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俄国苏俄苏联191719211925195319641985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91俄国(苏联)发展线索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读读听听想想阅读课本引言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⑶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⑴¾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⑵工厂停工,人民挨饿形势严峻?背景: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特点:“战时”“共产主义”结果?结果: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阅读下列表格,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保障了粮食供给,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评价探究评价应该从两方面分析:
一方面揭示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
(1)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3)也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另一方面,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1)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2)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3)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材料1材料2兵变的主要是哪些人?为什么会兵变呢?材料二中列宁有什么样的认识?
“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列宁倾听农民的意见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阶级敌人乘机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背景1、背景:2、标志:3、内容:(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二、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党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自主学习探究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意义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1、苏联的建立(1922)1)背景:3)形成原因:长期缺乏民主传统;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文化的落后;根源于生产力的水平。三、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斯大林模式:2、新经济政策的逐步取消3、列宁逝世(1924),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它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存在致命不足。4)表现:
工业方面:经济体制方面:农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5)评价:
?自主学习6)启示:●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宣布建成●1936年宪法——法律确立内容: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称为“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2)所有制:(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主要特征弊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3)管理体制:1)优先发展重工业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和的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4)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轻工业6)启示a.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b.制度应随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改革适应。(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完善。d.改革之路坎坷不平。
……⒉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
A、俄国的国情B、允许私人经济成分存在
C、巩固工农联盟D、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无偿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B、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大减轻D、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C、工业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D、促进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BBA巩固练习5、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A4、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6、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
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CD7.(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8.(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Ⅱ21题)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冲孔桩机工岗位安全操作与责任保险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牛肉行业人才培训与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租赁及充电桩安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农机作业服务合同模板正本4篇
- 二零二五版苗木养护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存单质押融资担保合同模板4篇
- 2025年度橱柜工程承包与智能化升级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农家乐农产品深加工合作合同范本4篇
- 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 2025年度城市居民车辆抵押借款合同模板3篇
- 中考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解析(共三套)
- 新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全册奥数(含答案)
- 风电场升压站培训课件
- 收纳盒注塑模具设计(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图纸)
- 博弈论全套课件
- CONSORT2010流程图(FlowDiagram)【模板】文档
- 脑电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电子版)
- GB/T 10322.7-2004铁矿石粒度分布的筛分测定
- 2023新译林版新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一重点词组归纳总结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