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 复习_第1页
古希腊哲学 复习_第2页
古希腊哲学 复习_第3页
古希腊哲学 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4古希腊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哲学”的希腊语为philosophia,由philos(爱)和sophia(智慧)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智慧指的是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柏拉图所言,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仁,我们人只能爱智慧.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哲学家只能追求智慧,而不可能占有智慧,因为人生有限而智慧无限。《圣经》“创世纪"有一则尽人皆知的伊甸园神话:亚当与夏娃。智慧只属于神,智慧与原罪关系紧密,智慧就是人的原罪,人要体验追求智慧的痛苦,在追求的痛苦中享受欢乐。“人自身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的冲突。"当人追求无限、绝对、理想、彼岸时,人就注定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命运。人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生存于自然界并没有意义和价值,所谓意义和价值是人赋予整个世界的。“价值"与主体的目的、意愿和需要相关。人的价值可以分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必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内在价值在于追求人类理性的终极关怀。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罗素有言:“哲学居于科学和神学之间"。在他看来,科学探讨已知的事实,而哲学则从事思辨.“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知识学科存在的领域,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出定义;但是,对哲学我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来定义.任何一个关于哲学的定义都会引起争议,因为它总是体现了某一种哲学态度。探求哲学究竟为何物的唯一途径就是从事哲学研究.”(罗素,《西方的智慧》,商务印书馆)哲学不是科学,它没有确定性的答案,众多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价值。二者的任务是不同的,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以理性为基础,其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实用技术。科学自己不能决定它的目标或发展方向.就哲学的意义和地位而言,它应该担负其为人类文明树立和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重任。哲学不是神学.宗教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宗教的对象是具有永恒无限之特征的超越的和理想性的存在,它只能通过信仰。因此,哲学居于科学与神学之间。一方面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而从根本上诉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哲学的意义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是不可能的,是需要不断地探索的。哲学的全部意义在于追问和求索之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1)泰勒斯(Thales):水是一切的本质,水是万物的本源“泰利士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一切的养料都是湿润的,而温度本身也由这种(湿润的)东西生成,生物皆藉湿润以维持其生存。但是为一切事物所从出的那种东西,就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因为这个缘故,同时也因为一切种子都具有湿润的本性,而水又是一切湿润物的本源,所以他得到了这种思想"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公元前611-前546)是泰勒斯的学生.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或者原则是“无定"(apeiron),它是在总量上无限、在性质上不定的物质。第一,“它是一切生与减的原则;无限个世界(神灵)由它而生,又消减成为它";第二,他从“一"中分离出一些对立,这些对立包含在“一”中;第三,从量上说是无限的,不是从数上的。阿那克西美尼(公元前560-548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同时代人和朋友。他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或者原则。“一切事物有空气而又消失于空气中”。空气具有灵魂的性质。“这些抽象思想的重要性在于:一、理解到一切事物中有一个普遍本体;二、这普遍本体是无形的,不带着感性的观念"(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P200)这一类哲学的缺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他们所指的只是有形体的元素,不是无形体的元素,虽则事实上也有无形体的事物."所以,“普遍”被表示在一个特殊形态里。第二,他们没有提出推动的原则,也完全没有目的的概念,缺乏活动的范畴。(4)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数构成了宇宙的和谐,数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定理,因为发现数学定理而举行祭祀。赫拉克利特生性傲慢,气质高贵,既超凡脱俗,又愤世嫉俗。火是宇宙的本原。“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尺度燃烧,按照一定的尺度熄灭。"宇宙是有秩序的。早期希腊哲学的特征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phusis)哲学。Phusis=physics研究的中心是“本原”(arkhe)问题。Arkhe=king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类比和宣称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柏拉图的著作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寻求正义个人的正义是拥有各自的德性,各司其职;城邦的正义是各个阶层各司其职,不相僭越。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所以,哲学家成为国王:能够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能够严肃地追求智慧,追求真实存在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结合起来。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识分成三类:(1)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theoretike);(2)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praktike);(3)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知识"(poietike)。中世纪哲学(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基督教的宗教背景以及发展(诞生于公元1世纪初,创始人耶稣)犹太教基督教西部:罗马天主教。东派教会:受希腊文化影响称为,东正教。东派教会:俄罗斯斯拉夫文化的影响:称为俄罗斯正教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根据教父们活动的区域和使用的语言,后人把他们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亦成为“东方教父”和“西方教父”所谓“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教父哲学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旧文明,经院哲学才是真正属于新世界的日耳曼民族的哲学形态。众所周知,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后者被称为“唯名论”(nominalism)。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继承老师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不顾教会保守势力的反对,适应时代的新思潮,极力主张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柏拉图主义,在激烈的争论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成为经院哲学最重要的代表.近代哲学十八十七世纪(两流派: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近代西方哲学的特质:以讨论知识论(epistemology)问题为主。知识论:研究知识的终极真相的学科.其主要内容:知识的起源(origin):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知识的方法(means):如何获得知识?知识的确定性(certainty):什么知识具普遍有效性?理性主义(rationalism)笛卡儿、斯宾诺莎、来布尼兹经验主义empiricism)洛克、巴克来、休谟双方的争论是环绕知识论的主要问题而展开.知识的起源问题-他们的差异是在终极层面上说的:理性主义者—终极来说,只有理性是真正知识(具普遍有效性的知识)的起源。经验主义者-终极来说,只有经验是真正知识的起源。这方面,可以洛克的「白板说」(theoryofblankslate)及笛卡儿、来布尼兹的「天赋观念说」(theoryofinnateideas)来加以例示.知识的确定性问题近代哲学家是以知识的普遍有效性(universalvalidity,亦即客观有效性objectivevalidity)来说明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在真理(真正知识)问题上,他们都可说持一种符合说(correspondingtheory)的主张,即以为知识必须与对象相符合,才可以说是真正的知识,这种符合必须是普遍的(对一切有理性的人俱有效)、必然的(反面的情况并不可能)。理性知识具必然性(universality),∴全部理性主义者都认为知识的符合对象可有必然性,i.e。承认世上可有绝对或即客观真理。相反,∵经验知识只具有概然性(probability)而欠缺必然性,∴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休谟只承认相对真理而反对绝对真理。知识的方法问题理性主义者因主张理性为知识的终极的起源,∴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方法(rationalmethod),特别是逻辑方法(logicalmethod),或即演绎方法(deductivemethod)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在笛卡儿来说,亦着重直觉方法(intuitivemethod)。相反,经验主义者因主张经验为知识的终极的起源,∴认为只有通过经验的方法(empiricalmethod),特别是科学方法(scientificmethod),或即归纳方法(inductivemethod)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德国古典哲学“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我能够知道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