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曹刿论战》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曹刿论战》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曹刿论战》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曹刿论战》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曹刿论战》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毛泽东评价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1《左传》曹刿论战授课:刘兵舰班级:九年级(1)班十河中心中学《左传》曹刿论战授课:刘兵舰2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2、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义。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4、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3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左传》简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4小知识: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小知识: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5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6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7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8春秋地图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春秋地图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9要求: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宋)朱熹朗读课文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101、又何间(

)焉2、肉食者鄙()3、弗()敢加也4、小信未孚()5、下视其辙()6、登轼()7、望其旗靡()8、夫()战9、牺牲玉帛()jiànbǐfúfúzhéshìmǐfúbó读准字音jiànbǐfúfúzhéshìmǐfúbó读准字音1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注意语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注意语气12翻译大舞台请你秀风采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翻译大舞台请你秀风采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13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军队

攻打请求拜见大官们谋划参与目光短浅深谋远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谋划这件事,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鲁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4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凭借

个人专有

通“遍”,遍及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虚报

为人信服赐福、保佑案件即使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实情类

可以凭借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凭借个人专有15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是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小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一定按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是16小知识: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春秋时代的战争1小知识: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1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在击鼓进军大败驱车(追赶)

追赶、追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18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19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这种战争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春秋时代的战争2小知识: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20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战胜

原因,缘故

第二次充满,士气旺盛

因此,所以

倒下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21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22积累万花筒让你展才能古今异义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鄙陋,目光短浅。卑鄙。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案件

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积累万花筒让你展才能古今异义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卑鄙。指23词类活用神弗福也一鼓作气形容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通假24一词多义1.故故逐之既克,公问其故2.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一词多义1.故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253.重点虚词其乡人曰其公问其故望其旗靡他的,指曹刿的他们的,指齐军的这样,如此肉食者谋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鼓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他,指曹刿。助词,无实意。

何以战以

必以分人必以情凭借把按照3.重点虚词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的他们的,指齐军26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27句式⑴判断句夫战,勇气也。⑵倒装句何以战?⑶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句式⑴判断句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28阅读大本营相信你能行阅读大本营相信你能行29整体感知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1)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曹刿跟乡人的对话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2)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3)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整体感知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1)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302.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文中紧扣“论战”来写,略写了战争双方交战的过程,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战胜的原因。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31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十年春,齐师伐我。2.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乡人的劝阻同时也反衬出曹刿的爱国思想。解读内容探究·交流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十年春,齐师伐我。2.曹刿不32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政治上取信于民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在战前的谈335.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重点聚焦5.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346.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6.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公将鼓之357.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7.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368.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重点聚焦8.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37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分析人物远谋请见爱国热情问战政治远见参战卓越的军事才能论战过人的谋略曹刿的形象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分38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2)用兵轻举妄动,急躁冒进;(3)取胜而不知胜因。

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庄公的形象分析人物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39

►课文主要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对话,庄公前两次回答,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的赐福上,表现了他的“目光短浅”。曹刿认为“小大之狱……”是“忠之属也”,是取信于民的表现,这样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战争才有可靠的保证,这充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课文主要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作者巧妙40战中——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呼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战后——庄公仍糊里糊涂,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科学而透辟的分析与之又形成鲜明对比。从庄公与曹刿的“鄙”与“远谋”二者的对比,衬托了曹刿的卓越才干。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战中——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呼41创新思维台让我来表达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是个平庸的国君。其实他并不“鄙”,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简要地说说你的感悟。创新思维台让我来表达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42我眼中的鲁庄公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广开言路,虚心听意见.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我眼中的鲁庄公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广开言路,虚心听意4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44快快来动脑智力快乐岛快快来动脑智力快乐岛45知识抢答:

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争文化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抗日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知识抢答: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46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名人言战

请你说出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两条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47请用原文填空(1)在《曹刿论战》一文中交代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2)《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囚(3)《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胜利,曹刿对此事的评价(4)《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5)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原句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十年春,齐师伐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请用原文填空(1)在《曹刿论战》一文中交代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48回顾总结,收获快乐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回顾总结,收获快乐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49愿:同学们抓住大好时光,一鼓作气,超越自我,攻克难关,攀登高峰。愿:同学们抓住大好时光,50谢谢指导谢谢指导51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毛泽东评价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52《左传》曹刿论战授课:刘兵舰班级:九年级(1)班十河中心中学《左传》曹刿论战授课:刘兵舰53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2、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义。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4、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54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左传》简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55小知识: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小知识: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56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57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58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59春秋地图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春秋地图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60要求: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宋)朱熹朗读课文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611、又何间(

)焉2、肉食者鄙()3、弗()敢加也4、小信未孚()5、下视其辙()6、登轼()7、望其旗靡()8、夫()战9、牺牲玉帛()jiànbǐfúfúzhéshìmǐfúbó读准字音jiànbǐfúfúzhéshìmǐfúbó读准字音6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注意语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注意语气63翻译大舞台请你秀风采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翻译大舞台请你秀风采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64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军队

攻打请求拜见大官们谋划参与目光短浅深谋远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谋划这件事,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鲁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65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凭借

个人专有

通“遍”,遍及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虚报

为人信服赐福、保佑案件即使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实情类

可以凭借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凭借个人专有66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是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小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一定按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是67小知识: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春秋时代的战争1小知识: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6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在击鼓进军大败驱车(追赶)

追赶、追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69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70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这种战争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春秋时代的战争2小知识: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7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战胜

原因,缘故

第二次充满,士气旺盛

因此,所以

倒下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72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73积累万花筒让你展才能古今异义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鄙陋,目光短浅。卑鄙。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案件

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积累万花筒让你展才能古今异义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卑鄙。指74词类活用神弗福也一鼓作气形容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通假75一词多义1.故故逐之既克,公问其故2.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一词多义1.故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763.重点虚词其乡人曰其公问其故望其旗靡他的,指曹刿的他们的,指齐军的这样,如此肉食者谋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鼓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他,指曹刿。助词,无实意。

何以战以

必以分人必以情凭借把按照3.重点虚词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的他们的,指齐军77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78句式⑴判断句夫战,勇气也。⑵倒装句何以战?⑶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句式⑴判断句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79阅读大本营相信你能行阅读大本营相信你能行80整体感知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1)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曹刿跟乡人的对话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2)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3)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整体感知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1)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812.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文中紧扣“论战”来写,略写了战争双方交战的过程,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战胜的原因。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82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十年春,齐师伐我。2.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乡人的劝阻同时也反衬出曹刿的爱国思想。解读内容探究·交流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十年春,齐师伐我。2.曹刿不83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政治上取信于民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在战前的谈845.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重点聚焦5.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856.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6.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公将鼓之867.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7.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878.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重点聚焦8.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88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分析人物远谋请见爱国热情问战政治远见参战卓越的军事才能论战过人的谋略曹刿的形象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分89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2)用兵轻举妄动,急躁冒进;(3)取胜而不知胜因。

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庄公的形象分析人物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90

►课文主要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对话,庄公前两次回答,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的赐福上,表现了他的“目光短浅”。曹刿认为“小大之狱……”是“忠之属也”,是取信于民的表现,这样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战争才有可靠的保证,这充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课文主要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作者巧妙91战中——写庄公,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