告诉自己,成败无所谓,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正所谓“六经注我”,《论语》从圣坛渐渐化为身体中流动的血液,成为自己日日吸取的营养。二班半期“演经典”的表演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该次表演分十个小组进行,每一个小组表演时间为十分钟。表演分为两部分:必须讲一个关于《论语》和孔子的小故事,演一个《论语》课本短剧。演和讲都必须体现对《论语》的准确、独到的理解,展现出经典的永恒魅力。班级“高山流水”文化社的同学们主持了这次表演,并成立了评委团负责给每一组评分。王君老师则负责给每一位同学评分。十个小组的表演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取材有:《陈蔡之围》、《孔子与颜渊》、《孔子与项橐》、《子入太庙》、《子路结缨》、《孔子的一生》等等,内容有的来源于《少年读<论语>》,有的来源于其他课外读物。同学们全情投入,精心演绎,两个小时的表演高潮迭起。最后,龙天河小组《孔子与项橐》获得了第一名。另外,龚芮瑶小组、冉雪立小组、张晏小组、王尧小组的表演也获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有三十五同学被评定为100分。他们是:李筱焓、徐来、卢增桐、陶韬、龚芮瑶、廖思琦、吴瑞雪、黎斯豪、周峰立、周虹宇、王悦、刘佩灵、程羽麒、冉雪立、周子杰、贾秋阳、游婧、杨惋心、张晏、杨佩璇、邹夏路、祝可、何思佳、陈威屹、龙天河、王尧、王静雪、李奕亨、吴语寒、唐月、黄文信、彭雪楠、余秋帆、刘晗、陈尚夫。特别让王君老师欣喜的是,这次表演因为总体实力的提高,也促进了部分平时不善表达的同学的表演潜力的展现。比如刘佩灵、吴瑞雪、龚芮瑶、程羽麒、彭雪楠等同学一改平时的腼腆,以大方激情的表演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实力。这次表演王君老师特别强调要努力用“古典”的、“高雅”的形式表达经典,冉雪立、王尧小组完全用文言台词充分实践了这个理念。对于部分小组依旧用“大话”“戏说”的流行形式表达经典的问题,王君老师在总结的时候作了引导。她说:不是说“大话”和“戏说”不可以,但是其精神底理必须是严肃的。如果社会对经典的解读不是立足于热爱、认同、承传民族情感和历史使命,而是以“颠覆”、“重构”为时尚流行。如果经典的阅读严重偏离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经典被无情践踏甚至凌辱,这是中华文化的悲哀。我们阅读经典的职责应当是:排除时弊的干扰,以守护传统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仰望星空的恭敬严肃的心情步入经典的圣堂,去感悟那历史文化在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价值,去感动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精魂……本次活动结束后,班级“高山流水”文化社已经开始策划本学期最后一次集体读《论语》的大型竞赛活动。活动将在2008年一月末举行,以“活学活用《论语》”为宗旨,形式初步定为辩论赛。(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晴)

《中华成语千字文》今天二班开讲

今天,《中华成语千字文》在二班开讲,主讲者为“高山流水”文化社的吴语寒、冉雪立。

《中华成语千字文》为初二下期二班选定的课外文言补充教材。这本小书以历史为经,以文化为纬,从盘古开天辟地的蛮荒时代到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以成语连缀成篇,既纵向再现了五千年历史的茕茕大观,又横向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全篇36章共10272个字,2568个词,工整压韵,典雅丰富,易诵易记,其内涵涵盖了神话传说、朝代更替、政治军事、科学技术、人文历史、自然风物、百业众艺等方面。

《中华成语千字文》比之《论语》在字面上较为浅显,但是知识含量非常大。二班希望通过对这本小书的学习,培养语感,积淀文化,把班级文言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今天吴语寒、冉雪立的讲课以朗诵和典故讲解为主要形式,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儿,极大地提升了全班同学文言学习的兴趣。但是讲故事占用的时间太多,课堂有“历史化”的倾向,语文味还需要加强。从他们的试讲来看,这个文本有许多值得开掘的地方,也更加适合全班同学来齐心协力共同解读。二班将创新学习形式,让这两千多个经典词汇能够真正融入学生的血液,成为他们走进中国文化、走进优美汉语的桥梁。

龚芮瑶随笔写作研讨会今日举行

4月15日,“龚芮瑶随笔写作研讨会”在二班语文课上拉开序幕。小小女儿才华真情动二班,龚芮瑶的随笔引发了全班同学对随笔写作的反思热潮。为写作尖子生召开专题写作研讨会在二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一次是规模最大、气氛最庄严又最热烈的一次。本来昭君老师想把这堂课放在上个星期才结束的“重庆市首届名师及教学新秀优质课堂教学展示大会”上来上,让全重庆市的老师都来参与研讨龚芮瑶同学的随笔写作。但是考虑到安全的问题,主委会没有同意把外语学校的学生车载到沙坪坝八中。为此,昭君老师深感遗憾。但是,“龚芮瑶随笔研讨会”在班上如期举行还是激发了同学们对随笔写作的反思热情。大家以龚芮瑶的作品为起点,展开了热情洋溢的讨论。感悟之深刻准确,见解之独到新颖,让昭君老师多次拍案叫绝。昭君老师以龚芮瑶的随笔写作、运动会家长会优秀作文为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