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最终教案课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最终教案课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最终教案课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最终教案课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最终教案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主备人:李亚琴审核人:九年级语文组日期:复习目标: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并完成当堂检测题,准确率争取达到100%。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复习过程复习课文和课下注释,同桌互相检查。准确流利地翻译课文,有问题的组内交流,老师抽查。当堂检测题1、本文作者是,

朝人,字

,是唐宋“

”之一。与父亲

弟弟

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

”词派的代表。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2.默写填空文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用的修辞方法是

,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给下列加点字加拼音欣然()遂() 寝()藻荇()()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6)月色入户(

)(7)念无与乐者(

(8)庭下如积水空明(

)4、.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训练提升:(一)比较阅读甲文《爱莲说》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3题。(18分)【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1、解释加点的词。①陶后鲜有闻鲜:②濯清涟而不妖濯:②亭亭净植植:④相与步于庭中步: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3、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手法,抒发了的复杂心情。1、[答案](1)少(2)洗涤(3)竖立(4)走2、[答案](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3、[答案]托物言志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二)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沉鳞竞跃。译文:(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4、填空。(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答案: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4.(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比较《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节选)》完成习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