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_第1页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_第2页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_第3页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_第4页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高中物理时理综中拉分比较严峻的一个点。所以高三理科生的复习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高中物理部分,但是并不是全部的高中物理学问都是很困难的。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必考学问归纳,盼望大家喜爱!

高考物理必考学问归纳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

由于力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靠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而且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推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有以下几个做题(方法):

1、利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

2、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的方向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受力分析:

(1)确定讨论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2)按挨次画力

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b.次画已知力

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讨论对象跟四周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3)验证:

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b.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高考物理必考学问归纳二

考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的定义:

假如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头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同步练习题】

1.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在某一时刻等于零时,物体就肯定处于平衡状态

B.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肯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就肯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平衡状态的推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从运动形式上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受力上看,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某一时刻速度为零的物体,受力不肯定为零,故不肯定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物体相对另一物体静止时,该物体不肯定静止,如当另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该物体也做变速运动,此时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故B错误;C选项符合平衡条件的推断,为正确选项;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所以不是平衡状态,故D错误,选C.

答案:C

2.为了测量A、B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四个试验方案.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当测力计读数稳定时,认为其读数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则测力计测得的滑动摩擦力最精确     的方案是()

解析:A与B选项很难保证物体A匀速运动,D选项中测力计示数为F与摩擦力的合力,选C.

答案:C

3.一运输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已知物资的总质量为m,吊运物资的悬索与竖直方向成θ角.设物资所受的空气阻力为Ff,悬索对物资的拉力为F,重力加速度为g,则()

A.Ff=mgsinθB.Ff=mgtanθ

C.F=mgcosθD.F=mgtanθ

解析:救灾物资匀速飞行,受力平衡,它受到向下的重力mg,向右的阻力Ff和沿细绳斜向上的拉力,可得Ff=mgtanθ,B项正确.

答案:B

高考物理必考学问归纳三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1)速度-时间关系式:

(2)位移-时间关系式:

(3)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留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讨论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熟悉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熟悉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熟悉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逐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依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依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留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留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意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逐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留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推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依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推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

(1)逐差法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高考物理必考学问归纳四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很少用):把一个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然而,假如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很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为此,在分解某个力时,常可采纳以下两种方式:

①根据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先依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再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②依据“正交分解法”进行分解——先合理选定直角坐标系,再将已知力投影到坐标轴上求出它的两个重量。

关于第②种分解方法,我们将在这里重点讲一下按实际效果分解力的几类典型问题: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的分解将物体放在弹簧台秤上,留意弹簧台秤的示数,然后作用一个水平拉力,再使拉力的方向从水平方向缓慢地向上偏转,台秤示数渐渐变小,说明拉力除有水平向前拉物体的效果外,还有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所以,可将斜向上的拉力沿水平向前和竖直向上两个方向分解。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所示,在斜面上铺上一层海绵,放上一个圆柱形重物,可以观看到重物下滚的同时,还能使海绵形变有压力作用,从而说明为什么将重力分解成F1和F2这样两个分力。

1.同始终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肯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始终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