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园六记简介苏园六纪是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的苏园六纪是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的6集电视专题片: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叩门环。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她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享誉海内外。这部六集的系列艺术片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的从人文艺术角度介绍了苏州园林。这六集依次为: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和风扣门环,分别介绍了园林中的山水、建筑、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以及园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兴衰。节目长度:6集X30分钟制作时间:2000年6月电视是以镜头与画面叙述的艺术。苏园六记将拍出的焦点、叙述的视角凝聚于形成苏州园林的文化,从历史深邃,从吴门烟水,从
2、内涵丰厚的吴文化,从文化与文人,富有诗意与深情地表现苏园。它摒弃了一个园一个园地介绍名景佳点的传统路子,也没有拘泥于某某园的历史沿革的琐细铺叙,那是许多旅游片、风光片的传统路子,在那样的表现模式中苏州古典园林之美业已被反复表现得让人熟视无睹,很难创出新意。苏园六记选择了另一条路子。它将苏州园林的各种要素拆散,给予重新梳理整合,以“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扣门环”六集,形成六个主体意象,将园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园林的理水叠山、亭台建筑,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将园林的兴衰与变迁等有意味的话题,分别细细道来。它也不是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若像这
3、样侧重于技艺的专题片会缺少文化品位。苏园六记意在探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蕴、文化精神与美学意境。在首集吴门烟水中,以历史大写意的笔法,纵横自如地探究苏州园林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精神。电视的叙述从“古韵悠悠的苏州,是唐诗的故土,是宋词的家乡”到昆曲繁盛、画坛明四家崛起,从苏州状元涌现、历代文人的人生进退到文人治园,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文化的深邃”。它将电视叙述与专家访谈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说明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吴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隐逸文化的结晶。他们的隐逸,不是隐在深山老林,而是隐逸于艺术中,“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的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
4、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这是对苏州园林这个古雅符号的一个深刻解读,试看从宋代“沧浪亭”至期代“拙政园”、清代“网师园”这些主题园,无不表现为对渔隐文化的追求。编导强调了独特的个性思维,又富有历史感,以此形成了本片叙事的文化视角。这一文化视角的确立,得之于编导的文化功力。刘郎为了拍这部片子,读遍了有关苏州园林、吴文化的各种书籍,他把对苏州园林的编导当作一项学术研究来思考,所以他能站在文化的高处俯瞰历史的深邃。同时,刘郎知道,“做文化片最难的一点,就是将有一定深度的学术思考,如何交融于具体的、有限度的,而且只能是表现现时态的电视画面之中。”(刘郎: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中国电视2000年第9期)苏
5、园六记的编导、摄像以富有艺术蕴涵的画面,酣畅淋漓地表达这一文化思考。它创造了许多有“机趣”的镜头、运动的镜头、有意境的画面时空。解说词是“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去卩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画面由俯拍车流熙攘的大街突然越过高墙直划过屋檐、灌木,落定于园林的一框漏窗,表现了丰富的时空叙述含义。还有那夜泊的枫桥、惜别的横塘,那范成大笔下的菜花、石湖畔的蝴蝶,吴宫花草、吴门烟水,苏州博物馆的状元扇,以至于那“单条半假董其昌”的竹枝词,似乎都被优雅地信手拈来,参与了本片对文化与园的关系的探究与跨越时空的叙述。沿着一泓“沧浪”碧水,苏园六记不仅追溯了苏园隐逸文化,而
6、且它的叙述镜头循着“通幽曲径”,拂拭着山水花木庭院所蕴涵的文化的精魂。这是苏园六记的精彩之处。它不是铺叙苏州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果它这样做,电视片仅是关于苏州园林的文化普及读物;它探究了园林精致景观后面的文化信息,同时提炼了苏园文化的精神,那种流溢于山水错落花木扶苏间的文化精魂,向我们耐人寻味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那些历尽宦海浮沉、已深感身心疲惫的官场文人,想着要寻找精神家园,去领受“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每当我看片到这儿,心灵总是为之一颤。在苏园隐逸文化中包孕着丰盈的人性,苏园
7、是心灵诗意栖居的地方,是人性润养的家园。电视片从古老的物质建构中发现了心灵的跃动、人性的吁吸。那是古人的,抑或是今人的?而那拙政园中文徵明手植紫藤历经四百年绽放的繁花,卢老先生的碗莲,紫兰小筑与周瘦鹃的风雨沧桑,也都在电视片中细细诉说着苏园与文人的心灵遇合、血肉厮守。苏园六记着意叙述了苏园与文人的种种关系,苏园中的人文活动。那些文人雅士在理水叠山、亭台建构、栽花植木中所赋予的心灵寄托,在片中获得了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揭示。编导以诗心细细传送着苏园花木精神:“以园林的窗户为画框,你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看不尽烟锁重楼的迷蒙,看不尽竹影梅风的爽朗,看不尽冰清玉洁的玲珑。”编导独具慧眼地从园林纷繁的景观
8、中撷取“蕉窗听雨”这一典型的苏园意象,用电视视听手段写足了什么是“园林的意境”。它以电视特写、叠化镜头构成一幅幅写意的画卷,以诗化的抒情语言描述“蕉窗听雨”的苏园意境:漫听雨打芭蕉,当是最富诗意的情境,就像人在回忆绵绵往事,蕉叶上的雨珠就像一颗颗跌落的心事,那是少年时代寒窗苦读的伴侣,或是淹留他乡时回忆故土的念物,或者就是归隐江南后亲密的知音。于是,在花木精神中融入了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人生情怀的追思和舒展,取得了心灵净化与美感享受。在电视片中能对美学问题做这样深入的理性思考,已是殊为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艰深的园林美学思考化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抒情的语言,被富有层次
9、地娓娓道来,使人不觉其艰深,而成为对园林意境的再享受。苏园六记这一番艺术创造,给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做了一次“还躯壳以灵魂”的工作。用中国文论的话语来说,苏园六记刻画了苏园,但不仅仅是再现了园林景观,它表现了“园境”。那流溢于苏园花木山水间数百年的文化蕴涵与人文精神、艺术疑云,才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西人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可以复制得一模一样,只有那些古树无法复制。其实最无法“克隆”去的是几百年来所积淀的苏园历史文化精神。这才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刘郎在导演阐述中说:“做文化片最佳的视角,应该是这一个具体的题材在电视人眼中的折射。”(刘郎
10、: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要深入发掘园林之美,需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欣赏与创造“园境”之美。编导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敏锐的艺术感觉,以“自己心中的漏窗”,发现了苏园的文化意蕴、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苏园六记就是刘郎和他的同事们以自己的心灵视角所发现和创造的“苏园一一园境”。尽管名闻遐迩的苏州园林已被无数次地重复描述过,甚至因司空见惯而令人熟视无睹其美的存在,但是苏园六记的艺术创造,则引导观众对这个熟谙已久的观赏对象产生许多新的发现和审美体验,引导我们细细品味艺术与人生况味,品味此中古远又新鲜的历史与文化的芳醇。这就是艺术,艺术是要表现心灵的体验与发现,又要令人有心灵的回味的。这样的艺术达到了
11、诗的境界。充盈的诗意,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要表现雅致幽深空灵的“苏园园境”,电视片本身也进行了一次诗的创造,形成了充满诗意的叙述。刘郎有一支潇洒、富有灵性的笔。从西藏的诱惑的豪放郁旷到苏园六记的清丽潇洒,他锤炼出一番新的电视叙述语言风格。他着意熔铸了明清小品的淡雅洒脱隽永,形成与“苏园一一园境”的雅致幽深空灵相一致的诗情语言,潇洒地表现苏园内在之美。他活用古今词汇,使之交互融合闪发出新的光彩。通篇新词丽语,佳句迭出。他以自己的心境体验园境,与园境融为一体,笔底情深以致常常自趁“我们的苏州”,诗意与抒情溢于荧屏。像“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12、“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的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词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有苏州这根藕,才有园林这朵花。”如此精警之句,使全片充满诗的风采。电视片画面的基本色调是一种略灰而偏冷的基调,给人脱俗、清新、简淡、雅致的美感,这吻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林如的朗诵,深入精细地把握了本片叙述的文化格调,艺术地传达了全片诗的叙述的韵味和韵律。苏园六记没有新潮的电视观念与拍摄手段,解说词+画面的手法和电视观念是传统的。但是以刘郎为主的这个创作集体呕心沥血,精雕细刻。他们懂得“艺术是一种煎熬的职业”(陆文夫语)。他们“
13、煎熬”经年,终于拍出了电视片的文化品位,拍出了电视文化片的一流精品。苏园六记的成功,说明作为文化传播者的电视人,首先应是敬业、有素养的文化人。这一说来容易的基本条件,有的人认真实践着,而对于有的人却是那样难以企及。这也许是苏园六记对于近年来盛行“快餐文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电视创作界的启示。苏园六纪解说词: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唱得这样风风雅雅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去卩不乏那般细细微微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第一集吴门烟水1997年12月4日,苏州的四座古
14、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世界性组织向苏州投来的瞩目,苏州的平民百姓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不平常。因为最了解那些古典园林价值的,毕竟是他们。可以说,他们就住在园林里。苏州,本就是一座园林城市。假如园林都不是遗产,还有什么能是遗产呢。苏州城是不是园林城市,只看一眼这些立在街头的路牌就清楚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入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就散落在苏州城的不同角落。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园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乡情,三两句说不清。外地人到苏州,更是必须到园林里看一看。看一看是不是像一些介绍所说的,
15、拙政园真是那般阔大,留园真是那般精致,网师园真是那般小巧,还有环秀山庄的叠山手段真是那般的高超。门票虽然涨了点价钱,但园林还是一定要看的,不然这趟苏州就算白来了。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一)园林,又称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城市”是繁华的缩影,但好像又总和嘈杂分不开;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宇宙间本身的幽静与深邃。苏州园林,恰巧是闹中取静的典型。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其实,苏州园林对现代人来说,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静,而且可以从今日寻到昨天。倘是沿着那一泓碧水而徜徉,你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
16、代;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迈进明朝。苏州的园林,大致可分为王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种,现存的园林,多是私家园林。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王家园林。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丛林的一时之胜,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可惜,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早已隐入迷蒙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诗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到了明代,苏州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盛时
17、期。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园林,都建于这一时期。这时,苏州文化艺术的天空,出现了一抹绚丽的霞光。这就是与兴盛的昆曲、繁荣的话本所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明四家一一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文征明还亲自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他手植的紫藤,历四百余载,如今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已亭亭如盖矣。进入清代,苏州的园林建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与规模。怡园、耦园、环秀山庄、曲园、听枫园、鹤园、畅园等等,都是那时的作品。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与完善,苏州的园林艺术更臻于成熟,进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的园林内容、深湛的园林艺术,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明清以来
18、,江南文士的心态、志趣、高度的文化修养,几乎都凝结在苏州园林之内,这是一个文化上富矿。苏州的文化是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二)枫桥,本不过是苏州城一座普通的桥梁,因张继的一首仅28字的诗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苏咏唱跨越了无尽的时空,枫桥也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横塘,一个普通的苏州小镇,却成了许多读者为之神往的地方。800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贺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贺铸是这样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水乡风景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韵悠悠的苏州城,是唐诗的故土,也是宋词的家乡。更有众多的吴文化的中坚人物,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这一派
19、软水温山。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丰厚的著述与作品,还和苏州的园林结下过不解之缘。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便是诗人在石湖隐居期间的作品。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义悠长的。它恰像诗人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宋代的另一位诗人苏舜钦留给我们的,则不是拓片,而是一组立体的诗画,这便是苏州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园林沧浪亭。沧浪亭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像别的园林那样,在有限的范围内又控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来的地貌因景写意,以水环园。现在的沧浪亭,虽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样是依旧的。沧浪
20、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它的本意是愤世嫉俗的抒怀咏志,但到后来,那独钓寒江的渔父,那孤舟闲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国的官场文人归隐山林之后的一种代称。网师,也就是撒网的渔翁啊。许多学者说,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也就是说,苏州人状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别大影响的人,倒不是太多。因为苏州文人不愿做官,隐居,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幕的是陶渊明、嵇康、阮籍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沧浪渔父”作为符号意义,是没有别的概念可以替代的,这文化符号,就是代表
21、隐逸的。同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外面是市井街衢。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唐宋以降,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厚,以草本华滋,以文风鼎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一一这株华夏文明里的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湿润润的良田沃土。(四)进士功名的苏州读书人,那就更多了。历尽了仕途风雨,经过
22、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文人官宦们,这才想到要顺着回家的道路,去做泽畔渔翁,去领受清风明月了。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对于那些已经隐居到了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写了一辈子的宏文策论、表章奏折,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这些人物的社会位置,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然一体的明清风雅。这一种至明清臻于高度成熟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态与类型,是诗书仕宦之族并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门第”。正是担纲这种生活形态的主角,为了把生活的质量推向极致,才在历史上写下了文人造园的点晴之
23、笔。园林,正是他们在苏州这座历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明朝初年,苏州水镇周庄出过一位富翁沈万山。说他富可敌国,亦不为过,因为朱洪武整修金陵城时,其中,三分之二的资财出自沈万山。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富甲一方的他没有给历史留下哪怕是一亩园林。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商,或许是有的,他们毕竟与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划归一类,从根本上看来,两者向来具有显而易见的楚汉鸿沟。虽有高墙阻隔,虽是园门紧闭,而园林里的生活,却与吴中风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苏州这根藕,才有园林这朵花。这藕,这花,都生长于滋润温和的吴门烟水之中。(五)欣赏园林的好处,看它布置的这些大自然的风景,它要把大自然中最美的一环吸
24、收进来。所以这是个学问。当然包括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绘画,还有中国的哲学。所以,要真正欣赏苏州园林,的确是不简单的。它是一个综合的,最高层次的艺术。苏州园林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中间的内涵,变化却很丰富。这是中国的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的特点和优点。苏州园林妙啊,这不是一厢情愿的标榜,这是客观存在的。构成苏州园林的包括许多诗人、画家、高层次的工匠,以及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缺一不可。苏州的古典园林中,设计了那一些富贵的亭台水榭,苏州的民居里,也曾有这一角简淡的闲情雅致,说不上谁受了谁的启发。明四家的笔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苏州的桃花坞,纸上有吴中风俗的艳丽,说不上谁取了谁的营养。昆
25、曲风行过勾栏,评弹悠扬于里巷,说不上哪一种形式更能代表苏州。那时候,文玩器物并不仅仅属于那些园林主人,姑苏古城到处可见充满文化情趣的店铺。明代有一首姑苏竹枝词是这样写的:外边开店内书房,茶具花盆小榻床;香盒炉瓶排竹几,单条半假董其昌。”一条董其昌的书法,即使是赝品,也似乎毫不妨事,只要能代表风雅就好。字,可以是假的,但苏州的风雅,却是真的。苏州,本也是一座风雅之城。风雅,向来是苏州的气脉。这烟水迷蒙的城市,若仅仅是物产丰富,马可波罗绝不会说: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六)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即使能把所有的东西都
26、复制的一模一样,但那些古树却是是永远无法复制的。其实,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能是一只断藤之瓜。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反过来说,有时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儿是环境的力量。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从本意上讲,是无法复制的。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长相厮守。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吴门烟水里,也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但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依然是金灿灿地开着,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飞舞,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第二集分水裁山(一)苏州古典园林既然被称做文人山水之园”,那么,山水二类,在园林中的位置可想而知,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古
27、代造园家甚至明确地为它们做了定位。在这里,石,又是山的代称。烟波浩渺的太湖,向以盛产太湖石而名传遐迩。这种石头,由于长期受风水冲刷,纹理纵横,形态奇巧,成为造园者的首选。历代文人曾对太湖石的审美特征做过精辟的总结。在这些总结中,宋代书画家米芾仅用四个字所做的概括,显然高人一等。这四个字便是瘦、漏、透、皱。瘦,显示挺拔的风骨;漏,显示畅通的血脉;透,显示剔透的意态;皱,显示多变的英姿。欣赏石头有一种通常的趣味,就是专看那些石头与自然界的某种事物橡”还是不像”而对太湖石的欣赏,却属于更高层次的审美,因为太湖石多以意态成形,是一种天然的雕塑,所以,它的形态给人留下了更为充分的想象。那嶙峋的棱角,奇峭
28、的造型,虽然十分写意,十分抽象,但是,它们在欣赏者的心目之中,去睹E已人格化。那些归隐园林的仕宦文人们,就是从这些石头的形象里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寄托。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类特殊的物什,又是一种别致的意象,它曾派生女娲补天”的神话,也曾融入精卫填海的传说,齐天大圣的形象因石头而孕育,封建社会的挽歌因石头而低回红楼梦的别称,便叫做石头记。(二)江南大地因水而充满生机,苏州园林因水而富于灵动。园林的水,水面原本是寂静的,但造园家在水的处理上却有着丰富的变化。对水的创作,又称理水”江南,是个多水的地方。苏州城的周边又有这么多水系,它便无法不是一座水城。园林无水不活,苏州人造园林,竟得了多少
29、天时地利。然而,任何事物都得有一个量的控制。雨季涨水,盛夏蒸发,水面溢出与水位下降都是得动动心思的事,苏州的造园家早就积累了理水的经验。造园时,园内水体与墙外河道相连通,从而保持了水质,也便于雨水的排放。近些年来,池里还放养了红鱼绿草;还继承了水底凿井的做法。水下设井,可以使园林的地表水与流动的地下水相互沟通,从而改善了水的质量。苏州园林的营造者们,对于山水的依存关系,设置得也相当得体。为了适应池水涨落的变化,湖岸的叠石,往往处理为层层低下的阶梯形式。这样,就可以做到:水满,湖岸并不局促;水少,池塘也毫不尴尬。至于那源头水尾,则多是藏于峰回路转之处,隐于水榭花墙之间,这不仅平添了花光水影的悠悠
30、诗韵,而且拓展了一泓碧水的画外空间。遍览苏州园林,像沧浪亭那样借高墙之外的古河葑溪之水来为园林增色的做法,并不多见。更多的园林,都是将园中之水,当做了创作主体。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并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映而成趣。东方艺术中以简代繁、以少胜多的道理,在苏州园林的理水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把握了水体风景的性格特征,网师园仅400平方米的水面,即造成了湖波荡漾的效果。至于面积阔大的拙政园,由于设置了岛屿桥梁之类,不仅再造了江南大地典型的湖泊风光,而且也放大了这座华夏名园的宽宏感。水,是园林里美的符号;水,是园林里活的灵魂。(三)园林的血脉,因水而流
31、动;园林的骨架,因山而峭拔。这些奇巧的园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在苏州园林中,大凡一峰独立,多为采集者,就像留园的冠云峰之类;而能体现千山万壑的山石,则多是堆叠之作。将一件件石料叠加起来,并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巧妙拼接,精心组合。堆山叠石不仅是一项艰辛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叠石的工匠如果缺少艺术素养,则是很难胜任的。渐成体系的造园理论,丰富与推进了造园的实践,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园林大家,涌现了一些叠石圣手。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是造园名著长物志的作者,该书共12卷,对造园建筑、花卉园艺、湖石运用、室内陈设都有论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便是其中
32、的名句。文震亨的兄长文震孟的园林艺圃,现在还保存在苏州的古巷之中,体现的或许就是长物志所阐发的造园理论。艺圃原名药圃,在园林里种植花草,当寄托着园林主人热爱自然的精神向往,也隐含着济世救人的处世态度。艺圃的设计和谐得体,一个面积不大的园林竟能给人开阔的感觉。与一排水榭相呼应的乳鱼亭突出水面,正是喂鱼佳处。有人曾这样形容艺圃:这里的水,是太湖三万六千顷裁下的一角,这里的石,是太湖七十二峰剪来的一山。张南垣与戈裕良是清代最为突出的两位叠山大师。张南垣现存的作品是耦园的黄石假山,戈裕良现存的作品是矗立在环秀山庄的飞梁峭壁。戈裕良在张南垣叠山艺术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手法,通过俯视、仰视和平视,产生了
33、高远、深远、平远的艺术效果。他把各处的名山洞府都融会于胸中,才能运石如笔,作成千古名作。真山如假方奇,假山似真始妙。”中国园林假山自有佳构,而现存者,当推苏州环秀山庄为第一。(四)十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纵向延伸,与区域特色横向融合的结合物。这种特征,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里,同样也可以找到鲜明的印记。在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这两座皇家园林中,依然可以让人看到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的影子。江南山水汇入北地,姑苏风貌迁入离宫,这固然起自于封建帝王对民间智慧的征调,但是,它也毕竟拓展了造园艺术中分水裁山的天地,丰富了传统文化中南北两地的交融。不过,每一座山,每一片水,似乎都未曾忘记那
34、一段段苏州旧梦。这水的波光,像依然追忆着太湖上飘散的芦花,那山的身影,像照样倾听着寒山寺悠远的钟鸣(五)人类文明的脚步,使自封为万物之灵”的群体,渐渐疏离了大自然,也疏离了自己真正的故乡。然而,当人类逐步陷入城市繁华的重围,这才开始感悟到自身的血液里,竟流动着如此强烈的眷恋自然的天性。时下,登山涉水、泛舟垂钓,这些非生产目的的湖山活动,虽然出发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工具,但它的目的,却是去重温人类远古的童年。而苏州园林,恰巧是大自然艺术的缩写。那些十分智慧的文化人物与能工巧匠们,在这里倾注毕生的心血与资财,一代又一代地分水裁山。第三集深院幽庭(一)苏州园林在平面布局上,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分
35、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住宅比较封闭,庭园则比较开放,然而它们之间,却是既独立又呼应,既区别又贯通的依存关系。江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族居方式的传统住宅风貌,在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中,还保留得相当完整。由于那种一进二进式的排列组合,人们一进到这种宅第,便往往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而庭园建筑?却与住宅部分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没有一处是讲究对称?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已成为园林创作中避免重复、力求变化、营造幽深的要领。在庭园部分,这些建筑,或娶或散,或大或小,都是邻山近水,因地制宜。在整个园林建筑中,它们是艺术的精华。正因为一些建筑已成为典型的艺术品,它们便成了某座园林的象征。如拙政园的远香堂,
36、留园的明瑟楼,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与南侧的濯缨水阁,都已是自己的代表标志。苏州园林的建筑,除了亭、廊、榭这三者具有较明确的含义以外,其余的建筑,大多没有固定的范本。以厅堂斋馆等来命名,只是取一点古雅的意思。这也正是苏州园林的建筑绝少重样的妙处。可是,若要走近它们,其道路又是曲曲折折的。它或许要经过各种式样的门户,经过不同名目的游廊,经过栽花种草的天井,经过粉壁无瑕的巷道,做一番明明暗暗、深深窄窄的体验。恰恰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人最终获得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从不同的方位,领略那一座座精美建筑的多重形象。(二)清代著名作家李渔认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有起伏
37、。他强调曲折之致的理论,恰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之一。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曲,本寓有曲则全”的哲学意味,但园林路线之曲,更多的是使人产生了一种幽曲之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本也就是人生的况味。不管进入哪一个苏州园林,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园林艺术的一些典型规律一一它营造山水的手段,是以小见大”,而游览路线的特点,便是曲径通幽”这不仅指在园林里,池水、山径、游廊等等无一不曲,而且还蕴含着深深的园林美学思想。通幽的曲径,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景深,丰富了景物的层次,而且还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产生新奇的趣味。若说园林的特点是曲径通幽,那么,幽隐的核心,便是一个藏”字。没有藏,则
38、无所谓幽深。进入拙政园的腰门,迎面却是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全园的景观藏而不露。这是园林艺术在手法上欲扬先抑”的体现。曹雪芹描写大观园,也正受了拙政园的影响。狮子林中堆叠的假山,为我国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中有四条路线,时而穿洞,时而越桥,山道综错,互相缠绕,往往使初次来游的人难以辨别路径,极尽了曲折深邃之致。(三)在苏州园林的种种曲径之中,不能不说到构筑在山边水际的各式游廊,因为它们既是游园的路线,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给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苏州园林的游廊,可以分为空廊、半廊、复廊和以藤萝等植物覆盖的花廊诸种,它们穿山渡水,迂回曲折,在炎热多雨的江南,不仅为烈日
39、或雨雪中的游览提供了便利,而且在通行中助长了园林的趣味,并起到了似隔非隔的划分空间的作用。游廊在园林创作中曾被大量应用并加以发挥。拙政园西部的波形水廊,当是苏州园林里游廊中的杰构,它的曲折与起伏,构成了一道优雅而温和的曲线。廊的艺术,水的韵致,在这里融合成一种轻柔、一种律动,形成了园林艺术曲径通幽的范例。迂回曲折的游廊造成了园林的幽深。但是,园林的幽深却不是完全封闭的,匠心独运的造园家们,为了使毕竟在城市中占地并不宏大的园林,具有更远的景深,便运用借景的手法,将远处的风光纳入自己的天地。从拙政园远观北寺塔,那塔就好像是为这所用”一样。水影投于游廊,塔影响应高天,这真是一条空中视线的走廊”啊!(
40、四)明清时代的园林主人,大多曾经显赫过,当然也失落过。他们归隐之时,也的确做过农夫梦、渔夫梦,但绝不是真的要去种豆南山、寒江独钧,而是要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生活层面集中在园林里,便是优雅、优闲、优美的园居生活。曲径通幽之游,其实也正是居”的一部分。当年园林主人那种优裕风雅的生活,经过历史岁月,早已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但是,它也毕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印记。厅堂楼馆里的陈设,便是其中的一种。这些陈设,曾经是园林主人最实际的日常用品,因此,也能够最直接地映照出那种园居生活的侧影。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很少有艳丽夺目的色彩,所有房屋几乎是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看似素淡简朴,但由于园
41、林主人文化素养深厚,厅堂的构造及室内的陈设都很有讲究。园林里现有的家具和各种陈设,除了一部分是今人仿制的以外,多是经过长期的征集并恢复起来的。其中的一些,本就是造园时期的制品。就是在这些来之不易、并已流传了数百年的故物中,还保留着那些当时的精神观念和古老的文化传统。王世襄在锦灰堆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说:中国古代家具受到人们的重视,决不是偶然的。就其中的精品而言,结构的简练、造型的朴质、线条的利落、雕饰的精美、木质的优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用这段话来形容苏州园林中的陈设,也当是恰如其分。家具之美,陈设之美,恰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缩影。一件经年的红木家具,看上去,还只是古雅,还只是隽永,但是,只
42、要你稍加触摸,就会感觉到它的光洁与舒适,感到它的分量与格调。其实,不止苏州园林,品尝任何艺术品,都是一种体味的过程,只有经过曲径通幽式的体味,才能理解它的真正价值。真正的艺术价值,一定要经过历史时光的打磨。(五)许多人认识园林,是有一些传统的影视作品中。多少年来,苏州的古典园林,像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双重气质兼而有之的淑女,文文静静,养在深闺。因为她不事张扬的内向,当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争排座次的时候,不知怎的,她竟然缺席了。也许,由于园林艺术的兼容性,使人们实在不好将它归到哪一类,几乎是在人们蓦然回首之间,才终于在那一片灯火阑珊处”,发现在传统文化的座次中,本应有古典园林这样一个
43、品类。隐逸,也许对苏州的古典园林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座次。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园林,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方小园。它虽然不大,但可以通达传统文化的任何一个领域。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幽深的长廊,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一方长廊里的漏窗。它虽然精小,但可以窥见传统文化百亩方塘的全貌。在古老的姑苏漫步,人们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将构成小巷的民居比做一首首朴素的民谣,那么,那些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便是一首首高雅的诗词。因为对照所有描写深院幽庭的古代名篇,你都会在苏州园林里,找到古人们描写的景物。想必当年造园的时候,园林的主人和造园家们,就像是炼句一样,精心营造了这些精美的厅廊堂榭,
44、而使之成为一首首诗词精品。宋代的秦观曾写过这样一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是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在宁静、素雅、优闲、精致的深院幽庭里,人们最容易捡拾到一片片宋词的落花。第四集蕉窗听雨(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之说。松、竹、梅、兰、菊等植物,以其幽雅、挺拔和傲寒的特点,成为文人雅士们自况的品格。作为风雅之园的苏州园林,这几种植物自然成为园林主人的首。但是,苏州园林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艺术的统一。作为理想的人居环境,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诸多的花木都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因
45、此,在花木营造上就不会简单从事,花木品种更不会仅限于松、竹、梅、兰、菊。事实上,古代的造园家们已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与栽花植木视为园林的四大要素,并以花木营造的独到创作,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亲和。自然界的诸般品类在这里巧妙融合,置身其中,你自然会找到王籍的感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自然界的多样景色在这里浑为一体,陶醉其中,你自会产生晏殊的空灵: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正因为视觉上有花遮柳护,听觉上有雨落残荷,嗅觉上有暗香浮动,感觉上才有心旷神怡。可以说,若没有花木精神,便无所谓园林意境。(二)苏州园林中的栽花植树,是自有章法的。像苍松、银杏等高大的树木,一棵有一棵的匠心;而如翠竹
46、之类,则一丛有一丛的用意。上百年珍贵的古树,是古老生态的象征,是历史园林的标志,也是审美鉴赏的对象。在造园之初,若是已有古树在先,那么,造园家总是给它腾出相应的空间,使之成为园林一景。历史上的造园家,不但给后人留下了一棵棵古树,也留下了雕梁易构,古树难成”的训条。在苏州园林里,生机勃勃的植物对于没有生命的建筑环境至关重要。正因为厅、廊、堂、榭的内外空间,是依靠了植物的衬托才显示了它与自然的呼应。所以,园林中的许多景点,便以植物的品种和寓意来命名,如拙政园的芙蓉榭”留园的花步小筑”,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江南雨量丰沛,温度湿度都高,可以入园的植物也就品种繁多。但造园家于园林植物的具体配置,却是十分
47、考究。他们注意植物的造型、色彩,尤其是人赋品格的特点,用以营造环境的情趣和景观的构图。这些植物,或富丽,或简淡,都渲染了深院幽庭的高雅气氛,或瓜棚豆架的田园情调。就连水面栽种的荷花,栽多栽少,栽与不栽,都是着意营造。拙政园占地70亩,三分之一的面积都是水,造园者便养植了大片荷花。而占地只有9亩的网师园,为了保持碧水荡漾的开阔感,就没有栽种那些香远益清的红粉佳人”荷,一种多年生水生花卉,既可生于旷野池沼,又可植于芳园宅地,并以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国的荷文化,包容了丰富的精神内容。文人说:荷,出污泥而不染”佛陀说:人与莲没有两样,每人都有自己个别的先天条件。”因为丰富的寓意,人们栽种了荷花,也栽种
48、了自己!因为园林的主人崇尚荷花的品质,荷花便成了一些园林的传统花卉,但不是唯一,主人们也爱别的花。只是因为拙政园是著名的山水之园,水生的荷花便成了吴下名园花卉话题的首选。拙政园的荷花向来是一大景观,面与荷花有关连的建筑,竟早就建了许多处,芙蓉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藕香榭,香榭等等,串在一起,就像是一根节节相连,段段同体的藕。荷花和苏州的缘份很长。早在2500多年之前,吴王夫差在苏州郊外的灵岩山上,给西施建造了一个馆娃宫,馆娃宫里面的一个玩花池里种的就是荷花。至怀晋的时候,出现了缸荷,至期代的时候就有了碗莲。我们苏州有一个有名的老先生叫卢彬士,他种的碗莲非常出色。卢老先生特别重视养莲的器物,讲
49、究要用精细的古碗来养植这种案头清供。苏州的文人沈三白,在他著的浮生六纪中详细地描述了他们夫妇培育碗莲的过程。他是将莲籽磨破了两头,装入蛋壳里,使抱窝的母鸡孵于翼下,待鸡雏出壳的时候取出,再埋入钵中之泥。这泥土须是燕巢之泥,并加入少许天门冬一一即一种草药,捣料,拌匀,再将莲籽置于其中,然后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莲株长成之时,花若酒杯,亭亭可爱。从这些似乎闲淡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苏州人细腻精巧的性格,与浓郁高雅的生活情趣。其实,碗莲的栽培与园林的建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州古典园林,不也正是以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手法,将自己融于天地之间的么?(四)植物是融合园林建筑与自然空间的重要因素。室内陈花、案
50、上插瓶固然是一种手段,但还不如使各种花木探窗、翠色倚门更有生趣。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苏州园林的一些厅堂与轩廊之间,在建造的时候,便安排了若干天井并配置花石,让人感到花石在建筑中,建筑在花石中,几无室内室外之分。欣赏园林植物和景色,一定要说到窗户。园林里的窗户,有漏窗、花窗、空窗之别,尤以漏窗为园林创作的点晴之笔。它们构思独到,图案纷呈,绝少重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装饰性,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可以让人在室内也能直接观赏园林景色的,便是那一方方精美的花窗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绿上窗纱”、窗间竹影”、窗前月下”这些词汇,是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本来是一种实用的窗户,因为在视觉上使人产生一种绘画感,所以
51、,它往往成为一方赏心悦目的独特天地。而苏州园林的窗户,更是把这种审美的功能做了艺术的提升。以园林的窗户为画框,你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看不尽烟锁重楼的迷蒙,看不尽竹影梅风的爽朗,看不尽冰清玉洁的玲珑。(五)通过漏窗,可以欣赏苏州园林在天时变化中的景色,但毕竟还要受到造园家当初的规范。苏州园林在艺术欣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移步换景”,可以说,以不同的欣赏角度,在不同的欣赏时间所获取的感受,是有千差万别的。欣赏苏州园林,就需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这独到的眼光,便是每个人心中的漏窗。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光影?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构图?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视角?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艺术?园林,原本
52、就是一种精细的艺术。欣赏园林,也原本就是发现精细。苏州园林中那些美妙的光影,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即使遇到它的人,若要品味出其中的冲和恬淡,也还需要特定的心情。没有心情,便无所谓欣赏,而这种心情恰与浮躁相对立。今日的苏州园林,四时游人不断,园林自然失去了往昔的幽静。毋庸讳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苏州园林之美,失去了很多的知音!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这样,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六)苏州园林,在古代是宅第园林,即文人雅士们的住宅。除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它的宅与园勺有机结合,巧妙地创造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理想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愉悦的艺术美感和自然情趣,恰是这种和谐在生
53、活当中的体现。园林里,几株高树体现它,它便在林梢;围墙内,数张荷叶体现它,它便在荷塘。但是,只要有林梢,便能够看到明月别枝”;只要有荷塘,便可以引来蛙声一片”。园林的和谐,曾包容野趣;呼应周边,本就是一种美妙的氛围作为文人山水之园的苏州园林,其创作者最终的用心,是强调一种诗意,。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如出辙。文人画讲究诗意,也看重题款,那些画面上的诗句,或是富有诗意的品题,使作品的内涵丰富了许多。在苏州园林中,也有大量的品题。这些品题悬挂于厅堂,书刻于亭台,富有浓郁的书卷气。它不仅提高了园林的格调,而且还在意境中具有点题的导向作用。它们大都出身名家之手,写景抒情都能寓于哲理,紧扣主题却又意
54、象纵横。实际上,它们既是园林艺术的一种构成,又是景观立意的再度升华。这些品题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传导了园林主人心目中的花木精神。耦园的一幅典型的园林楹联,把这花木精神与文人品格的融合,几乎推到了极致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七)芭蕉,一种生长极快的草本植物,阔长的叶子,高大的身躯,常给人以稳重与沉穆的感觉。假山旁,幽窗下,只栽数本芭蕉,园林里便添加了许多幽幽的绿。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蕾夜雨凉。”夏天,暑日炎炎,溽热难当,芭蕉可以给人一片阴凉;冬日,江南是一阵潮湿湿的冷,而这芭蕉的身躯,便又悄悄地包裹着春天的希望。芭蕉,没有红红紫紫的花,只是绿得单纯。单纯之美,原是一种很高的格
55、调。无怪乎许多的艺术作品,都将芭蕉当做了吟唱的主题。雨打芭蕉,当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造园者充分考虑到了雨中的园林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早就筑就了留听阁或听雨轩”之类。这一派潇潇烟雨,也的确使这一幅写意的画卷,充满了淋漓的气韵。细雨霏霏,蕉叶上的雨声是轻轻的响,就像人在回忆绵绵往事一一那样朦胧,那样淡远;雨下得大了,珠珠点点,又唱出了明明白白的天籁之歌。对于十分专注的蕉窗听雨的人来说,那蕉叶上滑动的雨水,顺势而滴,就像是一颗颗滚落的心事。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年的那些园林主人,在将手中的一方官印换做了几枚闲后,也将心中的仕途风雨,换做了眼前的蕉窗之雨。芭蕉,或可就是童年时代嬉戏玩耍的见证;或可
56、就是少年时代寒窗苦读的伴侣;或可就是淹留他乡时回忆故乡的念物;或可就是归隐江南后十分亲密的知音。(八)人们常常说到园林的意境。本书认为,所谓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之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产生多种多样的浮翩联想。园林意境,依赖景象而存在,这景象,背景是吴门烟水,得来靠分水裁山,形态是深院幽庭。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精致。深化园林的意境,自然就包括超尘涤虑之后的蕉窗听雨”。第五集岁月章回(一)文人与园林的关系,向来为人们所关注。这是因为:有的文人,原本就是园林的主人;有的文人,曾参与过园林的建造
57、;还有的文人,热爱园林,熟悉园林,并满含深情地将园林写进了他们的著述。尤其是后者,尽管他们不是园林的主人,也未曾参与最初的建造,但因为久居姑苏,常住吴门,或本身就是苏州市民中的普通一员,所以,苏州园林和他们之间,形成了哀乐与共、生死攸关的特殊联系。苏州,向来是江南繁华之地,文人荟萃之邦。这里面既有像文征明这样的一代名家,也有像沈三白那样的潦倒文人。他们寄情江南风光,吟唱吴中风土,并将对园林的感受,细致入微地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可以说,关于苏州园林的文人咏叹,就像园林里那些花花草草一样的繁多。在这些文人和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沈复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近乎自传的散文,兼
58、谈生活的艺术,并生动而真实地刻画了沈三白妻子陈芸的形象。林语堂先生曾称陈芸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沈三白与芸娘这对夫妇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建树,但他们能够超脱尘俗的压迫,善于对待忧患,相信布衣饭菜,可乐终身”式的淳朴恬淡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其实,生活清贫而夫妻恩爱的情形,在现实中并不少见。陈芸和沈三白的生活之所以受人推重,是因为在这个普通的家庭之中,文化情趣所起到的支撑作用。这正像许多苏州人的家庭,淡泊而和谐,富有文化的情趣,并与美丽的苏州园林是那样的亲近。沧浪亭是沈三白的近邻,那一片沧浪之水,曾是这一对美满夫妻的泛舟之处。在浮生六记中,沈三白是这样描写沧浪亭的檐前老树一株,浓荫
59、复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过石桥,进门,折东曲折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这就是苏州园林给一位真正的苏州市民所带来的愉悦(二)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包括作家诗人,也包括一些丹青高手,因此,苏州园林与文人的特殊联系,不仅留下了作家与园林的各种美谈,而且还衍生过画家与园林的许多佳话。苏州园林,是良好的人居环境,也是吟诗作画的理想场所,向来为画家所青睐。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最适合琴棋书画的环境。当今苏州国画院所在的听枫园,便是这样一座典型的书斋园林。著名画家张大千是四川人,但成名却是在
60、产生过吴门画派的江南。在上海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绘画地位之后,为了躲避太多的应酬,他选择了网师园作为自己潜心创作的地方。这一座精致的江南名园,对陶冶画家的气质,也的确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画境。张大千在文章中曾这样评价网师园一一庭园、书房、画室融为一体,淡朴、简易、雅致。用建筑、山石、池水、花木巧构佳境,多变、巧借、曲折。卷帘一看,窗外蓝天白云,山光树影,尺幅画,无心画,每一扇细木窗格处,都是一幅绝妙的画。人在画中,画中有人。我爱它独步千古,但要深说,就说不透了。”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它的荣衰,又总与主人的家世境况分不开。建造园林之初,规规划划,苦心经营,费尽了主人的精力与资财。但中国有句古话,叫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
- 孙子给奶奶带来的快乐作文
- DB12 765-2018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摸底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3年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投资申请报告
- 资产评估学教程 练习答案汇 (1-9) 龚菊明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施工临时用电培训
-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通风系统风阀技术规格书
- FZ/T 82006-2018机织配饰品
- 医院七步洗手法评分考核表
- 双代号网络计划图习题
- 小学数学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七年月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年月日》
- 高效管理沟通新课件
- 2022年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文化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1
- 《最优化方法》教学大纲
-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影视《乱世佳人》欣赏课件
- 五年级上册美术课件-9飞天 |浙美版 (7)(共22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