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学习借鉴人民日报文章写作技法(看老秘详细分析25篇文稿)_第1页
例谈如何学习借鉴人民日报文章写作技法(看老秘详细分析25篇文稿)_第2页
例谈如何学习借鉴人民日报文章写作技法(看老秘详细分析25篇文稿)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例谈如何学习借鉴人民日报文章写作技法(看老秘详细分析25篇文稿)原作者:雾端凝眸来自:

学习文稿评改谈进退杜榕《人民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17

版)进退,开篇点题。对许多共产党员尤其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是不可回避的字眼。进退的特点。进,意味着党组织和干部群众信任,多表现为在职务上有晋升;退,是因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需要,多表现为从过去的岗位上卸任。什么是进退?该段简介论题。无论是进是退,都意味着变化。二者共同点。这变化既涉及到职务、工作、利益,也关乎责任、意识、环境。联系观点说意义。如何看待和对待这种变化?主观认识方面。尤为考验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和胸襟气度。重要。今年恰逢换届之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党员领导干部都要面对“进退留转”,这就更让“进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实际提高党性修养的重点。进一步深一层。该段说看待进退的重要性。面对个人的进退留转时,若能做到“进”者奋发有为,“退”者心情愉快,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点明论点。下面分述。如何做到“进”者奋发有为?这就要求对工作有进取心,对升迁怀平常心,能够坦然接受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选择。怎么做到进者奋发有为。“进”,一方面是组织培养选拔和个人努力工作学习的结果,但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客观角度讲进的本质。看待“进”时,要学会感谢党和人民的信任,要在“进”之后更谦虚地努力工作学习,更负责地对待责任,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主观角度讲进的要点。如何做到“退”者心情愉快?这同样要求能怀有平常心,以更长远、更宏大的眼光来看待事业发展和个人利益的选择。“退”,是规律和制度的因素所致,也是事业薪继火传的需要。面对“退”时,党员领导干部虽然退出了领导职务,但仍是党的队伍中一员,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不能退,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不能退,共产党人的模范作用不能退,共产党人的清廉作风不能退。同进。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中,闪耀着一大批拥有进退自如宽广胸襟的共产党人形象。杨善洲退位不褪色,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回乡后仍艰苦造林,奉献一生。这样的共产党人,当事业需要他们进时,他们义无反顾;当事业需要他们“退”时,他们无怨无悔。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始终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面举例论证。也并非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能在“进退”之间经受住考验。今年初,山西省太原市原市长张兵生就因求“进”心切、违反换届纪律被处理;而广东省中山市原市长李启红本是“品牌市长”,在57岁快“安全着陆”时因经济问题落马……这些人要么是在“进”时被权力和利益蒙蔽了双眼,要么是在“退”中心理失衡、言行失度、党性失规。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之上。反面举例论证。二者对比强烈,突出论点说服力。新时期,展望。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给了党员领导干部更为从容面对“进退”的环境和条件好句子!好思想!——不论职务高低、岗位前后,都一样会面对机遇和挑战,都一样能作出成绩和贡献。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以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视野看待“进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毕生心力。重申论点。该段高度升华、高度概括、高度点睛,妙笔!学习:为“三短一简”叫好(今日谈)陈家兴《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3日

01

版)

最近湖北省委、省政府规定,要求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简办事。主谓宾,简陈其事。因其切中痼疾,特点及原因干部群众欢迎,网友支持叫好。反响常开会、开长会,根子在于把开会当落实。写长文,病因在不接地气,不知实情,把各种文句堆砌了事。讲长话,问题在于很少接触基层一线,说不出简短有力管用的话。办事拖拉,说到底是心里没有装着群众。列举痼疾,剖析根因。诚然,领导干部公务繁忙,要求凡事都自己干,不太现实。退一步讲,为转折蓄势。但如果逢会必讲长话,逢讲必念长文,就反映出一种不实的作风。亮明观点。倡导“三短一简”,乃至拿出硬杠杆约束,可以倒逼干部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讲管用的话,写实在的文,纠正不良的会风、文风、话风、事风。说明这一动作的好处。当然,倡导“三短一简”的目的,还是要通过改进会风、文风、话风、事风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深层次剖析其意义所在。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办正事、抓实事上,多下基层一线了解民情,多做有价值的调查研究,把各种事情实办、快办、办好以赢得民心。深层次剖析其目的所在。新春伊始,“三短一简”新风扑面,愿这种新风扩展开来,坚持下去。提出希望。横向扩展,纵向延伸。学习:在走基层中锤炼品质田阡《人民日报》(

2011年11月14日

07

版)“只有到了基层、到了一线,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谛、百姓的真情,才能不断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职业追求。”这是一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的深刻感悟。这种感悟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基层是锤炼品质的广阔天地,实践是学习提高的最好课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发展进步,就必须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总结感悟,引出道理,引出论题。走基层不是简单地逛一圈、看一眼,也不是悠闲地赏风景、品美食,更不是敷衍地走过场、装样子,而是通过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反映群众的创新创造、展现群众的精神风貌。对比揭示走基层的目的本质。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履行职责的过程,也是一个增长见识、提升自我的过程。揭示走基层的过程本质。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既要注重多出成果,又要注重锤炼品质。客观本质决定主观选择。就后者来说,应注重锤炼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该段通过揭示“走基层”本质、要求,说明为什么要锤炼品质,转而引出“怎么办”。扎根基层的品质。理论、新闻、文艺作品等是社会实践的总结和记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魅力来自对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敏锐感知与深刻把握。作品魅力需要感知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获得这样的魅力。扎根基层才有魅力。当前,一些媒体和文艺创作人员热衷于追踪明星大腕、炒作花边新闻,却对普通群众的生活没有兴趣。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反映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不会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也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列举作品的不良现象。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切实搞清楚为大众还是为小众、走“上层”还是走基层、跑热门还是跑冷门的问题,把扎根基层、贴近生活作为一项基本功来锤炼。从作品魅力需要的角度论证。吃苦耐劳的品质。理论创新、新闻报道、文艺创作等是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不是坐在办公室动动手张张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就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劳动的创造性角度论证。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就拿不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反面论述。一般来说,基层条件比较艰苦。但正是这种相对艰苦的条件,培养了人民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基层条件决定吃苦耐劳在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恰好学习群众的品质。

实事求是的品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分析问题,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从基本功角度论述。做到这一点,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掌握鲜活生动的信息,从而形成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正确认识。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最佳场所在哪里?就在基层。基层是一个广阔天地,那里有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生动的场景、最感人的故事、最美丽的风景、最鲜活的思想。调查研究场所在基层。能否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将这些“活鱼”捕捉到,并体现到新闻报道和理论、文艺创作中,是检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实事求是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此句是一个思维变式,一般来说:“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将这些“活鱼”捕捉到,并体现到新闻报道和理论、文艺创作中,才能培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实事求是的品质。”而本文如此说法,更好。一是语气更加客观,减弱了命令式语气;二是句子含义更加精确,“一个重要标准”可以适当地减小调查研究的分量,更为客观、全面。恪尽职守的品质。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职责。职责是什么。履行好这一职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必然要求。履行职责怎么做。下面说这么做的好处和必要性。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基层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群众想看什么样的新闻和文艺作品,从而明确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导向、把握什么样的基调;才能领会人民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应当回报什么,懂得与群众的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把自己的职责切实履行好。此段环环相扣。

学习:“我不管”思维祸害不浅(人民论坛)郭震海《人民日报》(

2011年11月08日

04

版)干部换了,难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变了吗?当头一棒,引人深思,令人起疑。走访基层发现,一些乡镇换届、部门调换负责人后,新任干部对前任干部留下来的、没有来得及处理的问题多是拒之门外,理由是:“这是上一届留下的事,找上一届干部去,我不管!”简述故事,阐明开头一句的缘由。为此,群众意见很大:“上一届干部是党的干部,难道换了个干部就不是党的干部了?”问题影响很严重。第一段,列举现象,提出论点(反问形式,强化语气,略带怒气)。这类干部奉行的是一种“我不管”思维,对问题命名、定性。主要表现在,你吹你的号,我敲我的鼓;一任领导一张图,一届班子一个调。说明概念的内涵,对问题的现象进行了高度概括。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十分普遍,问题现象的存在范围,意在说明事情重大、不可忽视、不可不论。首先表现为一种极端的“新官不理旧事”的思维定势。说明突出表现之一。“我不管”式的地方新任官员总认为理“旧事”是给前任“扫尾”,是嚼别人剩下的馍,干得再好都是前任的政绩,为前任“贴金”,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反映不出个人的政绩。揭示问题的思想原因是什么,体现了思想的狭隘,暴露了问题的本质和危害。“我不管”思维还表现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思维定势。说明突出表现之二。“我不管”式的官员到位后,着急按照自己的意愿抛出“新思路”,匆忙按照自己的想法烧起“三把火”,总想尽快干出政绩、拿出成果,好让上级认可。问题的思想表现。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为此走极端,则断然要不得。辩证分析问题,亮明作者观点。这种思维定势,往往是不惜把前任未干完的有益于地方发展的项目废弃,把制定好的一些制度推翻,偏要“标新立异”。归谬法论证,推到了错误的做法。对前任遗留的问题,群众找上门来,更是能拖则拖,能躲则躲,消极对待。揭露本质。如此种种错误思想作怪,势必导致前任一些刚刚开展的工作半途而废,上届某些遗留问题束之高阁。归谬论证,揭露危害。干部的新老交替,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延续,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回到事物基本方面进行论述。“新官”、“老官”都是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讲究服务群众的一致性,坚持推进发展的连续性。一致性、连续性切中要害。“旧事”不会因“老官”不在位而自动消失,也不会因后任的无视而不存在,论述事物存在的客观性,有力。反而因为关系百姓利益、关系地方发展而迟早会成为突出问题。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变化。早理旧事早好,拖久了往往就会成为“老大难”问题。一早一拖鲜明对比,阐明了早解决、必须解决的重要和必要。在这个意义上,能不能理旧事,善不善理旧事,既体现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与素养,更反映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把旧事提高新的高度来认识,来阐述,引人深思和警戒。同时,也是对“干得再好都是前任的政绩,为前任“贴金”,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反映不出个人的政绩”一句的纠正。任何好的决策都经不起折腾。承接干部交替和连续性的论述角度,变化角度,再从决策的连贯性角度论述,使问题分析更加深入,使论证效果更加强力。朝令夕改是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我不管”思维更是祸害不浅。亮明作者观点,危害大大的。我国的航天计划、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从构想到设计,从施工到竣工,是几代人坚持不懈接力的结果。反面论证,举出相反的例子、科学的例子,说明决策的连贯性之必要、之重要。在地方,一些民生工程,由于时间、资金、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一届班子的任期内完成,论述决策连贯性的客观原因。这就需要下一届干部勇于担当,拿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指明应该之举。尤其是对那些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群众意愿的事,深入重点部位。无论是哪任定下的,强调连贯的无条件性。作为后来者,都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上“稳定性”,更有针对性,更突出主题。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指明应该之举。或许有人会嘲笑你在为他人“擦屁股”,但百姓会朝你竖起大拇指。从或许角度进行假设,为论述对象破除可能存在的思想障碍和制约,使论证的力量更深入,更加无可辩驳。这是“退一步”的论述思维,目的是对对方可能存在的反驳理由进行“清空”,对自己的论点进行“加固”。学习: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人民论坛)京平《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14日

04

版)

当前,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逐步走向高潮,说事。记者下基层的身影多了,版面上来自基层的声音多了;记者贴近群众的距离近了,版面上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记者践行的感悟深了,版面上打动人心、发人深思的作品多了。说现象变化。老百姓高兴了,直说“真没想到”,记者受到了锻炼,直说“真没想到”。说心理感受。“真没想到”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媒体忘却了、忽视了新闻的源头在基层、鲜活的新闻在广大群众生活实践中这一新闻工作者的本职。说心理感受的原因。不出家门、不下基层、不到现场,就无法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就无法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各种诉求,就无法写出真实感人的报道,就无法向读者、听众传递真实的声音,记者和群众的关系疏远了、陌生了,报道虚假空洞,群众反映强烈。从反面说本质。这样的记者有违记者的本分,有损记者的声誉。亮明观点态度。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奠定论证基础。铁肩是在基层实践中磨出来的,妙笔是从群众语言中练就的。说基层实践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的西部之行,范长江就不会写出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如果没有深入基层的扎实采访,就不会有通讯主角和作者同时齐名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一传世佳作;如果没有对农村形势的深入调查,就不会有范敬宜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这一在历史关键时刻起到“定音”效果的名篇。事例论证基层经验的重要性。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新一代的年轻记者更应该奋起直追,走向基层、走向百姓。老新交替。“不到现场见到那个人、看到他的生活、听到他说的话,写出的东西必定是干涩的”、“如果不到基层去,不走近百姓生活,冷暖不相知,新闻稿件无疑会缺乏真情实感、通篇冷硬文字”、“新闻工作者要有行万里路、访百家人的实践能力……如此写出的新闻报道才不会是无病呻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年轻记者们走向基层的深切感悟,让我们看到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初步效果,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引用记者感悟说活动作用。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手不离劳动,身不离西沟,心不离群众。仿造此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手不离笔,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类比论证。通讯再发达、网络再便利,都只是新闻记者工作的武器,而不是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范敬宜曾经说过,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深入群众,没有其他捷径可走。无论新闻手段如何现代化,都代替不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都离不了对社会实践的参与。道理论证实践重要性和无可替代性。迈开双腿走下去,放开身心沉下去,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只要身心都深入下去了,每一位记者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正面论述记者的工作方法。学习:莫以“官小”而失管(人民论坛)盛克勤《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08日

04

版)一份资料显示,某省检察机关2009—2010两年间立案查办涉嫌职务犯罪的132名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中,有正、副处级干部5人,其余127名均为科以下基层司法机关科员及无职级人员,占总人数的96%以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小官”贪腐现象不可忽视。列举资料事例,透过现象查找出问题,引出主题。第一段:小官也要管。“小官”贪腐较为普遍,以至一些“小官”变成大贪,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权力监督缺位,以致养虎成患。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指出问题严峻性、危害性。在这个问题上有几种不当认识,一是认为官小不用管,觉得小官权不大,贪腐也有限。二是认为官小不好管,觉得小官群体大,要管很麻烦。三是认为官小不便管,觉得小官天天见,管会得罪人。分析问题存在的认识根源,为论证树靶子。小官失管,客观现实。一些不自觉、不自律的小官便难免会蠢动起来,真以为“天高皇帝远”,有恃于“阳光照不见”,在阴暗处干起贪腐的勾当,而且胆子一天比一天大。由客观现实导致的问题。第二段:小官失管的原因及危害。很显然,倘以官小,就认为对他们的权力“不好管”、“不便管”甚或可以“不用管”的话,这便如同视长江大堤之蚁穴于不见,观高殿大梁之蛀虫于无睹,天长日久,这样的小官和我们党的事业就必然都会吃大的苦头、遭大的祸害。辩证看待小与大的关系,指出“小官失管”造成的日益严峻的危害性。第三段:不管小官的危害。其实,小官群体大,正说明其出现贪腐问题的数量也相对较多,说明对其加强监督的任务繁重且必要。小官在身边,正说明其贪腐直接损害的就是周围群众、基层百姓的利益,说明他们的言行作为,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队伍的观感和评价。小官权力小,则说明对他们的监督更易掉以轻心,更易成为死角,更易为手中握有实权的各色芝麻绿豆官留下豁口,最终导致“针尖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围绕以上三种借口,炮轰之。反观问题,变换角度,揭示问题本质,引出必要性。某地银行股级干部硬是搬走国家亿元巨款的案例,即是一个令人兴叹的残酷注脚。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说明。第四段:细数小官失管的危害,分析小官失管原因的本质,攻破小官失管的原因。莫以官小而失管,需要真正从本源上弄清权力与贪腐的关系。追根溯源说决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不廉洁”,一方面是说,权力过大、过于集中会导致不廉洁;另一方面是说,只要失去监督,不管权力大小,都必然导致不廉洁。全面分析不廉洁根源。当前,人们对位高权重者已越来越有了监督意识,对他们的用权行为也越来越用上了检视的眼光,这无疑是公民意识的一种觉醒,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对那些职务、地位并不怎么起眼的干部如何行权,人们同样应当予以高度关注。提醒。据闻,江苏、浙江等省已开始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尝试用民众的力量,来制约身边小官的手中权力,来有效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廉洁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尝试。举例子,探索有效方法。第五段:怎么办。说明只要有权,不论大小,不管就会不廉洁。要关注小官、监管小官。对干部队伍的监管,原不应分官大官小。承接上面权腐关系,说官职大小关系。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决不能只重提拔使用,只抓高官要职,还必须对面广量大的干部的日常用权行事,加强教育、加强管理、加强监督。肯定否定句式,直击问题要害。在这方面,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党政法检各种监督机构力量,都应有积极作为。提出解决问题的主体和任务。把用权的各个环节、掌权的各个群体都监管到位,贪腐行为必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理想化展望。第六段:怎么办。说明只要是官,不论大小,都应该管。还说明了怎么管、谁要管。学习: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人民论坛)京平《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14日

04

版)当前,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逐步走向高潮,说事。记者下基层的身影多了,版面上来自基层的声音多了;记者贴近群众的距离近了,版面上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记者践行的感悟深了,版面上打动人心、发人深思的作品多了。说现象变化。老百姓高兴了,直说“真没想到”,记者受到了锻炼,直说“真没想到”。说心理感受。“真没想到”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媒体忘却了、忽视了新闻的源头在基层、鲜活的新闻在广大群众生活实践中这一新闻工作者的本职。说心理感受的原因。不出家门、不下基层、不到现场,就无法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就无法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各种诉求,就无法写出真实感人的报道,就无法向读者、听众传递真实的声音,记者和群众的关系疏远了、陌生了,报道虚假空洞,群众反映强烈。从反面说本质。这样的记者有违记者的本分,有损记者的声誉。亮明观点态度。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奠定论证基础。铁肩是在基层实践中磨出来的,妙笔是从群众语言中练就的。说基层实践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的西部之行,范长江就不会写出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如果没有深入基层的扎实采访,就不会有通讯主角和作者同时齐名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一传世佳作;如果没有对农村形势的深入调查,就不会有范敬宜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这一在历史关键时刻起到“定音”效果的名篇。事例论证基层经验的重要性。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新一代的年轻记者更应该奋起直追,走向基层、走向百姓。老新交替。“不到现场见到那个人、看到他的生活、听到他说的话,写出的东西必定是干涩的”、“如果不到基层去,不走近百姓生活,冷暖不相知,新闻稿件无疑会缺乏真情实感、通篇冷硬文字”、“新闻工作者要有行万里路、访百家人的实践能力……如此写出的新闻报道才不会是无病呻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年轻记者们走向基层的深切感悟,让我们看到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初步效果,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引用记者感悟说活动作用。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手不离劳动,身不离西沟,心不离群众。仿造此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手不离笔,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类比论证。通讯再发达、网络再便利,都只是新闻记者工作的武器,而不是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范敬宜曾经说过,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深入群众,没有其他捷径可走。无论新闻手段如何现代化,都代替不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都离不了对社会实践的参与。道理论证实践重要性和无可替代性。迈开双腿走下去,放开身心沉下去,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只要身心都深入下去了,每一位记者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正面论述记者的工作方法。学习:莫以“官小”而失管(人民论坛)盛克勤《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08日

04

版)一份资料显示,某省检察机关2009—2010两年间立案查办涉嫌职务犯罪的132名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中,有正、副处级干部5人,其余127名均为科以下基层司法机关科员及无职级人员,占总人数的96%以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小官”贪腐现象不可忽视。列举资料事例,透过现象查找出问题,引出主题。第一段:小官也要管。“小官”贪腐较为普遍,以至一些“小官”变成大贪,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权力监督缺位,以致养虎成患。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指出问题严峻性、危害性。在这个问题上有几种不当认识,一是认为官小不用管,觉得小官权不大,贪腐也有限。二是认为官小不好管,觉得小官群体大,要管很麻烦。三是认为官小不便管,觉得小官天天见,管会得罪人。分析问题存在的认识根源,为论证树靶子。小官失管,客观现实。一些不自觉、不自律的小官便难免会蠢动起来,真以为“天高皇帝远”,有恃于“阳光照不见”,在阴暗处干起贪腐的勾当,而且胆子一天比一天大。由客观现实导致的问题。第二段:小官失管的原因及危害。很显然,倘以官小,就认为对他们的权力“不好管”、“不便管”甚或可以“不用管”的话,这便如同视长江大堤之蚁穴于不见,观高殿大梁之蛀虫于无睹,天长日久,这样的小官和我们党的事业就必然都会吃大的苦头、遭大的祸害。辩证看待小与大的关系,指出“小官失管”造成的日益严峻的危害性。第三段:不管小官的危害。其实,小官群体大,正说明其出现贪腐问题的数量也相对较多,说明对其加强监督的任务繁重且必要。小官在身边,正说明其贪腐直接损害的就是周围群众、基层百姓的利益,说明他们的言行作为,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队伍的观感和评价。小官权力小,则说明对他们的监督更易掉以轻心,更易成为死角,更易为手中握有实权的各色芝麻绿豆官留下豁口,最终导致“针尖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围绕以上三种借口,炮轰之。反观问题,变换角度,揭示问题本质,引出必要性。某地银行股级干部硬是搬走国家亿元巨款的案例,即是一个令人兴叹的残酷注脚。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说明。第四段:细数小官失管的危害,分析小官失管原因的本质,攻破小官失管的原因。莫以官小而失管,需要真正从本源上弄清权力与贪腐的关系。追根溯源说决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不廉洁”,一方面是说,权力过大、过于集中会导致不廉洁;另一方面是说,只要失去监督,不管权力大小,都必然导致不廉洁。全面分析不廉洁根源。当前,人们对位高权重者已越来越有了监督意识,对他们的用权行为也越来越用上了检视的眼光,这无疑是公民意识的一种觉醒,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对那些职务、地位并不怎么起眼的干部如何行权,人们同样应当予以高度关注。提醒。据闻,江苏、浙江等省已开始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尝试用民众的力量,来制约身边小官的手中权力,来有效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廉洁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尝试。举例子,探索有效方法。第五段:怎么办。说明只要有权,不论大小,不管就会不廉洁。要关注小官、监管小官。对干部队伍的监管,原不应分官大官小。承接上面权腐关系,说官职大小关系。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决不能只重提拔使用,只抓高官要职,还必须对面广量大的干部的日常用权行事,加强教育、加强管理、加强监督。肯定否定句式,直击问题要害。在这方面,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党政法检各种监督机构力量,都应有积极作为。提出解决问题的主体和任务。把用权的各个环节、掌权的各个群体都监管到位,贪腐行为必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理想化展望。第六段:怎么办。说明只要是官,不论大小,都应该管。还说明了怎么管、谁要管。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三谈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仲祖文让干得好的优秀干部在竞争性选拔中考得好、上得来,直奔目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考察干部实绩,防止简单以分取人。直奔主题,毫不拖泥带水。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上升到哲学高度论述。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是评判干部的基本依据。实绩的内涵。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实绩依据,才能选出实干之人,彰显实干导向,营造实干之风;防止以考取人、唯分是用,才能不让真心干事的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利。正反论述。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应当作为竞争性选拔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总结。考察重实绩,就是要把干部的实绩考深考准,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如何重实绩?要突出实绩考察的重要性,加大实绩评价权重,使之不仅成为“优先”条件,而且起到“加分”作用。要注重实绩考察的准确性,综合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延伸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干部实绩,深入分析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要增强实绩考察的公开性,推行民意调查、实绩公示等方法,通过个人“亮绩”、群众“评绩”、组织“核绩”,检验干部实绩的“含金量”。任用不唯分,就是要对考试成绩与工作实绩综合分析,不以一张考卷、一场演讲“论英雄”。如何不唯分?要坚持原则、认真把关,不能怕担责、图省事、走形式,谁分高就取谁、考上谁就是谁。要把分数票数与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任职经历与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人选的“考绩”与“德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真正做到好中选优、人岗相适,有效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的现象发生。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三谈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仲祖文让干得好的优秀干部在竞争性选拔中考得好、上得来,直奔目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考察干部实绩,防止简单以分取人。直奔主题,毫不拖泥带水。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上升到哲学高度论述。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是评判干部的基本依据。实绩的内涵。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实绩依据,才能选出实干之人,彰显实干导向,营造实干之风;防止以考取人、唯分是用,才能不让真心干事的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利。正反论述。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应当作为竞争性选拔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总结。考察重实绩,就是要把干部的实绩考深考准,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如何重实绩?要突出实绩考察的重要性,加大实绩评价权重,使之不仅成为“优先”条件,而且起到“加分”作用。要注重实绩考察的准确性,综合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延伸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干部实绩,深入分析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要增强实绩考察的公开性,推行民意调查、实绩公示等方法,通过个人“亮绩”、群众“评绩”、组织“核绩”,检验干部实绩的“含金量”。任用不唯分,就是要对考试成绩与工作实绩综合分析,不以一张考卷、一场演讲“论英雄”。如何不唯分?要坚持原则、认真把关,不能怕担责、图省事、走形式,谁分高就取谁、考上谁就是谁。要把分数票数与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任职经历与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人选的“考绩”与“德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真正做到好中选优、人岗相适,有效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的现象发生。把干得好的选出来——二谈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仲祖文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它不局限于在眼皮底下选人,而是放宽视野、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从基本特点入手,指出选人视野的开放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择优性,目的是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适合的岗位上。从重要功能入手,指出选人标准的择优性,点名主题。如何使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开放性和择优性得到充分发挥?提出问题,自己设问,统领文题。一个核心要求是在“赛场上”比德才、比实绩、比口碑,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指出做法的核心,把德才、实绩、口碑作为内容,贯穿了干部人选的内在主观能力、客观实践成效、群众认可程度,涵盖干部的全面素质和考核干部的全部范围。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就是根据岗位需要确定竞争性选拔的方式和范围。针对干得好与考得好之间的矛盾,指出促使二者统一的方法:区别对待,明确范围。区分地方与部门、党政领导班子与内设机构、正职与副职、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等不同情况,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公开遴选等不同方式,组织有工作实绩、有实践经验、有实际能力的人参与竞争,让干得好的有机会。从岗位特点、选拔方式、参选资格等方面入手,让干得好的有机会。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就是坚持干什么考什么。针对干得好与考得好之间的矛盾,指出促使二者统一的方法:确定考察范围。搞好职位分析,看拿出的岗位对人选工作经历、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依岗定条件。按照人岗相适原则,在笔试面试考题命制中,着重测试人选对岗位工作的熟悉程度、对相关业务的思考深度、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和发展潜力。运用个性化测试方法,依据岗位工作性质和特点,分类出题或一岗一卷。依岗定考题。探索评委、阅卷人员构成模式和量分模型,规范评分的自由裁量度,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让干得好的显优势。深入评价方式改革。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就是在程序设计上注重看人选平时干了什么、干得好不好。针对干得好与考得好之间的矛盾,指出促使二者统一的方法:做考外测验,下诗外功夫。除在考察中深入“考绩”外,开展竞争上岗和在本地公开选拔的,可在笔试面试前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并请人选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提供日常表现材料;在更大范围进行公开选拔的,也可请当地党组织对报考者的日常表现作出鉴定,把人选的一贯表现作为资格审查的重要内容,防止有“考绩”无“实绩”、“会考”不“会干”的人占先,让干得好的能胜出。全文三个层次:有机会、显优势、能胜出,层层深入,涵盖全程,直至成功。将“考德”贯穿全过程——一谈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仲祖文竞争性选拔能否让干部群众认可,关键的一条,是要注意搞好“考德”。直奔主题,以群众认可为标,指明关键其一,引出主题“考德”。有的地方只注意考试成绩和选拔程序,不注意对人选素质的全面衡量,尤其是德行的深入考察,结果选出的人干部群众不认可,甚至产生“做人好不如做题好”的非议。干蹦利索脆,指出存在的不良现象,为论证树靶子。在树靶子时,从有些地方的片面性入手,点明缺陷性,突出本文所议的重点,一针见血。表述不良现象有原因,有结果,有影响,全面深刻。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注意。亮明观点。第一段:提出论点,摆出问题。竞争性选拔干部,是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目的是更好地把政治品质好、道德品行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回到问题起点、出发点,说明什么是竞争性选拔干部?目的是什么?这一论述把握住了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坚强有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必须坚持改革举措与改革目的相统一,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认真落实以德为先要求,既注重“考能”更重视“考德”,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沿着问题深入探讨推进这一工作的方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工作的推进方式。其中的方式,更是从源头和高端开始说起,先是举措与目的、德才辩证关系、以德为先,然后落脚到“考德”上,而且并不到此终止,又继续延伸到用人导向上,使主题词上有源头,下有源尾,紧裹其中,得以突出。第二段:论其根源,夯实基础。落实以德为先的要求,关键是要把考德贯穿竞争性选拔全过程。指出方法,深入论证主题。要优先“荐德”,发挥党组织在报名环节的把关作用,推荐德才素质好的干部参加竞争;初步,严格化。全面“察德”,通过民主测评包括德的反向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社区访谈等方式,了解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表现,看人选在群众中的形象、口碑;深入,民主化。严格“审德”,注重向纪检、审计、信访等部门了解人选党风廉政情况,充分听取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对人选德的评价;深入,专门化。公开“验德”,通过考察预告、考察对象公示、任前公示等,让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发现德有问题的,坚决不予任用,发挥德的考察在竞争性选拔中的“过滤器”作用,再深入,社会化。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干部服气、群众认可。落脚点。第三段:指出方法,解决问题。学习:领导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谈到选人用人问题时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拓宽选人视野,更加全面深入地考察干部,注意充分尊重民意又不简单以票取人,注重使用和保护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的优秀干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列举事实,奠定论述基础。“注重使用和保护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的优秀干部”———这一提醒对于避免在换届过程中出现“好好先生”吃香现象敲响了警钟,对于那些敢于坚持原则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既是一种勉励,也是一种鼓舞。分析事实,引出论点。“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提出论点。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艰巨繁重的任务,多数领导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实干精神和优良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肯定主流。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有的看到歪风邪气不抵制,看到问题和毛病不指出,乐于做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具体地指出支流性问题。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败坏干部队伍风气,坐失改革发展良机,耽误党和人民的事业。指出问题的危害。敢不敢坚持原则,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试金石。党性是共产党人高尚品德的高度浓缩。党性作为党员处理问题的行为准则,有着鲜明的政策界限,明确的是非标准,其衡量的标志,就是看是否坚持了我们党的宗旨。从根本论起。党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面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敢于挺身而出,作坚决的斗争。哪怕得罪人,坚持原则的要求但只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内心也会感到坦然。更何况只要开展工作,就难免要得罪人。坚持原则的必要性。作为共产党员,不能因为怕得罪人,而使自己成为得罪组织和人民的人。反面论述。领导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关键在于要破除私心,勇于担当。怎么办?一些干部怕担风险、怕负责任,说到底还是因为私心杂念在作祟。指出不坚持原则的现象和根本原因。看到歪风邪气不敢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坚持原则的表现。这种好人主义的庸俗作风必须坚决摒弃。亮明立场观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道理论证。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具体说明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信赖和尊重。从结果说明必要性。当然,要让领导干部敢于坚持原则,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外因上说怎么办。尤其是组织部门,要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的前提下,注重在建设发展的第一线考察、识别和选拔干部,重点看在关键时刻、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能否挺身而出、担当重任,真正把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使用起来,做到在责任担当中锤炼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成就干部。选人用人怎么办。同时,要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对那些当“太平官”、做“老好人”,怕得罪人、不敢负责的干部,要及时鞭策教育,必要时予以调整;对那些精神萎靡、不在状态,工作长期没有起色、打不开局面的干部,要坚决拿下领导岗位,决不让事业来迁就个人、因个人而贻误发展。对不坚持原则的人怎么办。学习:谋发展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28日

01

版)“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截至目前已造成39人不幸遇难。惨痛的事实再一次警醒我们: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安全生产一刻也不能松懈。交代动车事故事实,引出结论:安全生产不能松。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安全生产重要。重视安全生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抓好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要引起高度重视,始终认真抓好。近一段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煤矿和非煤矿山矿难、道路交通事故、建筑物和桥梁垮塌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由个别事实引出一般事实也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制度和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教训极其深刻。解剖事实背后的原因,意识、责任、监管、制度、管理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搞建设、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从根本宗旨上说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并非不计代价,更不能被少数人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辨析概念内涵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切不可片面追求速度,“要钱不要命”;必须坚决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增长速度较快,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建筑等市场需求旺盛,各地有许多工程、项目处于集中建设阶段,安全监管难度增加,安全生产任务更加繁重。指出时间特点,当前,安全难、任务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深刻总结事故教训,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遏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再度发生。客观决定主观,由安全难度的量变决定主观思想意识的增强。实现安全生产,重在防患于未然。怎么办?近期尤其要对以铁路、公路、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以煤矿为重点的矿山,以危险化学品为重点的工业领域,以在建住房项目为重点的建筑领域,全面排查并消除隐患。指出重点部位只要发现问题,该整改的迅速整改,该停工的立刻停工,该停用的坚决停用,不能姑息任何借口,不能放过任何隐患。指出处理原则搞好安全生产,关键要抓落实。怎么办?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国家也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许多要求已是反复强调、三令五申。纵向分析安全管理的历史过程至今安全生产事故仍然频发,主要是已确定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指出严重问题及原因。当前必须狠抓制度落实,切实纠正一些地方、部门、企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纪律松弛、责任不到位的现象,真正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生产、依法监管。指出解决办法。中国要发展,但不要带血的GDP。从宏观上说发展的要求让我们动员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安全生产这场攻坚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呼吁社会抓安全。本文脉络1、事故警醒安全很重要2、道理论证安全很重要,要重视、真抓。3、最近问题较普遍,分析原因4、提高对发展的认识,批评错误的意识,提出发展的安全原则5、指出当前的安全工作特点和困难,提出思想意识的要求。6、指出安全生产的办法,重点部位怎么办?关键问题怎么抓?7、呼吁。学习: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时代内容冯俊《人民日报》(

2011年06月02日

07

版)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推进各项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理想信念重要。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发展观点。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加强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同时,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具有时代感的内容,才能促使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并把信仰的强大力量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成效。发展的实践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要与时俱进,注入时代内容。“只有—才”的句式,属于必要条件的复句,意在阐述规律。引出论点:要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在对新实践新经验的学习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分论点之一:在哪里加入新内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源头活水。新实践是什么?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亲身体会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正确,才能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为什么?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新实践新经验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总结。怎么办?说怎么办时,不是命令吆喝,而是从客观事物的需要入手,既是客观的规律性论述,又有客观决定主观的雄辩力量。既要坚持从实践中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案例教学,使来自一线的成功人士走进课堂、成功案例进入教材;又要坚持到实践中去,通过开展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让党员干部深入实践、深入现场进行体验,从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具体说怎么办?在对新知识新本领的掌握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分论点之二:在哪里加入新内容。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既体现在思想觉悟上,也体现在能力水平上。确定论证起点。理想信念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运用联系观点,指出事物之间的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打造“对症、解渴、管用”的课程,讲授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客观联系决定了事物的因果规律和人的必然选择。帮助党员干部在对新知识新本领的掌握中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这样,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才能成为党员干部提高能力的培训平台、改革开放最新经验的交流平台,切实发挥好作用、履行好职责。从效果入手论证,使用的是充分条件的假设复句的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在对三大规律的把握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分论点之三:在哪里加入新内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个不断探索、认识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什么规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三大规律。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入手。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就会知道: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就必须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动摇,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正确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就会明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会清楚:社会主义前途依然光明,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正确认识和把握了这三大规律就会坚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上三句话,都是使用了是充分条件的假设复句的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也要踢好“后三脚”田厚钢《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19日

07

版)一位领导干部在离任前向同事们诚恳地提出:请大家帮着想一下,看看我分管的工作还有没有遗漏?承担的任务是否都落到了实处?对群众的承诺有没有全部兑现?我们一定要善始善终,不能留下难啃的“茬子”,把矛盾和问题推给下一届班子。举正面事例。这种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踢好“后三脚”、给任期画好句号的态度和精神,很值得提倡。评价正面事例,引出中心论点。“后三脚”是相对于“头三脚”来说的。什么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十分注重踢好“头三脚”,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踢好“后三脚”。列举反面现象:重前不重后。从实际情况看,踢好“头三脚”几乎成为领导干部履新之初的一个惯例,上级、同事、下属都很关注,领导干部本人也十分重视。因此,领导干部到新的工作岗位任职,其领导、朋友和亲戚都会叮嘱:“要烧好‘三把火’、踢好‘头三脚’,尽快打开局面”;他本人也会琢磨如何把“头三脚”踢好,以实现“闪亮登场”,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分析:为什么重前不重后?外因使然,内因使然。然而,要履行好职责、推进改革发展,仅仅踢好“头三脚”是不够的,大量的工作还在“头三脚”之后,需要做到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转折亮题。说明后三脚之重要。否则,就会犯虎头蛇尾的毛病,为自己甚至下任领导、下届班子的工作留下诸多疏漏、缺陷甚至隐患。反证法说明必须踢好后三脚。以上是从客观上讲的。从这个角度说,搞好工作、干成事业,不能仅满足于踢好“头三脚”,而应在此基础上善于、乐于踢好“后三脚”。从客观决定主观角度,从思想上、内因上、主观上说明“不能满足、善于、乐于”的道理。其实,无论从性质和要求来说还是从过程和目标来说,“头三脚”与“后三脚”都是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宜畸轻畸重、厚此薄彼。对比衡量前后三脚的重量都很重要。具有同一性。如果说踢好“头三脚”是为了开好头、起好步的话,那么,踢好“后三脚”则是为了使各项工作有始有终、取得圆满结局;如果说踢好“头三脚”是领导干部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基础、树形象的话,那么,踢好“后三脚”就是领导干部为自己一个阶段的工作做好总结、为下一任领导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具体阐述前后都重要,意在不能厚此薄彼。我国古人说:善始者繁,克终者寡。道理论证。这表明,相对于踢好“头三脚”,踢好“后三脚”更不容易,对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要求也更高,需要领导干部更加重视、下更大的力气。在前面论证完毕二者重量均衡之后,指出二者的区别,前者较容易,后者更困难。对于都重要的二者来讲,在更为困难的一者上提高重视、下大力气,则在道理之中、情理之中。实际生活里,许多事情有良好的开局,却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延展第二段中“重前不重后”的思想问题,深入指出在行动上、结果上存在的问题。问题是有的。在工作中善始善终,实现开局和结局同样良好,需要领导干部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多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多做管全局、利长远的工作。迂回论证,从论证后三脚的实际出发,上升到一个大的原则性的高度,说明干部应该顾全大局、长远。而踢好“后三脚”,恰恰是从全局和长远出发,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的表现。说明后三脚是顾全大局、长远之一。意在说明应该踢好后三脚。此处论证的原理,就是先从整体上论述,然后顺理成章地决定并完成对部分的论证,属于三段论格式,大前提:顾全大局是应该的;小前提:后三脚是顾全大局;结论:踢好后三脚是应该的。从组织的角度来说,引导领导干部踢好“后三脚”,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适当延长干部的考察期限,不但将“头三脚”的质量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指标,而且将“后三脚”的效果作为干部提拔的一个因素,纳入干部考察任用的整体评价体系,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做到始终如一、持之以恒。从组织外因角度,阐明怎么办的问题: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对踢开后三脚情况的考察,以外因力量促使干部的内因转化。本文脉络第一段:踢好后三脚,好,对,应该。第二段:有的“重前不重后”,固有原因,但是后三脚也很重要,不踢好不行,应该善于、乐于踢好。第三段:前后三脚都重要,而且后三脚更难,需要下大力。第四段:实际中确有问题存在。解决问题:从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论证干部工作之主观的需要应该如此;从外部监管方式转变出发,指出的完善考核的办法,以外因促内因转变。学习:进退留转话“官德”(观点)朱明国《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18日

07

版)“官德”不是小节问题,而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政权的兴衰存亡。开篇点出官德这一事物的重大。为了说明其重大,先是用了对举关系的并列复句,从小和大相反角度,矛盾地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本质,把对它的认识从两种可能性中明确出来,凸现出来,堵住所有退路,留出一条活路。明白。后用两个“关系”,从联系观点角度说明其重大,因为官德与重大事物有关系,而且有重大关系。更明白。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按照中央的部署,现在又进入了省、市、县、乡(镇)集中换届时期,一大批领导干部将面临进退留转的现实考验。指出与特殊事件相联系的特殊时期。这时,最能看出一名从政者的“官德”。“最”字突出特殊时期之特殊,之关键,这是由特殊事件的特殊性决定的。可以说,“官德”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标尺、素质高低的试金石、党风纯正与否的风向标。此处一句,对于上文意思有所削落,前后联系不大(个人之见)。所谓“官德”,就是为官者的从政道德,是个人政治信仰、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的综合反映,体现于领导、管理、服务、协调等各项领导工作中。解释官德,是什么反映,体现在哪里。论述了官德的本质和规律。“官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魂、本、道三个字说明了官德的重要性。历史表明,吏治关乎国治。“官德”好坏与政权兴衰密切相联,“官德”彰则政权稳,“官德”丧则政权失。从历史角度,说明官德重要性,为什么重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两个相反的可能性导致的结果),前者为演绎论证法(证券稳是我们需要的,官德彰则政权稳,因此官德是需要的——省略了大前提和结论);后者为反证法,如果不这样,就会怎么样。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推理的否后否前式,类似于归谬法,因为用了归谬法的程序。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官德”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头说起。毛泽东同志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邓小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强调领导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分述我们党的历史。历经90年,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