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_第1页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_第2页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_第3页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_第4页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立摘要:随着社会的开展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不断开展,“大爱育人〞的精神理念亟需贯彻到校园文化的建立中。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依托“爱的行为〞教育形式,对高职院校大爱育人校园文化的构建进展了理论探究,从精神文化、人文关心、制度文化等层面提出了建立的途径。关键词:高职院校;大爱育人;“爱的行为〞教育形式;校园文化爱是人类最朴素的一种美妙情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开展的本质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最早提出“大爱〞一词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他指出:“大学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与大爱。〞2022年2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东北大学与留校学生一起过除夕时也明确提出:“爱是一切道德的基幢,“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根底还是爱〞,“学校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而且是大爱〞。[1]这里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指导人对教育的最高寄托,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认真研究和理论“大爱育人〞的精神理念。一、高职院校亟需构建大爱育人的校园文化爱是教育的灵魂,是人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性证明。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少安教授对“大爱〞精神进展了深入的理论讨论,并对“大爱〞的含义进展了高度的概括。“大爱是指人们的一种意识趋向和感性表达,既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也是人的一种客观的感性的行为方式。从主观上说,大爱是一种精神,即爱心和责任感;从行为方式说,是奉献和履行责任。其根本特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精神的精华,是人们对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精神寄托和永久的愿望,在一定条件下会浸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2]因此,坚持大爱育人的精神理念,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将会成为支撑高职院校持续开展的力量源泉。而且现实也告诉我们高职院校亟需建立大爱育人的校园文化。首先,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局部,其校园文化有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共性。一方面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立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责任,同时,作为为社会直接培养应用性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又需要突出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形式的特点——坚持“以效劳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为消费、建立、管理、效劳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爱校爱岗、敬业奉献、效劳社会的精神。因此,许多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培训,而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修养等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较少。这样,校园文化建立中缺乏了必要的人文环境,使得局部学生的思想认知程度、情感意志才能、区分是非才能、公德意识行为才能和人际交往才能等较差,缺少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3]。其次,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虽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形成的历史短暂,内涵式开展缺乏,尚未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从中职或成人大学改制而成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立、学生学习生活根底设施、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缺乏,可以说“硬件不硬,软件偏软〞。再次,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变革、社会构造的深入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入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入变化的形势影响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这些都对校园文化建立产生了冲击并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更使校园文化建立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思想大活泼、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学生自身的开展压力特别是学习压力、心理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会凸显出来,在价值观念、成才意识、人生开展方向和生活理念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和特征。这些变化都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立提出了急需解决的新课题,更需要我们有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校园文化的构建。“大爱育人〞的教育理念不失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校园的一剂良药,创立一个“大爱〞的内外环境,以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得到全面成长和自由开展。二、依托“爱的行为〞教育形式,构建大爱育人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全盘考虑,统筹兼顾,整体优化,有方案、有目的、有组织地进展,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展,从而建立“大爱育人〞的校园文化,探究“爱的行为〞教育形式。〔一〕“爱的行为〞教育形式简析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教育手段,它表达出一种公正无私、富有责任感和理性的人文关心与价值取向。同时,从人的社会性开展角度来讲,学生是一个“未完成物〞,他们是一个个需要不断超越现实自己的人,是对实然世界的不断超越,这个“超越〞的终极指向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开展〞。而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由心底滋生的对外在物和自身的“爱〞是促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源泉,从而在行为中表达出“大爱〞精神,最终使自己在对象化的交往活动中认知得到增长、智慧得到开发、才能得到开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开展。因此,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认为“爱的行为〞教育就是围绕“爱〞这个人类最根本的情感体验,把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的诸方面〔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组织起来,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实效,根据“爱自己-爱别人-爱民族-爱社会-爱祖国〞和“爱劳动-爱技能-爱学习-爱协作-爱奉献〞两条主线展开,使“爱〞的这种内在的最根本的情感体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促使“爱〞的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外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的稳定的教育方法、方式、策略体系就是“爱的行为〞教育形式,它对“爱的行为〞教育具有指导意义。〔二〕依托“爱的行为〞教育形式,构建大爱育人校园文化的理论探究爱是人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性证明,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教育手段,它表达教育的终极价值关心。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对“爱〞有很深的体会,但更多的停留在一种感性的认知方面,对于“爱什么〞、“如何爱〞“为什么爱〞等问题没有更多的理性考虑,特别是在一些行为上更是和自己的认知相脱节。鉴于此,我们依托“爱的行为〞教育形式的研究与施行,在构建大爱育人的校园文化方面做出一些探究,以期望实现思想性、教育性和参与性的统一,实现其实效性。1.分阶段开展以“爱的行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构建大爱育人的精神文化在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爱〞的主题,以系列活动为依托,以人的认知和情感规律为理论根据,将“主动寻找和发现爱——深入体会和感受爱——积极理论和奉献爱〞作为贯穿理论活动的线索,强化“爱〞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针对一年级的新生而言,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新生活的适应和对学校认可度的问题。为此,在一年级可开展“爱自己、爱学校〞为主题的理论教育活动。首先通过心理问卷测试让学生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生活等自身存在的状态,然后根据问卷反映出来的状况,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进展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进步学生对新环境的认知程度和情感意志才能。同时结合一些团体性的主题活动,如“我眼中的学校〞、“学校是我理想开场的地方〞、“爱在校园〞、“师爱我难忘〞等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学校、认可学校,并能为学校的开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树立起“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意识,激发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努力、发奋向上的精神相貌。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在这些团体性活动中体会到“爱〞的力量,并树立了正确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只有正视自己才能真正“爱自己〞,才能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爱学校、爱社会。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在已经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的状况下,影响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二是学习目的确实立。为此可开展“爱别人、爱技能〞为主题的理论教育活动。成立“爱心社〞,组织“爱心宣传周〞、“爱心主题月〞等活动。另外,在一些传统的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等,班主任或团委或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和谐校园、情满中秋〞、“共同动手、共同品味〞等活动,使很多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在爱心活动的参与下和爱的气氛熏陶下,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爱的暖流,并认识到“爱自己〞和“爱别人〞是相辅相成的,促进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是要培养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为此,针对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相对散漫的状况,开展“爱技能〞的活动。结合不同系科和专业,在二年级的学生中开展技能大赛和社区效劳活动。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技能的重要性,而且发现技能还能给别人带来帮助。所以,在学生中间逐渐形成了“你超我赶〞的良好学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将来职业的向往,这也为他们将来可以顺利踏入社会和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矗三年级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针对这个特点,开展以“爱职业〞“爱社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就业专题教育、面试模拟场景设计、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活动、创业设计大赛、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将来走向社会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素质和品质,其中对职业的爱是最根底和最必需的。让学生感受特别深的是学校开展的“顶岗实习〞活动,学生直接进入工厂或公司,根据所学专业被安排到详细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同时,坚持学期理论教育与寒暑期社会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建立志愿者效劳基地,通过社会理论教育活动,很多学生的社会观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开展离不开社会的保驾护航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深入内涵。2.全员爱心育人,构建大爱育人的人文关心气氛要建立大爱育人的校园文化,育人者的理念、决策和参与、学校各方面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因为“人的头脑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储存火种的地方,而找到火种并且点燃,不光需要训练与技术,更需要爱〞[4]。所以,作为教育者在构建校园“大爱育人〞的人文关心气氛中都需要胸怀“大爱〞,为培养全面开展的学生奉献自己的力量。首先,进步老师的综合素质,培育爱的教育理念。围绕着“爱〞这个主题开展老师读书节活动,向老师推荐如:?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老师?等书籍,在这些书中都蕴含着“以爱育人〞理念。同时,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展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如“社会进程中老师教育理念的变化〞、“自我调适,爱的飞跃〞、“爱,师生共同成长〞、“情感智慧成长〞等,通过学习与交流,使老师的“爱〞更加理性和科学,对“爱〞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其次,净化语言环境,营造爱的文明气氛。语言是人内在品格的外显形式。去除语言中的污秽,提倡文明用语,标准语言行为,能起到影响内在态度,进一步影响师生的品格、行为的作用。因此,净化语言,从宏观上看是与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有亲密关系,从微观上看与进步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极大关系,也与进步老师的师德修养有极大关系。通过净化语言环境所进展的“爱的行为〞教育,就是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以爱的情感为核心,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言谈中的用语,用词,改变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习惯,从而进一步来改变他们消极的生活态度、低迷的情感状态,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片面看法,唤醒他们内心潜藏着的美妙情感。第三,借助学校网络教育优势,建立“爱〞的交流平台。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场面,使青年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开设“爱的行为〞教育网站,发挥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栏目可以有活动园地、名著导读、心语话吧、爱心故事、爱心bbs论坛等等。第四,大爱育人,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大爱育人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层层推进,循序渐进,不断升华。低层次的“大爱育人〞是通过对学生生活方面的关爱,详细到衣食住行等方面体贴照顾,使他们感到大学生活的温馨;中层次的“大爱育人〞是对学生求知方面的关爱,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解决学习疑难等,使他们感受到大学学习乐趣,产生对知识、真理的热爱;高层次的“大爱育人〞是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关爱,帮助学生解除思想疙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3.从培养方案、德育管理、教学过程等制度环节贯彻“爱的行为〞教育形式,构建大爱育人的制度文化“爱的行为〞教育形式浸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引领下,学校应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表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效劳育人的高度交融,表达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统一,表达拓展知识、增强才能、提升素质的整合协调。首先,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将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动态衔接的两个阶段,即“1.5+1.5〞形式,第一、二、三学期主要安排公共根底课程和公共技术平台课程,加强文化根底和职业根底知识学习,突出学生的根本素质教育、职业养成教育,强化根本技能训练;第四、五、六学期主要安排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重点,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推进多证书制度,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加强岗前就业综合训练,保证学生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消费〔工作〕任务,做到“学做合一〞,引导他们产生爱职业、爱专业、爱技能的心理体验和行为习惯。其次,改革传统德育管理形式,实行柔性化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非外在强迫性的管理,注重在关爱、公正、民主、法治等价值根底上,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过程,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效劳于学生的幸福生活为根本取向,以协商、鼓励、引导为主要手段,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德性开展,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在自主管理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程度。在管理的机制上,强调管理活动是在研究和把握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根底上,采用非强迫方式,在学生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影响力、驱动力,并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他们自觉、自愿、能动的行为[5]。可以说,柔性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是一种更多表达和浸透“爱〞的德育管理。第三,从学生的开展需要出发,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形式。由于高职的“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