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画面写景古诗的应然之举_第1页
想象画面写景古诗的应然之举_第2页
想象画面写景古诗的应然之举_第3页
想象画面写景古诗的应然之举_第4页
想象画面写景古诗的应然之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想象画面,写景古诗的应然之举付小娟

古诗是我国悠久璀璨文明史上一颗绚烂的明珠,以其简单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成为各个版本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统编本教材所选编的描写风景的古诗堪称上乘之作,不仅有着精妙的语言,还描摹出了幽美的画面。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感受诗句中描摹的画面之美。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远近比较,想象拉伸的画面之美

古诗由于篇幅短,文字少,诗人创作时不仅要精选所要描写的事物,语言的斟酌与揣摩也尤为慎重,所浮现出来的画面也往往是有着猛烈的纵深感和拉伸感。因此,教师不能将教学的视角停留在景物的相互组合中,而需要指导学生以立体化的方式想象画面。

如《宿新市徐公店》的第一句话:“篱落稀稀一径深〞,依照惯有的思维,主要是解决“篱落〞“径〞这两个实词是什么,“稀稀〞“深〞这两个形容词描写了怎样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常用的整合串联法,将诗句的意思以及所描写的画面凸显出来。但细细斟酌,学生的理解并不能真正客观地还原诗句所意欲浮现的画面。首先,从单纯的景物组合上来看,“篱笆〞和“小路〞是怎样组合的,诗中并没有直接写出,需要用想象激活并还原。其次,从诗人遴选素材的角度来看,新市徐公店周边可写的景物好多,诗人杨万里为什么就偏偏要选择“篱落〞“径〞这两个事物来写呢?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就需要勉励学生进行想象,最终发现这句虽然只有寥寥7个字,却经历了从近到远的镜头转换,使得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为此,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感受了“深〞字,不仅是小路绵长,更为重要的是伸向了深处,貌似看不到终点。为了契合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运用渲染的语言进行引导:诗人杨万里来到了新市徐公店门前,他首先看到了

,放眼望去

,再远处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理解着,补充着,想象着,不仅想到了画面中的事物,还想到了事物之间的排列方式,饱满了画面。

二、联系生活,想象包裹的画面之美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教学要与生活紧凑相连,只有融入了生活,将生活中的资源引入到课堂,才能如鱼得水。由于古诗语言精练,往往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因此,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奇妙地解构诗句中所描写的画面。

《宿新市徐公店》的其次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的大意并不难理解,即树枝上抽出了嫩绿的叶片,还没有连成一片树荫。但可惜的是,假如教学停留在这一步,学生就只有粗浅的感知,而不能形成相应的联想。因此,教师就可以勉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此时,就有好多学生表示认同,并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都会站在树荫下,透过叶片间的空隙向上看,看漂亮的天空、纯净的云朵……这样的话语,马上激发了学生一致的情感经历,产生了共鸣,有的学生还说能看到阳光透过空隙,洒在地上的点点滴滴……

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知到诗句中所没有浮现出来的丰富意蕴,而这些意蕴或许在诗人创作时已经存在,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只能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宽容性的景象。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感知,就等同于将学生置放在诗人创作和感知的画面之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句的意蕴。

三、拓展补充,想象动态的画面之美

古诗语言是简单的,更是凝练的,所以会浮现出猛烈的腾跃性,这就给读者的解读和想象预留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以想象的方式来呈现和拓展动态的画面之美,更好地关注文本的价值。好多经典的写景诗,总是会依照不同的表达需要,构建出动静结合的画面。因此,对于一些描写动态的语句,就需要教师在整体浮现画面轮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思维向着深处迈进,从细腻处、轻微处着手,更好地推动学生对画面的整体感知。

如这首诗的第三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就是一个十分具有动态感的语句,假如仅仅从语言文字解释的角度进行理解,那这句话的价值就会大大缩减。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诗句中的关键字眼“急走〞“追〞等动词,先让学生想象浮现出的儿童在油菜花田追赶黄色蝴蝶的画面,然后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想象:儿童在“急走〞时,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具体的动作是怎样浮现的?“追〞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这些内容其实都应当在古诗中加以浮现,但古诗体裁的特性决定了诗人不能以细腻的方式再现,而要对所有的画面和景象进行高度的统整和概括,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高效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固有的层面上,而是从画面的整体入手,让学生对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想象、拓展和丰富。

四、整体把握,想象静态的画面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考究中庸之道,有动必有静,有静也要有动。有动而缺乏静,古诗的意境就会大为失色。因此,教师要擅长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采用比较和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整体的画面之美。

如在“儿童急走追黄蝶〞的一阵闹腾之后,假如第四句还是动上加动,古诗的情感和画面就会严重破坏,杨万里自然深谙此道,于是第四句来了一个360度大转弯:“飞入菜花无处寻。〞刚刚还是一片追赶的打闹声、嬉笑声,但随着蝴蝶飞入到菜花之后,一切都貌似恢复了宁静。这一简单的诗句背后,到底蕴蓄着多少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的价值呢?首先,从整体画面来看,黄蝶之所以飞入菜花无处寻,主要是颜色一致,大片油菜花将黄蝶完全遮挡了。理解了这一层意思,这句诗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就在无形之中镌刻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意识之中。其次,这句诗没有用到任何一个描写颜色的字眼,却给人以巨大的色调冲击力,着实令人敬重。再次,与前面诗句中儿童的开心、兴奋相比,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失望、惊讶、莫名、发呆……以人物体验的方式,学生与诗中的儿童处于一致的情感频率中,形成情感认知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的心境随着诗中的语句,跟随着诗中的儿童也一起浮现出来。最终,将这句诗的教学与诗句的前三句进行整合,仿照电影镜头,逐步从最终一句大片的油菜花逐步拉远镜头,从而将前三句诗中所描写的“篱落〞“径〞“树头〞“儿童〞“黄蝶〞等一起融入到画面中。同时,以第四句为载体,进行整首诗的教学与调整,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想象与再现。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比较和联系的方式,讓学生感受了画面的具体内容,并在想象中将整首诗的内容融入到一致的画面中来,将静态画面的感知落到了实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