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上)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上)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上)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上)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上)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

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连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伴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也具有肯定的分别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连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力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进步和进展;其衰落的详细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分散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根据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安排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安排。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拓西南。

(2)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掌握,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消失: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巩固:西汉连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退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掌握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相互协作,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争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削减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握,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学问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当。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冲突: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冲突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减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便性,不行避开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简单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德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肯定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消失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1)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便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德和执政力量打算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冲突

(1)丞相的职责:

(2)根源:制度本身。

(3)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缘由: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能不足的缺陷。

(4)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缘由: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减弱。

中外朝的消失: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5)唐代:三省六部制

消失于隋,完擅长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6)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减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缘由。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1)乐观: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腐败上起到了肯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学问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头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头于秦朝;完擅长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品德和才能。(品德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方式: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4)途径:征召、举荐等。

(5)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1)开头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3)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1)开头于隋,完擅长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正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制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殊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连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缘由:宰相的权利过大,严峻威逼了皇权的集中。

其结果是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力量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创立:明成祖时期。

(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且职责不明,虽参加决策,但始终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个标志,也是君主专制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缘由:根本缘由是强化皇权;直接缘由是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小、密、快。)

(4)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近代版图的奠定: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敬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土归流:

始于元代,开头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淌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清的边疆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中源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沟通,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进展。

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进展受到严峻的阻碍。严峻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缘由之一。

四、学问拓展

1、理藩院的性质:既是一个宗教管理机构,又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2、土司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袭。

5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背景(缘由):(1)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展。(2)清王朝的衰落。

2、途径:(1)武力威逼,发动战斗。(2)本质意图:打开并占据市场。(3)方式: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过程:

(1)侵华史实:第一次、其次次鸦片战斗;中日甲午战斗;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斗等。

留意:每次侵华战斗的缘由各不相同。第一、二次鸦片战斗的根本缘由在于打开中国市场;甲午战斗的根本缘由在于日本为其资本主义进展查找出路和市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缘由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动。

(2)不公平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内容:略。

影响:略。开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4、影响:严峻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

(1)侵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3)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完整。(4)经济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掌握中国的经济命

总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缘由:《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开头:三国干涉还辽。

(3)概况: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等

(4)结果(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严峻的民族危机之中。

2、民族危机加深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其军事力气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②缘由:为了满意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

③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抵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④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影响:

(1)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一系列的抵抗斗争。

(2)先进的中国人开头探究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学问拓展与补充

1、南京条约中破坏了哪些中国主权?

2、马关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展不利?

3、辛丑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主权危害最大?

6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缘由: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地位(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反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败,台湾被日本割占。

(2)主要的爱国人士: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等。

3、义和团反帝斗争

(1)缘由:根本缘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峻,民族冲突空前激化。客观缘由: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担当反帝重任。直接缘由: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2)结果:失败。

失败的缘由: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挡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中堂收复新疆

(1)背景: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内地;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

(2)经过:通过反侵略斗争和谈判收回了新疆和伊犁地区。

(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肯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在此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1)爱国官兵: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丁汝昌等。

(2)北洋水师覆亡的缘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学问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抵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缘由: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客观缘由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既要看到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看到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7宏大的抗日战斗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缘由: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进展查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灭亡我国,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制服满蒙”的方案。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斗: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缘由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气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反抗政策。

(2)表现:中共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中共领导下的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留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气,但是未能阻挡又是敌人的攻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斗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依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依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连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战的宏大成功

1、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斗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斗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终成功。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成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成功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终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完全的反侵略的宏大成功;(2)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念。(3)肯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学问拓展和补充

1、日本法西斯所犯的罪行:(在东京国际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时依据国际法而起诉的罪名)

(1)发动战斗罪:日本法西斯分子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斗。

(2)反人道罪:屠杀平民、屠杀战俘、生化武器、人体试验等。

2、抗战成功的缘由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2)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的相互协作和支持。

(3)国际友人、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等。

3、抗日战斗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备、相持、反攻。

4、如何看待抗战初期的国民政府的抗战?

(1)意义: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三个月灭亡祖国战略部署和方案;毁灭了敌人的有生力气,为中国长久的抗战赢得了充分的时间;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转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为后来争取国际救济预备了条件。

(2)失利的缘由:客观上日本军事实力的强大和预备充分,缺乏国际的必要支援;主观上战略部署,及其片面抗战路线等。

8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

(1)背景:阶级冲突日益尖锐。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灾难。

(2)洪秀全的组织宣扬:

创建拜上帝会并进行思想宣扬等

(3)起义:1851年初。

永安封王意义: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基础。

2、定都天京(鼎盛)

(1)意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2)鼎盛:定都天京后,相继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行动。这是太平天国运动鼎盛的标志。

二、政权建设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政权。

(2)内容:

①生产资料安排形式: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全部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安排土地。

②产品安排形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的等方面:建立一个肯定平均的抱负社会。

(3)评价:

①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夫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的愿望,是农夫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肯定平分土地不切合实际;肯定平分一切财宝,追求人人公平的思想观念,是农夫阶级的平均主义空想。

③未能真正实行。

2、后期《资政新篇》

(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事业上。

(3)评价:

①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颜色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未能实行:

三、转折与失败(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转折:天京事变

(1)缘由:根源在于农夫阶级的局限性。

(2)过程略。

(3)影响:

①清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②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失败:

(1)标志:天京陷落。

(2)缘由:

①主观:农夫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根本缘由是:农夫阶级局限性。

四、评价

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教训:农夫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五、学问拓展和补充

1、农夫阶级的局限性:

(1)、经济:狭隘、自私、保守和分散性。

(2)、政治:不行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其纲领或(口号)有致命的缺陷。

(3)、思想: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多用封建迷信思想组织宣扬。

(4)、组织:很难形成统一顽强的领导核心。(5)、时代局限:

(封闭保守、缺乏合作;追求平均、缺乏进取;与世无争、满意现状;多子多福、求稳怕乱;重(阅历),轻理论等。)

9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清政府的“新政”、“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革命预备了一些条件。

(3)组织上: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同盟会的成立,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3)实践上: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4)契机: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

2、起义(过程):略

3、结果(影响):

(1)各省纷纷独立。(2)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民国成立。

1、时间、地点、国旗、纪元。

2、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

①目的:根本是维护民主共和;直接是限制袁世凯专权。

②内容:国家主权、人民的基本权利;政治体制的原则(三权分立);政体形式是内阁制。

③评价: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2)经济上:颁布爱护民族资本主义进展的法令或措施。

(3)社会风俗:颁布了一系列的移风易俗的法令。

(4)外交上:《告各友邦书》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清政府覆亡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2、历史功绩: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③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地里程碑。

四、学问拓展与补充

1、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2)有了一个统一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

2、清政府的覆亡主要是三股势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立宪派;袁世凯北洋军等。

3、袁世凯能够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缘由:

(1)袁世凯自身的实力、政治野心和心计。

(2)帝国主义的支持。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脆弱性和妥协性等。

10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1、开端: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根本缘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②直接缘由:巴黎和会中中国代表的正值要求被拒绝。

(2)过程:略,留意其口号。

(3)评价:

①结果:对内:释放了被捕的同学;罢免了派卖国贼的职务。对外: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性质:是广阔人民群众直接参加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共成立

(1)背景: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进展,为中共的成立制造了条件。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指明白新的方向。

③共产国际的关心和指导等。

(2)成立:略。党的名称、党的任务、党的中心任务等。

(3)评价:

①中共成立是近代社会进步和革命进展的客观要求。

②中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③中国革命面貌此次焕然一新。

(4)民主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①内容: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背景:

(1)中共: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熟悉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在历次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中的失败,以及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感受到人民群众力气的强大。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建议。

(3)共产国际的关心和指导。

2、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