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好题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B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_第1页
2014年好题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B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_第2页
2014年好题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B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_第3页
2014年好题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B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_第4页
2014年好题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B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B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4.B1[2014·天津卷]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不具有普适性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4.B[解析]本题以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以看出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故B项正确。20.B1[2014·北京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D[解析]本题以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对联邦制和邦联制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联邦制虽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仍然给各州以较大的自主权,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D项。33.B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33.B[解析]本题以美国参议院名额分配为切入点,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治、平等的内涵。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材料规定选举权为“(非自由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使《独立宣言》关于天赋人权的规定得不到认真兑现。41.B1I1R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41.[答案]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目录找出一处差别,然后从出版时间的不同并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从政治需要、经济发展、思想的时代差异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14.T1L1B1(34分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2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14.[答案](1)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4)【评分参考】略。[解析]本题以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句“升舍考试……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概括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学校管理、人才选拔方面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利弊之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双方理由;从材料二1936年教育部所作的调整归纳结果。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被高校使用”归纳二者的目的和主要区别;政治制度可根据材料三“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分析得出。第(4)问围绕考试改革,言之成理即可。如:废除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现行高考制度不能更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不能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借鉴宋代三舍法的经验,升学考试与平时成绩和操行相结合,有助于选拔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1.[2014·台州期末质评]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该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A.使英国议会制度从此开始真正确立B.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C.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D.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制内阁1.B[解析]材料“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说明光荣革命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故B项正确。英国议会制度在光荣革命前就已形成,A项错误;美国、法国代议制的建立是通过暴力的手段,不是和平渐进的变革,C项错误;英国确立了责任制内阁是在18世纪中期,D项错误。2.[2014·孝感一模]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国王不能犯错误”。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犯错误”而被追究责任。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一变化()A.使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B.让国王可以继续胡作非为C.使大臣成为国王犯错的替罪羊D.保证了国王由能犯错误到不能犯错误2.A[解析]据题干材料“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追究国王责任有了法律根据,通过追究签署决定的大臣的责任,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C项错误,故选A项。《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B项错误;该法案不一定能保证国王不犯错,D项错误。3.[2014·宣城期末调研]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写道:“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A.国王B.议会C.内阁D.最高法院3.C[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内阁是英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内阁首相又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又可以控制立法权,故C项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A项错误;议会掌握立法权,也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最高法院主要是掌握司法权,D项错误。6.[2014·宁波期末测试]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A.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6.A[解析]抓住关键信息“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联邦宪法”说明赋予联邦政府实权,建立了联邦制国家;“国家宪法”说明赋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A项。B项是关于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分立,C项是关于大州与小州的关系的协调,D项是关于南方与北方的关系的处理,都与题意无关,排除B、C、D三项。7.[2014·孝感一模]美国前总统布什发表过一次著名的演讲:在人类历史上,“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美国总统之所以会被“关在笼子里”主要是由于()A.总统仅是国家元首而非政府首脑B.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C.执政党随时会被在野党击败D.最高法院和国会经常联合起来对付总统7.B[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实现了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故B项正确;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A项错误;执政党在执政期间具有一定稳定性,C项错误;D项违背三权分立的原则,故排除。B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22.B2[2014·广东卷]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22.D[解析]本题以西方的政体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德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的权力高于议会的权力,立法权无法制约行政权。与此相符的是D项。A项适合于英国;C项指美国,实行三权分立;B项君主权力受制于议会,而德国皇帝权力高于议会权力。21.B2[2014·北京卷]下图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21.C[解析]本题以1789年法国的一幅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法国大革命前,三个等级的矛盾尖锐,却能够围绕“新宪法”通力合作,C项正确;A项与图片寓意相左,排除;B项与图片信息无关;拿破仑法典是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C项。14.B2[2014·江苏卷]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14.D[解析]本题以德国君主立宪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D项正确。37.B2C2T1[2014·全国大纲卷](32分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1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8分)37.[答案](1)基本态度:否定(批判)。依据: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巨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2)评价:否定;肯定。否定的理由: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动荡。肯定的理由: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一定带来破坏。(3)时代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等;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本问回答出2点即可)[解析]本题以法国大革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的态度主要根据材料一“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依据要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法国大革命的负面作用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二的两段材料分别概括评价,然后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种评价产生的理由做分析。第(3)问,材料一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突出的是评价者的个人立场与素养;对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评价的原因。9.[2014·武汉调研测试]托克维尔曾写道:“于是他们着手将无限制的政府中央集权制和占绝对优势的立法团结合在一起:官僚行政和选民政府。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力,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对前者,要求具有自由人民的阅历和品德;对后者,则要求具有忠顺奴役的品质。”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A.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激烈争斗B.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束缚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D.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干预9.B[解析]据材料“对后者,则要求具有忠顺奴役的品质”,说明民主政治限制了个人自由,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及政治对个人的限制,未涉及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A项错误;材料只说明官僚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