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路径的研究_第1页
课程思政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路径的研究_第2页
课程思政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路径的研究_第3页
课程思政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路径的研究_第4页
课程思政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路径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思政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路径的研究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历史养料和实践支撑,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二者有机融合的路径包括:一是积极研发劳动课程资源包,筑牢载体;二是深度教研,培育一批洞察传统文化内涵、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双师课堂”,加速融合进程;四是推进校园劳动文化建设,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做出了细化要求。《纲要》要求劳动教育“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工作做详细部署,要求各学科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彼此协同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完成“进”的任务。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加课程思想性”。国家层面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契机。1.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品质,其中,“勤劳善良、艰苦朴素”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已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中,中国历代的学校教育、家训家风、诗词歌赋中都蕴藏了丰富的劳动元素。例如,古代一些读书人农忙时耕地,农闲时读书,耕读结合,知行合一,并逐步形成“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以农立国,耕读传家”的家规家训,《章氏家训》首句便是“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同时,我国农耕社会沉淀了许多有关生产劳作的古诗词,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诗句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这些都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历史养料和实践支撑,对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目前,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已颁布,但地方还缺少劳动课配套教材。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课程资源包,编写校本教材,可以丰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切实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2.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学校教育有责任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年龄特点开设有层次的劳动主题实践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感受、有感情,真正入心、入情、入理。例如,设计传统劳动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劳动技能,感受古人的劳动智慧;以主题演讲、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魅力,分享劳动感受和经验;在学校劳动文化建设中通过宣传栏、新媒体等营造尚劳、善劳的文化氛围,尊崇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深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理解。总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沉淀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精神追求,是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之一。

1.积极研发劳动资源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筑牢载体课程资源是劳动课开展的前提和载体,《纲要》中提到“中小学要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辽宁省沈阳市劳动教研团队组建了“劳动学科筑基带头人+非遗传人+语文教师+德育工作者”的课程研发团队,从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大主要载体,即经典篇目(文学、历史名著名篇和科学典籍)、人文典故(历史人物和故事,含神话、传说、寓言、名言名句)、基本常识(时令节气、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和艺术与特色技能(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技能、技巧,如烹饪、刺绣、剪纸、雕刻等)之中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设计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劳动课程资源包,引导学生通过体悟、实践、再创造等活动,初步经历劳动实践过程,感悟传统文化,汲取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跟着节气去劳动”是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开发的“劳动+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程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劳动的智慧与结晶,2016年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气文化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素材。“跟着节气去劳动”五年级主题包含“不负春光与时行”“蝉鸣品夏”“寒露时节农事忙”“冬至饺飘香劳动促成长”四大主题。围绕主题内容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层面各安排了4~5个具体课程内容(见表1),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出力流汗中了解节气饮食风俗,传承手工劳动技能,直观感受节气之美,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表1“跟着节气去劳动”主题课程安排表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还设计了“借传统文化之眼看劳动”模块,依据《纲要》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的劳动课程目标和内容,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映劳动思想的经典故事、人物事件、格言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帮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道理。例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牛郎与织女》故事中下凡的仙女用辛勤的劳动(织布)创造美满生活;《木兰辞》中,千古传颂的花木兰在替父从军前正在机杼上织布劳作;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专门用智慧整治幻想着不劳而获和压榨劳动人民的巴依老爷。帮助学生理解具备劳动能力的重要性:《诗经》的农事诗;《清平乐·村居》中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观刈麦》中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等。培育学生积极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精神:《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周总理的睡衣》中邓颖超奶奶为周总理补旧睡衣的场景等。激励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弟子规》中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礼记》中的“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等。2.培育洞察传统文化内涵、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有力支撑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须依托一批洞察传统文化内涵、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沈阳市劳动教研队伍以市级“两聚一落”(聚焦课程、聚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教研活动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学的深度教研活动,多途径为劳动教师植入优秀传统文化“芯片”。

在“两聚一落”教研活动中,沈阳市劳动教研团队为中小学校劳动教师解读《纲要》《指南》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析劳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互渗透融合的路径,帮助教师深挖学校及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思路与方式,完善“劳动+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研究机制;为突出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指导服务的价值导向,市劳动教研员亲自上示范课,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路径,激励教师投身“劳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邀请文学专家进校园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培训,提升劳动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多名沈阳市非遗传人受聘成为市劳动学科工作站劳育导师,与市、区级劳动教研员和名师共同研讨“非遗+劳动”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非遗+劳动”育人新路径;为避免在实施中出现优秀传统文化停留在简单说教和灌输层面的问题,促进教师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课教学设计中去,沈阳市还举办了市级赛课,设计了“教师说课授课—教研员专题评课—授课教师反思—教学重建二度授课”四个环节,以评价激励教师摸索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学的方式。3.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双师课堂”,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对劳动教师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沈阳市中小学劳动师资还存在供给不足、数量有限、质量偏低、专业支持乏力、结构失衡、转岗离岗频繁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沈阳市多所学校多方协同,构建“双师课堂”,开展“协同教研+协同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双师课堂”即由中小学校劳动专职或兼职教师作为主讲教师,由非遗传人、能工巧匠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教师。“协同教研”是指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结合《纲要》《指南》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共同挖掘与整理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设计教学流程,有意识地在劳动课的五大关键环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协同教学”是指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围绕劳动实践项目的目标和内容共同完成课堂教学:辅助教师在讲解说明和操作环节做好传统劳动项目的讲解与示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讲教师在项目实践和反思交流环节带领学生动手实践、经历完整劳动过程;辅助教师在榜样激励环节展示个人作品,帮助学生从具体事迹中领悟劳动榜样的优良品质。

南京街第九小学的“儿童刺绣”主题课程邀请盛京满绣集团培训讲师围绕盛京满绣的起源、传承、针法等为学生讲解沈阳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现场展示精湛的绣工和满绣旗袍、满绣画、满绣扇等作品,带领学生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之后,“双师”共同指导学生从基础的平绣开始完成简单的刺绣作品。在榜样激励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盛京满绣非遗传人杨晓桐女士的访谈节目,引导学生感受匠人的情怀,体悟“止于至善”的品质。

东北育才学校的“中国四大发明”系列课程先由科学教师讲解我国造纸术的发展与流传,揭秘古老造纸术的奥秘,带领学生感受祖国灿烂的文明。再由“双师”共同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打浆、抄造、干燥、揭纸等步骤,传承千年古法造纸术,感悟先人劳动中蕴藏的智慧,激励学生自觉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推进学校校园劳动文化建设,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氛围《纲要》提出:“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劳动文化建设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发展,也是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生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可以选取反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文化载体,开展多元主题活动,打造全媒体宣传平台,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氛围,实现劳动育人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中小学校可以结合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开展主题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勤劳节俭主题活动,习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清明节开展“民情风俗”竞赛活动,普及民俗知识;端午节开展“‘粽’享浓情”活动,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基因;重阳节开展敬老劳动志愿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沈阳市部分中小学根据学校劳动实践项目,开展了“古诗词中的劳动之美”朗诵大赛、“丹青赞劳动——劳模风采美术作品征集”及“劳动最光荣——剪纸作品展览”等活动,用多种形式记录学生的劳动成果,展现劳动品格,增添劳动文化的创新色彩。南京街第九小学已开展了四届劳动技能大赛,分年段设计了制作月饼、包饺子、包粽子等不同难度的挑战项目,让学生在现场比拼中提升劳动技能,切身体会劳动乐趣,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传统美食。

媒体平台是打造劳动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校可灵活运用班级展示栏、学校文化墙、每周一次“国旗下演讲”、微信公众号和学校网站等全媒体平台营造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根据学校硬件条件,设立“劳模文化墙”、“四大发明中的劳动赞歌”展板、“农具博物馆”等。浑南区白塔小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始终,在传统文化“场景化”上做足了功夫。比如,在校史馆中专设了劳动诗词文化墙,教学楼走廊墙壁张贴劳模剪纸作品,劳动教室展示师生陶艺、扎染作品,让传统文化中的劳动元素体现于学校随处可见的环境中,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着的劳动情感。学校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致敬沈阳劳模”“宅家抗疫情,劳动最光荣”等劳动系列实践活动,打造立体式劳动文化宣传平台。

在劳动教育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文化自信和劳动意识,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沈阳市劳动教研团队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在进校听评课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沈阳市中小学劳动专兼职教师队伍中身体欠佳、临近退休的教师比例偏高,专业发展劲头不足,且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劳动教育素养有限,市、区级教研活动有效性有待提高;第二,“双师课堂”的构建需要外聘教师进入学校共同授课,学校出于疫情防范、授课内容的政治性把握以及可能涉及的授课费用等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