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简介课件_第1页
人口社会学简介课件_第2页
人口社会学简介课件_第3页
人口社会学简介课件_第4页
人口社会学简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

第一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第一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什么是人口社会学人口学阿基尔·格拉德于1855年在《统计学要素或用比较法研究的人口学》中,首先使用“人口学”这个词。英文“Demography”,来源于希腊文,由“Demos”(人民)和“Grophein”(描述)两字合成。什么是人口社会学人口学狭义人口学狭义人口学是对人口,主要是对其数量、质量、分布和结构等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直接涵义是“人口统计学”,比较强调统计与定量分析。

FormalDemographyPureDemography狭义人口学狭义人口学是对人口,主要是对其数量、质量、分布和结广义人口学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学科总称。广义人口学被称为“人口研究”

PopulationStudySocialDemography

广义人口学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相互关系人口社会学“广义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口社会学”,即主要采用社会学的比较宽阔的视角来分析研究与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

人口社会学“广义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口社会学”,即主(一)人口的双重属性概念: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的双重属性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生物属性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生命周期等。社会属性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人口的双重属性人口过程社会生产方式人口的双重属性(二)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二)社会学的想象力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

人口社会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现象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人口现象文化因素生物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口现象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人口现象文化因素生物因素经济因素政治

文化因素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的人文环境)

生物因素经济因素

与基因相关的因素

(有关商品和服务的

人口现象生产和分配制度)

政治因素

(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

(三)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人口过程人口过程生育、死亡、迁移文化因素生物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三)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文化因素生物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自然、空间、社会文化因素生物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文化因素生物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空间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的地区分布阶级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的城乡分布社会劳动力结构人口的伤残结构文化教育结构婚姻家庭结构民族结构宗教信仰结构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文化因素生物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3.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文化因素生物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有两大类:一是结构性变迁,是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地变迁过程;二是突发性变迁,是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制,这是一种革命。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1.人口统计方法分析人口数据——把分析的内容概念化——进行因果解释2.比较研究方法3.历史分析方法4.民族志分析方法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人口统计方法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人口数据资料:普查,1%人口抽样,人口统计年鉴,调研人口研究学术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人口学刊》《西北人口》如何收集人口数据资料:著名人口学家:穆光宗、曾毅、胡鞍钢、田雪原、桂世勋、邬沧萍、张纯元、穆怀中、蔡昉、郭志刚、王金营、翟振武、段成荣、李建新、李若建、王桂新、于学军。著名人口学家:

肖日葵,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厦门为个案,西北人口,2010(3)吴瑜晓,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社会,2008(6)

要求找到这两篇文章,学习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

肖日葵,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厦门四、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普查

建国前:

①清宣统元年(1909)进行的人口清查;多数省仅调查户数而无人口数,推算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3.7亿多人,包括边民户数总计约为4亿人口。

②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试行的全国人口调查。后者只规定调查常住人口,没有规定标准时间。经过3年时间,也只对13个省进行了调查,其他未调查的省的人数只进行了估算。调查加估算的结果,全国人口约为4.75亿人。

四、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的决定,自1990年开始改为定期进行,即每10年一次,在年号末位逢“0”年份举行。

在两次人口普查期间,会加插一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人口总数为6亿多人,其中大陆为5.8亿多人。

为了准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

包括: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本户住址6项。

运用手工方法逐级进行汇总

1953年:人口总数为6亿多人,其中大陆为5.8亿多人。1964年:人口为7.2亿多人,其中大陆为6.9亿多人。

是为了给编制国民经济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普查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职业3个项目(本人成分和职业两项,只做登记,不做统计)。手工方法逐级进行汇总。

1964年:人口为7.2亿多人,其中大陆为6.9亿多人。1982年:普查结果为10.3亿多人,其中大陆为10.08亿多人。

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制订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人口资料。项目增加为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

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人口普查数据。

1982年:普查结果为10.3亿多人,其中大陆为10.1990年:全国总人口为1160017381人,其中大陆为1133682501人。

为了查清中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变化,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检查人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可靠的资料。

项目增加到21项,增加了“五年前居住地及其城乡类型”和“迁移原因”两个项目。同时,在户口状况项目中,增加了户口性质属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的内容;在文化程度项目中,增加了学业完成情况。微机分散录入、大型机集中汇总制表的中央、省、地三级数据处理模式。

1990年:全国总人口为1160017381人,其中大陆为1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课件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课件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课件云南傣族人口登记云南傣族人口登记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大陆人口为12.66亿

大陆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大陆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末大陆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

2010年(11月1日零时)总人口:1370536875人。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2010年(11月1日零时)总人口:1370536875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二、人口增长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三、家庭户人口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五、年龄构成六、民族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六、民族构成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八、城乡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八、城乡人口九、人口的流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九、人口的流动/tjgb/rkpcgb/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居住在城镇的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与五普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tjgb/r其他国家的人口普查

作为近代意义的人口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