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说课稿_第1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人教版数学说课稿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1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相识》的第一课时《相识几分之一》。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相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驾驭一些整数学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相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相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简洁加减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其次部分教学目标

(1)初步相识分数,能结合详细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视察、操作,沟通等活动,使学生经验相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阅历。

(3)通过详细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详细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洁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创设了学生熟识并感爱好的现实情景。例如,通过野餐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产生的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加学生的感知力,相识几分之一。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得学问。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按部就班原则,从教学实际须要动身,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相识整数发展到相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学生知道要分成两份,但不知道”

平均分”,有的学生认为把一个苹果分两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见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阅历,但不会以精确的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留意让学生从实际生

活阅历动身,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得学问。

第五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

1、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

2、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爱好,拓宽学生的学问面,又熬炼了动手实力。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色调艳丽、形象逼真、化静为动的特点呈现教材主题图,它是五个与分数学习有关的小情境引导学生视察并描述获得的信息,学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数来描述所看到的人、树、鸽子等的数量。

这时老师指着图中分西瓜的部分问学生“每个小挚友手里拿的是一个西瓜吗?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数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它的个数呢?”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冲突,已有学问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渴望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为学生对数的相识扩展埋下伏笔。此时老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在这个环节中,主题图成为教学的动身点和冲突产生的创生点。此时老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加,探究新知

(1/2)利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教学。用“我们来听听他们分月饼的时候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视察图:首先老师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样分才是一人一半”等问题来使学生来理解平均分,并用一张纸随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让学生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确的建立平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样、大小相等的概念,为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础。然后老师干脆指出,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相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是我们相识的第一个分数1/2,然后指导学生读写1/2。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说1/2的含义。在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相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

(1/4)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接着视察月饼图,这块月饼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块提问,还能不能用1/2表示呢?为什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试着用新的分数来描述这一块月饼与整个月饼的关系,借助于1/2的相识,类推出1/4,同时指着其它几块逐一提问“这一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分数的相识有了第一次扩展:从1/2--1/4。

此时对学生的创建性予以刚好确定,激励学生试着想象一下:假如把这块月饼

平均分成5份、6份、10份……时,其中的一份还能用1/4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更多几分之一的雏形,为相识其它分数打下基础。

课本93页“做一做”第一题,96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两组基本练习,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无论一个图形形态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例2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相识1/2、1/4以后,让每一位学生用老师发的一张正方形纸折1/4,并用彩笔表示出它的1/4,再组织学生沟通与展示,引导学生视察与比较几种不同折法: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通过折和说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4的理解,再次突显分数的本质--平均分。

折1/几

此时学生相识了1/2,又相识了1/4,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相识分数,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中的学具折出自己喜爱的分数的活动。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建性得以极大发挥,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在“做分数”和沟通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相识也由1/2、1/4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3

为了使学生能从比较大小的角度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相识,老师引导学生视察、比较刚才分月饼得出的1/2和1/4及喂鸽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观图,学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几分之一,由小精灵聪聪提出“你发觉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视察和思索,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如:不同的物体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同一个物体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则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动,力求从不另一个方面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相识。

随后出示:基本练习第95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灵聪聪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和演化,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相识了几分之一,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终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冲突?能还是不能?在学生的争吵中,老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接着学习的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小结梳理

这节课学到哪些新学问,有哪些新的体会?

五、巩固练习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3)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十二第3题。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2

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试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状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先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改变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学问的接着,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5个单位)进行学问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连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留意让学生经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洁的统计学问,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相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洁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让学生初步相识条形统计图(1个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洁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好玩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实力。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相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状况: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状况的分析。在学习运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学问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洁的统计图表学问,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洁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相识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和简洁的统计表,并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洁的问题。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学问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肯定的小组合作的阅历,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课堂总结评价。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旧是教材中例1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爱小动物吗?你最喜爱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爱程度,统计学问会帮助我们的。”

2、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详细来说,有4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留意2个小问题。一是提示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种动物,二是留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须要留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老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依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相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打算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觉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议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假如有学生想到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沟通、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1格表示2个单位将是最佳解决方法;反之之,假如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须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了“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你想不想听一听?”最终,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根据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改变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示学生以一当二的一样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依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索: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探讨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3、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

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支配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其次题――某地区11月份的天气状况统计。

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相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和语言表述的清楚、精确性。

4、课堂总结评价。

最终,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纳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教法及学法指导: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四大部分内容――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须要做到的课前打算有:调查表、4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讨学习法等。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育等。

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验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相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育和熬炼。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3

一、先说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教角的初步相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册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一初步相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相识平角、周角,依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二、说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学问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肯定的发展,但依旧以形象详细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实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从实际动身,通过互动学习,让学生相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这几种常见的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相识,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能依据肯定标准将角分类。

2、过程与方法: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玩一玩、量一量、画一画,培育学生视察、比较、抽象、概括实力和动手操作实力,在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力,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协作与沟通实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说重、难点分析:

1、重点:相识几种常见的角,要引导学生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2、难点: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周角比较特别,角的两条边重合,老师在教学前要打算一些实物和教具或多媒体课件(如折扇、用硬纸做的活动角等)。教学时,可以拿出折扇渐渐打开,使学生看清扇子把转了一圈,然后,通过活动角演示,并划出书上的周角,让学生视察周角的画法,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明确周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

五、说教学方法:

1、体验数学原分类的过程,体现从简洁――困难――简洁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

2、以角为内容,生活化情境导入、形体动作体验、探究生活与科学数学的转化规律,突出课堂的同等对话。

3、运用学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同时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探究锐角与钝角的意义与特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最终运用表格,让学生按肯定的标准整理所学学问,形成学问网络。

总之,整个设计整合多种资源,拓展空间,凸现数学的探究活动和学生的体验。

六、说教学过程:

本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体验中获得新知的思想,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直角。

课件展示:长方形画框、时钟9:00时整等现实生活情境,然后用红色的直角闪动,同时去掉背景,抽象提炼出直角,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直角的度数,接着让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直角。

2、主动探究、合作沟通,体验角的分类。

课件出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角,有大有小(钝角和锐角),提问:你们都相识这些角吗?这里真是角的世界,角的世界丰富多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搅得种类,好吗?――老师板书课题――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将信封打开,拿出10个角(其中两个直角,四个锐角和四个钝角),合作目标:依据什么将这些角分几类?――学生汇报、沟通。这里在做字上写功夫,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为学生供应参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形成;然后让学生沟通、辩论,重视课堂的开放对话与动态生成。后面加以巩固联练习,相识红领巾上的角,相识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不同的角。

3、感知平角和周角。

⑴课件演示一个折扇围着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动态演示由小到大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这时,老师提问,这时角吗?学生探讨沟通。老师:既然它是一种特别的角,我们发挥自己的才智给它取个名字好吗?最终从学生们的答案中优化出一个好名字――平角,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平角的读书。

⑵课件演示另一种折扇,扇子把旋转一周成圆形,两条边完全重合,这时,老师提问,这时角吗?学生探讨沟通。最终取名周角,并说出它的度数,让后让学生视察周角的画法,然后让学生操作手中学具(活动的角)来表示平角和周角。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相识的的基础,才智从动作起先。平角、周角是怎样的角,概念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争论中升华,这时一种学习数学的新境界。

4、探究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操作量角,对比比较,沟通辩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1周角=2平角=4直角。

5、重新体验,沟通角与角的关系,形成学问网络,探究科学分类的方法。

课件演示从小到大的角,让学生说出角的名字,按角的大小,学生整理板书。(先演示锐角在坐标轴的区域,思索:这些角的度数不同,但它们都是锐角,那么,锐角有多少个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来相识钝角。)最终,课件分别演示平角和周角,然后老师质疑:平角、周角是不是钝角?学生探讨沟通,最终得出结论,平角和周角不是钝角,它们单独各分一类;接着质疑:现在看,我们前面说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对吗?科学吗?应当怎么改?学生探讨沟通,在沟通中发觉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学问体系,修正自己的学问建构,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沟通角与角的关系,形成学问网络。从小到大,按角的度数的大小分类。老师提问:你觉得这样分是以什么为标准?(角的大小或度数)老师小结:根据角的度数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整理,这种方法真好,分类经常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接着做嬉戏,师:下面我们做个嬉戏,好吗?规则是,老师说一个角,你们做一个动作表示,好不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爱好,在玩中学,在嬉戏中巩固对角的相识。

6、巩固联系。

⑴填空。(内容略)

⑵出现一个活动的剪刀,抽象成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其中1=70度,求2、3、4的度数。

⑶钟表上的问题。(课件演示)

①现实生活中的钟,时针、分针转动,形成不同的角,让学生说出角的名称,如: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②钟面上时间停在3:30,你知道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什么角吗?有多少度?用你喜爱的方式测量出来。

③时针每小时走()度,分针每小时走()度,分针每分钟走()度。

7、回顾与小结、评价。

这结课,我们学会了哪些学问?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谁学的最仔细?

8、总结:大千世界有多数个角,我们借助分类的方法,就可以整理的清清晰楚,用你的双眼看看四周,角无处不在,说明角的学问很有用,有的学问大着呢?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相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相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相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相识10、10以内数的依次,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终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纳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非常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相识101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验相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相识和驾驭。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4)培育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驾驭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打算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打算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相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供应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觉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精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主动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子。

五、说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挚友都喜爱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经常欺压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方法来应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原委“1”和“0”想出了什么方法来应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深厚的爱好,学生主动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相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数一数

好玩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宠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仔细视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视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终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验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挚友特别宠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状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挚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挚友说10以内数的依次,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奇,富好玩味性,深受学生的宠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依次,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放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忱高涨,为了这个宏大的时刻而骄傲,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习看法,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化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实力,而且也培育了他们的概括实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挚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假如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觉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终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觉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支配,不仅给学生供应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育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学问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猜糖嬉戏和对口令嬉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视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老师范写数字“10”,最终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相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老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使学生坚固地驾驭学问、形成娴熟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日你相识了哪位挚友呢?今日你学得最兴奋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学问,又体现了实力的培育和学问的延长。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视察,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5

《角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相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相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视察、动手实践、探究驾驭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相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相识平角、周角。通过视察驾驭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实力目标:通过生动、好玩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视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实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验分类的探究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沟通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觉问题,培育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相识平角、周角,驾驭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简单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阅历动身,创设生动、好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好。这节课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方式进行。详细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好玩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同学们你们喜爱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爱好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日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别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学问,同详细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详细、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当是活动,活动是相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供应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探讨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打算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爱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探讨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o

直角等于90o

钝角大于90o而小于180o

平角等于180o

周角等于360o[page]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觉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心情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相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育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供应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大公因数》,这是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71011页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出示课件)这部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驾驭因数、倍数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来学习。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出示课件)依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育实力为重。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四、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本节课实际,我采纳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自学法、尝摸索究法等等。相应地,指导学生采纳自学探究、合作沟通等方法来学习。

五、教具、学具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我要求学生打算长方形方格纸等教具。

六、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状况,这节课我支配了玩一玩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五个教学步骤来进行。这样设计符合教研室提倡的学导练三三教学原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学探究、合作沟通等新的学习形式,也体现出蔡林森教授所创新的洋思教学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实现高效课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

(一)玩一玩

这一步骤,我采纳嬉戏的方式来完成。

学号是16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2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顺势进行激励:嗯,同学们可真聪慧。有关因数的学问还有许多呢?,你们情愿接着来学习它吗?

(新课起先,用嬉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看一看:

这一步骤,我出示自学了提示,让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自学课本80页的内容。思索下面的问题。

16和12的因数分别有哪些?

哪些是16和12独有的因数,

哪些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

什么叫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6分钟后检测。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探究。体现出学生可持续实力的培育。体现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练。)

独有公有最大

16的因数:1,2,4,8,168,16

12的因数:1,2,3,4,6,123,6,12

可以看出: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所以说: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的公因数。

2、议一议:学生再看1、2、4这三个数,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知道了1是最小的公因数,4是最大的公因数)

板书:4是最大的公因数.

(三)、做一做:

学生自学完毕,请程度偏下的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卡上完成。这一步能检查出学生自学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尝摸索究,体现出科学的学习看法。

1、填一填:

(1)10和15的公因数有:()

(2)14和49的公因数有:()

(四)、议一议:

1、初议:做对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做错的同学比照课本找错因,找不出错因的同学让别的同学帮忙改正。

2、设疑:15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3,对吗?

2是4和16的最大公因数吗?

6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3、运用:现在,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吗?

请用你喜爱的方式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A、找对应因数

B、从18的因数中找27的因数

或者从27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

C、排序法

D、短除法

E、分解法

总之:不论采纳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找出它们的因数,

再找出它们独有的和公有的因数,然后找出在公有的因数中,谁最大?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依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整个议一议环节,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以学定教。)

(五)练一练: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其次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化,由浅入深。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出示课件)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把下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1,2,3,4,6,9,12,18,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

2、填一填:

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

(出示课件)其次层:综合性练习

3、说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和118和95和8

4和89和328和7

通过练习,你发觉了什么?

(出示课件)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4、看例1:现在,你知道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吗?边长最大是几分米?今后,在装修、铺地砖时,遇到此类问题,你知道该怎样解决了吗?假如你是工程师,你会选用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吗?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科学、醒目、美观,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八、反思:

回顾这节课,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但要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激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顺当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10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化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务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其次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相识和理解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务发生的概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支配的是简洁的等可能性事务,等可能性事务与嬉戏规则的公允性是紧密相联的。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学问结构,留意统计学问与概率学问的联系,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体验事情发生的等可能性及嬉戏规则的公允性,会求简洁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随机思想。从学生已有的阅历学问动身,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嬉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目标分析:

(1)学问技能目标

通过试验操作,体验事务发生的等可能性及嬉戏规则的公允性,会求简洁事务发生的可能性。能依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允的嬉戏方案,对简洁事务的可能性作出预料,并阐述理由。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方法目标

经验揣测、试验、收集与分析、验证试验结果等过程,培育学生的随机观念,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觉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嬉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加,做数学试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加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视数学素养和学生公允、公正意识的培育,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学生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簇新事物特殊敏感,且简单接受,但概括实力较弱,推理实力还有待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须要依靠详细形象的直观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学问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对“可能性”有肯定的了解,能用“常常、肯定、间或、可能、不行能”来表述事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具备了肯定的学习实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断。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数学问题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准备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经验“生活问题——试验探究——科学验证——实际运用”的过程,选择“探究研讨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好玩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氛围,让其在嬉戏、视察、揣测、验证与沟通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驾驭学问。

2、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纳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知

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01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视察图片,说一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确定哪个队先开球的?以抛硬币为例,重点引导学生活动、探究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揭示课题:可能性(板书)

设计理念:由足球竞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嬉戏公允性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初步渗透公允规则的重要性。

(二)分组实践,探究体验

1、分组试验,获得数据:首先课件出示试验要求,然后请各个小组汇报试验结果。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特别接近的。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试验结果,让学生视察数

据,发觉抛的总次数越多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越接近。

4、分数表示,科学验证:引导学生用来表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板书)然后问:你们认为抛硬币确定谁先开球公允吗?为什么?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实际参加的活动中去学习,即“从做中学”,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阅历。

(三)实际运用,智力冲浪

1、转盘转转转:

课件出示101页做一做:引导学生发觉不公允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方案。然后把全班分成三组,采纳“转动转盘获答题机会”的方式,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的1、2、3题。

2、课件出示“幸运摸奖”:假如你是摸奖者,认为这样设计公允吗?并说明理由。(最终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都是组织者得利,参加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加。)

3、智力冲浪:老师打算1个黄球、6个绿球放在盒中。

(1)猜猜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不能确定?必需知道什么?

(2)告知数量,说说摸出黄、绿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3)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应怎么办?

(4)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绿球的,又应怎么办?

设计理念:让学生能把所学的学问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获得胜利体验,体现学问的价值,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四)回顾新知,归纳概括:

引出概率定义,指名说说生活中的可能性实例。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我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参加,给每个学生活动、探讨、合作、表达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中学习的欢乐。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相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学问,这些学问可以帮助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相识了101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洁的统计方法。这些学问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学问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

2、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育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看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胜利带来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会用厘米测量

四、说教法

依据二年级学生好动手、新奇心强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的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新奇心和学习爱好,让他们去充分感受、发觉、获得新学问,此外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

五、说学法

1、为了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采纳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主动参加、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觉学问的内在联系。

2、教学打算: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10厘米长的小纸条、图钉数个、一角硬币数个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桌子有多长吗?同桌相互合作,然后老师请同学说出答案。(提示: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和测量)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7拃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4本英语书那么长,又有的同学说课桌有9支笔那么长。

质疑:为什么我们测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沟通的不便利,那么我们须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探究新知

1、相识厘米

(1)老师开宗明义说: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统一用尺子来量。(板书:用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视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老师一一介绍尺子上的大小刻度、数字、cm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视察自己手中的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老师板书课题:相识厘米

(3)今日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量比较短的物体

2、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长的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下面请你们拿出直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在生活中1厘米的实际长度究竟有多长呢?

(1)老师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告知学生这就是1厘米

(2)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3)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是小组合组,老师发给小组每组一张提前打算好的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有多长吗?并要求小组探讨、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学生分组测量,老师巡回指导,注意个别指导。)

然后,等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汇报他们是怎么测量的。

最终,由老师总结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老师拿出提前打算好的教具--10厘米长的小纸条,说“同学们,量物体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10”,说明纸条长10厘米。”接着,老师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小纸条的宽度。

4、巩固练习:测量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测量你的数学书的长和宽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2)量一量自己的水杯高多少厘米。

把测量的结果写下来,同桌之间检查。老师巡回指导。

(三)拓展练习:

假如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1角硬币的长度。

(先由学生探讨沟通,找寻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四)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怀疑吗?

由学生沟通探讨后,老师再小结:这节课,首先我们统一了长度单位,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来测量,然后相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相识了刻度尺,还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应用所学学问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五)作业

课后调查,生活中原委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

七、说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用尺子

相识厘米: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测量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详细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学问的形成过程,经验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的驾驭,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情感与看法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相识是在学生初步相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相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相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相识中最基础的学问,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精确清楚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学问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学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学问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学问点前,学生已经驾驭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相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相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结合详细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洁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培育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把非常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相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非常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相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肯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许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非常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留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加学问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实行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加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学问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学问的驾驭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长,学生运用所学的学问增加了情感沟通,为生活创建了欢乐,体验到了运用学问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学问的连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视察、分析、发觉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供应探究和沟通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阅历,沟通新旧学问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学问,不仅学会学问,而且会学学问。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沟通中轻松开心的学习学问,增长本事,从而达到创建性学习的境界。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化(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其次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驾驭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探讨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困难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101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实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改变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驾驭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验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实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究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育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实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常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虽然三、四年级就起先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旧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常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晰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找寻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详细问题动身,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速度和Χ时间=路程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状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肯定的梯度,尽量照看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协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呈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爱好,激活思维,逐层推动,分散难点,增加感性相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驾驭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打算:课件

学具打算:两块橡皮(或两只笔)

(一)、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视察。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视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这段活动须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相识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打算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首先学生通过情境演示(两学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相识;再通过电脑课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改变,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终学生可以利用简洁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大屏幕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1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1、依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通过问题2复习:速度×时间=路程

3、这节课重点来探讨: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相距

(两地共有多少米?甲乙两地有多少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4、生上来板书:(1)101×4+50×4(2)(101+50)×4

5、反馈:板书算式。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6、小结:(101+50)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课件演示)

速度和×时间=路程(师板书数量关系,齐读)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为什么不列成(101+50)×(4+4),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课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两这节课多少分钟?那我们大家这节课上了多少分钟?

依据条件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好的将学过的学问过渡到要学的新学问;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简单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其次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其次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当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解决问题,概括方法

(大屏幕出示:两个工程队合作修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

先指导学生审题:进度可以理解前进的速度,那就是行程问题,“经过15天打通是什么意思?地铁的的长与进度有什么关系?地铁的长可以通过什么去求?还可以通过什么去求?”

1、能独立解决吗?

2、说说它们相同的地方?

(大屏幕出示刚才做过的两道题目)

3、小结

这个例题的设置使得本课更具有开放性,一是为工程问题打下了基础,也放开了学生的思维,避开应用题中常常出现的对号入座的现象,

三、阶梯练习,扩展思维

1、学生汇报生活中类似问题。

2、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四(1)班为打算联欢会折纸花,男同学每小时折136朵纸花,女同学每小时折164朵纸花,他们共同折了2小时,一共折了多少多纸花?

(3)甲乙两个打字员合打一份文稿,甲每分钟打35个,乙每分钟打40个,两人同时打15分钟完成任务。这份文稿一共有多少个字?

生独立解答,并说出算式的含义。

3、扩展练习

最终,我们来表演一下相遇问题怎样?

(请两生上来,分别给他们一个速度70和80,老师手中拿时间4分钟)

第一种状况:同时动身,4分钟后相遇。求路程?

其次种状况:同时动身,4分钟后两人还相距200米。求路程?

第三种状况:同时动身,相遇后,两人擦肩而过,4分钟后两人还是相距200米。求路程?

4、提高练习

(大屏幕出示题目:小张和小李在环行操场跑步,两人同时从A点动身,反向而行。小张每秒跑4米,小李每秒跑6米,经过20秒在B点相遇。操场的跑道长多少米?)

假如时间不够,留带课后完成。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满意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索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课基本练习,要求列式不计算,是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算式的理解上,将时间留给学生说算式的含义,列式的理由,说的形式由点带动面,即由好生带动差生,(差生可以仿造说)到同桌互说,借此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求路程的算理和解题方法,逐步提高语言表达实力。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13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的教学内容,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相识,学生经验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验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是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正确填写长度单位,但是不能适当估测物体长度,而个别学生还是无法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对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测量要求从零起先,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起先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

1、学问与技能目标: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参加视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育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看法,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说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在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正确填写物体长度。

难点:通过合作,建立长度观念,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