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校本作业2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校本作业2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校本作业2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校本作业2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校本作业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校本作业(第11周)《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班级姓名座号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11hei(jiezhongerzhi()lishi()jinglu()qiancheng(xuanyun()jinglun(yanyi()yiyi())cchuanliiibuxl(zhouzh§()wanyan(shuaijie()xiedai(lingjiao(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霎时(sh5)潺潺(ch旨n)弥漫(mi)B.出轧(zh3)汩汩(gii)漩涡(w台)C.告诫(ji。)推揉(s*ng)雾霭(曲D.铸成(zhU)驰骋(chVng)折返(zM).根据拼音写汉字。⑴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piao()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jin()o⑵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xi()而进的,折返yU()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⑶黄河bo()大宽厚,柔中有刚;xi6()而不服,压而不弯。.选词填空。⑴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操操熙熙攘攘跌跌撞撞),前呼后拥,撞向石壁……⑵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挤压排挤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⑶这伟大只在(流冲奔)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二、课后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A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B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C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

“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12.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卖炭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拓展延伸.课外阅读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信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

相随饷田去,足蒸暑士气,

力尽不知热,

复有贫妇人,

右手秉遗穗,童稚携壶浆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但惜夏日长抱子在其旁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妇姑荷箪食,

相随饷田去,足蒸暑士气,

力尽不知热,

复有贫妇人,

右手秉遗穗,童稚携壶浆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但惜夏日长抱子在其旁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简要概括本诗描绘的三幅画面。(2)《观刈麦》中有一句与《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样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家田输税尽”中的〃尽〃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覆”字准确写出了小麦成熟后压盖田垄的情形。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C,诗人“不事农桑〃却〃岁晏有余粮”,这与贫妇人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愧疚之情。D.以前的割麦者,成了如今的拾穗者,如今的割麦者却享受着悠闲的生活,诗人对此表现出了愤怒之情。(5)诗人通过描写的情境,表现了之情。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将三个动词〃跌〃〃冲〃〃落〃分别填入第二段A、B、C三处横线上。A处:B处:C处:7、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作者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那么描写这次经历的部分从全文来看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8、默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三、拓展延伸黄河,带着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迈着浩浩荡荡的步伐向我们奔腾而来。今天,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9、【经典对联排序】下面是一副有关黄河的对联,但上联的次序打乱了,请重新排列。(填序号)上联:①流不尽②滔滔黄河③千年岁月④波浪滚滚下联:巍巍嵩山烟雨渺渺诉不完人世沧桑排序:10、【俗语收集运用】我们常用的俗语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请写出你收集的一条,并运用这条俗语造句。八年级下校本作业(第12周)《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一、基础知识1、给字词注音缭绕()妩媚()浮躁()颠簸()旷野()俯瞰(隧道()喔峻()灼热()焦炙()拾级()霓裳(沟壑()打嗝()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草甸(di&n)B.苍劲(jin)C.硕大(shu6)A.草甸(di&n)B.苍劲(jin)C.硕大(shu6)■D.轻盈(ying)矗立(chCj)眺望(ti&o)目眩(xuGn)■擦拭(shi)3、根据拼音写汉字。⑴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的i()翠的玉器店。⑵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后n()o⑶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xuan()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⑴我是一片雪,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2)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成了一滴水。⑶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到地底下去了。A.轻盈熔化掉落B.轻快融化掉落C.轻盈融化跌落D.轻快熔化跌落二、课后巩固5、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6、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良久,我们终于感悟至U,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7、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第一段是,写了;第二段是、,写了。8、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9、作者为什么说“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八年级下校本作业(第13周)《庄子》二则《礼记》二则一、基础知识L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生气)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是鱼之乐也(这)D.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怎么)*,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B.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D.鹏之徙于南冥也,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北冥有鱼,其名为鳏C.《齐谐》者,志怪者也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选贤与能()(5)矜、寡、孤、独()(6)女有归()(7)谋闭而不兴()二、课后巩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⑵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3)请循其本。(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6)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三、拓展延伸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各子其子()(3)礼义以为纪()(5)以睦兄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货力为己。(2)大人世及以为礼()(4)以笃父子()(6)以贤勇知()(2)以睦兄弟。(3)而兵由此起。8.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天下为家”有何特点?八年级下校本作业(第14周)《马说》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杨()•••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二、课后巩固阅读语段,答文后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下列加□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三、拓展延伸工之侨献琴

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日:“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森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日:“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日:“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12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弦而鼓之()③易之以百金()13、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①弦而鼓之()③易之以百金()1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译文:1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寓意: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弦而鼓之()③易之以百金()13、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①弦而鼓之()③易之以百金()1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译文:1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寓意:②作断纹焉()■④莫不然矣()②还之()④工之侨闻之()八年级下校本作业(第15周)《唐诗三首》一、基础知识.《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朝代)诗人,被后世尊称为,他的诗被称为。.《卖炭翁》的作者是(朝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之称。.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2)秋天漠漠向昏黑(3)翩翩两骑来是谁••(4)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TOC\o"1-5"\h\z(1)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二、课后巩固.《石壕吏》记叙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吏呼一何怒!”和“妇啼一何苦!”形成鲜明的对照,形象地概括出了O.《石壕吏》以诗人的与为线索,通过从“投宿”到“告别”的过程描述,描述了夜捉人的经过。.各用一个词语概括《茅屋为秋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