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保健学(二)内容提要:第一节绪论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保健学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保健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一节:绪论一、概念
养生保健: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最早见于《庄子》内篇,认为养生保健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达到更好的生存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养生保健学”。
第一节:绪论√√二、目的和意义目的:长寿(社会+医学+个人)。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的方法:整体观念、理论联系实践。学习的要求: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意义:适应当前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移的要求为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第一节:绪论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
第一节:绪论四、基本方法
1)各自的目标: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思想: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2)相同点:中医养生保健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中医养生保健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生保健日益显得重要起来。第一节:绪论五、中医养生保健学与现代医学关系(二)、先秦时期:中医养生保健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金属工具的运用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提出了有关养生保健思想观点。1)先秦养生保健思想
(1)《周易》:“变易观”.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2)道家养生思想:代表人物:老、庄子。“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贵柔”、“返朴归真”、“形神兼养”。(3)管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存精以养生,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精神调养。(4)儒家养生保健思想:精神调摄、身体护养、饮食卫生。(5)先秦杂家养生保健思想:《吕氏春秋》。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动形以达郁。(6)先秦杂家的养生思想,融合了道、儒、墨、法诸家之长,参以己见,故有其独特之处。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2)先秦时期的养生保健实践:(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出现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2)注意饮食调养:创造了“食治学”、注意五味调和。(3)导引健身:呼吸、动形和自我按摩融为一体的传统健身术。(4)敬老养老:礼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忠养之”。(5)优生优育与胎教:同性不结亲、成年而婚配;有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6)环境卫生:“陶窦”(下水沟)、“井匽”(厕所)。(7)药物养生:《山海经》中收集了延年益寿的药物。太岁:肉灵芝:“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3)《内经》奠定了养生保健学理论基础:《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1)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2)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3)对生命规律的阐述: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4)对衰老的认识: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5)明确提出养生保健原则和方法:原则: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治未病”。方法: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焚书坑儒解除、三教归一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内容。1)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1)张仲景的养生保健思想:养慎: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调和五味:“饮食滋味以养于身,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提倡导引:养生保健思想体现了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2)华佗的养生保健思想:“五禽戏(虎、鹰、熊、狼、鸟)”: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3)王充的先天禀赋说: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提倡少生少育优生与长寿联系起来探讨,是很有见地的,大大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4)《神农本草经》思想:提倡以药物进行养生保健。(5)方士之术利弊: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促进了方士对炼丹、服石、导引等养生保健方法的探索。魏伯阳:总结前人经验,阐述了炼丹理论和气功的理论和方法。2)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保健术:
道家:老子,将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批判地吸收进来,养生之术很多,多是将古代所流行的养生之术,皆吸取进来,加以发挥。代表人物:葛洪、陶弘景:《养性延命原》,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等3)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彻悟成佛”、《易筋经》、戒律等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代表作:孙思邈《千金要方》。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四)宋元时期:理论渐趋完备,其方法更加丰富。1)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针灸铜人”等丰富发展了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2)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对老年保健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趋完善:①强调精神摄养②主张饮食调养③提倡顺时奉养④重视起居护养⑤注意药物扶持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3)食养方法的丰富:
(1)四时五味养脏:春减酸增甘养脾气,夏减苦增辛养肺气,秋减辛增酸养肝气,冬减咸增苦养心气。
(2)食养食疗: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4)“金元四民”对养生保健学的主要贡献:(1)刘完素主张养生保健重在养气:调气、守气、交气(2)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3)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调节饮食、调摄情志、防病治病来调理脾胃(4)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总之,在这一个时期,涌现养生学家及养生保健专著,促进了养生保健学的发展。充实了养生保健理论、原则和方法,对老年病学的防治和摄生保健有了突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五)明清时期:有理论,有实践的较为科学的、完整的专门学说。1)养生保健重“命门”和治形保精:“…命门亏损,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善养生者,必保其精”;阳强则寿,阳衰则夭。2)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保健方法:(1)调养五脏法:养心说、养肝说、养脾说、养肺说、养肾说(2)药饵、饮食保健法:“量体选药”平和、中和、温和;食疗(3)综合调理法:饮食、起居、劳作3)防病养生保健强调动静结合:(1)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静养精神,动养形体(2)养静为摄生首务(3)动静结合:散步以养神、绕室行千步,始就枕4)提倡导引武术健身:(1)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运动养生,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2)武术流派发展、武术健身普及5)重视颐养老年人:(1)注重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研究(2)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较为正统的、科学的、完整的专门学说。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六)近代与现代:养生保健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1)预防养生保健取得显著成就:多种危害人民健康传染病,也得较好的控制和防治
2)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各地科研和康复机构相继成立3)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衰老学说和延年益寿的方法
4)开展社会性养生保健教育:广泛宣传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5)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措施和方法培养人才,建立起中医养生康复体系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防病保健学术交流会及全国养生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学,有系统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方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如养神、动形、食养、药饵、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随着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藏进一步挖掘,它将为我国及全人类的保健事业进一步作出贡献。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一)生命1)概念: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保健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2)起源:(1)人以天地之气生,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2)运动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3)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精是人体生命的产生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元气(肾)、宗气(脾)、营气(水谷精微化生)、卫气(水谷之气)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二)天年
1)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寿、百二十岁也”
寿命: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常以年龄来衡量寿命。①年龄计算:时间年龄,又称历法年龄②生物学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解剖年龄。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③社会心理年龄: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2)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的因素:衰老、疾病。3)健康人的身心特征:生理: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形体壮实、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双耳聪敏、牙齿坚固、脉象缓匀、二便正常、呼吸微徐。心理:精神愉快、记忆良好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3)早衰的原因:①社会因素: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②自然环境: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促进早衰。③遗传因素: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变老。④七情太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促进衰老的来临。⑤劳逸失度: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安逸均可招致早衰。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四)天人相应
1)生气通天:人与自然具有相通,气候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1)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四时与情志:顺春夏秋冬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之神志四时与气血:春夏疏泄多汗,秋冬少汗多溺四时与脏腑经络: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四时与发病: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
(2)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女性经期、体温、激素、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月亮初生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很微弱,不能轻易去损耗它;当月满之际人体的气血也达到了最旺盛的状态...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五)形神合一1)概念: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①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②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的心理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③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2)形神合一观念:①神为生命之主:生命的统帅。②形为生命之基:“精气神”人生“三宝”。③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形与神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3)形神共养:①守神全形:“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②保形全神:形体是生命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伤则神气为之消”③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六)动静互涵1)概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也2)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①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②生理: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动静协调--“吐故纳新”③病理:“六淫”所伤、“七情”所致病理变化,皆因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3)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①静以养神:“神”具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②动以养形:形体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③动静适宜: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七)协调平衡1)概念:(1)协调:是指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平衡: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3)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保健学的重要理论之一。2)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1)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稳定和协调,才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保证机体的生存。(2)新陈代谢通过机体阴阳协调完成。(3)阳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保证。3)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1)元素平衡保健法:古代:五行、组成生命的物质,通过相生、相克维持平衡。现代: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某些元素不足,出现元素平衡失调,导致疾病和早衰。(2)交替运动平衡法:“体脑交替”、“动静交替”“上下交替”、“左右交替”“前后交替”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八)正气为本
1)概念: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它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
2)正气是生命之根:(1)疾病的发生和早衰在于机体正气虚衰。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均重视正气养护。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2)机体康复--正邪相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保养正气重在脾肾: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1)保精护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2)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为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学的理论,千百年来产生了诸多形式的养生保健方法,尽管经历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是许多指导养生实践的基本原则变化不大,同时也正是由于遵循了下述基本原则,才使得诸多形式的养生保健方法得以传承和发扬。1)协调脏腑:五脏间的协调是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基础。(1)协调的含义:①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②是纠偏,当脏腑间失和,及时调整,纠其偏差。(2)四时养生保健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3)运动养生保健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均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2)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1)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2)畅通经络法:①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②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
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
胞中者,包含丹田﹑下焦﹑肝胆肾膀胱,为精气所聚之处。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3)清静养神(1)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2)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神的特点:易动难静)(3)清静养神原则:①清静为本,无忧无虑---做到“恬淡虚无”②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③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4)清静养神的内容体现: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4)节欲保精(1)广义保精:“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2)狭义保精:保养肾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3)保精方法:①节欲:可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②保精: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5)调息养气:(1)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2)保养正气方法:①顺四时、慎起居;人体若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②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③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6)综合调养:人是一个有机体,养生必须着眼全局,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1)综合调养为养生保健的指导原则之一。(2)综合调养注意事项:①养宜适度,方可“尽终其天年”----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如:食养可益寿,嗜食甘肥腻可夭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过路权共享协议3篇
- 矿业公司勘探数据保密办法
- 国际贸易信息系统问题应对方案
- 冰球场装修合同
- 高新技术产业区二手房买卖范本
- 图书馆清洁保养保洁员合同
- 物联网高空作业合同
- 稀土材料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 烟草市场监督指南
- 债权股权转化合同
- 普法学法知识考试题库(100题附答案)
- 2022-2024北京八年级(上)期末地理汇编:交通运输
- DB37-T 1722-2024公路工程高性能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范
-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 《会计工作经历证明模板》
- 2023年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2025届重庆康德卷生物高一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初中七年级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课件)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检测试卷(1-4单元)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