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义文稿】马来文中的第一篇《聊斋志异》T的来文《莲香》前百关于《聊斋志异》被翻译成咨咨马来文的相关课题,新加坡学者辜美高的三篇论文里提供了线索,也是目前对马来文和印尼文(两者同源)《聊斋志异》最详细的研究结果。二、《印度尼西亚〈聊斋志异〉的译介》(1987)o本文提到印尼华侨梁友兰(1904-1973)对《聊斋志异》的关注,他在其著作《中国文学一瞥》里,用了一章来介绍《聊斋志异》,译了《凤仙》《黄英》和《促织》,译文前略加评论。另外,他还有一篇文章《短篇小说集——〈聊斋〉》,发表于《印度尼西亚》1954年11月号。辜美高这三篇论文除了在第一篇中对内容有较详细的对比和论述外,第二篇和第三篇对于《聊斋志异》译文最多只停留在介绍程度,并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入地探讨。但欣慰的是,从这三篇文章,我们知道了在新马和印尼,共有33篇《聊斋志异》马来文译文(包括3篇《莲香》)。目前针对咨咨马来文翻译文学的学术研究里,以资料的搜集与统计分析为主,针对语言内容的,除了以上第一篇,还有TeoLayTeen的“AStudyofTheMalayTranslationofChinesePopularFictionbythe6.BabaChineseWithSpecialReferencetoKhianLeongKoonYewKangLam11(1981),以译本《乾隆君游江南》和原文的比较,分析马来译本用词、语法等的特色。一、岩答马来语《莲香》的故事简介有一个乡下的教师洪伯瑞(音译),被朋友戏弄,以为遇到女鬼,吓得想要搬走。知道真相后,他决心下次再遇到有女人半夜敲他的门,他一定会捉住她,让她后悔。一天晚上,一个美丽女子来敲门,自称莲姐(音译),因受不了后母而想逃到表兄家去,经过这里,请求留宿,当晚两人就发生了关系,如此天天往来四个月。一天,莲姐不住哭泣,说必须离开去见她父母,不能再来。她留下一只自己的鞋,说如果洪生把鞋放在桌上喊三次她的名字,她才会出现。从此他们大约三四天见一次。一晚,洪生见有一女子从窗下走过,以为是莲香自己来了,就跑出去开门,才发现是一个年纪更轻一点的美丽女子。女生带着装满花的篮子,说要送花给“大哥:她自称彩云(音译),原本一家人要随父亲到苏州府上任,却被山贼杀死,她逃过一劫,被老妪收养。洪生邀她入房,当晚两人也发生了关系,从此天天往来两个多月。洪生得到美貌相当而更年轻的彩云,这时已经把莲姐忘记了。而莲姐因是修行多年的狐狸,知道这一切,她打算等洪生得病才过去相见。彩云是鬼,当看见洪生生病,就渐渐疏远。洪生病得无法自理的时候,莲姐带着两颗仙丹去找他。而当天刚好遇见愧疚的彩云去熬粥给洪生吃,莲姐大骂她是不仁不义的鬼,她则骂莲姐是狐狸妖精,洪生这才知道真相。最后彩云向莲姐下跪,说自愿当妾,莲姐这才答应医治洪生。她拿出两颗仙丹,一颗让他吃下,一颗弄碎了往他身上擦,第二天洪生就痊愈了,于是三人要好地过了三年。一晚,彩云哭着说她必须去转世,三人抱着大哭。彩云告知二人她会出生在农人叶家,十六岁时就会被卖,嘱咐二人记得买下她,还有要拿扇子敲她的头三下,同时喊三遍“彩云醒来”,她就会记起往事。十六年后,果然一切如彩云所说,买下她后,三人像从前一样过着快乐的生活。从故事大纲看来,无疑是由《聊斋志异》的《莲香》篇改编而来,不过在译文里这个故事并没有篇名,而是以“这个故事是从以前的一本名为《聊斋志异》的书传下来的”代替。强调作品的来源是中国的“古书”,是咨答中国翻译文学的一个特色,甚至会特意澄清并非从印尼马来文翻译文学继承、复制而来。这似乎说明了读者群对于书籍的来源是有要求的,因为显然“来自中国”或“古书”的说法会让这个翻译作品更受到喜爱。中国学者莫嘉丽分析咨咨群体接受中国通俗文学时认为:“土生华人群落在具有特殊地位的社会环境下,既有优越感——由于得到殖民者的另眼相看而优于其他中国移民,而在文化归属感上,又未能西化而依然趋向于认同中国。这种心理使他们在尚未建立自身的文化体系时,对本源民族文化抱完全认同的态度。然而,他们生活的环境很难直接给他们提供这样一种精神需求……中国古典小说,对土生华人而言,恰恰是他们了解遥远而亲切的祖宗之国,一解乡愁的媒介。”“他们当时面临这样一个矛盾:既想亲近中华文化又只有阅读马来文的能力……其主要手段,就是以马来文大量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可见,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他们接近祖国文化的途径,如果原书不是来自中国,那这个翻译就没有阅读的意义,因为它承载了当时咨咨群体渴望的“中国性”,用以填补他们已经遗失了的“中国认识”和好奇心。二、原文与译文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原文与译文在各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与其说陈明德的译文是《莲香》篇的翻译,倒不如说是改编。改编后的咨咨马来文《莲香》,在形式、结构、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跟原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以下会论述。(一)形式不同文言文的书写已有几千年历史,进化出一套系统和规范,长久以来都是正统的书面语言。蒲松龄在白话章回小说兴盛的时代,选择以文言文创作《聊斋志异》,有凸显其才学和文章之法的用意。但明伦序言说:“惟喜某篇某处典奥若《尚书》,名贵若《周礼》,精峭若《檀弓》,叙次渊古若《左传》《国语》《国策》,为文之法,得此益悟耳。”可见,《聊斋志异》处处有经典的“文章之法,但明伦点评《莲香》篇,“文势已不鹘突,已不疏散……此钩连法也。通篇鬼狐并写,俱用此法,即所谓紧字诀”“处处俱用穿插之笔,双管齐下……此作两扇题之妙诀也”“笔笔跌宕、字字婉折”等,极度赞赏蒲松龄在创作此篇时运用的技巧。《莲香》为《聊斋志异》名篇之一,不惟因其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其通篇快节奏的叙事和生动的语言紧紧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是一种文字经过提炼、设计,“有意为文”才能呈现出来的效果。而陈明德改编后的译文,则更接近“话本”的形式,例如翻译版本总共出现了四次的“这里暂且打住,我们来说说(某人)、以“话就说到这里”作为整个故事的结束语等等。还有,译者会在正文中自行加入解释性文字,其中一句写道:“这个彩云是谁?她不是人,是鬼……”足见其口语性,这与答答语的特征有关。根据推断,咨咨马来语大致形成于18世纪:在15到17世纪马六甲王朝国际贸易兴盛时期,马来语混杂各国语言形成“低级(通俗)马来语”,以达到协商和交易,变成了马来半岛上通用的语言。而当身为劳工的华裔男子娶了当地女子后,因沟通的需要,再混入华人方言(以闽南话为主),混血族群的扩张以及形式的大致定型,形成“咨咨马来语”文化与族群。顺带一提,这个族群的“族群认同意识”直到19世纪初期才形成,以区分“自我”与“他者”(19世纪才到当地的新客华人)。由此可知,岩岩马来语的形成,由贸易和沟通需要催生,因此是一种注重口头运用的语言,既没有所谓规范的咨咨语教程,也没有书面运用(直到1838年罗马拼音产生以前),在使用过程中,以大家“心知肚明”为主,有浅显易懂的特征。陈明德翻译《莲香》时是1889年,距离首次出现罗马拼音把语言书写下来的方式才50年,期间还包括传播和学习等阶段。可以推断,对陈明德来说,把自己的语言书面化,这还是一个非常新的尝试。因此,咨岩语的“口头语言”特征也在翻译过程中显现出来,变成一种有某人在“说故事”的模式,这样才符合这个语言(文字)的运用模式。(二)译本插入“解释性文字”的策略解读上文提到,译者在故事叙述的正文中间,插入了自己的语言,主要是用来解释、补充故事里他认为读者会不理解之处。第一次用来解释莲姐:“这个莲姐是山里的狐狸,已经修行多年,因此可以变化成女人,与洪先生成为夫妻。在中州(negriChina,指中国),如果娶了狐狸,这个人肯定赚到了,前世他一定有做善事,他才能得到狐狸当妻子。”第二次用来解释彩云的身世:“这个彩云是谁,她不是人,是鬼,好多年前,她的父母带着她,还有四个随从,要去上任新职(赴任,HochJim),那时彩云才十六岁,未嫁。刚好到了此地,彩云患上重病,死在这里。她的父亲买下棺木葬她于此,当时这里还没有房屋,刚巧先生在这里建学校,彩云的墓面对着学校,还有,彩云与先生也有缘分,所以这时才能成为夫妻。”第三次用来解释洪生生病的原因:“虽然彩云已经'接近’成为人了,但是,鬼,始终是鬼,她的血是冷的,我们人的血是热的,所以,被称为‘阴间鬼"阳间人如果'阴'跟‘阳’一起,成为夫妻,慢慢地他一定会得病,不能避免。”这里不难看见,解释一和解释三里,都和带有“中国色彩”的民俗观念有关。译者在加入这些文字时,已经预设读者不熟悉或是不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当然这些解释并不是准确的,如关于“娶到狐狸就是赚到”的说法,但确实是《聊斋志异》里一个很普遍的基本概念。虽然狐狸精也有“采阳补阴”的坏处,但面对李氏“狐能死人,何术独否”的质疑,莲香澄清自己非此类精怪。因此,译者这样的解释,用在这个故事里,已经足以涵盖莲香(莲姐)主要的角色设定。关于人鬼不能在一起的原因,《聊斋志异》的《小谢》篇里,男主角拒绝与女鬼有亲密关系时,说道:“阴冥之气,中人必死。”用的是阴阳之气的概念。而解释中,因中国文化里“气”的概念太博大精深,不容易说清楚,遂用了更具体的“冷血”和“热血”的说法。由此可见,我们不得不称赞译者在“文化讯息”处理上的细心和巧妙。虽然译者在做出解释时有点避重就轻,但面对读者群文化概念上的缺失,这样做显然是最简单有效的。至于第二个解释里,说的是彩云的身世。这段文字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本身的置入作用。对照原文,李女自道身世:“妾,李通判女,早夭,瘗于墙外。已死春蚕,遗丝未尽。与郎偕好,妾之愿也;致郎于死,良非素心。”可见译者改变了叙事方式,又自行将其身世添加得更丰满。但这个添加没有精彩巧妙之处,纯粹是使这段插入的文字显得信息完整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连同第一个莲姐是狐狸的解释,译者都是提前为读者“揭露真相”,造成了与读者阅读原文时感受的差异。原文中,读者是与男主角一起获得“两女为一狐一鬼”的真相的。译文中虽没有改变男主角是在狐鬼对骂时知道真相的情节,但是,“解释性文字”的插入,使“真相大白”时读者的惊讶感被消除,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文学性张力”的消解,大大减低了艺术效果。但,这是从作为中文原文读者的角度来做的批评,并没有考虑到译者的苦心。译文这种“提早剧透”的做法,其实是为了关照读者,不让他们带着疑惑进入高潮情节,也不想在一个两女对峙的高潮情节里,有更多的细节来搅乱叙事。而如果根据原文的叙事,咨咨群体在知道她们为狐鬼的真相后,必然也会产生疑惑,而到时再来解释狐和鬼的作用、危害,只会让岩岩群体读者觉得索然无味,毕竟狐狸的好处和鬼的危害都已经在故事情节里看出来了。因此,虽然解释性文字的插入把蒲松龄的伏笔消解成平铺直叙,但考虑到读者群的接受过程,这不失为一个折衷的聪明做法,显示出解释性文字的插入是译者针对读者的认知而做出的翻译策略。(三)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生硬转换。翻译版本总共出现了四次“这里暂且打住,我们来说说(某人)二这句话是用大写字母写成的,明显是要将刚叙述的故事和接下来的故事分开,当作是开始新的一节的小标题。因此,每一小节的开始,都同时是叙事视角的转换。但是这个却牵涉到叙述方式的问题。译者只使用顺叙方式,当一个场景中的情节发展至结束时,时间点已经超过了接下来要描述的另一个人的故事,所以便只好运用这个方式来弥补情节。举两个例子:译文里,莲姐知道洪生病重,带着药到他的住处,情节发展到这里打住。视角转换到彩云处,描述彩云独自害怕和伤心,内心挣扎后决定去照顾洪生,煮粥给洪生吃时,莲姐走了进来,然后情节就继续往下发展。直到彩云去投胎,莲姐和洪生生活了十六年等她回来团聚,叙述至此打住。视角转换到彩云投生的家里,叙述了她的生活环境和如何被卖的情形,直到三人重逢。冯镇峦在评点《莲香》篇时,针对“一日,婢忽白:‘门外一妪,携女求售。"'这一情节,说道:“如此陡入,扫却多少语言,文字断不茸沓,若顺叙莲娘如何投生,一一写来,便是呆笔。”恰恰说的就是译者陈明德改写后的写法,无奈译者显然没有蒲松龄删繁就简的功力,只好落入“呆笔”之窠臼。不妨看做是译者顺叙法中的“补笔”策略或技巧,这也造成了叙述方式的不同。原文中蒲松龄以书生为主角,故事情节围绕他展开,大部分使用的是桑生限知视角。而译文却不停转换叙述的主角,通篇使用全知视角,有个无处不在的叙事者。以莲香等待桑生病重才来探望的情节为例,《聊斋志异》是以莲香之口对桑生说出:“请从此辞。百日后当视君于卧榻中。”而改编后则是从叙事者的视角说出:“另一边的莲姐知道一切,对于洪生与彩云的勾当,她不予理会,她知道,再过一些时日,先生肯定会得病,那时才是她过去见面的时候。”此类情形很多,不缀述。(四)内容在内容方面,译文有很大程度的删减和改动,以下分几方面说明。.细节增加。上文提到,译文喜欢“一一写来”,自然比原文多了许多细节。除此之外,也有译者为了增添趣味性而加入的,如洪生被妓女作弄的情景:“他一开门,看见一个披散头发的鬼,心里大惧,径直跑回房间,急忙用被子把自己从头至脚盖起来,大门都来不及锁上。椅子、凳子被撞得东倒西歪,他的头也因碰到门肿了起来。那个女人看见他害怕地跑走,追到房门前,看见房门已经锁了,假装推门想要进去。洪生听到鬼想推门而进,害怕得快要在床上尿出来了。女人感觉恶作剧得差不多了,就离开了。先生听见鬼已经离开,才掀开被子,汗湿一身,他想:’幸好门没被打开,不然我就死定了。这个地方有很多鬼,我还是搬离这里比较好。’他就这样任由大门开着,不敢去关门……”还有就是洪生知道被捉弄后生气的反应,并天天期待艳遇的心理,写得非常朴素生动。.情节删减。译文对原文的情节删减颇多,一开始如狐鬼互窥、皆告诉桑生对方是疾病的根源,桑生却不以为意,以两人嫉妒对方视之,为桑生治病、养病时二女的互动,李氏附体张燕儿尸重生,莲香生子后去世等情节皆被删去。从情节上看来,译文有意弱化二女之间斗争的张力和互动,只留下两人初见面时争论的一段。显然,译者对于二女之间情感的细腻变化不感兴趣,只注重于基本情节的推动。.角色转换。译者对于原文的后半部分,进行了角色转换和改动,如把留下绣鞋的女鬼李氏变成狐女莲姐、把投胎的狐女莲香变成女鬼彩云。当时的咨咨群体几乎没有接触过中国小说,并不晓得中国小说里的“套路”情节,狐狸精的神异性不需要经过解构(死亡)来达到阅读新意,而女鬼附尸后脱皮换形的情节自然也可以删去,取代狐女嵌进投胎转世的情节。这个改动,从情节上完全符合了狐女的神异性和女鬼投胎的逻辑性,把原著中转折重重的情节巧妙地裁剪缝合,毫不显得突兀,甚至可以说更贴合当时读者群的阅读期待。另外,有个不大不小的改动,即原文中本来是狐鬼同时期来往,改编成莲姐离开了,彩云才出现。这里涉及一个“精气复原”的概念:因莲香本着桑生这个年纪“房后三日,精气可复”的想法,三四天才与他相会一次,这才造成了李女在这几天里乘虚来相会,“彼来我往”的做法。译本写洪生与莲姐是天天相见,因此彩云没有“乘隙而入”的机会。而后洪生喜新忘旧,天天与彩云一起,便不再召唤莲姐,巧妙地避开了“精气”的问题,也省略了两女你来我往的指责、互窥的情节。但是,译文在改编中也产生了故事情节前后不合逻辑的漏洞。莲姐初见洪生时,说父母已死,而后母太坏,想到表哥家去投靠才经过此处,过后却说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去见父母,所以和洪生离别。或许可以说一开始莲姐的说法只是留宿的借口,但聪明如她,当时既没有打算透露自己狐精的身份,怎会无法找一个更可以自圆其说的离别理由。总之,这两处原因都是译者的创作,反而如采取原著中狐精自言是“西家妓女”便不会产生这个矛盾。译者在改编过程中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是在自行的创作中产生这样的破绽,确实让人遗憾。(五)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来看,女鬼依旧是比较单纯无辜的形象:她直到男主角病了,才知道是因自己而引起,并且一直都处于较弱势的状态。反观男主角和狐狸精的形象与原著有较大不同,对比桑生和洪生,桑生对二女都是同样的态度,并试图从中调解两者的妒意;而洪生则明显地被塑造成“获得了更年轻而美貌相当的彩云,已经忘记了莲姐”的薄情人。同时,洪生也更加好色,故事里他是天天期待艳遇,并且有主动勾引二女的举动,达到目的后甚至心生窃喜。这样一个毫无美德的登徒子,可以享受齐人之福,只能依靠译文中提到的“前世修福”和“有缘分”来勉强解释了。另外,比较莲香和莲姐,可以发现莲姐的形象更刻薄、城府更深。原著里莲香尝试规劝桑生,警告他接触女鬼会丢命。而译文中莲姐“遥知情况”,却冷眼旁观,盘算自己要等洪生病重时才出现。而两女见面时,莲姐的语言行为更是厉害和势利,不但描写她“盛怒”“生气”和“咒骂”,还一直逼彩云医治洪生,彩云无奈下跪求她:“我多次地求求大姐怜爱地帮忙,把先生治好,如果先生痊愈了,大姐当正妻,我当妾。刚才我违反礼节出言不逊,我多多请求大姐的宽恕。”莲姐听了彩云的请求,她开心地大笑,带着笑容故意说道:“我也一点能力也没有。”直到彩云再次求她,她才答应。反观原著莲香一见李氏,几处对她“笑日……M,只问了一次“何以处郎君者?”在争取自身权益时,只说道:“恐郎强健,醋娘子要食杨梅也。”处处展现了她说话的智慧和情商。但有趣的是,莲香吓唬桑生“病入膏肓,实无救法,故来永诀”的情节,被译者移植并放大到莲姐对待彩云上,俨然一副“女人为难女人”的画面。从逻辑上说,桑生虽然被莲香屡劝不听,但至少在莲香无奈告别时是“留之不可”,对她是有情的。而较刻薄的莲姐一早就等待喜新厌旧的洪生病重,更应对他带着怨气,但居然没有为难他的情节。从整体看来,温柔大度如莲香者,都会想要薄惩有情的桑生,而性格厉害的莲姐则只为难彩云,对薄情的洪生却理所当然地救治。译者把三人相遇的张力全部投注在二女尖锐的对话和冲突的行为上,原本丰满的人物形象被扁平化和丑化,甚至还隐约透露着男性本位视角描写“女性他者”为了争夺男性而上演闹剧的味道。另外,在对男主人公的介绍上,可看出着重点的不同。桑生“为人静穆自喜,日再出,就食东邻,余时坚坐而已”,初见李氏时在“独坐凝思”,是个内向而勤勉好学的书生。而译文中对洪生的介绍则是“在一个村里开学校,有17个学生,独居,早午饮食都靠学生带给他”,初见彩云时则是在读信。明显前者注重人物的性格,后者关注人物的营生。当然,桑生好学精思,也是为了考取功名使前途光明,对于这个“中国式步骤”,岩咨族群显然是有隔阂的。19世纪末的新马一带,知识水平普遍低下,直接面对生存的压力,科举是遥不可及的事,更不十分了解中国围绕科举制度而衍生出的那套品格审美观。译者陈明德所在的新加坡,1829年已有私塾学堂,而著名的崇文阁,则于1849年由咨咨陈金声创办。但在当地,读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参加科举,比起中国,他们大多数人更想为英国服务,就算有能力上学,岩咨族群多数接受的是英国式教育。对当时以经商为主的答咨族群来说,上学的内容、目的和心态等都跟中国传统的读书人的追求有极大不同。有了这层认识,我们可以想见,译者对读书备考的桑生的形象进行修改是必然的。而洪生的角色设定,既保留了原文中的书生形象,又拥有了读者群注重的谋生能力,还是读者群体更为熟悉的私塾老师,可说是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完美改编。三、译文的“中国性”和“南洋性”译文的书写语言是刚从口语发展成书面语不久的咨咨马来文,其特色上文已有提及,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译文许多名词使用了闽南语的音译,只有两个名词特别有中国色彩,既彩云自称为“苏州府”(SohChewHooh)人;和彩云在随父亲“赴任”(HochJim)途中去世。这两处都是译者加入的内容,以符合读者认识中国的期待。另外,有南洋色彩的词语相对较多,名词有南洋一带常见的楝树(PokokKaya,KhayaTree),还有马来谚语,如比喻单相思的“像猫头鹰想念月亮”,比喻干柴烈火的“将火绒和火绑在一起:熟语方面,有“不见了石头,钻石代替;糟糕的沉没了,美好浮现了”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译者将男主人公居住的地方,由“红花埠”改成了靠山、树木茂盛和人迹稀少的乡间。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英国先后殖民了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开发了国际港口。而红花埠虽在清初时已是个贯通南北的重要码头,但其规模与百年后的新马港口却是不可同日而语。译者考量到读者群认知里的“埠”,是个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并不适合上演天天夜里有鬼魂、精怪敲门的故事,只好把场景改为适合鬼和精怪出现的乡间。经过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虽然“埠”(码头)是中国、南洋皆有,但由于实体的差异过大,译者只好选择放弃文字的精确翻译。整体上来看,译者一直在避免中国文化上难以解释、读者不熟悉的内容和概念,不断消除“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贷款担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布草行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合同3篇
- 2025年度教育机构场地租赁合同终止及教学资源共享协议4篇
- 2024版区域公司运营合作合同版B版
- 货币金融学: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 2025年度企业年会场地借用及服务保障合同范本3篇
- 个人机械租赁协议书(2024版)
- 2024资金担保协议范本
- 专业木工班组2024年施工分包合同
- C及C++程序设计课件
- 带状疱疹护理查房
-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随机选点记录
- 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申请书样本
- 幼儿教师干预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研究 论文
- 湖南省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部分
- 材料设备验收管理流程图
- 培训机构消防安全承诺书范文(通用5篇)
- (完整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年最新版)
- 第8期监理月报(江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