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1页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2页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3页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4页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xxx公司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鲁迅小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极大的丰富了是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鲁迅的笔下总能写出许么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其实他们都不存在但是却总是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他的笔下最典型的无疑是知识分子和普通人,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以简要分析。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一、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者在鲁迅的小说中,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和希望。他们最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反封建精神,自觉担负起启蒙大众的职责,担负起社会革命的重任。他们是铁屋子里已觉醒的少数人,因敢于否定传统,敢于否定封建意识形态,因此,被称为“狂人”和“疯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既是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又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狂人”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耳闻目睹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罪恶,从“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的“仁义道德”的假面,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吃人和被吃的真实历史和现实。“狂人”是因二十年以前要“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14),受到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们的迫害而致狂的战士。他在被迫害发狂以后,反复思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经过观察现实、研究历史,认识了旧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并识破了吃人者的各种伎俩,勇敢地起来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虽遭失败,仍不退缩,而是总结经验,同旧社会、旧家庭和旧我彻底决裂,最后找到了从“救救孩子”入手的新的革命途径,成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因而,从实质上来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在战斗中逐步成长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十三节日记,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即写实的角度)看,它记录了一个“迫害狂”患者从病发到不断加剧,最后趋于病愈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即象征的角度)看,它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战士思想性格成长的过程。作品揭示出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吃人的“老谱”,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并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15)的战斗呼唤。我们认为,狂人这个形象虽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局限,但在当时具体历史环境里,他的战斗呼唤却真正是中国人民反封建的宣言。勇敢战斗的狂人“五四”前夜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叛逆者的形象,是名符其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在酒楼上》中的主人公吕纬甫,这个在学生时代神采飞扬,精神抖擞的觉醒者,若干年后,不过教几个学生“子曰诗云”以糊口。更值得一说的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在现实中几经挣扎后,竟然作了杜师长这类以前痛恨和反对的军阀的师爷,并自谓“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然而,既然已经承认“真的失败”,又如何胜利了呢原来这胜利不过是“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当然更有“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16)一面是觉醒者心中早年形成的革命理念不能彻底泯灭,并不甘于与现实同流合污,一面是迫于现实和生活的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得不与现实妥协,早年的雄心大志,慷慨激昂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随波逐流,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心境,既不足与为外人道也,道了也没有听众,也不被人理解。魏连殳的这种经历和心境,多少带有鲁迅自身经历了革命失败的灰心、绝望,和迫于生计而作京官、抄古碑的经历和心态的印记。《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互相认识之后,经常在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涓生是子君的思想启蒙者,但子君的思想却比涓生透彻,坚强得多。在强大而顽固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面前,她勇敢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17)于是在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上,他们毅然冲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篱,热恋同居。但他们斗争只是为了个人的爱情,缺少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因此一经同居便无所求了。子君不再读书,不再思索问题,她的幸福沈浸于对过去“求爱”的一幕的回顾,她的乐趣也转移到喂油鸡小狗之中。这使涓生不满,爱情之花渐渐褪色。涓生对婚后的生活比较清醒,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但是,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要开辟什么样的生路他自己并不很清楚。尤其关键的是,其思想核心是严重的易卜生的“真实纯粹为我主义”,他先把婚后爱情生活的褪色全部责任归咎于子君,当他遭失业打击、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非但不想与子君共同奋斗,反而把子君看作是自己的累赘,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甚至“突然想到她的死”,以至有一天他终于向子君说出“我已经不再爱你了”(18)这样轻率的不负道德责任的话。子君是一个勇敢的反封建的女子,但她的思想也存在两大弱点:一是反封建还不彻底,仍把封建的“女子治内”的礼俗视为当然,靠丈夫养活,实质上是冲出了一个牢笼又陷进了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二是子君带有浓重的爱情至上主义的色彩,涓生说不爱她了,她的精神就完全崩溃了,于是回娘家之后,“负着虚空的重担”,很快地就死于无爱的人间。涓生在子君死后,回到原来寄住的会馆,悔恨交集,痛不欲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传统偏见一手制造了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但子君所表现的肤浅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涓生所表现的极端的个性解放思想却也正是当时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的真实思想写照,具有深刻的典型性。二、受害者、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中的封建制度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孔乙已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知识分子:小说是通过第一人称的酒店小伙计对于孔乙己的观感讲述了这篇故事的。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主顾,历来分两个等级,“靠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的,是那些“傍午傍晚散了工”的“短衣帮”,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的,“只有穿长衫的”主顾。而孔乙己却是唯一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人。这个有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青色脸色,皱纹间又时常夹杂些伤痕的老人,虽然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却显然不是“长衫主顾”的一类,而是属于“短衣帮”那一伙的。在咸亨酒店里,他又是怎样一个“穿长衫的”可笑人物啊!他是那样贫穷而又颓唐,衰老而又迂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令人发笑。据说他原来也读过书,可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的家世,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而封建教育又把他变成一无所能,不爱劳动,好吃懒做的废料。于是,愈过愈穷,一直弄到给人抄书,将要讨饭,以至偷窃„„除了供人愚弄和嘲笑,别无生活价值。可是,孔乙己潦倒穷困到这种程度,却还是舍不得脱掉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以显示自己读书人身份。当人们故意问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还要“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人们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却使孔乙已“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的脸上笼上一层灰色”说明孔乙已的生活虽然已经濒临绝望的境地,却还迂执的沉溺在腐儒的自尊自大的幻梦里,死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律条,而冷酷的现实又极端残忍的嘲弄了他这种轻视劳动的腐朽观念,无情的把他逐出长衫的行列扔向短衣帮。这里,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和那黑暗残酷的环境怎样给予了这个小人物以严重的侮辱和损害。总之,孔乙已是—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短衣帮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肆意嘲弄。他们以看见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样子为乐事。惟利是图的掌柜只是惦记着孔乙己是否交清了酒钱,孔乙己不再来之后,他也只是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根本不关心孔乙己的命运。还有那个始终没有出场的丁举人,只因为孔乙己偷了他家的东西便“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更是残忍狠毒。孔乙己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样冰冷的人群中,连一声微弱的抗议也没有,多么悲惨。我国封建思想教育下的旧知识分子们,又有多少不是象孔乙己这样的呢!《白光》中的主人公陈士成为追求功名,而导致精神失常而死与孔乙己的形象是多么的相似。陈士成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与孔乙己相比,在他身上所体出的全部是封建文人的可悲之处。他一生追求着“携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经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象看见神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但是摆在眼前的是第十六回的名落孙山,“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象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这一切的破灭,终于致使陈士成由“科举”梦变为莫名其妙的“白光”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封建科举对他的毒害,使他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这种人如果穷困无聊了,那就更要修破书,擦古瓶,读象谱,怀祖德,甚至于翻肮脏的墙根,开空虚的抽屉,想发现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宝贝,来救这无法可想的贫穷。“陈士成的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终于导致了他的死亡。你也许会觉的他可怜、活该,是自取灭亡,谁让他那么贪心了。可是别忘了,他所有对科举道路的贪婪幻想是被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刺激出来的。那个社会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就是那么狭窄,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终于陈士成在“白光”的诱导下,用尽心力所挖掘的也只是象征陈腐和终结的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而那具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笑吟吟的现出笑影,终于听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最后,有人在湖里发现了一具尸体。陈士成的一生,除可悲之处之外,就只能看到封建思想渗透下的封建文人的心里变态了。总之,不论是孔乙己还是陈士成,着两人都是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这两幅画面都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这两个人物的精神上的严重毒害与摧残,在他们身上都散发着腐朽的封建士大夫气息。但是,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使人感到心灵上的刺痛和沉重,人们瞧不起他,但又忍不住要同情他;后者仿佛误走近一具腐烂恶臭的尸体,使人感到恶心和憎恶,不得不掩鼻而过。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三、解剖者、进步者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面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他们有苦闷、有彷徨,甚至也有敢于自我解剖,并流露出对苦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其实既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解剖,也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艺术表现。以“我”作为作品的主要形象加以描写的,在鲁迅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而《一件小事》却正是通过“我”—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来表现主题的。“我”的心理活动贯穿了全文。开始,“我”见到老女人倒地时无动于衷,料定她是“装腔作势”,怪车夫“多事”,“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事”,这是“我”的利己思想的表现。当看清了车夫的高尚行为之后,“我”的灵魂深处发生了巨大的震动,“突然感到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车夫的形象刹时高大了,“须仰视才见”,这表明“我”认识到自己灵魂的渺小,下了车,“我”没有思索地“抓了一大把银元”让巡警转交给车夫后,“我”也并未因此而心安理得,而是怀着“怕敢想到我自己”的苦痛心情,进一步进行反省,感到悔恨、自责,认识到自己无权裁判车夫。上述这些心理描写,有力表现了“我”在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生动地表现了“我”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小说《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对鲁四老爷这个被封建伦理思想浸透了脑袋的封建卫道士固然充满了莫名的憎恶,对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充满了同情,但这一形象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此,它还有着更深刻的内涵。首先,“我”的形象体现了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否定,对新生活之路的探索。祥林嫂之死,鲁四老爷是直接迫害者,但根源仍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她悲惨的一生“我”是直接的见证人。“我”对祥林嫂之死的愤懑,对鲁四老爷之流的憎恶,表现了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整个黑暗制度的批判和否定。“我”的形象概括了“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进步、文明社会制度的渴望追求,也体现了鲁迅先生“直面惨淡人生”的战斗精神。其次,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鲁迅先生也给予了形象的解剖和批判。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我”没有勇气作出正面的回答,言语吱唔,一逃了之。加重了“末路人”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对“我”软弱性格的描绘,这是小知识分子对封建思想的妥协。在不满现实的彷徨苦闷中,“我”只有忘却现实,逃避现实。在祥林嫂死去的夜晚,在“繁响拥抱”的除夕,“我”一觉醒来,“懒散而且疏远”,“无论如何,明天我决计要走了。”“我”的这一个性,概括了这一时期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性”。鲁迅先生所深为关切的是对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思考,小说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意识,恰恰就是这种思考的一个着眼力,民族的方向,知识分子的奔向,是他思考的主题,这浓重而深沉的历史意识,在小说当中,形成一个追求新生、思考未来的“我”形象。四、封建思想维护者《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的高尔础等。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象个饱学之士,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已完全堕落,满脑子男盗女娼,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肥皂》中的四铭。表面上他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例如:“四铭为了满足他的虚伪而又无耻的淫念,竟真的买了一块香皂,想在妻子身上实现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的邪心淫念”又如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揭露的淋漓尽致。《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四铭一面高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个要亡了。”而;另一方面却“不是骂十八九的女学生,就称赞十八九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虚伪的卫道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腹心给泯灭了。由此可见,象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与四铭相比,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高老夫子本名高干亭,朋友们叫他高老杆,与老钵和黄三是一伙儿,专门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是会得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得了社会上的称赞,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同时被贤良女学校聘为历史教员,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总之,在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来了封建帝国的倒塌声。鲁迅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深入探求生活的本质。因此,他在开始创作之前,就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他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去概括生活的现实,从日常生活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