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1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2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3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4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2012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拥有较多的感性材料,可动手操作的实验多,所以对于声音的产生可以通过实验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完成。但是声音的传播也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学生亲身实验进而突破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了解研究方法。(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转化法、实验推理法、控制变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生活案例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3、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具有浓烈的兴趣与好奇心,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声现象具有较多感性材料,但声的传播较为抽象,可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了解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教学难点:1、了解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2、分析解释生活中有关的声现象。教与学的媒体选择多媒体、睿翼云教学平台课程实施类型√偏教师课堂讲授类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教学活动步骤序号1联系生活,引入新课2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3科学解释:声音的传播4小组合作,揭秘声速5学以致用,拓展提升教学活动详情教学活动1:联系生活,引入新课活动目标联系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猜想声音是如何产生技术资源多媒体常规资源无活动概述教师活动:列举生活中有关的声现象,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活动: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与学的策略讨论法反馈评价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快速引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关注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活动2: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活动目标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决问题验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技术资源多媒体:展示声音产生的有关图片,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常规资源1、利用兵乓球、音叉、铁架台进行实验证明音叉发生是由于音叉振动。2、利用锣鼓、米进行实验证明锣鼓发声是由于鼓面振动。活动概述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例并实验验证证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生活中关于声音产生的例子:(1)鸟鸣叫:鸟的器官和支气管处的鸣膜振动(2)雄蝉鸣叫:腹部下发声膜的振动(3)小提琴、二胡、琵琶等弦乐器发声:弦产生振动(4)箫、笛子、二胡发声:管内的空气振动(展示玩具排箫)(5)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树叶的振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一:发声靠声带:把手放在声带上,体会手的感觉实验二:弦乐器发出声音,弦在振动实验三:音叉发声。①敲击鼓面,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敲一下让音叉发声。音叉发声了吗?振动了吗?你看到振动了吗?没有看到振动是不是没振动?②分别进行以下两步操作并观察兵乓球:第一步,音叉没有发声,将乒乓球靠近音叉,第二步,音叉发声,将乒乓球靠近音叉学生活动:(1)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完成练习,评价学生学习效果:①为什么让音叉的发声停止?为什么按住发声就停止了?②敲寺院里的大钟,就像音叉一样,敲了之后不敲了,为什么还有声音呢?教与学的策略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反馈评价通过提出问题以及让学生完成对应练习的方式评价学生,并及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练习的正确性采取进一步教学措施。教学活动3:科学解释:声音的传播活动目标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解决问题1、证明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技术资源多媒体常规资源利用玻璃罩、真空泵进行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活动概述教师活动,提问:我在台上讲话,你们距我有的一定的距离,那声音能从我传播到你们那去呢,这说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液体和固体是否也能传播声音,请距离证明你的说法。学生活动:举例说明液体和固体也能传声。1、固体传声:(1)实验:用指尖的肉轻敲桌子(通过空气传播听不见),而当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时能听见。(2)古代行军,军人枕着箭筒睡觉;(3)土电话2、液体传声:(1)钓鱼时要保持安静;(2)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可以根据配乐做出优美的动作,;教师活动:提问: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玻璃罩中放一个闹铃,我们听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走,我们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1)观察实验,发现抽走空气:铃声逐渐减弱(猜想:声音的大小和空气的浓度有关),放进空气:铃声逐渐增强(作为验证实验)。(2)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教师活动:引入实验推理法。学生活动:解释在月球上即使是面对面的宇航员也不能直接声音交谈,需要靠无线电或无线通讯。教师活动: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动画引导学生得出声波,如图所示,并引导学生了解骨传导及其应用助听器。:教与学的策略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法反馈评价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评价学生,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答案时候正确,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听课回答问题。教学活动4:小组合作,揭秘声速和回声活动目标知道声速与介质的种类与温度有关解决问题声速的影响因素技术资源多媒体技术常规资源无活动概述教师活动:通过先看到闪电,再听到打雷的例子引入声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空气中的声速。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解决一下问题。(1)声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2)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声速有哪些不同?解释古代军人行军打仗为什么要枕着箭筒睡在地上(3)敲铁管,敲一次听到多少个声音。往铁管里面注满水,听到多少个声音。教师活动:通过在山谷里面喊一声,能够挺好很多个重复的声音,引入回声。学生活动:解释为什么在课室里面里面喊一声没有听到回声呢?明确区分原声和回声所需要的时间即物体与人的距离。教师活动:介绍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的历史渊源教与学的策略讲授法、谈论法、小组合作法反馈评价1、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评价学生,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答案时候正确,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听课回答问题。2、通过小组合作及展示的方式评价小组,发挥小组的同伴监督作用,激励小组共同进步。教学活动5:归纳总结,学以致用活动目标归纳总结,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学以致用技术资源多媒体常规资源无活动概述学生活动:(1)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东西,完成思维导图并分享(2)完成习题:①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么计算?②已知人耳区分两次时间的时间间隔为0.1秒以上,现有一根长为6.8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s,你会听到次敲打的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