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介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1.gif)
![《资治通鉴》简介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2.gif)
![《资治通鉴》简介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3.gif)
![《资治通鉴》简介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4.gif)
![《资治通鉴》简介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87031685b638a7e3e47c50bf21f1900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课件1第二章编年体类史书第二章编年体类史书2第一节概述编年体是古代编撰史籍的最早体例。所谓编年体,就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异同也”(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第一节概述编年体是古代编撰史籍的最早体例。3编年体史书的优缺点编年体史书,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其缺点是记事前后割裂,“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编年体史书的优缺点编年体史书,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4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对编年体作了详细的评述。他把唐代以前的史著归为编年体与纪传体二类,并将此看作我国古代史学的正宗。我国古代编年体史籍的真正发展与完善是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对编年体作了详细的评述5编年体史书的发展《资治通鉴》的产生,打破了汉唐以来编年体史籍相对沉寂的局面,此后,在史学界又掀起了一股“编年热”,产生了大批仿通鉴的编年体史著,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及夏燮的《明通鉴》。编年体史书的发展《资治通鉴》的产生,打破了汉唐以来编年体史籍6第二节重要史籍介绍一、编年体史籍的鼻祖——《春秋》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断限,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1.6万多字。第二节重要史籍介绍一、编年体史籍的鼻祖——《春秋》7《春秋》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这是因为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春秋》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8《春秋》《春秋》的纪事方法是以“时”为中心,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春秋各国大事。纪年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次为序,记月多以周历(即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汉以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春秋》《春秋》的纪事方法是以“时”为中心,按年时月日的顺序9《春秋》解鲁隐公元年周王室历法的正月鲁哀公《春秋》解鲁隐公元年周王室历法的正月鲁哀公10《春秋》的编撰意图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春秋》的编撰意图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11“春秋笔法”孔子修撰《春秋》的原则是:据鲁,即记事以鲁国为主;亲周,即尊周,维护周礼;故殷,即以商朝的灭亡为借鉴;以推广夏、商、周三代一贯的王道。据此,孔子在编撰《春秋》时,提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分”的笔法,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如,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召来周天子参加,孔子在《春秋》中却记曰“天王狩于河阳”,为周天子讳。“春秋笔法”孔子修撰《春秋》的原则是:12《春秋》的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春秋》的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13二、《春秋》三传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二、《春秋》三传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14《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历史的史学名著,属于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或《春秋内传》。《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5《左传》《左传》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左丘明,但《左传》的实际成书时间是在战国中期。通过《左传》介绍的历史史实,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理解《春秋》中简便纲目所记载的历史原貌。如《春秋》只记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而《左传》写了六百多字。《春秋》虽为编年,但仅记事目,无内容,最少的事只记一个字。而《左传》则有言有行,有故事内容,有直叙有概述,也有追叙,并有分析评论,可称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赡有体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传》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左丘明,但《左传》16《左传》《左传》除了记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史事外,还包括许多古史传说。反映了一些进步思想,如轻视鬼神,注重人事,不主张臣民绝对效忠君主等。《左传》在西汉的时候属于“古文经”,因为和“今文经”的矛盾,长期受到官方压制,没有得到设置博士的合法地位。但由于其较高的学术价值,所以一直被保存下来,西晋时的杜预写成《春秋经传集解》一书,把《春秋》和《左传》合二为一,加以解释,自成一派。以后,《左传》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左传》除了记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史事外,还包括许多古17《公羊传》中国古代与《左传》、《谷梁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又称《春秋公羊传》。旧说创始于子夏弟子齐人公羊高,西汉景帝时得立于官学。其大师胡毋生、董仲舒等任博士,专门从事研习、讲授之业。武帝时贫苦儒生公孙弘因通晓该书竟得官至丞相,其后学者益众,遂为汉代显学。该书援引前人解“经”成说颇多。由于它写成于汉初,用的是汉代通行文字今文,故属今文经,并为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公羊传》中国古代与《左传》、《谷梁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18《公羊传》《公羊传》用问答体解说《春秋》所记史事,着重从政治而非历史学的角度阐述这些记载的是非观,并把它看成孔子政治理想的体现,作为指导后世帝王行事的准则。由于其借对史事的议论发挥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常有一些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该书本文2.7万多字,其中有37年无传,可能已有残缺。东汉何休依据胡毋生条例所作《春秋公羊解诂》,集两汉公羊学之大成。北宋著录有徐彦所作《公羊传疏》。清人陈立著《春秋公羊义疏》,广搜诸家解说,可供参考。《公羊传》《公羊传》用问答体解说《春秋》所记史事,着重从政治19《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并为解说《春秋》的三传。又称《春秋谷梁传》。旧说中国鲁人谷梁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实际应是孔门讲习《春秋》的若干代学者集体的论议,整理编著成书的年代不晚于汉初。宣帝时,为之立博士。《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并为解说《春秋》的三传。又称20《谷梁传》一般认为《谷梁传》属于“今文经”。全书正文2.3万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大抵同调,但在个别具体问题上也有歧异。东晋范宁搜辑诸家训释著《春秋谷梁传集解》,标榜兼采众说、择善而从,唐人杨士勋又为之作疏,成《春秋谷梁传注疏》。清人钟文烝有《谷梁补注》,网罗前人遗说,可供参考。《谷梁传》一般认为《谷梁传》属于“今文经”。全书正文2.3万21【案:春秋三传】【案:春秋三传】22【案:春秋三传——《左傳》】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申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案:春秋三传——《左傳》】23【案:春秋三传——《公羊傳》】傳: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也。其地何?當國也。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在內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案:春秋三传——《公羊傳》】傳:24【案:春秋三传——《穀梁傳》】傳: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案:春秋三传——《穀梁傳》】傳:25第三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土。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第三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26司马光神宗即位,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重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为之作序,同时将府中藏书全部交司马光参阅。。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前后共用19年功夫。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司马光神宗即位,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重改书27《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28《资治通鉴》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资治通鉴》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29《资治通鉴》简介课件30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㈠《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资治通鉴》的影响下,后代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不仅仿《通鉴》体例,而且往往也以“编通鉴”为其书名。其中最主要的是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该书原一千多卷,今本五百二十卷,是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该书评纪了北宋从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九朝168年事迹(960~1127年)。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㈠《续资治通鉴长编》31《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绍兴进士,累官至礼部侍郎。他精于治史,尤熟悉当代史。他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编成是书,自认为不敢与《资治通鉴》相比,故称《长编》,分四次进呈皇帝。前后四十年,为编此书,李焘费尽了一生心血。目前最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32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南宋初年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撰。李心传(1166~1243年),字微之,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曾任著作佐郎,晚年被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侍郎,著作甚多,史学代表作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3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该书共二百卷,记载南宋高宗一朝从建炎元年到绍兴三十二年(1127~1162)36年的历史。李心传仿《资治通鉴》体例,按年、月、日记事,上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此书所引史料丰富,以国史、档案为主,叙事翔实,考异甚详。本书书名,《宋史》本传作《高宗系年要录》。原本散佚,今本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中华书局重印本是比较好的版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该书共二百卷,记载南宋高宗一朝从建炎元年34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㈢《三朝北盟会编》《三朝北盟会编》是南宋徐梦莘编撰。徐梦莘(1126~1207),字商老,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官至知宾州,罢归。他一生嗜书博闻,著述甚丰。《三朝北盟会编》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仿《资治通鉴》体例,专纪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三朝宋金交涉大事。徐梦莘将45年中有关宋金交往的敕、制、诏、诰、国书、书疏、奏议、碑志等通统记录下来。全录原文,不加更改,故名曰“会编”。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㈢《三朝北盟会编》35三朝北盟会编全书分上、中、下三帙,上为政和、宣和年间事,中为靖康年间事,下为建炎、绍兴年间事,全书以对金用兵与通和之事为主。三朝北盟会编全书分上、中、下三帙,上为政和、宣和年间事,36起居注、日历与实录体我国上古时代的史书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后来合二为一,起居注就是其中一种,大约起于汉代,当时称注记。据《隋书·经籍志》载:“汉时起居注似在宫中,为女史之职。”宫中女史官专门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言行,随时记录,称为起居注。起居注、日历与实录体37起居注据载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东汉时有《明帝起居注》、《汉献帝起居注》,但均已失传。流传于后世的,只有唐初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从北魏起,始设起居令史,专掌记录皇帝言行。直到清代,历代都设有起居官。起居注据载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东汉时有《明帝起居注》、38实录到唐宪宗时,又有所谓日历,是史官据起居注进行初步整理而成的。从南朝梁开始,在起居注、日历的基础上产生了实录。当先皇帝死后,新即位的君主便命史官根据去世皇帝生前的起居注、日历,按编年体例,整理编纂成前朝皇帝的大事记,即为实录,它是一朝史料的总汇。这一制度,一直沿袭至清亡,成为定制,并成为一种固定的编年体例实录体。古代实录留传下来的不多,《梁武帝实录》及辽、金、元实录等均不传,只有韩愈所修的《唐顺宗实录》五卷流传了下来,这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古代实录。但将整个朝代的实录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实录到唐宪宗时,又有所谓日历,是史官据起居注进行初步整理而成39本章结束
本章结束40《资治通鉴》简介课件41第二章编年体类史书第二章编年体类史书42第一节概述编年体是古代编撰史籍的最早体例。所谓编年体,就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异同也”(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第一节概述编年体是古代编撰史籍的最早体例。43编年体史书的优缺点编年体史书,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其缺点是记事前后割裂,“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编年体史书的优缺点编年体史书,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44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对编年体作了详细的评述。他把唐代以前的史著归为编年体与纪传体二类,并将此看作我国古代史学的正宗。我国古代编年体史籍的真正发展与完善是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对编年体作了详细的评述45编年体史书的发展《资治通鉴》的产生,打破了汉唐以来编年体史籍相对沉寂的局面,此后,在史学界又掀起了一股“编年热”,产生了大批仿通鉴的编年体史著,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及夏燮的《明通鉴》。编年体史书的发展《资治通鉴》的产生,打破了汉唐以来编年体史籍46第二节重要史籍介绍一、编年体史籍的鼻祖——《春秋》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断限,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1.6万多字。第二节重要史籍介绍一、编年体史籍的鼻祖——《春秋》47《春秋》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这是因为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春秋》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48《春秋》《春秋》的纪事方法是以“时”为中心,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春秋各国大事。纪年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次为序,记月多以周历(即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汉以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春秋》《春秋》的纪事方法是以“时”为中心,按年时月日的顺序49《春秋》解鲁隐公元年周王室历法的正月鲁哀公《春秋》解鲁隐公元年周王室历法的正月鲁哀公50《春秋》的编撰意图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春秋》的编撰意图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51“春秋笔法”孔子修撰《春秋》的原则是:据鲁,即记事以鲁国为主;亲周,即尊周,维护周礼;故殷,即以商朝的灭亡为借鉴;以推广夏、商、周三代一贯的王道。据此,孔子在编撰《春秋》时,提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分”的笔法,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如,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召来周天子参加,孔子在《春秋》中却记曰“天王狩于河阳”,为周天子讳。“春秋笔法”孔子修撰《春秋》的原则是:52《春秋》的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春秋》的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53二、《春秋》三传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二、《春秋》三传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54《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历史的史学名著,属于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或《春秋内传》。《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55《左传》《左传》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左丘明,但《左传》的实际成书时间是在战国中期。通过《左传》介绍的历史史实,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理解《春秋》中简便纲目所记载的历史原貌。如《春秋》只记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而《左传》写了六百多字。《春秋》虽为编年,但仅记事目,无内容,最少的事只记一个字。而《左传》则有言有行,有故事内容,有直叙有概述,也有追叙,并有分析评论,可称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赡有体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传》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左丘明,但《左传》56《左传》《左传》除了记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史事外,还包括许多古史传说。反映了一些进步思想,如轻视鬼神,注重人事,不主张臣民绝对效忠君主等。《左传》在西汉的时候属于“古文经”,因为和“今文经”的矛盾,长期受到官方压制,没有得到设置博士的合法地位。但由于其较高的学术价值,所以一直被保存下来,西晋时的杜预写成《春秋经传集解》一书,把《春秋》和《左传》合二为一,加以解释,自成一派。以后,《左传》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左传》除了记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史事外,还包括许多古57《公羊传》中国古代与《左传》、《谷梁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又称《春秋公羊传》。旧说创始于子夏弟子齐人公羊高,西汉景帝时得立于官学。其大师胡毋生、董仲舒等任博士,专门从事研习、讲授之业。武帝时贫苦儒生公孙弘因通晓该书竟得官至丞相,其后学者益众,遂为汉代显学。该书援引前人解“经”成说颇多。由于它写成于汉初,用的是汉代通行文字今文,故属今文经,并为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公羊传》中国古代与《左传》、《谷梁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58《公羊传》《公羊传》用问答体解说《春秋》所记史事,着重从政治而非历史学的角度阐述这些记载的是非观,并把它看成孔子政治理想的体现,作为指导后世帝王行事的准则。由于其借对史事的议论发挥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常有一些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该书本文2.7万多字,其中有37年无传,可能已有残缺。东汉何休依据胡毋生条例所作《春秋公羊解诂》,集两汉公羊学之大成。北宋著录有徐彦所作《公羊传疏》。清人陈立著《春秋公羊义疏》,广搜诸家解说,可供参考。《公羊传》《公羊传》用问答体解说《春秋》所记史事,着重从政治59《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并为解说《春秋》的三传。又称《春秋谷梁传》。旧说中国鲁人谷梁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实际应是孔门讲习《春秋》的若干代学者集体的论议,整理编著成书的年代不晚于汉初。宣帝时,为之立博士。《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并为解说《春秋》的三传。又称60《谷梁传》一般认为《谷梁传》属于“今文经”。全书正文2.3万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大抵同调,但在个别具体问题上也有歧异。东晋范宁搜辑诸家训释著《春秋谷梁传集解》,标榜兼采众说、择善而从,唐人杨士勋又为之作疏,成《春秋谷梁传注疏》。清人钟文烝有《谷梁补注》,网罗前人遗说,可供参考。《谷梁传》一般认为《谷梁传》属于“今文经”。全书正文2.3万61【案:春秋三传】【案:春秋三传】62【案:春秋三传——《左傳》】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申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案:春秋三传——《左傳》】63【案:春秋三传——《公羊傳》】傳: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也。其地何?當國也。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在內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案:春秋三传——《公羊傳》】傳:64【案:春秋三传——《穀梁傳》】傳: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案:春秋三传——《穀梁傳》】傳:65第三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土。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第三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66司马光神宗即位,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重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为之作序,同时将府中藏书全部交司马光参阅。。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前后共用19年功夫。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司马光神宗即位,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重改书67《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68《资治通鉴》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资治通鉴》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69《资治通鉴》简介课件70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㈠《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资治通鉴》的影响下,后代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不仅仿《通鉴》体例,而且往往也以“编通鉴”为其书名。其中最主要的是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该书原一千多卷,今本五百二十卷,是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该书评纪了北宋从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九朝168年事迹(960~1127年)。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㈠《续资治通鉴长编》71《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绍兴进士,累官至礼部侍郎。他精于治史,尤熟悉当代史。他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编成是书,自认为不敢与《资治通鉴》相比,故称《长编》,分四次进呈皇帝。前后四十年,为编此书,李焘费尽了一生心血。目前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国际劳务输出合同管理与劳动权益保障
- 2025年度广州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参考范本
- 2025年度城市更新改造工程监理服务合同
- 长春2024年吉林长春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聘1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贵州2025年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西双版纳2025年云南西双版纳州妇幼保健院第一批非在编护理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舟山浙江舟山岱山县司法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二)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绥化2025年黑龙江肇东市急需紧缺高中教师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湖北2025年湖北医药学院专项招聘9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2025年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招聘高层次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大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课件】液体的压强(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解读课件
- 冷冻食品配送售后服务体系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自动光学检测仪(AOI)市场竞争格局与前景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 销售培训合同范例
- 财务工作总结与计划-财务经理总结与计划
- 四川省成都市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发酵馒头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