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结构技巧》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结构技巧》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结构技巧》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结构技巧》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结构技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1“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他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他是指使诗2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表达方式3表达技巧鉴赏之结构技巧表达技巧鉴赏之结构技巧4诗歌的结构技巧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首尾照应、抑扬。过渡承上启下铺垫层层深入伏笔3、如何体现主旨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诗歌的结构技巧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51.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1.开门见山6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年终总结一、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例如:在“网页的制作”这一章教学过程中,若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往往表现的是虽然报有极大的兴趣,但却是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结果几节课下来,学生们对自己的作业删删改改,几乎没有完整的作品产生。所以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研究、操作的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另外结合兴趣爱好,布置给学生课前准备的作业,即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制作一个主题网页,并在纸上画出来,这样在上网页制作课时,学生就不会“打无准备这战”,盲目地去制作了,而且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必然要利用各种途径去查找资料,如上网等等。还要考虑栏目的设置和版块问题,考虑网站的整体风格和创2.伏笔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年终总结2.伏笔73.照应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1)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3.照应月夜8(2)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2)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9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3)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3)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104.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4.卒章显志115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样的结尾有一种“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使整首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5以景结情12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首诗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静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6铺垫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东坡苏轼6铺垫137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7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14结构思路题的常见提问方式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结构思路题的常见提问方式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15梳理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梳理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思考方向梳理感情脉络:思考方向16答题的常用术语诗题:点明内容、主题

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铺垫、蓄势、开门见山中间诗句:过渡、铺垫、承上启下尾句:呼应(开头、标题)、总结(收束)、卒章显志等答题的常用术语诗题:点明内容、主题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晚寂静时。作者内心的孤独感随时间的推移变越来越强烈。确定结构思路+结合诗句解说+表达效果(概念)(关键词)(情感主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是以时间推18答题的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答题的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19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上承“同在京城”,短暂的相聚;“散”字下启“送别”。更能突出词人的离愁别绪。注意句子的位置(中间),句意与上下文的关系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20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写景),与下文的关系东坡①苏轼2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诗歌以议论开篇,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揭示主旨;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全文。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议论),句意与下文的关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注意句子的位22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描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写景),与下文的关系思远人晏几道注意句子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24表现技巧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赋比兴、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表现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叙述、描写:动静、虚实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乐景衬哀情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议论总结修辞表达艺术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25提问方式:1、该句(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直接提问2、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表达情)的?3、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表现手法、结构方面、情和景的角度)赏析……句(联)4、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提问方式:1、该句(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26解答思维指导:(1)看有没有用修辞。(2)看在表达方式上(描写方式、抒情方式)有什么特色。(3)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现手法。(4)看结构上有无特点。此外还可以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解答思维指导:(1)看有没有用修辞。27总结解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的这种手法,体现在哪,点出此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效果)。3、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某种的感情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总结解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28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此诗中间两联的写景用了多种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9参考答案(1)此联写景运用了拟人、动静结合、高低错落、色彩映衬等多种表现手法。(3)这一联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写出了深秋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营造了绚丽多彩富有诗意的意境。(2)“万壑有声”“数峰无语”,有声有静,高低有致将千山万壑写活了;另外“胭脂”和“白雪”色彩映衬,绚烂多彩。参考答案(1)此联写景运用了拟人、动静结合、高低错落、色彩映30课堂练习【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课堂练习【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1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友人(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答:三、四句用了对写(曲笔或移笔与对方)的手法。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

明手法紧扣诗句解释此手法手法的表达效果(意境或情感)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友人(对方)32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33“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他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他是指使诗34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表达方式35表达技巧鉴赏之结构技巧表达技巧鉴赏之结构技巧36诗歌的结构技巧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首尾照应、抑扬。过渡承上启下铺垫层层深入伏笔3、如何体现主旨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诗歌的结构技巧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371.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1.开门见山38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年终总结一、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例如:在“网页的制作”这一章教学过程中,若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往往表现的是虽然报有极大的兴趣,但却是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结果几节课下来,学生们对自己的作业删删改改,几乎没有完整的作品产生。所以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研究、操作的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另外结合兴趣爱好,布置给学生课前准备的作业,即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制作一个主题网页,并在纸上画出来,这样在上网页制作课时,学生就不会“打无准备这战”,盲目地去制作了,而且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必然要利用各种途径去查找资料,如上网等等。还要考虑栏目的设置和版块问题,考虑网站的整体风格和创2.伏笔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年终总结2.伏笔393.照应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1)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3.照应月夜40(2)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2)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41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3)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3)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424.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4.卒章显志435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样的结尾有一种“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使整首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5以景结情44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首诗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静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6铺垫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东坡苏轼6铺垫457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7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46结构思路题的常见提问方式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结构思路题的常见提问方式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47梳理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梳理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思考方向梳理感情脉络:思考方向48答题的常用术语诗题:点明内容、主题

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铺垫、蓄势、开门见山中间诗句:过渡、铺垫、承上启下尾句:呼应(开头、标题)、总结(收束)、卒章显志等答题的常用术语诗题:点明内容、主题4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晚寂静时。作者内心的孤独感随时间的推移变越来越强烈。确定结构思路+结合诗句解说+表达效果(概念)(关键词)(情感主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是以时间推50答题的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答题的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51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上承“同在京城”,短暂的相聚;“散”字下启“送别”。更能突出词人的离愁别绪。注意句子的位置(中间),句意与上下文的关系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52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写景),与下文的关系东坡①苏轼5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诗歌以议论开篇,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揭示主旨;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全文。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议论),句意与下文的关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注意句子的位54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描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写景),与下文的关系思远人晏几道注意句子5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56表现技巧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想象、联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