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小说)教材教法
教学大纲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1:4、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1: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语文能力是根本,两者都作为重点;但新课标强调感悟体验和思考探索]语文素养教学大纲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2: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2: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新课标注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表现的人生和人性,加强自我认识和分析能力,陶冶性情,涵养心灵。2、感悟艺术家对普通平民(小人物)生活的关注(同情和鞭笞),关心社会大多数,同情弱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了解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培养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4、认识小说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特征,关注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培养思辨能力,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程和方法1、从题目入手,分析小说与故事的不同,感受小说的艺术性(诗意)。2、从人物外貌(《祝福》)、心理(《边城》)、语言
(《荷花淀》)、行动细节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性格,把握形象特点。3、
从小说展示的矛盾关系【人与环境(《祝福》《套中人》)、人与自我《边城》】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感受时代特征,把握作品主旨。4、从表现手法和语言入手,感受作者表现人物传达情感的技巧,深入领悟小说的艺术性(诗意)。激发阅读兴趣,亲近文本交给阅读方法,走进文本引导思考探索,走出文本汲取信息,整合思路深入探讨,解读文本评判、拓展、创新学生问题:我总觉得沈从文的文章很淡泊,不易找到亮点。没有鲁讯先生的澎湃激昂(?),没有张恨水的柔情似水,没有契诃夫的机智幽默,不知如何从这平静得如水的文章中寻找亮点。
朱光潜先生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
欣赏到小说的诗意,读出“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也就读懂了小说的本质内容,读出了艺术家的匠心,就不会因为小说故事情节的简单而厌读,就有了较为高雅的审美趣味。本单元小说的诗意定位:《祝福》是一首苦难的诗,里面有民族心灵的苦难,以及作者因洞悉这份苦难而产生的椎心泣血的苦痛。《边城》是一首美丽的诗,也是一首忧伤的诗。有人说它是一首清新悠远的牧歌,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荷花淀》是首清新美丽的诗,这里有战争,但没有残酷,没有怨愤,只有河山的清丽秀美,人情的质朴温馨。细究起来,作者心中的战争已是民族美好心灵的赞歌。《套中人》是一首沉郁的诗,里面有含泪的苦笑,更有作者的探索思考和渴望,有俄罗斯民族的苦难与悲哀,希望和斗争。“祝福”是最喜庆的场面,但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有如一颗尘埃在这个世间飘忽了两下就在祝福声中匆匆离去,在最喜气的环境里却上演了一场彻底的悲剧。于是我们看到先生那椎心泣血的痛苦:千年不变的祝福大礼后面正上演着无数吃人与被吃的悲剧——我苦难的中国呀!“边城”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城,那里明净的自然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使他们有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个标题包含著作者所倾心的美丽和纯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但就是这样理想的边城也免不了一出爱情悲剧的上演。作者将悲剧安放在优美清丽的自然风光温馨质朴的人情至爱之中,于是那个小小的边城让我们神往也让我们忧伤,那分美丽的忧伤便让我们心动让我们赞叹。
在抗日战争这样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写“荷花淀”,忽略战火硝烟,借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一群妇女,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民族的精神,正如白洋淀盛开的荷花纯洁美丽。
阅读单元附文《现当代小说的鉴赏》:
阅读方法:浏览阅读,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阅读问题:①找出能体现现当代小说特征的句子②找出能体现段落主要内容的词语或句子③找出介绍小说阅读欣赏方法的句子阅读目的:了解现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找到阅读学习的方法,寻找解读小说的钥匙。
阅读结果:提取关键词并作简要解说时代生活——五四以来的社会环境主题演变——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形象——典型人物故事——超越故事的情节语言——诗化与风格虚构加工——将生活转化为艺术表现手法——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再创造——了解作家作品背景、从不同侧面深入研究文本明确——小说的几大要素(环境、主题、人物、情节、表现手法)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分析欣赏小说的突破口。阅读课文前方框内的短文:阅读目的: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1、欣赏人物形象①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②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③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2、欣赏小说语言①品味语言的内涵②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③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祝福》教学思路(一)教学要点:1、祥林嫂的死因探讨(领悟主旨,感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照)2、作者用于表现祥林嫂形象的手法特征(感受艺术特色,学习表达技巧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祥林嫂形象的内涵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人物和主题)2、环境描写(时代特征、悲剧根源)、肖像描写(最省俭的方法是画眼睛)预备: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按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角度归类,课堂讨论解决。7、祥林嫂为什么问“我”世上是否有魂灵和地狱呢?这里面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呢?我为什么支支吾吾?8、林嫂在第一位丈夫去世以后为什么要逃出婆家,到外面来做事?9、鲁镇人听完祥林嫂故事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人们有点同情了,这是真的同情吗?10、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前后不同,反映了什么样的世态?11、为什么文章不从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写起,而是先写祥林嫂的死?12、祥林嫂叙述阿毛的死在文中出现两次,而且语言几乎一样,语段也很长,不算重复吗?13、最后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4、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15、这篇课文为什么以“祝福”命题?一、环境分析二、人物形象的分析必须联系情节的发展,从祥林嫂的生命轨迹以及她和周围人的关系看她的形象内涵,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自然环境(江南水乡、漫天飞雪)
社会环境(千年不变的民风民俗、顽固守旧道貌岸然的四叔)
闭塞沉闷
祥林嫂祥林婆婆四叔夫妇贺老六贺家大伯卫老婆子鲁镇其他人柳妈阿毛我夫权族权神权2、从祥林嫂和周围人的关系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结论:祥林嫂的死不是哪一个人的罪恶,几乎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将她往死路上推,而且每一个人都是合乎“道德规范”(封建礼教)的自觉行为,所以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夫权、族权、神权)的迫害,她的死是那样一个特定时代这样一个特定民族生活的必然。印发《一碗阳春面》,比较日本寡母与祥林嫂的命运及她们的生活环境,深入理解祥林嫂悲剧的根源,让学生领悟“爱,能点燃生命之火”。
如果选取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最后乞讨三次肖像描写中眼睛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变化历程,淡淡的几笔,无须任何修饰,完全用白描的手法,却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这便是艺术,是作者传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观照的高超技巧。仿照余光中的《乡愁》和臧克家的《三代》,是否可以借祥林嫂的眼睛变化写一首《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三代臧克家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三、主题探讨:以学生问题导入明确: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引起读者对她命运的关注,也营造极浓的悲剧氛围;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妇女在生活中徒劳地抗争,有如一颗尘埃在这个世间飘忽了两下就在祝福声中匆匆离去,在最喜气的环境里却上演了一场彻底的悲剧。于是我们看到先生那椎心泣血的痛苦:千年不变的祝福大礼后面正上演着无数吃人与被吃的悲剧——我苦难的中国呀!①为什么文章不从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写起,而是先写祥林嫂的死?②这篇课文为什么以“祝福”命题?③最后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仿《赞美》写《祝福》《雪》《祥林嫂生活的天空》。教学思路(二)分析故事和小说的不同,突出小说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诗意美。一、让一个学生写《祥林嫂的故事》,或者复印参考书上《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二、比较《祝福》和上两篇文章的不同1、
题目不同:为什么要用祝福为题?2、
顺序不同:为什么用倒叙手法?3、
环境描写不同:为什么写雪和祝福的热烈气氛?为什么?写那么多的民风民俗,还有四叔的书房,四叔和我的对话,我的感受?4、
人物刻画详略不同:为什么反复刻画祥林嫂的外貌,写祥林嫂关于阿毛的叙述?三、结论1、
小说要刻画人物形象,描绘人物生存环境,构成形神兼似的生活图景,并让故事情节在生活场景中展开,这就叫形象地反映生活,这就是故事与小说(艺术作品)的不同。2、
故事只需说清事情经过,平铺直叙,而小说无论从命题还是叙述的安排上都讲究技巧,力求造成悬念,引发思考,凸现深刻的寓意,反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照。3、
《祝福》所写的人物悲剧是特定时代下的悲剧,突出了时代特征,作者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意图就能得到更好的表现。四、启示1、
小说从标题的设置到结构的安排,从人物的刻画到悲剧氛围的营造都颇具匠心,能反映作者的爱与憎,给读者以情感的冲击,于是就有了一种诗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淌,只有欣赏到这份诗意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2、既然小说不同于故事的直白,就需要读者去分析,既然小说形象中总是深含寓意,就需要读者去品味。(为《边城》的教学做准备)教学思路(三):利用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原有认识,找几把解读鲁迅作品的钥匙,给几个研读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阅读钥匙:1、
我的取材多采自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第一册《读本·我是怎样做起小説的》,1同)3、
鲁迅极具批判性,读他的文章就要找准批判的方向,再看批判的手法(学生语)4、鲁迅极富爱心,对民族的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失去恻隐之心的同胞(看客)的痛惜与无奈也是解读鲁迅作品的一把钥匙。二、研读问题:1、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年底的热闹与忙碌、四叔与我的对话、四叔的书房)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2、人物鉴赏:a、祥林嫂b、四叔夫妇c、柳妈d、卫老婆子e、我3、情节鉴赏: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倒叙、重复叙述阿毛的死)及作用;4、
表现手法鉴赏:人物刻画方法(画眼睛、细节描写)5、
主题鉴赏:a、以“祝福”为题的意义b、祥林嫂的死因
c、从文中看封建宗法制有没有自身的矛盾?
d、小说《祝福》的主题与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三、研读过程:1、熟悉课文内容,自选老师提供的研读问题2、
课下查阅资料,写阅读感想3、课堂分5个小组讨论,推荐代表班级发言4、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边
城一、介绍有关《边城》的评论,激发阅读兴趣,亲近文本。《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朱光潜先生称《边城》已“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李健吾先生说:“《边城》便是这样一部idylic(牧歌的、田园诗的)杰作。这里一切是和谐……这时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金介甫盛赞《边城》“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自己的子女看的。……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沈从文自己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二、以沈先生的话为纲,带着学生走入文本让没有看过《边城》全文的同学说课文中:1、写了哪几个“愚夫俗子”?2、主要人物是谁?3、写了怎样的“一件人事”?4、在这件人事中,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5、各人又有怎样的哀乐?6、“爱”在这篇文章中得到怎样的说明?一件人事:翠翠的爱情要明确找出这件“人事”,需要分析翠翠的心理活动,因为文章正是以翠翠这个怀春少女细腻隐秘的内心情愫为情节发展轨迹的。
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便有一种渴望变化的躁动忽然哭起来了很觉得悲伤
——一份确实存在的孤独,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和忧郁
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在母亲的情爱故事中得到慰藉,在梦里歌声中
朦胧感觉到自己的渴望
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对歌声的期待,对爱情的神往
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注①)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因情而温暖,因爱而心醉这是一曲纯洁的爱情颂歌,翠翠的烦恼是因为她天真单纯,不知道自己的不快是因为对新的情感生活的要求,只觉得应该有点变化,所以便在自己和祖父平常的生活中想象可能出现的变化,这就是文中的“胡思乱想”。这也是一首美丽的爱情诗,“又软又缠绵”的情歌,在柔和的月光下,在薄薄的白雾中飘荡,能把人带到梦里,带到仙境;而且翠翠和爷爷说话时的矜持羞涩又添了一份古典的含蓄美。但这爱情只在心中涌动,只在梦中飘荡,只在爷爷的故事和歌声得到慰藉;虽然浪漫优美,却少了一份的欢悦,倒是多了一丝薄薄的凄凉。这也便是翠翠在“这件人事”中得到的一份哀乐。翠翠的心理活动线索:躁动——
凄楚和忧郁——朦胧感觉——神往期待——温暖心醉那么围绕着“翠翠的爱情”这件事,整篇文章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哀乐呢?
二老翠翠爷爷大老相悦之情爱祖孙之亲爱手足之爱欣赏喜爱爱恋在这件人事中,人物之间的关联最紧密的本该是翠翠和二老,但因为这里的爱情还只是一曲心灵的歌,只是一段梦中的情,所以只在心中流淌。文中最具体可感最真实丰富的内容是什么?翠翠和爷爷的亲情爱情在梦中飘荡,亲情在身边流淌,这就构成了翠翠那既朴实真纯又浪漫美好的生活。
感悟方法:①品味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
②利用学生问题(心里描写):
翠翠在胡思乱想时为什么想到离开爷爷?为什么又认为祖父会说“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的爱情分析方法:分析翠翠的心理活动翠翠与爷爷、二老之间充满爱,那翠翠与大老、爷爷与大老、二老兄弟俩之间的关系呢?如果说,作者要对爱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你看到了爱是什么?
“优美、自然、健康,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青春期萌芽的美好情愫,是相依为命的祖孙至爱,是平和温情的手足之谊。三、走出文本,思考探索(推荐学生看①《边城》全文或电影,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的《边城》单行本中的《导读》部分)1、从选文中未出现的几个人物与翠翠的关系看小说中的爱与美。2、为什么不从爱情、哀乐、美等角度选择词语作标题,而以“边城”为题?3、让看过《边城》全文的同学说故事的结尾,或看电影听录音,讨论爱情悲剧的原因(傩送为什么一定要丢下翠翠远走不返)
《爱情的“味道”往往苦涩——<边城>教学札记》4、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故事让我想到郑愁予的《错误》,于是想让学生为翠翠写一首诗《等待》,以二老的口气写一首诗《不,我不是过客》。
荷花淀
教学思路(一)学生自主阅读1、
课堂诵读文章(讲究效果),了解内容,感受小说的诗情画意。2、
学生根据小说要素或表达特征,自主设计阅读研学的专题(或者教师预先设计)3、
课下查阅资料,写阅读报告。4、
小组讨论,班级发言。5、
课后完成《我看<荷花淀>的诗情画意》6、
作业展示教学思路(二)以专题形式展开阅读讨论1、
分析几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描写手法:简练生动优美的词句,形象恰当的修辞,明确的象征构成诗化的语言。
景物特点:优美和谐,具有象征性,充满诗情画意。作用:①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环境;②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③为情节展开作铺垫;④增添诗情画意,为揭示主题丰富人物形象作衬托。2、分析几段对话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3、分析细节刻画所显示的人情人性美(枪林弹雨中的诗情画意)4、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及其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因为这样英勇的儿女这份乐观的态度这份不屈的精神)5、分析句式特点和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
教学思路(三)
1、导语激趣,走进文本:“战争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的名字是弱者”,真的吗?看《荷花淀》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女人并不是弱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的内容。(文章结尾几段:苇海杀敌或保家卫国)3、她们从来就如此吗?在日本鬼子刚踏上我们土地时,她们就有这么无畏吗?看文章的主体部分。
4、第一部分写了一个女人:水生嫂。①写了什么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②水生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④这时候水生嫂最关心的是什么?5、第二部分写了一群女人:①写了她们的什么事?②她们关心的是什么?③如果我说这群女人是许多个水生嫂,对吗①送夫参军(夫妻话别)②勤劳质朴,温柔贤淑,深明大义③对话、细节描写(品味赏析)a、家——普通生活b、“不叫鬼子抓活的”——人格尊严①
探夫遇敌②
a、
自己的丈夫:平凡朴素的情感(探夫前后两处对话赏析)。
b、“敌人追上来就跳到水里去死”——人格尊严6、这些女子最后为什么能苇海杀敌?
首先,探夫遇敌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受丈夫们英勇善战的感染,她们成长起来了;其次从她们对人格尊严的看重,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气节,所以民族尊严让她们走上了战场;还有她们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让她们必须奋起,保卫自己的家园。7、问题引入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此美丽的家园,岂容他人铁蹄的践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走出文本,思考探索8、为什么对越自卫反击战能让女人走开,而抗日战争却没有让“水生嫂”走开?9、文章标题为什么不叫“白洋淀”“她们在成长”等等,而以“荷花淀”为题?10、小说写于1945年,或许战争还未结束,或许刚刚结束,刚经历战争的民族,或许正该舔着自己的伤口,诉说战争的苦难,为什么孙犁能在枪林弹雨中找到一片温情的海?(照应现当代小説特征: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是一以贯之的主题)
11、课后书面作业:
①从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选取一项评析其特点及作用。第二课时讨论解决,或作业展示,看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定。②根据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的氛围展开想象,描写水生嫂的外貌。
教学思路(一)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开始:这篇小説中最让你动心的是哪一处?然后分析原因,解读人物性格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品主旨,探索其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感受契诃夫小説的风格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思路(二)一、走进文本,汲取信息1、从文章标题中的“套子”入手,熟悉课文,找出别里科夫的套子以及这个装在套子中的“人”的感受。2、从文章第一句话切入,为什么用“才”字会?体现别里科夫给文章叙述者怎样的感受?为什么?(由此看别里科夫的影响)①别里科夫的套子:②别里科夫的感受:外貌:全包装住房:活像一只箱子职业:古代语言生活习惯:蒙头、支车篷……语言论调: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思想观念:政府的告示报纸上的文章③别里科夫的影响:现实生活:六神不安睡觉:战战兢兢学校:害怕憎恶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出点小事:心慌得很“恋爱中的人”:难堪极了
我们被“压得透不出气”“降服”“让步”“怕他”全城人受他辖制(八个“不敢”)可笑可怜可恨①别里科夫的套子:②别里科夫的感受:③别里科夫的影响:
二、走进文本,分析人物形象1、“套子”对别里科夫有什么作用?别里科夫害怕什么?躲避现实害怕新事物沉闷压抑,万马齐喑2、别里科夫对全城的影响造成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力?
(查阅资料,了解背景,解读别里科夫的形象实质)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是一种制度的代表。3、简要概括别里科夫性格特点。顽固保守,色厉内荏可笑可怜可恨5、说说别里科夫的套子、感受和对全城人的影响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分析原因。6、说说别里科夫的套子、感受和对全城人的影响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分析原因。可笑契诃夫小说的特点(幽默讽刺)
体现了统治者的虚弱
疯狂地压制人民
可怜可恨7、文章结尾用两段话写别里科夫的死给“我们”的感受,但接着又说“不到一星期日子又恢复原样”,为什么?别里科夫的形象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三、走出文本,思考探究
1、文章题目中的“装”换成“钻”或“锁”是否可以?为什么?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2、别里科夫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查阅资料,分析探讨,并与鲁迅笔下人物如柳妈等作比较。“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
3、作者为什么给他一个中学教师的身份,而不是这个城市里具有决定权的长官?联系前几篇文章主人公形象谈谈自己对艺术家表现小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业保安工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计划
- 乐器租赁协议合同样本
- 企业业绩合同样本
- 2025年度采购合同范本
- 养鱼合同标准文本
- 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方法计划
- 焊接网架工程施工方案
- 出售预制过梁合同标准文本
- 2025涉及合同纠纷的仲裁申请书
- 出租凤凰车位合同样本
- 户籍业务培训
- TCUWA40055-2023排水管道工程自密实回填材料应用技术规程
- 2023年飞行员教员理论考试题库(核心600题)
- 高二【化学(鲁科版)】微项目:模拟和表征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 10kV线路跨越等级公路施工方案
- 《创新教育教程》第三章-组合创造法-教案-
- 未成年人监护状况基本情况表、监护人监护能力等级评估表、评估报告
-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下期中数学试题(原卷版)
- 排班表管理制度
- 房屋团购方案
- 警察服装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