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希望人类能够反观自身,有则改第一层从开头到“无执,故无失”。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正善治:指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处众人之所恶:指水居处于一般人所不愿去的潮湿低下之处。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自然的规律是让万物都获得好处而不损害万物。知者不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知识不博杂。接着,老子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现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圣人的行事原则,是主动付出而不与人相争。《老子》四章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1目录走近作者0102《道德经》03文本探究04课文链接目录走近作者0102《道德经》03文本探究04课文链接2【答案】贾宝玉认为少女们的纯洁美好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如黛玉,在本真的自我方面,她率性如海。在与宝玉的相处中,耳鬓厮磨,很少避忌。“雨夜戴笠”、“静日共枕”“花下共读《会真记》”等情节青涩含蓄,纯真唯美。有时也耍耍小性,给宝玉来个“官断十条路”,令其欲恨不得,欲恼不能。有个性,有情趣。12.名著阅读A项,“而贾政则由于公务繁忙,所以也未见黛玉”错误,贾政是斋戒去了。贾政,字存周,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人物,荣国府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贾宝玉的父亲,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他是除贾母外荣国府的最高掌权者,但同贾母一样不常管理府中大小俗务,每日只看书著棋,同一众清客闲聊,是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他并不喜好繁华奢侈的生活,在游览大观园时亦有过归农隐逸之意。红麝串是戴在手上的一串珍珠,红色,有麝香味,是元妃送来的东西,宝玉和宝钗是同样的,是暗示他俩可成配。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答案】不喜欢,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结合《红楼梦》相关情节表述分析,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厌恶仕途经济,厌恶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他对封建社会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不可能认同。(5)蒋玉函是某贵族府中的一名演员,艺名琪官,宝玉对他一见倾心,即成知友。琪官将系小衣的大红汗巾即茜香罗送给了宝玉,宝玉将自己的松花汗巾送给了琪官。这松花汗巾原是袭人给他的,当天夜里,宝玉又悄悄把琪官送的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上。这样写,是表明宝玉和琪官的特殊友情,为后来袭人和琪官成婚埋下伏笔。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指《红楼梦》中一个女子的命运。请问她是谁,并简述其身世、性格与命运。有人说:“《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答案】B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答案】贾探春。身世:贾政与妾室赵姨娘所生。性格:因为庶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抄检大观园时尽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严。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面对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但又身逢末世,“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12.名著阅读54.《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下面对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有误的是(3)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大办丧事,由于贾珍之妻尤氏犯病,不能料事,遂请凤姐协理。凤姐很快看出宁国府的诸种弊端,马上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整治,杀伐决断,令行禁止。此后,众人兢兢业业,不敢偷懒。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熙凤敏锐干练、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12.名著阅读【详解】1走近作者【答案】贾宝玉认为少女们的纯洁美好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3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42《道德经》2《道德经》5《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63文本探究3文本探究7[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户牖:门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译文]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8【解读】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目的是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本章所讲的这个观点对人们颇有启发,即不能仅仅关注有形物的价值,更要关注无形的东西(如精神,知识,智慧等)的价值。【解读】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9[注释]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⑥长:长久。一说读zhang,意思是得到敬重。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8.处:为,做。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注释]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10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跨者”喻指所谓的有为者急躁冒进的行为。老子认为他们的举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合“道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接下来,老子继二十二章后,又提出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解读】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跨者”喻指所谓的有为者急躁冒进的行为。老子认为他们的举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合“道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接下来,老子继二十二章后,又提出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希望人类能够反观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进一步引起世人的重视,他进一步将这四种毛病比喻为“馀食赘行”,认为它们就像剩饭赘瘤一样令人厌恶。他还说,有“道”之人是绝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综上,老子在本章中所言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极具启发意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合乎“德”的人。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11【注释】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②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注释】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2【解读】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主要讲修身养性的问题,老子主张人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总之,本章主要讲个人修养和自我设计,老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修为可以具备“智”“明”“力”“强”“富”“志”“久”“寿”等这些品格和素质,使自己保持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合为一体,并垂范后世。【解读】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主要讲修身养性的问题,老子主13【注释】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11.几(jī):接近。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释】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14【译文】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第六十四章【译文】第六十四章15

【解读】本章主要论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思想,并呼吁世人遵守自然无为之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无执,故无失”。这一层先是列举了四种现象,指出当事物处于安稳、脆弱、未露出征兆、刚刚萌芽的状态时,是最容易谋划对付的,人们若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萌。接着,老子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现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旨在告诉人们,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人们只要了解这个过程,并对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关注,就能杜绝祸患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老子又以圣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妄为,不要妄图执掌一切,他认为这样就不会招致失败。第二层主要总结“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经验教训。规劝世人无为处世。综上,本章几乎句句都是至理名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琢磨。【解读】本章主要论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思想,并164课文链接4课文链接17【注释】1.上善若水:最崇高的德行好比流水一样。上,最。2.处众人之所恶:指水居处于一般人所不愿去的潮湿低下之处。3.几:接近。4.

渊:沉静、深远。

5.与善仁:指结交朋友能够像水一样真诚无私、亲善友好。

6.正善治:指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正,通“政”,指为政。7.动善时:指行动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8.尤:过错、怨咎。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最崇高的德行就好比流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和万物相争,它总停留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性。德行超众的人能够像水一样甘心居处潮湿卑下的地位,心境像水一样沉静深远,待人像水一样亲善仁爱,说话像水一般诚实守信,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办事像水一样善于应变圆通,行动起来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与世无争,所以从来没有过失和怨咎。【注释】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18【解读】本章用自然界的水来比喻人的德行与品格。具体来说,老子认为水具有利万物、不争、处下等品德。通俗一点说,就是说水具有滋润万物的功劳、无欲无求的心态和甘居人下的德操。最后,老子得出的结论是:为人处世要“不争”。也就是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去争名争利,就不会引来别人的怨尤。人类若能学习水的德行,与世无争,恬淡自乐,就能过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些处世的智慧,是老子从对水的观察中给我们的启示。【解读】本章用自然界的水来比喻人的德行与品格。19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注释]1.百谷王:指江海为百川的汇聚之处。百谷,即百川。王,主宰者,此指归附、汇总。2.善下:指江海甘处下流。3.欲上民:想要居于百姓之上,即号令天下。上,本义指君王,这里引申为号令天下。4.以言下之:用言辞表示谦和卑下,这里是指不对百姓发号施令。5.先民:处于百姓之先,这里是“领导百姓”的意思。6.以身后之:指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7.处上而民不重:指居处百姓之上,而百姓不感到有负担。重,本义指负重,这里引申为感到有负担。8.害:妨害。9.天下乐推而不厌:指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弃他。推,推举、拥戴。厌,厌弃、嫌恶。10.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译文】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汇聚之处,是由于它甘处低下之处,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归宿。因此,统治者要想号令天下,必须用谦和卑下的言辞来对待百姓;要旭统领百姓,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所以,圣人虽然居于百姓之上,百姓却并不感到有负担;虽然处于百姓之前,百姓也不会感到有妨害。因此.天下百姓乐于推蓝而不厌弃他。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人能争得过他。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20【解读】本章主要阐述“不争”的处世哲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以江海为喻,说明人应该处下居后,同时说明人应该包容大度。第二层主要论述圣人甘于处下所达到的效果。第三层主要强调“不争”的谦下之德。综上,老子通过本章的讲解,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处世原则,那就是“居下”和“不争”。其实,“居下”和“不争”不仅是美好的品德,更是胸怀宽广充满自信和智慧的体现,因此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原则。【解读】本章主要阐述“不争”的处世哲学。分为三个层次。21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总停留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性。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爱,说话像水一般诚实守信,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办事像水一样善于应在此基础上,老子又以圣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妄为,不要妄图执掌一切,他认为这样就不会招致失败。第三层主要强调“不争”的谦下之德。处众人之所恶:指水居处于一般人所不愿去的潮湿低下之处。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在此基础上,老子又以圣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妄为,不要妄图执掌一切,他认为这样就不会招致失败。食赘行”,认为它们就像剩饭赘瘤一样令人厌恶。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水一样甘心居处潮湿卑下的地位,心境像水一样沉静深远,待人像水一样亲善仁所以,圣人虽然居于百姓之上,百姓却并不感到有负担;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第二层主要总结“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经验教训。王,主宰者,此指归附、汇总。多多奉献,不与人相争。圣人的行事原则,是主动付出而不与人相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处众人之所恶:指水居处于一般人所不愿去的潮湿低下之处。累(léi)土:一筐土。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注释】1.信言不美:真实可信的话并不悦耳动听。信言,真实可信的话。2.善者不辩:真正的好人不会巧辩多言、空发议论。辩,巧辩。

3.知者不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知识不博杂。博,知识广博、博杂。

4.积:本义指积累,这里引申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5.既以为人,己愈有:指尽全力帮助别人,结果反而使自己更加充实、富有。既,尽。6.利而不害:使万物获得好处而不损害万物。7.为而不争:主动付出而不与人相争。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悦耳动听,而悦耳动听的话不可信;真正的好人不会巧辩多言,巧辩多言的人不是真正的好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知识不博杂,知识博杂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圣人不会自私自利,总是尽全力帮助别人,结果却使自己更加富有;总是尽全力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反而更多。自然的规律是让万物都获得好处而不损害万物。圣人的行事原则,是主动付出而不与人相争。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依22【解读】本章是《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信言、善者、知者的评判标准,并提出了“为而不争”的处世准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主要讲如何识别人。第二层主要讲圣人之为人。最后一层主要讲行事准则。综上,作为全书的结束语,老子希望世人能够辨别真伪,做一个智者;多多奉献,不与人相争。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无不具有启发意义。【解读】本章是《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信言、善者、23谢谢观看谢谢观看24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希望人类能够反观自身,有则改第一层从开头到“无执,故无失”。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正善治:指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处众人之所恶:指水居处于一般人所不愿去的潮湿低下之处。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自然的规律是让万物都获得好处而不损害万物。知者不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知识不博杂。接着,老子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现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圣人的行事原则,是主动付出而不与人相争。《老子》四章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25目录走近作者0102《道德经》03文本探究04课文链接目录走近作者0102《道德经》03文本探究04课文链接26【答案】贾宝玉认为少女们的纯洁美好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如黛玉,在本真的自我方面,她率性如海。在与宝玉的相处中,耳鬓厮磨,很少避忌。“雨夜戴笠”、“静日共枕”“花下共读《会真记》”等情节青涩含蓄,纯真唯美。有时也耍耍小性,给宝玉来个“官断十条路”,令其欲恨不得,欲恼不能。有个性,有情趣。12.名著阅读A项,“而贾政则由于公务繁忙,所以也未见黛玉”错误,贾政是斋戒去了。贾政,字存周,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人物,荣国府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贾宝玉的父亲,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他是除贾母外荣国府的最高掌权者,但同贾母一样不常管理府中大小俗务,每日只看书著棋,同一众清客闲聊,是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他并不喜好繁华奢侈的生活,在游览大观园时亦有过归农隐逸之意。红麝串是戴在手上的一串珍珠,红色,有麝香味,是元妃送来的东西,宝玉和宝钗是同样的,是暗示他俩可成配。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答案】不喜欢,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结合《红楼梦》相关情节表述分析,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厌恶仕途经济,厌恶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他对封建社会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不可能认同。(5)蒋玉函是某贵族府中的一名演员,艺名琪官,宝玉对他一见倾心,即成知友。琪官将系小衣的大红汗巾即茜香罗送给了宝玉,宝玉将自己的松花汗巾送给了琪官。这松花汗巾原是袭人给他的,当天夜里,宝玉又悄悄把琪官送的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上。这样写,是表明宝玉和琪官的特殊友情,为后来袭人和琪官成婚埋下伏笔。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指《红楼梦》中一个女子的命运。请问她是谁,并简述其身世、性格与命运。有人说:“《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答案】B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答案】贾探春。身世:贾政与妾室赵姨娘所生。性格:因为庶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抄检大观园时尽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严。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面对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但又身逢末世,“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12.名著阅读54.《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下面对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有误的是(3)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大办丧事,由于贾珍之妻尤氏犯病,不能料事,遂请凤姐协理。凤姐很快看出宁国府的诸种弊端,马上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整治,杀伐决断,令行禁止。此后,众人兢兢业业,不敢偷懒。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熙凤敏锐干练、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12.名著阅读【详解】1走近作者【答案】贾宝玉认为少女们的纯洁美好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27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282《道德经》2《道德经》29《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303文本探究3文本探究31[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户牖:门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译文]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32【解读】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目的是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本章所讲的这个观点对人们颇有启发,即不能仅仅关注有形物的价值,更要关注无形的东西(如精神,知识,智慧等)的价值。【解读】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33[注释]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⑥长:长久。一说读zhang,意思是得到敬重。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8.处:为,做。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注释]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34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跨者”喻指所谓的有为者急躁冒进的行为。老子认为他们的举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合“道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接下来,老子继二十二章后,又提出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解读】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跨者”喻指所谓的有为者急躁冒进的行为。老子认为他们的举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合“道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接下来,老子继二十二章后,又提出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希望人类能够反观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进一步引起世人的重视,他进一步将这四种毛病比喻为“馀食赘行”,认为它们就像剩饭赘瘤一样令人厌恶。他还说,有“道”之人是绝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综上,老子在本章中所言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极具启发意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合乎“德”的人。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35【注释】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②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注释】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6【解读】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主要讲修身养性的问题,老子主张人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总之,本章主要讲个人修养和自我设计,老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修为可以具备“智”“明”“力”“强”“富”“志”“久”“寿”等这些品格和素质,使自己保持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合为一体,并垂范后世。【解读】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主要讲修身养性的问题,老子主37【注释】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11.几(jī):接近。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释】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38【译文】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第六十四章【译文】第六十四章39

【解读】本章主要论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思想,并呼吁世人遵守自然无为之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无执,故无失”。这一层先是列举了四种现象,指出当事物处于安稳、脆弱、未露出征兆、刚刚萌芽的状态时,是最容易谋划对付的,人们若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萌。接着,老子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现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旨在告诉人们,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人们只要了解这个过程,并对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关注,就能杜绝祸患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老子又以圣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妄为,不要妄图执掌一切,他认为这样就不会招致失败。第二层主要总结“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经验教训。规劝世人无为处世。综上,本章几乎句句都是至理名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琢磨。【解读】本章主要论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思想,并404课文链接4课文链接41【注释】1.上善若水:最崇高的德行好比流水一样。上,最。2.处众人之所恶:指水居处于一般人所不愿去的潮湿低下之处。3.几:接近。4.

渊:沉静、深远。

5.与善仁:指结交朋友能够像水一样真诚无私、亲善友好。

6.正善治:指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正,通“政”,指为政。7.动善时:指行动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8.尤:过错、怨咎。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最崇高的德行就好比流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和万物相争,它总停留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性。德行超众的人能够像水一样甘心居处潮湿卑下的地位,心境像水一样沉静深远,待人像水一样亲善仁爱,说话像水一般诚实守信,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办事像水一样善于应变圆通,行动起来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与世无争,所以从来没有过失和怨咎。【注释】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42【解读】本章用自然界的水来比喻人的德行与品格。具体来说,老子认为水具有利万物、不争、处下等品德。通俗一点说,就是说水具有滋润万物的功劳、无欲无求的心态和甘居人下的德操。最后,老子得出的结论是:为人处世要“不争”。也就是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去争名争利,就不会引来别人的怨尤。人类若能学习水的德行,与世无争,恬淡自乐,就能过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些处世的智慧,是老子从对水的观察中给我们的启示。【解读】本章用自然界的水来比喻人的德行与品格。43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注释]1.百谷王:指江海为百川的汇聚之处。百谷,即百川。王,主宰者,此指归附、汇总。2.善下:指江海甘处下流。3.欲上民:想要居于百姓之上,即号令天下。上,本义指君王,这里引申为号令天下。4.以言下之:用言辞表示谦和卑下,这里是指不对百姓发号施令。5.先民:处于百姓之先,这里是“领导百姓”的意思。6.以身后之:指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7.处上而民不重:指居处百姓之上,而百姓不感到有负担。重,本义指负重,这里引申为感到有负担。8.害:妨害。9.天下乐推而不厌:指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弃他。推,推举、拥戴。厌,厌弃、嫌恶。10.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译文】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汇聚之处,是由于它甘处低下之处,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归宿。因此,统治者要想号令天下,必须用谦和卑下的言辞来对待百姓;要旭统领百姓,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所以,圣人虽然居于百姓之上,百姓却并不感到有负担;虽然处于百姓之前,百姓也不会感到有妨害。因此.天下百姓乐于推蓝而不厌弃他。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人能争得过他。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44【解读】本章主要阐述“不争”的处世哲学。分为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