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1页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2页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3页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4页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第一章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2.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3.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观点。教学建议:1.尽可能多的学习宇宙学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证据与理论。给人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虽然这个观点已受到批判,认为是注入式的教学。但在第一单元1~3节的教学中,教师最缺乏的是背景知识,如果只有课本的知识(只了解支持大爆炸理论的红移现象,根本无法应对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教学之前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帮助学生认可宇宙大爆炸的观点,教师还需了解;(1)星系红移现象。(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3)古老天体的时标。(4)宇宙中氦元素的丰度。(5)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6)宇宙的将来。2.尽可能多的运用视频、动画与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如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与演示)3.尽可能的降低知识的难度;教学目标中强调只要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因此教学后只要学生认可宇宙是由爆炸产生,宇宙在膨胀,能够复述大爆炸的主要观点即可。4.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允许学生建立各种模型。如对于宇宙的过去与将来,学生认为黑洞是通向另一个宇宙通道;另一个宇宙从黑洞的大爆炸开始。或者有的学生受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影响,更为虚无的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宇宙,直到有一天人类跳出宇宙才能较准确的认识宇宙也可。教学过程:一、关于宇宙起源的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说(中国古代神话)2.宇宙稳态理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除了一些细微部分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宇宙不需要一个开端或结束。物质总是以恰当的速度不断创生着,这一创生速度刚好与因膨胀而使物质变稀的效果相平衡,从而使宇宙中的物质密度维持不变。这种状态从无限久远的过去一直存在至今,并将永远地继续下去。(托马斯·戈尔德、赫尔曼·邦迪和弗雷德·霍伊尔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3.宇宙大爆炸理论学生也会提出来。但学生往往无法说出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因此,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大爆炸理论的形成与证据。二、宇宙的演化既然宇宙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则大爆炸在什么时候发生,大爆炸后又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宇宙是怎样的。宇宙既然有过去,就一定会有将来。宇宙的将来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中物质的多少——正确地说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密度决定的。宇宙密度越大,宇宙的引力就越强。如果宇宙密度大于4.5×10-27kg·m-3(大约每立方米三个中子或质子),宇宙的膨胀会由于引力的作用而停下来,转而开始收缩,最终回到高温高密的状态。如果宇宙密度小于或等于4.5×10-27kg·m-3,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宇宙的温度也将越来越低,最终消亡在接近绝对零度的冷寂世界中。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科学家还无法给出宇宙密度的确切数值。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密度虽然不大,但是宇宙中还存在我们无法看见的各种各样暗物质,所以宇宙密度的数值可以比目前测量值大。不过,在20世纪的最后两年里,科学家发现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是在加速膨胀,因此宇宙很有可能永远膨胀下去。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知道太阳系形成各阶段的不同特点。3.知道地球等行星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来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思考和探究。2.通过用沙子模拟太阳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并画图帮助学生了解“星云说”,培养学生动手和画图分析的能力。3.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进步和发展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学情分析学生从一些科普书或科普影片中对于宇宙空间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宇宙中各种星系的形成以及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不是很清楚,而且天体运动和形成与学生生活有太大的距离,因此要了解宇宙中的星系有一定的困难。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也存在很多学说,形成过程中涉及更复杂的天体学,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主要的学说以及重要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是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的特点;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现象和研究进行推理;难点是理解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特点来推测出太阳系如何形成,各阶段中太阳系发生的变化是怎么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九下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引入【提问】幽静的夜晚,仰望星空,繁星点点,我们看到的能发光的大多是什么星?【学生】恒星。【提问】与地球息息相关的恒星以及地球是什么星体?【学生】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说一说】太阳系的成员。复习回顾太阳系的构成。一、太阳系的构成【观察】通过动画和图片观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点。1.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方向一致。(同向性)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共面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点是科学家推测太阳系形成的理论依据,学生体会从现象进行推测的科学过程。【提问】为什么八大行星会绕日公转?地球等行星从太阳获得什么?这些能量来自于哪里?【学生】行星受到太阳的吸引力。从太阳获取能量(热量)。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燃料的燃烧。【了解】太阳内部氢核聚变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的过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提问】早期的太阳也是如此吗?【学生】不是。那么太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太阳的轻核聚变如何发生的?行星受到吸引力,为先形成太阳再形成行星的过程做好铺垫。让学生知道太阳内部燃料燃烧是氢核聚变的过程,条件是高温高压,为后面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温度升高达到条件发生氢核聚变做好铺垫。二、太阳系的形成【说一说】太阳系中的太阳和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学生】猜想、推测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形成过程。【小结】从古至今的科学家们都在探索太阳系的形成,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介绍】18世纪,德国康德(哲学家)和法国拉普拉斯(数学家)先后提出自己关于太阳系形成的观点,拉普拉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从数学计算的角度提出的观点与康德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学生了解“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产生的由来。【观察、分析、小结】太阳系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聚集。圆盘状星云阶段:原始太阳星云吸引周围物质并绕轴转动形成大圆盘,物质被吸引的过程使得热能增加温度升高。早期太阳形成阶段:圆盘内的元素通过衰变释放能量,辐射升温;尘埃粒子蒸发为气体,圆盘中心的气体崩塌收缩形成早期太阳;盘面形成同心圆环。行星形成阶段:中心的质量增大形成恒星太阳,剩余的星云物质收缩聚集在圆环处形成行星。行星在形成初期一定经历过碰撞,小质量的消失,大质量的留下逐渐形成稳定的状态。行星们有各自的轨道,在引力的作用下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让学生知道星云说中的太阳系形成的四个主要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星云说。温度的升高为氢核聚变创造条件,此阶段太阳的燃料燃烧释放能量。帮助学生理解行星后于太阳形成,绕日公转的同向性和共面性的体现。【学生小组活动】把准备好的沙子分成三堆,分别制作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圆盘状星云阶段、早期太阳形成阶段、行星形成)的模型。【提问】用什么表示尘埃和气体?【学生】沙子——尘埃,沙子之间的空气——气体。【画图】将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的模型画在纸上。【小结】“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学生回答: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提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理论依据:行星绕日公转的同向性和共面性。巩固太阳系形成的三个主要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动手到观察画图,加深理解太阳系形成的过程,培养画图的能力。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和观察的,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星云说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当时有很多种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学说,如灾变说。【介绍】灾变说: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巨变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彗星“掠碰”到太阳使它自转起来,碰出的物质绕太阳旋转而后形成行星。随着科技和观测工具的发展,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宇宙空间中星系的照片。现代科学家通过拍摄的照片还原太阳系的形成,从而肯定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中的一些观点是正确的。了解关于太阳系形成的不同学说,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很多科学家一代代的努力探索。了解现代科学家对于太阳系形成的推测。课堂小结【知识整理】观察书本P9图1-12太阳系诞生的图片,让学生讲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小结和表达的能力。课后任务【提问】太阳会永恒不灭吗?【学生】太阳的燃料会消耗完而消失。【叙述】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他们就是根据拍摄到的不同形态的恒星系,推测出像太阳这样的恒星都要经历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那么太阳最终会如何,这就是后面要了解的恒星的演化。【学生】课后了解恒星的演化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都在进行,让学生去了解第二课时的学习有关恒星的演化。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猜想地球形成初期的形态特点。2.了解25亿年前至今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3.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和其他假说。4.培养学生建立假说并修正与完善假说的能力。5.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演化发展的基本观念。教学重点:1.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学情分析1.学生对地球的演化与生命的诞生一般有一个大致的过程,但不是十分的清晰。因此于教学中应通过图片、媒体使学生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与生命诞生的历程。2.9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但其逻辑思维的能力与批判接受能力也日渐增强,所以,简单的描述地球的演化历史与生命诞生的历程远不能满足学生,在教学中应补充大量的证据及研究成果,使学生理解这两个过程,并尝试批判的接受生命诞生的化学进化历程。3.本课时内容,是涉及到巨大空间范围和漫长时间跨度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外,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起自然界是在不断演化发展的基本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今天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地球在过去几十亿年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且,这种变化发展还将按照自然界自身的规律持续下去。教学过程: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原始地球的诞生及地球上生命的演化。2.通过学生画图的形式,使其感受到沧海桑田时空大尺度的转换关系。如从生命的诞生到生物的进化,时间是几十亿年、几亿年、几千万年、几万年等。如:(1)作业本内的作业:如图是记录地球历史的“金钉子”。你知道下列现象或生物分别出现在“金钉子”的哪段时间区域:原始海洋形成于蕨类植物的繁盛和裸子植物的出现哺乳动物的出现恐龙生活的时期大气中氧气的出现和增多鱼类的出现和繁盛(2)要求学生绘制一张地球和生物演化的时间坐标图。(3)画一个“地球钟”。如果把地球“有生以来”作为24小时,那么地球在0时诞生,6时以后才在海水中出现最原始的细胞,21时以后海洋中出现三叶虫,22时45分开始有恐龙出现,23时20分哺乳动物出现,直到23时59分,才出现了最早的猿人。3.对于生命的诞生,让学生课前多收集一些不同的假说,课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生命诞生的关注与思考。也使学生通过比较更能接受,生命的化学起源学说。(只是一般性介绍,不要强调四个过程及其特点。)如:生命起源问题的几种说法。“神创论”——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圣经”中详细描述了上帝创造各种生物以至最后创造人的故事。西方有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东方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自然发生论”——古代中国、埃及、希腊都曾经有过“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淤泥生鼠”等说法,认为生物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宇生论”——认为地球上生命来自宇宙空间别的星球。但是,仍然遇到在外星空间生命如何起源的问题。“生命化学起源”——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漫长的化学变化过程演变而来(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到有机高分子、到多分子体系,最终演变为原始生命),这是目前被广泛认同的一种学说,但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4、介绍生命诞生与米勒实验后,也可提供其他资料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批判的接受生命诞生的化学进化历程。对于生命诞生的探索。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又相继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事实:(1)1969年“阿波罗号”登月成功,揭示月球表面的许多环形山是陨石坑。它们是月球刚形成时被大量天体撞击造成的。这表明太阳系初期,天体碰撞频繁,地球也不会例外。可以推测,那时地壳比较脆弱,到处火山爆发,地球表面温度极高,即使有少量的CH4和NH3放出,也会立刻被高温和极强的紫外辐射裂解为CO2、H2和N2。(2)天文学家已发现了数十种星际分子(指存在于星际空间的分子),它们大多是有机化合物。1959年9月,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陨石中人们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生命的起源仍在不断地思索中。你认为上述科学发现是否都支持米勒实验的结论?如果不是,请请列举出你的理由。1.米勒实验用CH4、NH3等成分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证实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资料表明,早期地球表面温度提高,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在CH4、NH3等物质,因此不支持米勒实验。2.资料还显示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分子,而不是来自地球,这对米勒实验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背景资料:复习太阳系形成的星云说及灾变说,猜想地球诞生时的情景。地球起源学说:关于地球成因的学说多达十多种,它们主要是:(1)彗星碰撞说。1749年,法国生物学家布封就认为,很久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从太阳上面打下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同行星。(2)陨星说。认为陨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的)。(3)宇宙星云说。1796年,法国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认为星云(尘埃)积聚,产生太阳,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4)双星说。认为除太阳之外,曾经有第二颗恒星,行星都是由这颗恒星产生的。(5)行星平面说。认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绕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云盘而产生。(6)卫星说。认为海王星、地球和土星的卫星大小大体相等,也可能存在过数百个同月球一样大的天体,它们构成了太阳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留下来的“未被利用的”材料。在以上众多的学说当中,康德的陨星假说与普拉斯的宇宙星云说,虽然在具体说法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认为太阳系起源于弥漫物质(星云)。因此,后来把这个假说统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而被相当多的科学家所认可。对地球起源的推测:很多科学家认为,太阳以及太阳系中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来自宇宙中同一星云,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星云不停地旋转,使中心部分聚集收缩,成为原始太阳。星云周围的气体尘埃物质逐渐聚集成为太阳系中的大大小小的行星。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发生蜕变等原因,温度逐渐增高,使较重的物质沉到中心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浮在上面,形成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当时地球上的火山频繁爆发,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其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降落在地面,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就诞生在海洋之中。以后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渐渐形成了陆地。多种多样的生物在海洋中和陆地上繁衍生长。1.大约在2亿多年前,完整的大陆开始分裂“漂移”,世界的海陆分布逐渐形成现在的格局。2.原始生命诞生于距今约38亿年前的原始海洋中。3.25亿年前至今的演化(配以图与文字),可以让学生以另一种形式表示。然后辅以证据。第4节生物的进化教学目标:1.列举不同环境中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认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说出化石形成的过程,列举生物演化的证据,认同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3.区分神创论与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4.比较物种不变论、布丰、拉马克、达尔文进化观点的异同。5.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现象。教学重点:化石形成的过程;进化论的演变;自然选择学说。教学过程:1.对于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实例,可以复习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例子或布置学生查阅、收集有关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着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复杂而精巧的身体结构。并组织学生讨论神创论与进化论的优劣。2.对于支持进化论观点的科学证据化石。最好能展示化石或带学生参观、有条件去挖掘化石,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化石的形成,并使学生认同化石是历史最真实的记录者。3.化石是生物进化最好的证据,并人们确认生物进化历程与趋势并不简单依靠化石的呈现时间顺序。学生基础较好的,可以拓展胚胎学、解剖学;DNA和蛋白质亲缘分析对生物进化的支持。4.进化论的演变是非专业教师最不容易搞清楚的内容,据实验区教师反应,他们当时对此争论最大。介绍物种不变论:现代的物种由古代物种进化而来的。(物种不变)布丰物种可变论(进化论):物种可变的,现代物种由古代物种进化而来,但进化是直线式的(物种是可变的,物种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气候和食物的变化,可引起生物体的改变。)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现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物种的变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自然界生物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种类。物种进化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用进废退)如解释长颈鹿颈和腿长的原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物种是进化的,物种的变异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解释长颈鹿颈和腿长的原因。在教学后最好列表分析其异同点:学说祖先进化原因核心思想布丰进化学说相同环境的改变(气候)物种可变拉马克学说不同用进废退物种可变,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进化论相同自然选择物种可变(过度繁殖.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5.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为什么目前比较赞同达尔文的观点?(过渡类型化石的发现等)让学生以自然选择学说尝试解释海岛昆虫现象与英国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6.最后提供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视频,设计讨论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吸取了布丰与拉马克理论的哪些观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完全正确吗?(可介绍达尔文主义主张渐变进化,强调“自然界没有飞跃”而寒武纪大爆炸现象恰恰否定了这一点)渗透对P25的这句话的理解:“科学发展史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正确与错误的斗争,新旧理论的替代并不绝对代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正确的理论中有错误,错误的理论中也有正确的东西。”第5节遗传与进化教学目标:1.识别遗传和变异的现象。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3.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4.列举遗传与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5.举例说明优生的重要性,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6.知道基因在生物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了解进化理论的发展。教学重点:1.遗传物质及遗传物质的作用。2.遗传病与优生。3.基因工程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教学过程:1.本节内容分2课时教学,最好作如下调整。第1课时:遗传和变异现象,人体遗传物质与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病与优生。第2课时:育种与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基因导致进化论的发展。在遗传过程中,基因、DNA或染色体发生了改变,则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如遗传病直接过渡到第3部分;而第1、2课时间的过渡可以遗传物质的改变都是带来疾病的吗?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学生对于遗传与变异现象较为熟悉,可以通过举例那你与父母有哪些性状相同。或如教科书设计活动,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遗传与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3.对于人体的遗传物质及遗传物质的传递教学,最好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科学家所作的研究实验,引导学生讨论,从使学生分析实验后确认DNA是遗传物质。(1)具有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受精卵(实验去核的海胆中加入球形海胆的核,结果形成球形海胆;结论遗传物质可能在细胞核中)。(2)同一物种的不同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几乎完全相同,性状也相似;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有一定的差异,性状也有较大差异。(如果蝇有4对8条染色体;蜜蜂中蜂王与工蜂有16对32条染色体;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指出男女染色体的异同。最好有图片)。结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可能与遗传有关。(3)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那到底是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课件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4.通过视频或资料介绍基因工程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如太空育种;转基因西红柿。(插入视频)5.有时间于课内或课后布置查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作业,并组织学生讨论对转基因生物的认识。希望能初步学会如何看等转基因食品及新科技。(如克隆)第二章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例举说出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3)能描述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等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4)例举说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课堂练习。四、教学过程(共1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境的概念分析课题思考: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么?包括了哪些东西?分析课题,理解环境的内涵环境:不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开门见山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发问题的思考,从而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激情导入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积极回答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兴趣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哪两类因素?2.非生物因素往往指哪些?3.生物因素又指什么?做好笔记掌握环境因素了解基本概念自主学习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思考与讨论】书本P42图2-1图中植物形态的变化主要受了环境中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你能在举例些实例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分析回答:旗树:阳光、风龟背竹:阳光热带雨林:阳光、温度、水沙漠中植物:水各抒己见灵活应用各因素分析实际问题。活跃思维、拓展知识自主学习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刚才分析了玉米田中非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而老鼠、害虫、杂草、细菌等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又有什么影响?这些生物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图片展示:群蚁搬食、孔雀开屏、老虎打架、两颗挨着的树。图片展示:犀牛鸟和犀牛、蚂蚁与蚜虫、花和蝴蝶。狮子和大象争夺水源,禾苗和杂草。猫吃老鼠,猫头鹰捕食田鼠、蜘蛛捕食蝗虫、棕熊捕鱼、七星瓢虫捕食蚜虫。蛔虫图片,菟丝子。让学生说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玉米田中生物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老鼠会破坏玉米,害虫取食小麦茎、叶内汁液,危害小麦生长,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光、水、空间等学生归纳: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学生归纳:种间关系:1.共生关系2.竞争关系3.捕食关系4.寄生关系补充思考:还有哪些生物是寄生的?学生小结:种内关系有:互助、斗争种间关系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让学生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同种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几种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共生关系。了解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分为两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和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思考与讨论】书本P441.捕食与寄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处?学生交流、思考通过对比,理解捕食和寄生的异同,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问:生物生存在现在,这也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适应结果,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周围环境的呢?过渡自主学习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主学习书本P44问:仙人掌是如何适应干旱环境的?图片观察:以下动物采用沙漠方式适应环境竹节虫、枯叶蝶、叶虫北极狐、雷鸟彩蛙、黄蜂、毛毛虫。问:豹子有哪些结构与它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思考与讨论】P45鱼在水中有用,鸟在空中翔……这些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哪些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举例说明。蚯蚓的活动会对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又会对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肉质茎贮存水分针状的叶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沙漠降水少,降水时间相对集中的气候了解:拟态了解:保护色了解:警戒色补充思考:如果没有毒也不臭却有鲜艳的体色和有毒的动物长的相似,这属于保护色吗?(为拟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不是)交流和讨论、归纳结构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例子交流和并尝试发言引导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和方法能区别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知道生物的对环境的适应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利用鱼和鸟进一步分析和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课堂总结本节课知识点:1、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生存。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温度、光照、水、土壤等。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2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并不绝对。(2)适应方式:结构和行为(3)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4)、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回忆、交流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达标测验见书P47练习题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六、板书设计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非生物因素:温度、水、阳光、空气、土壤等一、环境因素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合作、竞争。生物因素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共生、寄生。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适应:普遍存在、相对的、并不绝对结构上拟态保护色适应方式:警戒色行为上:如蝎子第2节种群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认识生物种群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思考: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第3节生物群落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会区分不同的生物种群,了解群落的分层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来理解群落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群落的含义、结构类型。难点: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生物群落教学过程:一、群落的物种组成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例如,生活在池塘中的所有生物种群构成一个群落。说明:群落的划分是由人们根据自然状况的需要来决定的,群落有大有小。群落是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群落中的各类生物个体间有十分复杂的关系,不是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群落是一个有内在联系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整体,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其生物种类的组成和个体数量是不同的。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提供食物和能量。讨论:根据你的理解,阐述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答:区别: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种群的集合。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的主要类型有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陆地生物群落中以植物群落为主。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二、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生活在同一森林中的各种植物种群,高大的乔木处于森林的上层,灌木和小树处于森林的中层,一些草本植物处于森林的下层,一些地衣和苔藓等植物会贴着地面生长。在群落的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归纳: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植被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植物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生物的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板书设计: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1)动物

(2)植物

(3)微生物2.群落: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二.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乔木层:一般指5米以上的乔木区,这一层动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昆虫、鸟类。灌木层:一般指1-5米高的灌木丛区,动物有树栖兽类以及各种鸟类。草本层:指地面上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区,在这一层中,昆虫、蜘蛛、蛇及各种小型鸟和兽类较多。苔藓地衣层:贴着地面生长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池塘群落:动物在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就是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2.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的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3.时间结构观察讨论:在学校附近找一片小树林,辨认乔木层、灌木层、草木植物层主要有哪些植物种类,在各层植物中有哪些动物分布?第4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二、学情分析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前边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发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很微妙,它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美丽的大森林》1.森林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2、什么是生态系统?师(学生思考后总结):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还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有许多生物受到影响。因此,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总会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该怎么称呼呢?活动2【讲授】情境再现,感悟反思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知道并划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同时板书: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地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水族箱,你们认为这个水族箱能不能称作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水族箱中哪些属于非生物因素?以青鱼为例,分析一下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有哪些?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池底泥沙。影响青鱼的生活的生物因素: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鱼等其他动物。思考:若把大鱼缸看成一个体系,其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水族箱中的植物和鱼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而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也会随植物和鱼的生理活动而变化。植物为草食性鱼类提供了食物,而鱼的排泄物又为植物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养料。由此可见,水族箱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师:如何理解生态系统?①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②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存在的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③群落有地域性的,群落的划分是人们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以及观察和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的,生态系统也按照这两个原则划分。④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湖泊、一条河流、甚至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小的生态系统也可以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可以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师: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生物圈。思考:1.生物圈定义: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生物圈。生物圈范围:大气圈底部:地面以上10千米;岩石圈表面:地面以下2~3千米;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师: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还可以分出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板书: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①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有高大的乔木、许多灌木和苔藓等,还有各种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许多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还有各种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土壤及气候因素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②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以草本植物为主,有少量的灌木和罕见的乔木,羚羊、跳鼠、狐等善于奔跑的动物,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很少。作用:畜牧业基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作用。③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动物中个体最大的蓝鲸。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④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起来的,一定程度上受人控制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伴有各种昆虫等主要动物的半人工的生态系统。人起主导作用。⑤荒漠生态系统。⑥湿地生态系统: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⑦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⑧城市生态系统:由人、动物和植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人起主导作用。讨论: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的种类在哪类生态系统中更多?2.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与陆地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区别有哪些?3.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有所不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师:我们常见的盆景可不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盆景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只不过它应该是一种很小的、微型的生态系统,因为它具备一个生态系统所必备的要素。我们此时此刻的教室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总结:结果一,是生态系统。因为有人,还有他们生存的环境。结果二,不是生态系统。因为没有绿色植物,所以没有足够和氧气和营养物质。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教室到底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请同学们学习完以下知识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请找出以下生态系统中有哪些共同的组成成分?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浮游植物消费者:浮游动物、鱼。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物质:空气和水矿物质等;能量:阳光温度。教师板书:三、生态系统的成成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阳光中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板书:生产者:植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的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板书:消费者:动物)细菌和真菌:它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是动物的残体及其他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板书:分解者:细菌真菌)师: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教师大括号图表式板书:1.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物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呢?(教师大括号图表式板书:2.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它们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板书:阳光、空气、水……)师:根据以上的知识,你能解答教室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问题了吗?生:教室不是生态系统,因为教室不具备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2.了解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理解保护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意义。3.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预习,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动态平衡不是了解。重点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引入:食人鱼现象。课件:通过各种事例来说明如:鼠数量的适量减少,会不会导致鹰大量死亡?为什么?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活动2【讲授】提出概念——生态系统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地变化,生物个体也会从一个种群迁出或迁入。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可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活动3【活动】练习与巩固问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如何实现的呢?[分析]“温带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鼠种群与植物之间数量变化的自动调节。出示“温带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让学生观察,要求学生分析,当食物网中鼠种群的数量大量增加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活动4【讲授】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这种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个事例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当然,自然界的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活动5【活动】练习与巩固[讨论]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比较,哪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为什么?[概述]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低。活动6【活动】动态平衡的理解[思考]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但一旦遭到严重破坏,要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种生态系统更难?为什么?活动7【练习】小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这也是与生态平衡的区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能力稳定性和恢复能力稳定性等方面;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第三章第1节健康教学目标:1.了解健康的概念;2.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学重点:健康的含义,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学难点:健康的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思考引入:1.一个人患感冒了,他健康吗?为什么?不健康因为生理不健康。2.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他健康吗?为什么?不健康因为心理不健康。3.一个人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健康吗?为什么?不健康因为社会关系不健康。4.什么是健康?5.你认为自己健康吗?6.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10个标准:1.情绪乐观,从容不迫、勇于承担责任。2.具有旺盛的精力,能够从事日常的社会、学习和工作而不感到有压力。健康的人3.应变能力强,能够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健康的人4.善于修养精力,睡眠好。5.具有抵抗一般疾病和传染病的能力。6.体重适中,不胖不瘦,身体好。7.眼睛明亮且反应敏捷。8.头发具有光泽而少有头屑。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牙龈出血。10.皮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健康下个定义吗?一、健康的含义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正常(或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的三要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1.生理健康——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生理健康的标准: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化指标正常,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只有生理健康,人才有精力完成每天的工作。思考:如何确保生理健康?要合理膳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足够的睡眠,要避免有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居住环境健康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3.社会关系健康社会关系健康含义:社会关系健康是指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社会关系是指:(1)与家庭和亲属的关系(2)工作、学习中与同事、同学的关系;(3)亲密的朋友和熟人的关系;(4)社团活动,如参加俱乐部、协会等组织;(5)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如到动物园、美术馆去的情况。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健康的三个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案例:适应不良小悦第一次坐在咨询室时,双手紧抓着放在并拢的腿上的书包,眼神迟疑。她说她心情很坏。她家在内地,十年寒窗,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S大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几乎喜极而泣。然而,当她步入大学后,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在她寝室8个同学中,有6个是上海人。她觉得她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说着日语一样的上海话,知识丰富,活跃兴奋,变着花样玩儿。在她们面前,她自己就像一个10岁不到的孩子。而老师在课堂上讲着一些莫名其妙又深不可测的东西。上课时,她喜欢坐在僻静的角落里,许多人在一起时,她从不找别人说话,也没有人理她。到食堂去买饭,有那么多人排着队,她就只好看到什么就买什么,连价钱和菜名都搞不清楚,所以吃的东西常常是又贵又难吃。她生活在苦恼中。苦恼着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段时间,她常想到死亡,整晚整晚地睡不着,每天都昏昏沉沉的。她说她的生命中除了痛苦还是痛苦。她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她说她找不到自己。“我到哪儿去了?我该怎么在众多天之骄子的狭缝中生存?我的价值、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她告诉我:“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我害怕,我害怕自己要疯掉了。”二、提高健康水平思考下列问题: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1.你是否每天进食早餐、中餐和晚餐?2.每天你是否吃了蔬菜、水果、谷类等多种事物?3.你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活动?4.你每天是否有8小时的睡眠?5.你是否不吸烟、不酗酒?6.你是否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压抑的状态?7.你的大部分时间是否快乐?8.你遇到问题时,是否有朋友和家人可以求助?对照人体健康的标准,一个人能做到的上述项目越多,说明人越健康。讨论:你能猜中图中的意义吗?1.哪些因素会使人不健康?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空气污染、化学药品中毒、遗传、受伤和发育不良,吸烟、酗酒、吸毒、压力过大等等。归纳不健康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生活方式因素;(3)环境因素;(4)保健设施因素。2.你有不良习惯吗?讨论:1.怎样做会提高你的健康水平?2.怎样做会降低你的健康水平?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不断变化着降低健康水平提高健康水平很不健康既不生病也不健康很健康(亚健康)思考:1.为什么“老年病”会提早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不良生活方式是老年病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主要原因。2.什么是亚健康?所谓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从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亚健康”状态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提醒你该注意健康了。比如说,张某,你说有病他又没什么大问题,你说没问题他又无精打采做人都没味道。甚至时常听到一些人叹气:“哎呀!我全身没劲,我要死了。”思考:“亚健康”有哪些症状?亚健康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易患感冒、心烦、出汗、体温异常、甲像异常、面色灰滞、性功能低下等。思考:为什么现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造成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一是心理失衡,二是营养不全,三是噪音郁闭,四是空气污染,五是逆时而作,六是练体无章,七是乱用药品,八是内劳外伤,九是六淫七情。3.你知道国际上有哪些和健康有关的节日吗?设定它们的目的是什么?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节日:1.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2.国际睡眠日:3月21日3.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4.世界卫生日:4月7日5.世界哮喘日:5月7日6.世界红十字日:5月8日7.世界牛奶日:5月16日8.世界无烟日:5月31日9.世界禁毒日:6月26日10.世界人口日:7月11日11.世界母乳喂养周:8月第一个星期12.世界心脏日: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13.世界聋人日:9月28日14.国际老人节:10月1日15.世界人居日: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16.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17.世界盲人节:10月16日18.世界传统医药日:10月22日19.世界防治糖尿病日:11月14日20.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11月20日21.世界艾滋病宣传日:12月1日22.世界残疾人日:12月5日23.世界强化免疫日:12月5日24.全国爱耳日:3月3日25.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2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21日27.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5月5日28.中国学生营养日:5月20日29.全国母乳喂养日:5月20日30.全国助残日:5月第三个星期日31.全国爱眼日:6月6日32.全国爱牙日:9月20日33.全国防治高血压日:10月8日34.全国男性健康日:10月28日35.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11月第一周为了保持健康,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有时需要及时地作出明智、有效的决定。做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1.健康的生活方式;2.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3.保持心理健康;4.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板书设计:第一节健康一、健康的含义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正常(或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的三要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二、提高健康水平做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1.健康的生活方式;2.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3.保持心理健康;4.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业:作业本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2.例举常见的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性传播疾病、青春期肺结核及其预防。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教学难点: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和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在研究葡萄酒变酸和蚕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新授课:一、来自细菌的威胁1.什么是细菌: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2.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①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②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美国“9.11事件”阴云未散,生化武器炭疽热病菌事件又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当年有40余人因直接或间接接触夹带有炭疽热病菌的邮件而受感染,其中5人死亡。而之后法国首都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有关炭疽热的报警。炭疽病症状:发高烧、萎靡不振、容易疲劳,并伴有不时的干咳。病情会突然恶化,感觉呼吸困难、出汗、皮肤上浮现青色的斑点,严重者会休克,最终丧命。死亡率很高。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1.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2.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3.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飞沫传播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见P67表格。1.细菌性痢疾①性质:急性消化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早期:腹痛,发热,然后腹泻。严重:大便出现粘液,血和脓,高热,昏厥,神智不清,四肢抽搐等。③致病的病因:痢疾杆菌。④传播途径:饮食传播。⑤预防的方法:饮食卫生。2.肺结核①肺痨的性质:慢性呼吸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全身疲软,食欲不振,身体逐渐消瘦。下午常有低烧,面颊潮红,咳嗽,有时痰中带有血或咯血,夜里出冷汗等。③致病的病因:结核杆菌侵犯肺部组织引起的。④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空气中的尘埃。⑤预防的方法:①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②定时体检,早发现,及时隔离治疗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④……3.破伤风①破伤风的性质:体表急性疾病。②典型症状: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强烈肌肉收缩。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③致病的病因:破伤风杆菌引起。④传播途径:细菌透过皮肤表面的伤口入侵人体,产生毒素破坏神经系统。⑤预防的方法:1.受伤后要清洗伤口然后妥为包扎。2.注射破伤风免疫针。3.儿童接受的破伤风防疫注射。4.霍乱①霍乱的性质:急性消化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剧烈腹泻、呕吐、腹泄、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③致病的病因:由霍乱弧菌引起。④传播途径:水体被污染有关。⑤预防的方法:1.隔离病人;2.保证饮食饮水卫生;3.及时就诊。5.淋病①淋病的性质:性传播疾病②典型症状:尿道口红肿发痒,有稀薄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尿痛,烧灼感,排出粘稠的深黄色脓液。③致病的病因:由淋病双球菌引起④传播途径:性接触⑤预防的方法:1.遵守性道德2.在公共浴池,不入池浴,提倡淋浴3.保持卫生习惯。你知道还有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百日咳,白喉、脑膜炎、伤寒、副伤寒等。细菌引起疾病的治疗方法: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疗。如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可用链霉素治疗。问题:你知道青霉素吗?你知道它对抗细菌的神奇作用吗?阅读68页:青霉素的发现:青霉素是由一位名叫弗来明的英国微生物学家发现的。他在1928年发现,当青霉菌属的真菌与细菌同时在同一培养皿中生长时,细菌的生长会受抑制。其后,他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一种真菌产生的化合物——青霉素所造成的。直至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才能成功地把青霉素分离和提纯。这种抗生素能有效地对抗多种细菌,因此,直至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活动: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营养琼脂浸有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营养琼脂浸有蒸馏水的圆纸片细菌滋生2.上图显示了实验结果,仔细观察,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无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出现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是: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实验结论:浸有蒸馏水的圆纸块周围没有清晰区,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有清晰区,清晰区没有细菌生长,这是因为圆纸块上的青霉素以环形扩散到外面的琼脂,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清晰区的周围长满了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清晰区面积越大,显示青霉素越能有效地对抗细菌。)结论:1.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2.青霉素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拯救过数百万人的生命。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生素依然使用,而治疗效果就没以前那么好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第2课时一、来自细菌的威胁1.细菌: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2.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①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②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1.抗生素的作用: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2.青霉素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课内练习]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感染炭疽病的主要途径的是(D)A.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猪肉B.由于割破了手指而感染炭疽杆菌C.人吸人飘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D.人手碰到了炭疽杆菌2.下列属于人类感染炭疽杆菌后出现的症状是(D)A.开始时会发高烧,容易疲劳B.病情加重时会感觉呼吸困难,皮肤上浮现青色的斑点C.严重时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D.以上三项都是3.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感染途径是(A)A.粪一口传播B.空气、飞沫传播C.接触传播D.性接触传播[基础过关]4.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________,它由一些_______或______自然合成。人们最早发现的抗生素是_________,它能使细菌的__________,并使细菌破裂。(化合物、细菌、真菌、青霉素、细胞壁变薄)5.下列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是(B)A.细菌性痢疾B.青春期肺结核C.破伤风D.霍乱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任何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3)细菌不一定会使人患病。√(4)霍乱主要是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使人感染的。√(5)炭疽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病,死亡率是很高的。二、来自病毒的威胁思考:1.你得过流感吗?2.你能说说感冒的症状吗?来自病毒的威胁――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SARS冠状病毒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编制调查表4.实施调查5.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阅读见P83调查数据分析:结论:去年春华中学流感患病率为30%,其中男性患病比率略高于女性;在患病的时间上,春季和冬季较高。不同季节患流感的人数:流感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引起的。目前发现的流感病毒大约有一万种,禽类是常见的病毒携带者,某些禽流感能传播给人。思考:你知道禽流感吗?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练习: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流感患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健康人是易感人群。从1580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的流感流行、大流行已超过30次。流感是2世纪暴发的最严重的疫情。1918~1920年发生的“西班牙流感”使全球1/5以上的人得病,至少有2000万人丧生。1957年,流感从亚洲开始,接着又在澳洲、美洲和欧洲登陆,在全世界肆虐,全球共有15亿人患病,数以万计的老人和儿童死于这场灾难。1968年,流感从香港开始,再次席卷全世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有6亿人患流感。但我国死于流感的人却很少。思考:如果你得了流行性感冒,你会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传染给别人?流行性感冒:①流感的性质:呼吸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急性头痛,咽喉充血,鼻塞流涕,咳嗽气急,发高热,全身肌肉酸痛等;③致病的病因:流感病毒;④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⑤预防的方法:a.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b.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c.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小结:[基础过关]1.病毒和细菌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它没有细胞结构。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生活。但它们都可能致病,这样它们都称为病原体。2.传染病流行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下列生物属于传染源的是(D)A.蛔虫B.血吸虫C.甲肝病毒D.患狂犬病的狗4.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B)A.粪-口传播B.飞沫传播C.性接触传播D.母婴传播5.下列传染病不是由飞沫传播的是(D)A.流行性感冒B.非典型肺炎C.肺结核D.甲型肝炎6.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4月16日宣布,经过全球相关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异体是非典型肺炎的(B)A.传染病B.病原体C.传播途径D.易感者7.炭疽热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炭疽热的病原体属干生态系统的(C)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不是(2)炭疽热的传染途径可能有①②③。①通过食物传播;②通过空气传播;③通过接触传播;④通过血液传播。(3)在佛罗里达州被发现的第1例炭疽热患者,他属于(B)A.病原体B.传染源C.传播途径D.易感人群第3课时三、传染病:复习引入:张三去医院看病,在他的周围有六位病人,分别患有甲肝、阑尾炎、心脏病、骨折、流感、肺结核。试判断,在六位病人中,对张三有威胁的是那几位?你是如何判断的?思考: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练习:1.下列疾病哪些是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近视眼、红眼病、贫血、龋齿、蛔虫病、乙型脑炎、冠心病、乙肝、灰指甲、癌症传染病:流感、肺结核、红眼病、蛔虫病、乙型脑炎、乙肝、灰指甲2.你根据什么特点认定这些病是传染病呢?1.传染病特点:①具有传染性:54岁的河北籍男子孟茂盛,起初他不知道自己患了“非典”,去天津治疗,在治疗期间,先后有97人被他感染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