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课件_第1页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课件_第2页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课件_第3页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课件_第4页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茶树栽培简史与茶区分布概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第一章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本章内容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一、茶树发现、利用起始时期;二、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三、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四、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中国茶区分布世界茶区分布及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

要求:掌握中国茶树栽培简史及中国与世界茶区分布、特点。重点:茶区分布和各省茶叶生产特点,国外茶区概况和科技成就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本章内容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第一节茶树栽培发展简史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第一节茶树栽培发展简史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

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树的栽培与茶的利用密切相关:?

春秋前期——祭品;春秋后期至西汉初期——菜食;西汉中期——药用西汉后期至三国时代——宫廷高级饮料唐宋时代——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春秋前期——祭品;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41茶树发现、利用起始时期在文献记载中我国最早利用茶叶,由于历史悠久,没有文字记载当时的史情,只能凭借历史上的一些文化遗迹和史料对当时的史事进行推论。综合所有的研究成果:把秦以前(公元前220年以前)定为发现茶树和利用茶的起始时期。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茶树发现、利用起始时期在文献记载中我国最早利用茶叶,由于5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是茶树栽培在巴蜀地区发展,并向长江中下游扩展的阶段。秦统一中国西汉时期,记载茶的文献逐渐增多。茶的利用日广,茶树栽培区域亦渐扩大。烹饮茶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汉代佛教传入,南北朝更为盛行。2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是茶树栽培6从隋唐至清(公元581—1911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3栽培的兴盛时期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1911~1949),中国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内战不断,经济衰落,民不聊生。而国外植茶业逐渐发达,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导致世界茶价下降。我国茶业受到的影响很大,茶园面积锐减,产量剧降,全国茶园面积仅15.4万公顷。4茶树栽培的衰落时期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从隋唐至清(公元581—1911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75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荒芜茶园重新开垦,对旧茶园进行改造,开辟了54万多公顷的连片茶园,建起300多个大型茶场(厂),面积产量稳定增长。先后建立了一些茶学研究机构;在全国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和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84年国家级良种30个,87年22个,95年25个。这样大大促进了茶业生产。在近几年,我国茶园面积位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第一,2006年到达,出口量第一。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荒芜茶园重新8第二节中国茶区简况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第二节中国茶区简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9我国茶区辽阔,东自东经122°的台湾东岸西至东经98。的云南陇川南自北纬18。附近的海南榆林,北至北纬38。的山东蓬莱山。台湾海南岛云南陇川山东蓬莱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我国茶区辽阔,东自东经122°的台湾东岸台湾海南岛云南陇川山101茶叶生产分布范围分布在20个省区,总面积374.8万km2

集中分布:32°N以南,102°E以东,横跨6个气候带: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主产区在亚热区集中在中亚、南亚热带。地形条件: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等,最高海拔2600m,一般在800m以上,主要分布在200~300m的低山丘陵带。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茶叶生产分布范围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12茶区划分及各区简况茶区分布广阔,几个生态气候带内不同历史时期,划分的标准不一(唐朝陆羽的“八大茶区”)将全国划分为三级茶区(较统一的茶区分类法)一级茶区——全国划分;二级茶区——各产茶省自行划分;三级茶区——地(市)划分。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茶区划分及各区简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21982年全国茶叶区域研究协作组区别:地域差异、产茶历史、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生产特点将一级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982年全国茶叶区域研究协作组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3中国茶区区划全国分四大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见P14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中国茶区区划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见P14茶14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我国最南部。

包括福建和广东的中南部,广西和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等茶区。气温最高,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最适宜区。

南部为热带季风气侯,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常年在1200-2000毫米,年均温在20°C以上,茶树生长期长,属最适宜区,品种主要为大叶种,中小叶种也有分布。土壤类型:砖红壤和赤红壤(主要)、黄壤。茶树品种:乔木型或半(小)乔木型(主要)、灌木型生产茶类:红茶、普洱茶、六堡茶、绿茶和乌龙茶(红茶、乌龙茶为主),名茶有铁观音,凤凰单枞,西山茶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华南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5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茶树原产地,我国最古老的茶区。

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气温较高,属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地势高、起伏大,区内各地气候差别大,但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气温较高,阴雨天和雾日多。土壤类型:多种红壤、黄壤等。茶树品种:灌木型、乔木型或半(小)乔木型生产茶类:红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名茶有滇红,云南沱茶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西南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6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北起长江,南到南岭,东临东海,西连云贵高原。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包括广东和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安徽,江苏和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省。气侯温暖湿润,属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和茶树生长期均长。土壤类型:基本是红壤,部分为黄壤或黄棕壤等等。茶树品种:以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居多,品种资源丰富生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如: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和庐山云雾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江南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7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江苏东部沿海。我国最北的茶区。包括皖北,陕西,苏北,山东,河南,甘肃等。气温低,属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次适宜区,

积温少,降水少,茶树生长期短,品种以灌木型居多。土壤类型:黄棕壤、山地棕壤等等。茶树品种:以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居多,品种资源丰富生产茶类:绿茶为主。名茶有六安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霍山黄大茶,舒城兰花茶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江北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8四大茶区气温情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四大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9四大茶区降水情况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年降水量>1500>10001000~1400700~1000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年降水量>1500>20中国茶区划分简况茶区范围主产茶类品种气温雨量(mm)无霜期(天)生长期(天)土壤华南茶区(热带季风气候)闽东南,粤中南,桂南,滇南,台湾,海南红碎茶,乌龙茶,普洱茶,六堡茶乔木型大叶种,半乔中叶种年均20~29℃最低7~12℃极低-3~4℃1500~2600(降水不均4~9月)300~350>300砖红壤、赤红壤,部分黄壤西南茶区(古老茶区)黔、川、滇中北、藏东南,重庆红茶,绿茶,边销茶,花茶,普洱茶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年均14~18.5℃最低4~10℃极低-3~4℃1000~1700220~240200~230赤红壤,黄壤,山地红壤和棕壤江南茶区(主产茶区,中亚热带)粤北、桂北、闽中北、鄂南、苏南、皖南、湘、赣、浙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等灌木型中小叶(主),小乔木型中叶和大叶也有分布年均15~18.5℃最低-5~-1℃极低-16~-8℃1000~1400230~280225~270红壤为主,部分黄壤,或黄棕壤江北茶区(最北茶区)陇、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绿茶灌木型中小叶种年均14~15℃最低-7~-3℃极低-20~-6℃700~1000200~250180~225多为黄棕壤,部分棕壤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中国茶区划分简况茶区范围主产茶类品21主产茶省概况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湖南、安徽占我国茶叶总产80%以上。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23.1福建省(见P16)较古老的茶区,解放后其茶园面积和产量一直上升。1949年茶园面积1.80万hm2,年产茶0.35万t,2005年茶园面积达15.52万hm2,年产茶18.48万吨。除平潭县,县县产茶。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适宜。年降水量1000~2200mm,相对湿度70~80%,年均气温17~22℃。现列入国家级良种15个,居全国第一。茶树品种达830多个。该省茶类多,有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和花茶等。各类茶中名茶较多,销路广,声誉高。茶树品种采用良种;茶园管理有施肥、培土的习惯,2—3次/年施肥,1~3年/次培土,茶园间作绿肥。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1福建省(见P16)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33.2浙江省(见P17)种茶历史久,有1700多年,解放后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49年茶园面积2.12万hm2,产茶2.12万t,2005年茶园面积15.47万hm2

,产茶14.44万t,近些年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二。现全省72个县产茶。该省年均气温在15.6~16.4℃之间,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降水量1300~1700mm。适于茶树生长。现已被列入全国良种的共12个。主产绿茶,誉满全球的西湖龙井茶,同时也生产花茶和部分红茶。茶叶产值居全国之首。茶树栽培采用良种,茶园管理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50年粗放管理,60年代要求施肥,70年代提出科学施肥,实行“三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分次追肥与基肥相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结合)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2浙江省(见P17)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43.3云南省(见P18)有悠久产茶历史,从野生到栽培两千多年。1763年就有茶叶出口。1949年茶园面积1.07万hm2

,产茶0.25万t,1990年茶园面积16.04万hm2,产茶4.48万t。2005年茶园面积达21.85万hm2

,年产茶11.59万t。现全省120个县产茶。属高海拔纬度地区,“立体气候”,年均温度12~23℃,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候温暖多湿,适宜茶树生长,采茶季节长,一般在9~10个月以上。已列为全国良种有5个。主要生产红茶,也生产绿茶和再加工茶等。品种以大叶和中叶种为主,茶园管理采取施肥、修剪、合理采摘和技术。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3云南省(见P18)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53.4湖北省(见P19)在晋代就生产茶叶,19世纪以来,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重要产地。1949年茶园面积0.87万hm2

,产茶0.15万t。建国后茶园面积增长较快,1990年总面积为8.07万hm2

,产茶6.37万t。2005年总面积达13.84万hm2

,产茶8.05万t。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先后建立30多个国营茶场。年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800~1700mm,无霜期207~307天。已列入国家良种有2个。主产茶类为绿茶(包括老青茶)、红茶和黑茶。茶树品种多为农家群体品种。推广茶园铺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伏旱、秋旱的保水。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4湖北省(见P19)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6“清兜亮脚”亦称“清棵”、“清兜”。清理茶丛中、下部新叶,露出茶株茎秆底脚的采茶方法。中国部分茶区旧的采茶习惯。每季茶采摘最后一批时(也有在全年采茶结束封园前)进行。扒开茶丛,将中、下部的新叶全部采下。有利于通风透光与下一轮芽的萌发。该方法容易导致茶树分枝稀,影响树冠形成,一般不提倡。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清兜亮脚”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73.5四川省(见P19)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栽茶历史有3000多年,宋代是四川茶业的兴盛时期。1950年茶园面积1.40万hm2

,产茶0.59万t,1990年茶园面积10.67万hm2

,产茶5.81万t。2001年茶园面积达15.20万hm2

,年产茶9.79万t。四川为盆地,春夏凉爽、湿润多露,秋冬暖和,适宜茶树生长。有9个品种列入国家良种。主要生产红茶、绿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品种以四川中叶为主,引进浙江、云南、福建等省的良种。栽培上推广快速育苗、密植丰产、茶园综合治理。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5四川省(见P19)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83.6湖南省(见P20)栽茶历史悠久,稀罕时就已产茶1949年茶园面积3.2万hm2

,产茶0.98万t,1990年茶园面积9.59万hm2

,产茶7.39万t。2005年茶园面积达8.01万hm2

,年产茶7.20万t。年均气温16~18℃,降水量1200~1700mm,集中在4~9月,每月降雨量为800~1200㎜。无霜期260~310d。6个品种已列入国家良种。生产绿茶、红茶以及黑茶。在茶树栽培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茶树早成园、持续高产稳产技术、有机肥使用、机采茶树栽培技术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6湖南省(见P20)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93.7安徽省(见P20)产茶历史悠久,秦汉从四川传入植茶技术1949年茶园面积2.43万hm2,产茶0.71万t,1990年茶园面积11.53万hm2

,产茶5.28万t。2005年茶园面积达11.76多亩hm2

,年产茶5.96万t。现有55个县市产茶6个国家级良种。名茶繁多,清代贸易出口居重要地位,祁门茶厂生产的“祁红”畅销国内外。生产茶类为红茶和绿茶。名茶多,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涌溪火青、霍山黄芽、敬亭绿雪。老茶区发展,丘陵地新区也发展种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7安徽省(见P20)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0我国茶叶生产现状建国以来,我国茶叶生产持续稳步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档次不断上升,高档名优茶消量大幅度增加,曾一度掀起名优茶“热”的高潮。名优茶产量快速增长,1990年1.7万吨,产值4.3亿元;95年6.9,产值23亿元;2000年14.4,产值55亿元。茶饮料发展很快。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我国茶叶生产现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1对外出口:进口国特别是欧盟扩大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范围,并将标准进一步严格化。过去欧盟检验茶叶中农药种类6种,但从1996年起至1999年扩大到10种,且将多种农药的允许残留限量标准降低了10~100倍。特别是氰戊菊酯残留量原标准为10mg/kg,但到2000年7月1日起降至0.1mg/kg,目前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颁布了近400项茶叶中农药的允许残留限量标准。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茶叶出口国中茶叶农残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样大大限制了中国茶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许多公司、茶厂为了提高竞争力,都纷纷寻找茶叶生产基地,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对外出口:进口国特别是欧盟扩大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范围,并将32

年份

茶园面积(万亩)

采摘面积(万亩)

茶叶总产(万吨)

出口量(万吨)19951399.01099.058.816.8519961654.31307.159.3416.8919971614.31303.461.3420.3919981650.01320.066.5021.8619991695.51364.167.519.9620001660.41374.968.322.7720011711.01331.570.1724.90表1-2近年来中国茶叶生产情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年份采摘面积茶叶总产出口量19951335我国茶树栽培的优势、劣势及今后努力方向5.1优势①

分布范围广,适宜区多。我国茶区面积370多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9%,遍及20个省区。②

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已列入国家级良种77个,同时各省区也选育出了一些地方性良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保存的种质资源达2800多份。③茶类多,花色品种丰富。④人才和技术优势。全国有茶叶研究所15所,10所高等农业院校设有茶学专业。⑤市场广阔,我国有许多誉满全球的名茶、特种茶,绿茶倍受世人的青睐。⑥生产潜力大,我国茶叶单产量低,可以开发新品种及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单产。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我国茶树栽培的优势、劣势及今后努力方向茶树栽培简史和茶345.2劣势①茶园分散管理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茶农2000万户,每户不足1亩。②良种面积比例小(17~20%)。③单产低,品质差。④茶园病虫防治滞后,农药应用不规范,造成农药残留量较高。(事前控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2劣势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55.3改进的途径和措施①加强茶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加重良种化比例,改造低质茶园。②

加强巩固现有的高产茶园的管理,在生态适宜区修建相应茶类的商品基地。③加强无公害茶生产技术研究和茶叶卫生检测。(有机茶\绿色食品)④开辟茶叶的多功能,产品的利用途径。⑤加强规模经营的规范化栽培。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3改进的途径和措施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6第三节世界茶区分布及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第三节世界茶区分布及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71、茶区分布茶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平均温差较大和降雨量悬殊大的国家都可种植。目前世界最北的茶区位于北纬49°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最南的茶区位于南纬33°的南非纳塔尔。在北纬6~32°之间种植面积最为集中,产茶最多。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条件,世界茶区可分为(6个):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茶区分布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8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条件,世界茶区可分为(6个):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东亚茶区主产国有中国、日本,两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8%。(2004年)中国第一,日本第七。南亚茶区产茶国有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国。所产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是世界茶叶主要产区。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斯里兰卡第四。东南亚茶区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产茶国家的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茶叶占世界总量的8.4%。印度尼西亚第六。西亚、欧洲茶区主产茶国有欧洲的葡萄牙、俄罗斯的索契和亚洲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等,茶叶占世界总量的6.8%。土耳其第五位东非茶区主产国有肯尼亚、乌干达等十多个国家,占世界总量的15%左右,以肯尼亚最多,居世界第三。南美茶区发展较晚,从20世纪初才栽培茶树,产茶园有阿根廷、巴西等,占世界总量的1.8%左右。阿根廷第九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条件,世界茶区可分为(6个):茶树栽培39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世界种茶国家60个,分布在5大洲,其中亚洲22个,约占茶叶总产量的81.7%,非洲21个,占15.3%,美洲12个,大洋洲3个,欧洲2个。世界茶区分布见P21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世界种茶国家60个,分布在5大洲,其中40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伊朗、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菲律宾、南朝鲜等亚洲22个国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伊朗41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毛里求斯、罗得西亚、卢旺达、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南非、埃塞俄比亚、马里、几内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等非洲21个国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毛里求斯、罗42阿根廷、巴西、秘鲁、墨西哥、玻里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巴拉圭、圭亚那、牙买加等美洲

12个国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阿根廷、巴西、秘鲁、墨西哥、玻里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厄43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俄罗斯、葡萄牙大洋洲3个国家欧洲2个国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大洋洲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442自然条件茶树原产于亚热带,喜温和湿润的气候,且世界茶区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区域。气候条件不同,茶树生育差别较大,南纬16°到北纬20°间的茶区,茶树全年可以生长和采摘;北纬20°以上的茶区,年周期中有明显的生长休止期。年降水量是影响茶树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各茶区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多达6000mm,少的仅有200mm,斯里兰卡为1800~6200mm,日本静冈2500mm,而京都1500mm。茶区土壤一般为酸性的红黄壤,但土质有很大的差异,从黏土到疏松的砂土都有分布,土壤酸度在pH4~7之间,有机质含量差别大,有大于4%,也有低于0.1%。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自然条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453主要产茶国生产概况国家或地区面积(hm2)产量(t)产量所占比例(%)出口量(t)出口量所占比例(%)印度48600084648328.8(3)20435315.5(1)斯里兰卡18897130679410.4(0)28013321.2中国68332423.2(8)22766117.2印度尼西亚1574881593465.4(8)1055818.0土耳其760001700005.8130001.0(.4)肯尼亚1222362362868.021699016.4(-3)阿根廷39000600002.0497943.8日本50400893093.0704

全世界

表1-32000年世界主产茶国产销统计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主要产茶国生产概况国家或地区面积产量(t)产量所占比46印度现世界上第二产茶大国,从18世纪未开始种茶,(1780年1834年两次从中国引种),分北印度(包括东北印度)和南印度两大茶区。

1850年以后印度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到1900年时全国茶区大体形成。南北两大茶区。南部较北部暖和,全年无霜,可全年采摘。生产茶类为红茶。品种采用无性系繁殖,良种面积为30%。茶场实行集约经营。印度茶树栽培特点:1)茶树品种多为大叶种,主要是阿萨姆种和中国杂交种、中国种、中印杂交种。2)茶园比较集中成片;3)茶园种植遮荫树,4)有定型修剪,隔年轻修剪的习惯;5)茶园施肥N、P、K的比例为5:2:1;6)在采摘上多用留叶采法。全国在阿萨姆设有托克莱茶叶试验站。3.1印度见P24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印度现世界上第二产茶大国,从18世纪未开始种茶,(1780471824年首次从中国引进茶子种茶,全国22个区有11个区产茶,1980年茶园面积367万亩,产茶191000t,茶园分布在1200m以上的占33%,600-1200m的占35%,低山丘陵的占32%。全国主产红茶,其次是速溶茶。斯里兰卡茶树栽培的主要特点:1)茶树品种以阿萨姆变种和斯里兰卡杂交种;2)低山丘陵茶园常种植豆科树木为遮荫树;3)重视采摘技术,除留叶外,还分嫩、中、粗采;4)近年来提倡茶园增施肥料,合理施肥。3.2斯里兰卡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824年首次从中国引进茶子种茶,全国22个区有1148

公元805年日僧由中国带去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除北海道几县外,其余各都府县均产茶,以静冈县产茶为最多,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其次是鹿儿岛县,这是新兴茶区,也是茶叶生产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京都府为玉露茶和碾茶等传统名茶产地。日本茶园面积曾达58万亩,产量61500t以上,战后荒芜,产量下降,1980年面积为91万亩,产茶达102000t,平均亩产达124.5kg,静冈县为153kg,是世界上产茶国家中最高的。目前主产绿茶,以普通煎茶为主,约占总产的3/4,其次为番茶和玉露茶。日本茶树栽培特点:1)栽培管理科学;2)重视良种普及;3)机械化水平高;4)茶树采摘面保持覆盖度90-120%,树高60-90cm,幼年茶树逐年实行低位修剪。3.3日本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公元805年日僧由中国带去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491903年引进印度茶种开始种茶,1980年茶园面积114万亩,产茶89500t,大部分出口,红碎茶品质居世界各产茶国之首,茶园平均单产约50kg以上,茶叶生产集中在5个省17个县,全国设有茶叶发展局,专管14万多个体户茶农的茶叶生产工作。茶树栽培方面:全国已基本实现茶园良种化,茶园管理中重视施肥,修剪工作,采茶严格坚持采摘一芽二叶的标准。3.4肯尼亚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903年引进印度茶种开始种茶,1980年茶504五十年来世界茶叶生产概况4.1茶园面积逐渐增加,50年代78.2万公顷60年代在70年代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加7.9万公顷左右,9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基本稳定在240~250万公顷左右。4.2世界茶叶总产量从1950~2000年间,全面增长。1960~1970年平均每年增长6.65%,每年净增达5.2万吨。7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4%,70年代总产增加幅度不大,但基数大,平均每年净增达7.3万吨。4.3世界茶园单位面积产量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4五十年来世界茶叶生产概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1年份总面积(×104hm2)总产(×104t)单产(kg/hm2)195097.651.85311960125.078.06241970157.1129.98271980232.0185.78001990246.8252.310221998237.4296.312482000239.6296.81239表1-4近半年世纪世界茶园面积和单产的变化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年份总面积(×104hm2)总产(×104t)单产(kg/h52国别总面积(×104hm2)总产量(×104t)单产(kg/hm2)全世界237.4296.31248中国90.066.5661印度43.686.21977斯里兰卡19.028.01474肯尼亚11.729.42513印度尼西亚11.015.21382土耳其8.012.01560越南6.74.7702日本5.29.11750孟加拉国2.85.11821其它30.1639.21323表1-51998年主要产茶园的茶园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国别总面积(×104hm2)总产量(×104t)单产(k53第一章茶树栽培简史与茶区分布概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第一章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4本章内容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一、茶树发现、利用起始时期;二、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三、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四、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中国茶区分布世界茶区分布及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

要求:掌握中国茶树栽培简史及中国与世界茶区分布、特点。重点:茶区分布和各省茶叶生产特点,国外茶区概况和科技成就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本章内容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5第一节茶树栽培发展简史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第一节茶树栽培发展简史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6

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树的栽培与茶的利用密切相关:?

春秋前期——祭品;春秋后期至西汉初期——菜食;西汉中期——药用西汉后期至三国时代——宫廷高级饮料唐宋时代——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春秋前期——祭品;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571茶树发现、利用起始时期在文献记载中我国最早利用茶叶,由于历史悠久,没有文字记载当时的史情,只能凭借历史上的一些文化遗迹和史料对当时的史事进行推论。综合所有的研究成果:把秦以前(公元前220年以前)定为发现茶树和利用茶的起始时期。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茶树发现、利用起始时期在文献记载中我国最早利用茶叶,由于58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是茶树栽培在巴蜀地区发展,并向长江中下游扩展的阶段。秦统一中国西汉时期,记载茶的文献逐渐增多。茶的利用日广,茶树栽培区域亦渐扩大。烹饮茶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汉代佛教传入,南北朝更为盛行。2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是茶树栽培59从隋唐至清(公元581—1911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3栽培的兴盛时期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1911~1949),中国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内战不断,经济衰落,民不聊生。而国外植茶业逐渐发达,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导致世界茶价下降。我国茶业受到的影响很大,茶园面积锐减,产量剧降,全国茶园面积仅15.4万公顷。4茶树栽培的衰落时期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从隋唐至清(公元581—1911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605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荒芜茶园重新开垦,对旧茶园进行改造,开辟了54万多公顷的连片茶园,建起300多个大型茶场(厂),面积产量稳定增长。先后建立了一些茶学研究机构;在全国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和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84年国家级良种30个,87年22个,95年25个。这样大大促进了茶业生产。在近几年,我国茶园面积位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第一,2006年到达,出口量第一。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荒芜茶园重新61第二节中国茶区简况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第二节中国茶区简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62我国茶区辽阔,东自东经122°的台湾东岸西至东经98。的云南陇川南自北纬18。附近的海南榆林,北至北纬38。的山东蓬莱山。台湾海南岛云南陇川山东蓬莱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我国茶区辽阔,东自东经122°的台湾东岸台湾海南岛云南陇川山631茶叶生产分布范围分布在20个省区,总面积374.8万km2

集中分布:32°N以南,102°E以东,横跨6个气候带: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主产区在亚热区集中在中亚、南亚热带。地形条件: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等,最高海拔2600m,一般在800m以上,主要分布在200~300m的低山丘陵带。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茶叶生产分布范围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642茶区划分及各区简况茶区分布广阔,几个生态气候带内不同历史时期,划分的标准不一(唐朝陆羽的“八大茶区”)将全国划分为三级茶区(较统一的茶区分类法)一级茶区——全国划分;二级茶区——各产茶省自行划分;三级茶区——地(市)划分。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茶区划分及各区简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651982年全国茶叶区域研究协作组区别:地域差异、产茶历史、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生产特点将一级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982年全国茶叶区域研究协作组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66中国茶区区划全国分四大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见P14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中国茶区区划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见P14茶67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我国最南部。

包括福建和广东的中南部,广西和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等茶区。气温最高,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最适宜区。

南部为热带季风气侯,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常年在1200-2000毫米,年均温在20°C以上,茶树生长期长,属最适宜区,品种主要为大叶种,中小叶种也有分布。土壤类型:砖红壤和赤红壤(主要)、黄壤。茶树品种:乔木型或半(小)乔木型(主要)、灌木型生产茶类:红茶、普洱茶、六堡茶、绿茶和乌龙茶(红茶、乌龙茶为主),名茶有铁观音,凤凰单枞,西山茶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华南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68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茶树原产地,我国最古老的茶区。

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气温较高,属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地势高、起伏大,区内各地气候差别大,但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气温较高,阴雨天和雾日多。土壤类型:多种红壤、黄壤等。茶树品种:灌木型、乔木型或半(小)乔木型生产茶类:红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名茶有滇红,云南沱茶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西南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69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北起长江,南到南岭,东临东海,西连云贵高原。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包括广东和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安徽,江苏和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省。气侯温暖湿润,属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和茶树生长期均长。土壤类型:基本是红壤,部分为黄壤或黄棕壤等等。茶树品种:以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居多,品种资源丰富生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如: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和庐山云雾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江南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70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江苏东部沿海。我国最北的茶区。包括皖北,陕西,苏北,山东,河南,甘肃等。气温低,属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次适宜区,

积温少,降水少,茶树生长期短,品种以灌木型居多。土壤类型:黄棕壤、山地棕壤等等。茶树品种:以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居多,品种资源丰富生产茶类:绿茶为主。名茶有六安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霍山黄大茶,舒城兰花茶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江北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71四大茶区气温情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四大茶区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72四大茶区降水情况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年降水量>1500>10001000~1400700~1000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年降水量>1500>73中国茶区划分简况茶区范围主产茶类品种气温雨量(mm)无霜期(天)生长期(天)土壤华南茶区(热带季风气候)闽东南,粤中南,桂南,滇南,台湾,海南红碎茶,乌龙茶,普洱茶,六堡茶乔木型大叶种,半乔中叶种年均20~29℃最低7~12℃极低-3~4℃1500~2600(降水不均4~9月)300~350>300砖红壤、赤红壤,部分黄壤西南茶区(古老茶区)黔、川、滇中北、藏东南,重庆红茶,绿茶,边销茶,花茶,普洱茶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年均14~18.5℃最低4~10℃极低-3~4℃1000~1700220~240200~230赤红壤,黄壤,山地红壤和棕壤江南茶区(主产茶区,中亚热带)粤北、桂北、闽中北、鄂南、苏南、皖南、湘、赣、浙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等灌木型中小叶(主),小乔木型中叶和大叶也有分布年均15~18.5℃最低-5~-1℃极低-16~-8℃1000~1400230~280225~270红壤为主,部分黄壤,或黄棕壤江北茶区(最北茶区)陇、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绿茶灌木型中小叶种年均14~15℃最低-7~-3℃极低-20~-6℃700~1000200~250180~225多为黄棕壤,部分棕壤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中国茶区划分简况茶区范围主产茶类品74主产茶省概况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湖南、安徽占我国茶叶总产80%以上。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753.1福建省(见P16)较古老的茶区,解放后其茶园面积和产量一直上升。1949年茶园面积1.80万hm2,年产茶0.35万t,2005年茶园面积达15.52万hm2,年产茶18.48万吨。除平潭县,县县产茶。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适宜。年降水量1000~2200mm,相对湿度70~80%,年均气温17~22℃。现列入国家级良种15个,居全国第一。茶树品种达830多个。该省茶类多,有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和花茶等。各类茶中名茶较多,销路广,声誉高。茶树品种采用良种;茶园管理有施肥、培土的习惯,2—3次/年施肥,1~3年/次培土,茶园间作绿肥。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1福建省(见P16)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763.2浙江省(见P17)种茶历史久,有1700多年,解放后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49年茶园面积2.12万hm2,产茶2.12万t,2005年茶园面积15.47万hm2

,产茶14.44万t,近些年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二。现全省72个县产茶。该省年均气温在15.6~16.4℃之间,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降水量1300~1700mm。适于茶树生长。现已被列入全国良种的共12个。主产绿茶,誉满全球的西湖龙井茶,同时也生产花茶和部分红茶。茶叶产值居全国之首。茶树栽培采用良种,茶园管理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50年粗放管理,60年代要求施肥,70年代提出科学施肥,实行“三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分次追肥与基肥相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结合)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2浙江省(见P17)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773.3云南省(见P18)有悠久产茶历史,从野生到栽培两千多年。1763年就有茶叶出口。1949年茶园面积1.07万hm2

,产茶0.25万t,1990年茶园面积16.04万hm2,产茶4.48万t。2005年茶园面积达21.85万hm2

,年产茶11.59万t。现全省120个县产茶。属高海拔纬度地区,“立体气候”,年均温度12~23℃,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候温暖多湿,适宜茶树生长,采茶季节长,一般在9~10个月以上。已列为全国良种有5个。主要生产红茶,也生产绿茶和再加工茶等。品种以大叶和中叶种为主,茶园管理采取施肥、修剪、合理采摘和技术。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3云南省(见P18)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783.4湖北省(见P19)在晋代就生产茶叶,19世纪以来,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重要产地。1949年茶园面积0.87万hm2

,产茶0.15万t。建国后茶园面积增长较快,1990年总面积为8.07万hm2

,产茶6.37万t。2005年总面积达13.84万hm2

,产茶8.05万t。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先后建立30多个国营茶场。年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800~1700mm,无霜期207~307天。已列入国家良种有2个。主产茶类为绿茶(包括老青茶)、红茶和黑茶。茶树品种多为农家群体品种。推广茶园铺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伏旱、秋旱的保水。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4湖北省(见P19)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79“清兜亮脚”亦称“清棵”、“清兜”。清理茶丛中、下部新叶,露出茶株茎秆底脚的采茶方法。中国部分茶区旧的采茶习惯。每季茶采摘最后一批时(也有在全年采茶结束封园前)进行。扒开茶丛,将中、下部的新叶全部采下。有利于通风透光与下一轮芽的萌发。该方法容易导致茶树分枝稀,影响树冠形成,一般不提倡。

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清兜亮脚”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803.5四川省(见P19)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栽茶历史有3000多年,宋代是四川茶业的兴盛时期。1950年茶园面积1.40万hm2

,产茶0.59万t,1990年茶园面积10.67万hm2

,产茶5.81万t。2001年茶园面积达15.20万hm2

,年产茶9.79万t。四川为盆地,春夏凉爽、湿润多露,秋冬暖和,适宜茶树生长。有9个品种列入国家良种。主要生产红茶、绿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品种以四川中叶为主,引进浙江、云南、福建等省的良种。栽培上推广快速育苗、密植丰产、茶园综合治理。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5四川省(见P19)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813.6湖南省(见P20)栽茶历史悠久,稀罕时就已产茶1949年茶园面积3.2万hm2

,产茶0.98万t,1990年茶园面积9.59万hm2

,产茶7.39万t。2005年茶园面积达8.01万hm2

,年产茶7.20万t。年均气温16~18℃,降水量1200~1700mm,集中在4~9月,每月降雨量为800~1200㎜。无霜期260~310d。6个品种已列入国家良种。生产绿茶、红茶以及黑茶。在茶树栽培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茶树早成园、持续高产稳产技术、有机肥使用、机采茶树栽培技术等。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6湖南省(见P20)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823.7安徽省(见P20)产茶历史悠久,秦汉从四川传入植茶技术1949年茶园面积2.43万hm2,产茶0.71万t,1990年茶园面积11.53万hm2

,产茶5.28万t。2005年茶园面积达11.76多亩hm2

,年产茶5.96万t。现有55个县市产茶6个国家级良种。名茶繁多,清代贸易出口居重要地位,祁门茶厂生产的“祁红”畅销国内外。生产茶类为红茶和绿茶。名茶多,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涌溪火青、霍山黄芽、敬亭绿雪。老茶区发展,丘陵地新区也发展种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3.7安徽省(见P20)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83我国茶叶生产现状建国以来,我国茶叶生产持续稳步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档次不断上升,高档名优茶消量大幅度增加,曾一度掀起名优茶“热”的高潮。名优茶产量快速增长,1990年1.7万吨,产值4.3亿元;95年6.9,产值23亿元;2000年14.4,产值55亿元。茶饮料发展很快。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我国茶叶生产现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84对外出口:进口国特别是欧盟扩大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范围,并将标准进一步严格化。过去欧盟检验茶叶中农药种类6种,但从1996年起至1999年扩大到10种,且将多种农药的允许残留限量标准降低了10~100倍。特别是氰戊菊酯残留量原标准为10mg/kg,但到2000年7月1日起降至0.1mg/kg,目前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颁布了近400项茶叶中农药的允许残留限量标准。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茶叶出口国中茶叶农残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样大大限制了中国茶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许多公司、茶厂为了提高竞争力,都纷纷寻找茶叶生产基地,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对外出口:进口国特别是欧盟扩大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范围,并将85

年份

茶园面积(万亩)

采摘面积(万亩)

茶叶总产(万吨)

出口量(万吨)19951399.01099.058.816.8519961654.31307.159.3416.8919971614.31303.461.3420.3919981650.01320.066.5021.8619991695.51364.167.519.9620001660.41374.968.322.7720011711.01331.570.1724.90表1-2近年来中国茶叶生产情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年份采摘面积茶叶总产出口量19951865我国茶树栽培的优势、劣势及今后努力方向5.1优势①

分布范围广,适宜区多。我国茶区面积370多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9%,遍及20个省区。②

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已列入国家级良种77个,同时各省区也选育出了一些地方性良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保存的种质资源达2800多份。③茶类多,花色品种丰富。④人才和技术优势。全国有茶叶研究所15所,10所高等农业院校设有茶学专业。⑤市场广阔,我国有许多誉满全球的名茶、特种茶,绿茶倍受世人的青睐。⑥生产潜力大,我国茶叶单产量低,可以开发新品种及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单产。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我国茶树栽培的优势、劣势及今后努力方向茶树栽培简史和茶875.2劣势①茶园分散管理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茶农2000万户,每户不足1亩。②良种面积比例小(17~20%)。③单产低,品质差。④茶园病虫防治滞后,农药应用不规范,造成农药残留量较高。(事前控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2劣势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885.3改进的途径和措施①加强茶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加重良种化比例,改造低质茶园。②

加强巩固现有的高产茶园的管理,在生态适宜区修建相应茶类的商品基地。③加强无公害茶生产技术研究和茶叶卫生检测。(有机茶\绿色食品)④开辟茶叶的多功能,产品的利用途径。⑤加强规模经营的规范化栽培。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5.3改进的途径和措施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89第三节世界茶区分布及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第三节世界茶区分布及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901、茶区分布茶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平均温差较大和降雨量悬殊大的国家都可种植。目前世界最北的茶区位于北纬49°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最南的茶区位于南纬33°的南非纳塔尔。在北纬6~32°之间种植面积最为集中,产茶最多。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条件,世界茶区可分为(6个):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1、茶区分布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91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条件,世界茶区可分为(6个):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东亚茶区主产国有中国、日本,两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8%。(2004年)中国第一,日本第七。南亚茶区产茶国有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国。所产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是世界茶叶主要产区。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斯里兰卡第四。东南亚茶区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产茶国家的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茶叶占世界总量的8.4%。印度尼西亚第六。西亚、欧洲茶区主产茶国有欧洲的葡萄牙、俄罗斯的索契和亚洲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等,茶叶占世界总量的6.8%。土耳其第五位东非茶区主产国有肯尼亚、乌干达等十多个国家,占世界总量的15%左右,以肯尼亚最多,居世界第三。南美茶区发展较晚,从20世纪初才栽培茶树,产茶园有阿根廷、巴西等,占世界总量的1.8%左右。阿根廷第九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条件,世界茶区可分为(6个):茶树栽培92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世界种茶国家60个,分布在5大洲,其中亚洲22个,约占茶叶总产量的81.7%,非洲21个,占15.3%,美洲12个,大洋洲3个,欧洲2个。世界茶区分布见P21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世界种茶国家60个,分布在5大洲,其中93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伊朗、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菲律宾、南朝鲜等亚洲22个国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伊朗94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毛里求斯、罗得西亚、卢旺达、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南非、埃塞俄比亚、马里、几内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等非洲21个国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毛里求斯、罗95阿根廷、巴西、秘鲁、墨西哥、玻里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巴拉圭、圭亚那、牙买加等美洲

12个国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阿根廷、巴西、秘鲁、墨西哥、玻里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厄96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俄罗斯、葡萄牙大洋洲3个国家欧洲2个国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大洋洲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972自然条件茶树原产于亚热带,喜温和湿润的气候,且世界茶区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区域。气候条件不同,茶树生育差别较大,南纬16°到北纬20°间的茶区,茶树全年可以生长和采摘;北纬20°以上的茶区,年周期中有明显的生长休止期。年降水量是影响茶树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各茶区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多达6000mm,少的仅有200mm,斯里兰卡为1800~6200mm,日本静冈2500mm,而京都1500mm。茶区土壤一般为酸性的红黄壤,但土质有很大的差异,从黏土到疏松的砂土都有分布,土壤酸度在pH4~7之间,有机质含量差别大,有大于4%,也有低于0.1%。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2自然条件茶树栽培简史和茶区概述983主要产茶国生产概况国家或地区面积(hm2)产量(t)产量所占比例(%)出口量(t)出口量所占比例(%)印度48600084648328.8(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