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基础专项讲解系列4散文意蕴探究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基础专项讲解系列4散文意蕴探究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基础专项讲解系列4散文意蕴探究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基础专项讲解系列4散文意蕴探究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基础专项讲解系列4散文意蕴探究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散文意蕴探究4、散文意蕴探究1知识讲解废墟之美①“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②“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知识讲解废墟之美2③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④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③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3⑤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⑤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4⑥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⑦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⑥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5探究标题意蕴探究标题意蕴61.探究标题意蕴(1)(2021新编,6分)本文标题“废墟之美”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①“废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②以残缺美的形象,给人带来一种悟性的陶醉。③包含着前人的智慧和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④表达了作者对“废墟”价值的肯定与赞扬。(每点2分,答出以上任意三点给满分)1.探究标题意蕴7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解答这类题可以先从标题本身入手,思考标题的含义,包括表面义和深层义;然后结合文本,筛选出文中与标题含义相关的信息,加以概括和适当阐述。从标题本身来看,标题中的“美”字饱含作者的情感态度。“美”是美好、赞美的意思,因此表达的是作者对“废墟”价值的肯定与赞扬。从全文对“废墟美”的发展历程的介绍来看,“废墟”实际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文章第五段写了外国作家看到废墟后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这是作者在借名人之口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废墟”有价值。对文中这句话简要概括,则可得出答案要点。第五段还写了“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这是作者对“废墟美”的形成原因的阐释,对此内容进行概括,可以得出答案要点。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解答这类题可以先从标题本身8(2)(2021新编,6分)本文标题为“废墟之美”,有人认为也能以“废墟”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答案:(示例一)“废墟之美”更好。①“废墟之美”直指文章的主旨,而且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内容侧重:废墟和它的美。②该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对废墟美的肯定。③“废墟之美”是全文材料组织的线索:“废墟之美”是明线,作者对废墟之美的理解和情感是暗线。(每点2分,缺观点不给分)(示例二)“废墟”更好。①文章开头从“废墟”讲起,且整篇文章都围绕“废墟”展开,因此用“废墟”作为标题,文章脉络更清晰。②“废墟”是文章叙述的主要对象,所以用它作为标题合情合理。③“废墟”不包含明确的情感倾向,更容易引人探索,激发阅读兴趣。(每点2分,缺观点不给分)(2)(2021新编,6分)本文标题为“废墟之美”,有人认为9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设置的合理性。这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如答“废墟之美”更好,可从标题本身、文章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从标题本身来看,它点明了写作对象“废墟”,而且“美”字暗示了作者对废墟价值持肯定的情感态度;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如答“废墟”更好,也可从标题本身和文章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废墟”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内容,也是文章的线索,因此它可以作为文章标题。而且“废墟”二字不包含作者的主观情感态度,因此具有悬念性,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所以,本题选择认可“废墟之美”或“废墟”关键在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设置的合理性。这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10探究重要句段意蕴探究重要句段意蕴112.探究重要句段意蕴(3)(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答案:①作者以近乎宣泄的口吻揭露了当下国人对“废墟美”的无视。(2分)②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感兴,也渗透着现实关怀。(2分)③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热切期望。(2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中重要句段的意蕴。文章第六段主要写国内翻新古老建筑的现象,既揭示了现实,也进行了反思,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情感。文章的最后一段不但承接上一段内容,而且用圆明园重修的呼声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古建筑大拆大建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部分国人审美水平的批判及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期望。2.探究重要句段意蕴12(4)(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答案:①作者通过写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对废墟的理解和审美感悟,肯定了废墟具有审美价值。(2分)②作者通过写对国内的一些翻新建筑的见闻,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废墟美”意识淡薄的现状,并暗示“废墟美”意识淡薄的本质是国民文化素养低下。(2分)③呼吁社会大众珍惜“废墟”资源,树立“废墟美”的意识。(2分)(4)(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13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第二至五段主要描述了欧洲人对废墟的欣赏及废墟美学价值不断提升的历程,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废墟美的肯定和赞许之情;第六段主要写国内对古老建筑——长城的翻新行为,这表明国人欣赏不了废墟之美,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废墟美”意识淡薄的现状;作者在第五段还借外国作家和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进一步肯定了“废墟美”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废墟美”意识淡薄的本质是国民文化素养低下。由此也可以得出作者最终的写作目的,即呼吁社会大众珍惜“废墟”资源,树立“废墟美”的意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第二至五段主要描述了欧14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5)(经典题,5分)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一)同意。理由:①圆明园遗址凝结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巨大的力量和辛劳,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②残缺的圆明园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它有力地见证了“国弱受人欺”这个简单的道理,可以促使国人反思、自审,激发国人自尊、自立、自强,增强民族凝聚力;③圆明园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残缺美,遗址的保存能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④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观点,只要从历史意义、艺术创造和审美意义、现实状况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示例二)不同意。理由:①圆明园虽然是我国的国耻,但它也是几代皇帝奢侈堆积财宝的一个产物,真实的圆明园究竟奢侈到什么样子?我们这一代人不得而知,重修可以让人们以此为鉴,戒奢戒侈。②重修圆明园可以恢复它昔日的宏伟和辉煌,让当代人及后人目睹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劳动成果。③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是中西合璧的杰出建筑,重修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文化。(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观点,只要从历史意义、艺术创造和审美意义、现实状况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15探究文本问题探究文本问题16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观点的充分依据,并加以概括。在寻找依据的时候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理解。不同意重修就是认可“废墟美”的观点,因此就从废墟的价值方面,以及缺乏“废墟美”的原因方面寻找依据。同意重修则是肯定重修的作用和意义,作答时可从文本观点的对立面、历史和现实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此类题答案不唯一,不要求面面俱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这类题17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85.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6)(2021新编,6分)文章第五段说“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震撼和共鸣”的理解。答案:①这种震撼和共鸣是艺术家观看废墟后,与废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的真实感受。②这种震撼和共鸣源于对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中蕴含的前人智慧的钦佩,源于对历史沧桑、见证历史的残缺美的赞叹。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震撼和共鸣也是存在的。比如广东的古村落,它破旧得率真,残缺得有个性,代表着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残垣断瓦之间体现着一种原始、别样的美,令人陶醉,引发人心灵上的震撼。(结合文本分析出两点给4分,结合生活分析出一点给2分)5.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9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但作答要立足文本,尊重作者,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理解。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来谈,但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所有的观点和实例都要符合题干要求。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题属于开放性20哲人的爱秦牧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哲人的爱21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22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土报之。”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23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24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本文有删改)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25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我的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的不是明星照片而是骨骼图片,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B.文章第六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巧妙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起了烘托的作用。C.“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这句话为后面作者用心写作《献辞》起了铺垫作用。D.文章第八自然段既运用了对比,也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即以掠夺者的贪得无厌来反衬沈福彭教授等奉献者的大公无私。2.对《献辞》中的“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进行赏析。(6分)3.文章标题是《哲人的爱》,沈福彭是医学教授,如果把题目换成《教授的爱》,是否更好?请作简要分析。(6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61.

A【解析】

A项,“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错误,只感到亲切、鼓舞是因为我被沈福彭教授的精神所感染。1.A【解析】A项,“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272.【答案】

(1)对比强烈,一“里”一“外”,彰显了沈福彭教授无私而崇高的爱。(2)语言准确凝练、高度概括。“特殊的坟”道出了沈教授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与诠释;“浩瀚的爱”表达了他“哲人”般非同寻常的大爱。(3)浓重的情感抒发。作者被沈教授崇高的人格力量所感染,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这两句。“蘸血”之情,情透纸背,崇敬之情跃然纸上。【解析】

重点考核赏析句子,答题时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语言极其凝练,高度概括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如“特殊的坟”“浩瀚的爱”显示出的是非同一般的大爱情怀和内心感受,这一句话饱含深情,充满着崇高而深沉的情意。2.【答案】(1)对比强烈,一“里”一“外”,彰显了沈福彭283.【答案】

不好。哲人是指智慧卓越的人。在文中主要是指以沈福彭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他们的爱国表现为国为民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他们的行为能净化普通人的灵魂,以《哲人的爱》为题,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立意更深刻,含义更丰富,更能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如果用《教授的爱》显得普通,难以表现出教授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的情怀。【解析】

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标题,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情节和主旨阐明原因,如“哲人的爱”更好可以从标题很好体现出这种高贵的人格力量,极其鲜明展现出沈教授那种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坚毅无私的人生气质等角度分析;如果用《教授的爱》则不会突出这种意味,考生可据此分析。3.【答案】不好。哲人是指智慧卓越的人。在文中主要是指以沈292020真题【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2020真题【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0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31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32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减)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33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4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35答案7.C8.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9.“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答案7.C36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C项,“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错误,“有意”应该是“自然”;“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表述也不当,从最后一段“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可见,应该是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情感体验成全“我”的文学创作。注意“甚至”一词的界定范围。故选C。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37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再依据叙述顺序、方式和内容概括情节大意,分别从事件、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层次。文章第一段先写到看火车的缘起,“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在听到同学的炫耀,兴起了对看火车的期待之情;第二段写去看火车的途中,夜晚的阴森树林带给“我”们恐惧害怕之情,“我”们为了看火车而穿过林子,克服了恐惧;第三段是终于到达铁道旁,感到“兴奋和好奇”,并贴在道轨上听火车运行的声音,可谓未见火车,先闻其声,通过声音的越来越大,“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把“看火车”的期待情绪提到了最高;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解答此38第四段是看到火车,首先看到的是“一股强大的光束”,以光束与声音的渲染火车到来时的震撼与激动心情,同时又通过“我”“捂紧耳朵睁大眼睛”看到的“镰刀”“锤头”,呼应标题“记忆里的光”,勾连起下文对镰刀锤头的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的叙述;第五段写了看过火车之后的内心情感,因火车上的“镰刀”而感到自己与火车有了“亲近”“关联”的特别感觉,引起后文。第四段是看到火车,首先看到的是“一股强大的光束”,以光束与声39事件层次:按时间顺序,以期待看火车、夜行看火车途中、贴近铁轨听火车声、看到火车强烈的光束与火车头上的图标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写了看火车的经过;情感层次:向往——惧怕——兴奋好奇——激动震撼——感到亲近与特别;通过情绪的起伏波澜,层层渲染加深,描绘出孩子第一次看火车的真实心理感受,同时在结构上也为后文的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叙述做铺垫。事件层次:按时间顺序,以期待看火车、夜行看火车途中、贴近铁轨409.本题考查散文的标题。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身包含的意义;标题的主旨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标题的作用意义;标题的结构意义。可以根据标题的内容指向带到文中具体分析,按方向进行概括。“记忆里的光”既是指儿时看火车时,第一眼看见的火车头上强烈的光束,并在强光下看到的“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又是指其后在自己的人生中再次出现的带有“镰刀和锤头”的事物;“记忆里的光”是全文的线索,分别串联起儿时看火车,青年时贾队长的挎包,复原后抡大锤打铁几件事,让行文结构清晰明了;9.本题考查散文的标题。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身包含41“记忆里的光”不仅是“镰刀和锤头”,更是包含着作者在向往新事物的同时还有对土地、家乡的眷恋——“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对尽忠职守、踏实肯干等精神的赞颂——“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流露出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记忆里的光”不仅是“镰刀和锤头”,更是包含着作者在向往新事424、散文意蕴探究4、散文意蕴探究43知识讲解废墟之美①“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②“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知识讲解废墟之美44③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④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③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45⑤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⑤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46⑥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⑦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⑥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47探究标题意蕴探究标题意蕴481.探究标题意蕴(1)(2021新编,6分)本文标题“废墟之美”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①“废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②以残缺美的形象,给人带来一种悟性的陶醉。③包含着前人的智慧和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④表达了作者对“废墟”价值的肯定与赞扬。(每点2分,答出以上任意三点给满分)1.探究标题意蕴49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解答这类题可以先从标题本身入手,思考标题的含义,包括表面义和深层义;然后结合文本,筛选出文中与标题含义相关的信息,加以概括和适当阐述。从标题本身来看,标题中的“美”字饱含作者的情感态度。“美”是美好、赞美的意思,因此表达的是作者对“废墟”价值的肯定与赞扬。从全文对“废墟美”的发展历程的介绍来看,“废墟”实际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文章第五段写了外国作家看到废墟后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这是作者在借名人之口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废墟”有价值。对文中这句话简要概括,则可得出答案要点。第五段还写了“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这是作者对“废墟美”的形成原因的阐释,对此内容进行概括,可以得出答案要点。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解答这类题可以先从标题本身50(2)(2021新编,6分)本文标题为“废墟之美”,有人认为也能以“废墟”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答案:(示例一)“废墟之美”更好。①“废墟之美”直指文章的主旨,而且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内容侧重:废墟和它的美。②该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对废墟美的肯定。③“废墟之美”是全文材料组织的线索:“废墟之美”是明线,作者对废墟之美的理解和情感是暗线。(每点2分,缺观点不给分)(示例二)“废墟”更好。①文章开头从“废墟”讲起,且整篇文章都围绕“废墟”展开,因此用“废墟”作为标题,文章脉络更清晰。②“废墟”是文章叙述的主要对象,所以用它作为标题合情合理。③“废墟”不包含明确的情感倾向,更容易引人探索,激发阅读兴趣。(每点2分,缺观点不给分)(2)(2021新编,6分)本文标题为“废墟之美”,有人认为51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设置的合理性。这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如答“废墟之美”更好,可从标题本身、文章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从标题本身来看,它点明了写作对象“废墟”,而且“美”字暗示了作者对废墟价值持肯定的情感态度;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如答“废墟”更好,也可从标题本身和文章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废墟”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内容,也是文章的线索,因此它可以作为文章标题。而且“废墟”二字不包含作者的主观情感态度,因此具有悬念性,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所以,本题选择认可“废墟之美”或“废墟”关键在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设置的合理性。这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52探究重要句段意蕴探究重要句段意蕴532.探究重要句段意蕴(3)(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答案:①作者以近乎宣泄的口吻揭露了当下国人对“废墟美”的无视。(2分)②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感兴,也渗透着现实关怀。(2分)③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热切期望。(2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中重要句段的意蕴。文章第六段主要写国内翻新古老建筑的现象,既揭示了现实,也进行了反思,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情感。文章的最后一段不但承接上一段内容,而且用圆明园重修的呼声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古建筑大拆大建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部分国人审美水平的批判及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期望。2.探究重要句段意蕴54(4)(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答案:①作者通过写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对废墟的理解和审美感悟,肯定了废墟具有审美价值。(2分)②作者通过写对国内的一些翻新建筑的见闻,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废墟美”意识淡薄的现状,并暗示“废墟美”意识淡薄的本质是国民文化素养低下。(2分)③呼吁社会大众珍惜“废墟”资源,树立“废墟美”的意识。(2分)(4)(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55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第二至五段主要描述了欧洲人对废墟的欣赏及废墟美学价值不断提升的历程,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废墟美的肯定和赞许之情;第六段主要写国内对古老建筑——长城的翻新行为,这表明国人欣赏不了废墟之美,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废墟美”意识淡薄的现状;作者在第五段还借外国作家和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进一步肯定了“废墟美”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废墟美”意识淡薄的本质是国民文化素养低下。由此也可以得出作者最终的写作目的,即呼吁社会大众珍惜“废墟”资源,树立“废墟美”的意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第二至五段主要描述了欧56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5)(经典题,5分)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一)同意。理由:①圆明园遗址凝结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巨大的力量和辛劳,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②残缺的圆明园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它有力地见证了“国弱受人欺”这个简单的道理,可以促使国人反思、自审,激发国人自尊、自立、自强,增强民族凝聚力;③圆明园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残缺美,遗址的保存能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④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观点,只要从历史意义、艺术创造和审美意义、现实状况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示例二)不同意。理由:①圆明园虽然是我国的国耻,但它也是几代皇帝奢侈堆积财宝的一个产物,真实的圆明园究竟奢侈到什么样子?我们这一代人不得而知,重修可以让人们以此为鉴,戒奢戒侈。②重修圆明园可以恢复它昔日的宏伟和辉煌,让当代人及后人目睹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劳动成果。③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是中西合璧的杰出建筑,重修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文化。(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观点,只要从历史意义、艺术创造和审美意义、现实状况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57探究文本问题探究文本问题58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观点的充分依据,并加以概括。在寻找依据的时候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理解。不同意重修就是认可“废墟美”的观点,因此就从废墟的价值方面,以及缺乏“废墟美”的原因方面寻找依据。同意重修则是肯定重修的作用和意义,作答时可从文本观点的对立面、历史和现实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此类题答案不唯一,不要求面面俱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这类题59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605.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6)(2021新编,6分)文章第五段说“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震撼和共鸣”的理解。答案:①这种震撼和共鸣是艺术家观看废墟后,与废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的真实感受。②这种震撼和共鸣源于对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中蕴含的前人智慧的钦佩,源于对历史沧桑、见证历史的残缺美的赞叹。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震撼和共鸣也是存在的。比如广东的古村落,它破旧得率真,残缺得有个性,代表着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残垣断瓦之间体现着一种原始、别样的美,令人陶醉,引发人心灵上的震撼。(结合文本分析出两点给4分,结合生活分析出一点给2分)5.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61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但作答要立足文本,尊重作者,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理解。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来谈,但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所有的观点和实例都要符合题干要求。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题属于开放性62哲人的爱秦牧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哲人的爱63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64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土报之。”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65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66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本文有删改)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67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我的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的不是明星照片而是骨骼图片,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B.文章第六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巧妙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起了烘托的作用。C.“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这句话为后面作者用心写作《献辞》起了铺垫作用。D.文章第八自然段既运用了对比,也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即以掠夺者的贪得无厌来反衬沈福彭教授等奉献者的大公无私。2.对《献辞》中的“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进行赏析。(6分)3.文章标题是《哲人的爱》,沈福彭是医学教授,如果把题目换成《教授的爱》,是否更好?请作简要分析。(6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681.

A【解析】

A项,“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错误,只感到亲切、鼓舞是因为我被沈福彭教授的精神所感染。1.A【解析】A项,“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692.【答案】

(1)对比强烈,一“里”一“外”,彰显了沈福彭教授无私而崇高的爱。(2)语言准确凝练、高度概括。“特殊的坟”道出了沈教授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与诠释;“浩瀚的爱”表达了他“哲人”般非同寻常的大爱。(3)浓重的情感抒发。作者被沈教授崇高的人格力量所感染,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这两句。“蘸血”之情,情透纸背,崇敬之情跃然纸上。【解析】

重点考核赏析句子,答题时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语言极其凝练,高度概括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如“特殊的坟”“浩瀚的爱”显示出的是非同一般的大爱情怀和内心感受,这一句话饱含深情,充满着崇高而深沉的情意。2.【答案】(1)对比强烈,一“里”一“外”,彰显了沈福彭703.【答案】

不好。哲人是指智慧卓越的人。在文中主要是指以沈福彭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他们的爱国表现为国为民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他们的行为能净化普通人的灵魂,以《哲人的爱》为题,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立意更深刻,含义更丰富,更能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如果用《教授的爱》显得普通,难以表现出教授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的情怀。【解析】

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标题,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情节和主旨阐明原因,如“哲人的爱”更好可以从标题很好体现出这种高贵的人格力量,极其鲜明展现出沈教授那种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坚毅无私的人生气质等角度分析;如果用《教授的爱》则不会突出这种意味,考生可据此分析。3.【答案】不好。哲人是指智慧卓越的人。在文中主要是指以沈712020真题【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2020真题【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2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73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74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减)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75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队长不肯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