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_第1页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_第2页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_第3页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_第4页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高一历史学问点归纳大全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进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头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供应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

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掌握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掌握下院本党议员掌握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首相把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

假如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

使立法机构得以掌握行政权,有效地调整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

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缘由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

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进展供应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开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开暴力冲突。

高一历史学问点归纳大全2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斗的成功,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进展受到严峻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盼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肯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把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把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把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公平,相互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消失)

2.特点

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开权力过于集中,在肯定程度上爱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肯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冲突,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头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20年月末至30年月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月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掌握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番执政,肯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意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

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行避开的消失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高一历史学问点归纳大全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进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冲突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斗中法国战败,法兰西其次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拒绝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把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供应了共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进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缘由

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月,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斗,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标志:1871年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把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打算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需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2)联邦制

帝国政府把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

5.影响

(1)乐观: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快速进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2)消极:带有深厚的专制主义颜色,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军国主义传统得以连续。

高一历史学问点归纳大全4

鸦片战斗

一、鸦片战斗

1、爆发缘由

(1)根本缘由

国际:英国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预备侵略中国。

国内: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冲突激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缘由

走私鸦片: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对中国发动侵略战斗

2、经过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斗爆发

(2)扩大:1841年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朝爱国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斗结束

(4)结果: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3、鸦片战斗的影响

(1)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肯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掌握和奴役的社会。是一种倒退。

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进展壮大。客观上是一种进步。)

(2)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化

鸦片战斗前:封建社会,主要冲突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之间的冲突

鸦片战斗后:半殖半封社会,主要冲突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冲突(主要冲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夫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

(3)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鸦片战斗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

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

旧民主主义革命反侵略反封建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反侵略反封建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4)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5)鸦片战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其次次鸦片战斗(鸦片战斗的连续和扩大)

1、爆发缘由

根本缘由: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直接缘由:英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856年,英俊攻击广州,其次次鸦片战斗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请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沿江十处为通商口岸;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其次次鸦片战斗的影响

(1)使中国丢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峻的损害

(2)清政府开头被列强掌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抵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一历史学问点归纳大全5

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

1、缘由:鸦片战斗后,中国的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空前激化

详细表现:

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银价上涨

养活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巨额战斗赔款分摊到参战各省,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连年发生自然灾难激化了冲突2、标志:18521年1月,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二、进展

1、初期

(1)永安建制:1851年9月,洪秀全称天王后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2、全盛

(1)北伐:1852年北伐军始终打到天津郊区,震惊京师。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2)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一度失利。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很多州县。

三、转折——天京变乱

1、缘由

根本缘由:农夫阶级的局限性

直接缘由:定都天京后,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渐渐减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体内部冲突尖锐

2、经过

1856年秋,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由于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率领精锐部队出走,在大渡河被困,遭清军杀害

四、失败

1、后期防备

(1)重建领导核心:起用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任用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2)开展防备战:1858年打垮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并打到上海近郊;趁太平军东线用兵之机,湘军攻陷安庆,天京失去屏障

2、运动失败

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

五、纲领

1、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①土地安排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匀称。

安排方法: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来安排土地。

②产品安排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安排方法: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抱负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匀称,无人不饱暖)

(3)评价:

①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突出反映农夫要求获得土地的剧烈愿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夫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肯定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

③肯定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进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进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反,具有落后性。

2、后期:1859年《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

①(政治)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进展工商业,嘉奖技术创造

③(文教)开设新式学堂

(2)评价:

①具有鲜亮的资本主义颜色,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进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②它不是农夫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当时农夫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

六、太天平国失败的缘由

主观缘由:农夫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缘由: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农夫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七、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1、是几千年农夫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2、时代给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

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进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给予的新内容

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夫阶级担当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八、与以往的农夫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头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起义缘由新: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冲突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4、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夫反封建

5、治国方案新:进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

6、失败缘由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高一历史学问点归纳大全6

甲午中日战斗和八国联军侵华战斗

一、甲午中日战斗

1、背景

(1)19世纪晚期,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要求对外资本输出。列强默许和纵容日本侵略(国际背景)

(2)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力渐渐强盛,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大陆政策)不断膨胀

(3)清政府的腐败

(4)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契机)

2、经过: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结果: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割辽东半岛,澍湖列岛,台湾半岛及其附属岛屿;(2)赔款2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

4、影响

(1)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峻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拓,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化内地

(4)允许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

(5)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斗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斗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3)由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