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尹秀香
数学在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科目之一,对高中生的学业及生活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从高中生的角度来看,数学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需对把握大量知识点,所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庞多和杂乱.因此,高中数学能够对大部分的高中生产生阻碍.对高中生而言,要想把数学学好,就须将高中数学的知识点融会贯穿,对高中数学题中具有的隐含条件进行挖掘,从而发现解题的思路,使数学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对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发现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解题;隐含条件;挖掘
数学问题的完整性寻常包括条件与目标两个方面.问题条件主要具有显性条件与隐含条件以及干扰项.显性条件在解答方面能够提供十分直接的帮助;隐含条件普遍都受忽略,因此需要学生独立挖掘;干扰项使题目难度增加,对学生的思考设置产生影响.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只要对显性条件进行确认,对隐含条件进行挖掘,对干扰项进行排除,才可以使解题的效率得到提升.
一、意义
有些数学问题即使表面上看对比有难度,但是若是能够把数学题内存在的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就可以使解题步骤得到快速简化,将题中具有的数量关系理清,使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提高[1].
二、方法
(一)已知条件方面
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质就是对学生规律思维的考察过程.分析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就是通过规律思维进行的.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讲解十分重要,但是学生进行练习也是十分关键的.学生进行数学的日常练习时,基本上都会把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进行变形或者拓展,属于将知识进行延伸.所以,学生在练习时,题目难度就会变大.学生在进行具体题目的解决时,若是想得到其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就需要全面分析与研究已知条件,对已知定理或者设定进行透彻理解与分析,确切找到题目条件所包含的定义与公式,再利用公式变形将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找出.
例如:已知函数f(x)=loga(x+1)(a0,且a≠1),g(x)=loga(4-2x).求使函数f(x)-g(x)的值为正数的x的取值范围.
题目自身较为繁杂,学生在表象认识方面存在困难.學生第一眼看到此题目时,会认为此题所给的条件不够,无法解答.有些学生还会被禁锢于题目浮现的简单条件之中,这时若是想在其中发现隐含的条件就十分困难了.因此,学生在做题时,必需将题面上所给的全部已知内容都找到,且在其中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高中数学内一些定理的相像之处[2].
解析:令f(x)-g(x)0,得f(x)g(x),即loga(x+1)loga(4-2x).当a1时,可得x+14-2x,解得x1.由于-1x2,所以1x2;当0a1时,可得x+14-2x,解得x1,由于-1x2,所以-1x1.综上所述,当a1时,x的取值范围是(1,2);当0a1时,x的取值范围是(-1,1).
由解析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通过已知条件进行转化,从而找到该题目的解题核心即“令f(x)-g(x)0,得f(x)g(x)〞.在找到解题关键后,该题由已知条件不完整,变成了一道简单的不等式问题,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解题难度.同时,在上述的题目解析中可以发现,高中数学问题的条件寻常不会直接浮现给解题者,而是需要解题者在利用平日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规律思维在题干中找到解题关键.因此我们可以说,高中阶段的数学题目正是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规律思维,并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推理方面
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时,只需对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就能够使题目难度得到明显降低.题目内具有的隐含条件是将数学问题完全解决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推理和探究题目,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解题时需要的实质内容.但是一部分题目十分繁杂,很难挖掘其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只有利用具有严密性的规律推理与求证,才能够将隐含条件推导出来,最终将问题解决[3].
例如:已知A+B+C=π,求证:tan2A2+tan2B2+tan2C2≥1.
学生在看到此题时,第一反应就是题目中条件不够,没有方法解题.但是若是经过较为严密的推理就可以将此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找到.
解析:利用基本不等式a2+b2≥2ab,同向不等式相加,可以得到tan2A2+tan2B2+tan2C2≥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然后只需证明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1即可.由两角和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可得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结合三角形内角的关系可得tanC2=cot(A+B)2,至此即可求出结果.
证明:由于tan2A2+tan2B2≥2tanA2tanB2,
tan2C2+tan2B2≥2tanC2tanB2,
tan2A2+tan2C2≥2tanA2tanC2,
所以将三个不等式相加可得:
tan2A2+tan2B2+tan2C2≥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tanA2tanB2+tanC2tanA2+tanB2=tanA2·tanB2+cotA+B2tanA+B21-tanA2tanB2=1,
即tan2A2+tan2B2+tan2C2≥1.
由上述题目解析可知,仅凭题干的已知条件进行证明是无法直接解开此题的,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来找到题中的隐含条件.类似于上述形式的数学题目,在高中阶段的“出镜率〞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上述解题过程不难发现,该类题目的出题意图在于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存,学生只有把握固定的不等式关系,才能满足上述题目的解题要求.同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仍旧需要将自身积累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题过程中,从而为题目“凑齐〞解题条件.而这种思维在学生未来进行科学或学术研究时,能够为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需通过已知的知识来求证未知知识,在条件不满足的状况下,科研人员一定要具有上述的“拼凑〞思维,奇妙且合理地将所有知识及条件集聚在一起,才能解开未知的谜题.因此,学习与练习数学题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其日后的工作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定义方面
定义和性质是数学解题过程中的着手处,属于浅显的隐含条件,但若是不够重视就会成为十分隐蔽的隐含条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不能是0,指数函数中底数必需是不是1的正数,等等.
例如:已知数列{an}中,a1=3,前n项和Sn=12(n+1)·(an+1)-1.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解析:由Sn=12(n+1)(an+1)-1,得Sn+1=12(n+2)·(an+1+1)-1,两式相减后整理可得nan+1=(n+1)an-1,则(n+1)an+2=(n+2)an+1-1,两式相减整理后利用等差中项公式可判断.
证明:由于Sn=12(n+1)(an+1)-1,
所以Sn+1=12(n+2)(an+1+1)-1,
所以an+1=Sn+1-Sn=12[(n+2)(an+1+1)-(n+1)(an+1)],
整理可得,nan+1=(n+1)an-1,①
所以(n+1)an+2=(n+2)an+1-1,②
②-①可得,(n+1)an+2-nan+1=(n+2)an+1-(n+1)an,
所以2(n+1)an+1=(n+1)(an+2+an),
所以2an+1=an+2+an,
所以数列{an}为等差数列.
通过上述题目解析可知,在进行数学题目解答时,学生需要确切把握使数学概念成立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好多定理的存在与成立都需要一定的固有基础,同时根据定理又能得到相应的固有结论.因此,在一般的数学题目中,既定的充要条件寻常不会直接浮现,学生需要通过自身对于定理的熟练把握在解题过程中自行进行补充,从而满足题目的解题需求.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在该方面进行强调,并在讲解新定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定理的结论及条件进行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提出定理记忆要求时,需要直接协同上述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记忆定理的作用.
(四)联系方面
在单独地、孤立无援地对已知条件进行审视时,能够在已知条件的联系中发现新的隐含条件.
例如:锐角α,β满足条件sin4αcos2β+cos4αsin2β=1,求证:α+β=π2.
证明:由已知可设sin2αcosβ=cosθ,cos2αsinβ=sinθ,
则sin2α=cosθcosβ,①cos2α=sinθsinβ,②
①+②得:cos(θ-β)=1θ-β=2kπ,
所以θ=2kπ+β(k∈Z),
所以sin2α=cosθcosβ=cos2β,cos2α=sinθsinβ=sin2β,
由于α,β为锐角,所以sinα=cosβ=sinπ2-β,
所以α=π2-β,即有α+β=π2.
由上述类型的题目及对应解析可知,学生在进行数学习题解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题干中所存在的固有关系,而该类固有关系正是题目的隐含条件,学生只有及时发现该类隐含关系才能有效解开该类题目.此类题目在发现隐含条件后的整体运算并难,故需要教师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解答,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积累.其中在要求学生进行积累时,教师要有所侧重的为学生指出解题重点,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隐含条件的思维能力,切忌放任学生死记硬背.
(五)认知动因方面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具备将认知动因进行激活的策略,也具备将认知内容和方法进行激活的策略,前面的内容依据联想,后面的内容依据类比[4].解题的过程不仅是联想的过程也是类比的过程.
例如:在等比数列中,若S30=13S10,S10+S30=140,则S20等于多少?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等比数列的题目,要回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首先,由已知条件可得q≠1,S10=10,S30=130,接下来就可以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将其进行变形,进而得到关于q的方程,即可求出q10的值,然后利用等比數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解答就可以了.
解:由于S30=13S10,且数列为等比数列,所以q≠1.
由于S30=13S10,S10+S30=140,
所以S10=10,S30=130,
所以a1(1-q10)1-q=10,且a1(1-q30)1-q=130,
所以q20+q10-12=0,
所以q10=3,
所以S20=a11-q201-q=S10(1+q10)=10×(1+3)=40.
从该类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可以看出,此类题目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对题干的拆解能力,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过题目后,一定要重点对其隐含条件“q≠1〞及等比数到的特征进行总结,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对题干的注意力,从而在后续解题过程中能够发现题干中的隐蔽条件.
(六)图形方面
一位法国数学家曾经说过,代数和几何一旦分道扬镳,那么它们的发展范围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它们在应用方面就十分狭窄,但是把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联系,它们就能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就能够加快发展的步伐,变得更加完善.
例如:已知点A(1,2),B(3,-5),P为x轴上一动点,求P到A,B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P点的坐标.
分析:从题中能够看出,若不通过数形结合,则很难算出P到A,B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P点的坐标,因此,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解题,如下图所示.易得当B′,A,P三点共线时,|PA-PB|最大,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AB′的解析式,点P即是此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
解:设B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B′,连接PB′,AB′,
则B′(3,5),PB′=PB,
所以|PA-PB|=|PA-PB′|≤AB′,
则B′,A,P三点共线时,|PA-PB|最大.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
则有2=k+b,
5=3k+b,可得k=32,
b=12,
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32x+12.
令y=0,可得x=-13,
所以符合题意的点P的坐标为-13,0.
数形结合不仅是数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发现,也是当下高中数学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 开发时尚国潮产品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说课稿
- 2025年高一上学期工作计划
- 2025托班新学期工作计划集锦
- 2025年学校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 2025年行政科工作计划样本
- 2025年幼儿园大班工作计划报告
- 2025年小学远程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 主题七 任务一 认识因特网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桂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口腔颌面外科学 09颞下颌关节疾病
- 台达变频器说明书
- 2023年广东罗浮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DB11-T1835-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清最新版
- 解剖篇2-1内脏系统消化呼吸生理学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智慧水库平台建设方案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全统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1994
-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