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页(共10页)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方圆百里,城内石桥有一万二千座,大船可在桥下自由行走。城内有湖,方圆三十里。周围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内有大街一百六十条”。《马可波罗行记》中所描述的当时“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2.唐代以前的都城建筑结构大都是封闭式的,其目的是为了防卫都城的安全。宋代以来,都城建筑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说明()A.中央集权高度集中 B.君主专制加强 C.商品经济活跃 D.理学思想影响3.《诗经•大雅•绵》中“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记载的是周的先祖建造的居所,就有“穴”和“复”,“穴”指的是地穴,“复”指的是立柱盖顶。这种居住方式是()A. B. C. D.4.如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如表可推知,英国()时间事件1863年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5年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A.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5.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6.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7.如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造成它们各具特色的原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经济水平③文明的交融与互鉴④文化习俗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8.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9.“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10.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11.有学者对英格兰新增市场的数量做了一个整理,结果显示,1200﹣1349年间,在统计到的21个郡境内(覆盖英格兰55%的区域),共新建了329个市场。其中,1250﹣1275年的25年间是新增市场的爆发期,新设市场214个,占全部新增市场数的65%。这一时期英格兰市场激增反映了()A.世界联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教会影响的衰落 D.商业革命的出现12.民俗学者在描述某地明清民居时说:“由于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因中原南迁时间先后不同,在两种文化的接触部,在边缘地区,在生存竞争中,出现了小型防御城市。”该地的特色民居是()A.① B.② C.③ D.④13.如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造成它们各具特色的原因()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14.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三类新型城市发展迅速,日渐成为新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形成与传统中心城市相抗衡的局面,如上海之于北京、青岛之于济南,重庆之于成都等等。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近代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B.近代新型城市经济功能突出 C.外来侵略阻碍近代城市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新变化,其生产关系或经济政策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下列不属于其生产关系或经济政策调整的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建立“福利国家” C.城市化的出现 D.美国出现“新经济”16.英国在18世纪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在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B.人口增长过快 C.工业城市环境恶化 D.食物严重短缺17.如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时期1946~1980年1965~1994年1950~1976年1955~1976年国家英国法国瑞典荷兰新城数量(个)3291115城市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兰斯塔德地区新城数量(个)115613A.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 B.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 C.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D.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18.如图是我国某一远古人类生活想象图,结合所学判断,与这种居住形式相符的叙述是()A.“太古之时,穴居野处。” B.“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皆巢居以避之。” C.“顺天时而动,逐水草而居。” D.“陶复陶穴,未有家室。”19.如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地区年份中国北部中国西部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整体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A.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发展较快 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地区发展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 D.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20.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列关于中西方民居的概述,正确的是()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穴居形式的代表 B.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印度民居的核心 C.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突显王权神秘色彩 D.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有利于缓解住房紧缺二.材料题(共3小题,本大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是建立城市和市镇的伟大时期。1851年后情况发生变化。煤田周围居住稠密人口,煤矿人口是整个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新矿工原是移入的乡村劳动者;但是煤矿人口的增加也有本身自然增殖的因素,煤矿人口的自然增殖速度在许多年份中比任何部门都高。到19世纪中期,乡村和城镇的人口大约各占一半,以后天平倾向一边,到1871年城市人口已占有大得多的比重。在随后40年中,农村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生活中退居次要地位。——摘编自【英】W•H•B.考特著《简明英国经济史》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在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正是这种进步和成就,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有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唯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摘编自【美】乔治•埃尔顿•梅奥著《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材料三1820年﹣1949年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年份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18203737724206.518404128127696.718434172428256.618933367127698.219014264541739.8192044715474210.6193146884510610.9193646962528111.2194954167576510.6——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英国城市化的因素,说明19世纪英国城市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阻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城市化的认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最为要紧:一是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在第一层次中的考虑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根据材料一,结合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都城的历史,说明材料二观点。23.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材料一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形成了北京新的两翼。2022年9月20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区域协调发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曾元猛介绍,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材料二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郑州——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邑河南洛阳秦朝咸阳陕西咸阳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隋唐长安陕西西安北宋东京河南开封西夏兴庆宁夏银川金朝会宁——燕京黑龙江阿城——北京元朝大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1)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迁移的趋势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都城迁移建设的原因及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D;2.C;3.C;4.B;5.C;6.B;7.D;8.B;9.D;10.D;11.B;12.D;13.D;14.B;15.C;16.C;17.B;18.A;19.C;20.D;二.材料题(共3小题)21.(1)因素: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经济发展;交通工具的革新。(2)特点: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影响因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3)认识:我国城市化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加速发展城市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加速发展城市化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2.从全国范围的战略地位看,北京出可制东北,入可控中原,控内御外,有利于对全国进行管理。从政治根据地看,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都起家离北京不远的北方或东北,明成祖称帝前封为燕王,根据地即在北京。从自然条件看,北京临近平原,有利于粮食基本供应;北京地区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提升了北京的交通价值,江南物资还可通过海运供应北京;军事战略地位优越,山川形胜,易守难攻。从人文基础看,金元明清等统治者对北京城的修建和改造,为北京城营造了坚实的基础;从民族关系的地位看,北京处于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过渡地带,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定都北京可以同时实现对两大文明区的控制。总之,定都北京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23.(1)趋势:①古代都城一般建立在经济、交通相对发达的地区。②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③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汉族政权的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