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压岁钱”的由来?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福”字倒贴据说源于清代。有一年正值春节除夕,恭亲王府的大门上竟将“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那个目不识丁的贴字人。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福真的到了!吉语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福晋听罢,转怒为喜,遂赏管家和那个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史》,陕西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3年8月王利华《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王玉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刘蕙孙《中国文化史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5月毛锐礼《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朱汉民《中国的书院》,商务印书馆1981年门岿主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上、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田广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商聚德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郭朋《中国佛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2、“文”的多重引申义

(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清刻本《礼记》清刻本《说文解字》清刻本《古文尚书》曲阜“崇礼轩”丝质论语(三)“文化”的释义及其扩展1、“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tuàn《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引文释义(1)这段话中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以天,即“天文”,也就是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等等。2、西汉后,“文”与“化”合成一词(1)《说苑·指武》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曲水诗序》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里的“文化”与无教化的“野蛮”、“质朴”对举,已明确具有“以文教化”的含义。(四)中西语文系统中,“文化”释义的异同1、相同点:(1)拉丁文Cul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2)与拉丁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以文教化”内涵比较接近。(3)“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4)“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五)文化与人、自然的关系图示的含义1、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2、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总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广义的“文化”

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二)狭义的“文化”1、狭义“文化”的定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2、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范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适用范围1、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广义文化界说。2、我们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肯定“大文化”概念,但基本上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换言之,在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中,我们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述,同时兼顾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对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而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一)中国,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诗经·大雅·生民之计》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曰:“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我们所讲述的中国文化的地域范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为界。(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1、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2、“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3、元人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三)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特征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断限1840年前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讨论的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具体而言,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不涉及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发展及转型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纵览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神妖鬼怪传统音乐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四大雅戏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联传统音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道教音乐、佛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诸子百家:儒道墨法等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传统节日: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宗教哲学儒、道、佛、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祥云图案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