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城市和城市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历史《城市和城市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历史《城市和城市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历史《城市和城市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历史《城市和城市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城市和城市化——教学设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政策调整,将八千多万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中国的城市化又一次称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仅如此,城市和城市化也是高考的常规热点问题之一。这是近几年高考真题所涉及到的城市化问题:2012年课标I卷40城市交通信号灯——城市交通问题,科技对城市生活的影响2016年课标II卷33第一次工业革命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2016年课标III卷41中国近代自开商埠的信息并说明——中国近代城市化特点2017年课标I卷45清末北京天津城市街道管理——清末城市管理问题考情分析:历史高考注重情景设置,城市化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观念的变化,是高考的常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最近两年特别明显。这节课我们我们进行二轮专题复习——城市和城市化首先同学们共同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标:学习标:1、梳理中外历史上城市化历程的知识,培养分析城市化原因、特点的能力,辩证认识城市化的作用。2、认识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性看待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培养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意识。3、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公民意识,为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城市和城市化的概念概念解读——历史解释:1、城市:古代的城是指城墙包围的地区,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军事职能。市是指商品交换场所,宋朝以后城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紧密结合2、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

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思想观念向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化。城市化也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概念的解读,同学们注意分析城市化的组成要素,这成为我们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严格意义上城市化是工业化,但是工业文明的城市化离不开农耕文明的城市发展的基础,下面我们走进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探讨城市发展状况。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础知识,时间一分钟一、农耕文明下的商业城市中国古代城市一、农耕文明下的商业城市中国古代城市1、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1)春秋战国:临淄——齐国国都,大梁——魏国都城。(2)秦朝:咸阳——秦朝帝都。(3)汉代: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五个商业中心为五都(4)唐朝:长安、洛阳等(杨一益二)5)元代:大都(6)宋代:开封府、杭州、苏州、成都、福州等。(7)明清:四大商业名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的答案。结合下面的图示,我们从职能、位置和类型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注意镇原来是军事单位,比如唐末的藩镇割据,但是宋朝后镇的经济职能增强,并向农村转移)规律总结①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逐渐向经济职能转化。②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的城市快速发展并超过北方。③明朝中后期,大城市规模减小,城市向农村手工业市镇转移上面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结合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的城市和政治、文化的关系一、与政治的关系:受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影响,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二、与思想的关系:1、受儒家礼法思想影响,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2、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城市的选址注重依山榜水,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引水入城,城市内注重绿化。中国古代,宋朝和明清是商业城市发展的两个辉煌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城市人口都大幅度增加,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朝代的城市,寻找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的特点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下列两则材料,解决问题,时间四分钟,注意分析材料的方法——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词,结合所学分析关键词,组织答案。2、主题深化拓展——宋朝和明清城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推行不抑制土地的政策,不立田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岁币让统治者把目光转向海外,传统的经济政策有所松动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勾栏都通宵营业。——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宋朝商业城市达到新高度的因素有哪些?这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材料二:明清时期,大量的农产品和农民流入工商业市镇,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2)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12)答案:(1)推动因素1、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改变了人丁为主的收税方式,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2、传统的路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3、宋朝的市坊界限被突破,夜市出现,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影响:1、壮大了城市市民阶层的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世俗化,宋词繁荣,风俗画大量出现——《清明上河图》。2、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2)新特点: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1、赋税制度的改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加强;2、租佃关系的普及,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轻;3、民营手工业发展,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4、长途贩运有利于手工业地区化、专门化现象出现。中国古代的城市更多的以商业和手工业为基础,而近代西方的城市也是在手工业和商业、金融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终走上了工业城市的道路,下面我们梳理一下西方近代城市历程,时间一分钟。二、工业文明下的城市化西方近现代城市化二、工业文明下的城市化西方近现代城市化1、知识梳理——工业城市的发展历程1)14.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工商业工商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16世纪,新航路之后贸易中心转移,大西洋沿岸出现很多商业城市(3)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4)18世纪,工业革命后蒸汽机使工厂集中,工业城市出现——伦敦从中得到的认识: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工业城市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生活更舒适更文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更自由更平等。但是城市化也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我们结合下面两则材料,以同桌互助的方式分析西方城市化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时间四分钟。2、主题深化拓展——城市化的问题和对策材料一:在19世纪英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资本家任意建造厂房。在伦敦狭窄且不规則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伦敦人口密度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随着人口的增多19世纪后期交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政府在应对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权力,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城市管理的专业要求使得19世纪70年代后内阁权力加强,形成所谓的“议会第三院”……1914年,伦敦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交通压力。——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的背景,政府的应对措施有什么特点?(22分)材料二“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后期,出现了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数化的趋势。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其生产职能逐步弱化,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最先走出城市的是富人,他们有经济实力逃离“城市病”笼罩的大都市,城市附近的基础设施相应的也就建立起来了。对于大城市来说,这是城市的“流失”,而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则是一次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集中。在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建设、发展注重与中心城市的“对接”。同时,提高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其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摘编自于奇立《解读“逆城市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12分)答案:(1)问题: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两极分化严重,交通压力增大。(8分)背景: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人口大量增加;蒸汽机等工业机器的普遍使用工厂大量出现;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先进的交通工具出现。(8分)措施:通过立法加强环境治理和整顿的力度;强化行政权力,增强政府城市管理的专业性;将先进的科学成果应用于城市管理。(6)因: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相关社会问题(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病”);第三产业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第二产业——工业的依赖程度降低;交通、通信现代化的推动。(6分)影响:积极:有利于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集中,推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优化了产业结构调整。消极:限制了大城市的发展,削弱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对交通造成巨大压力。(6分)通过逆城市化现象总结三次科技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的速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城市化的质量:钢铁建筑、交通工具、电力电器。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对城市病的本能反应、主题深化拓展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主题深化拓展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1)中国近代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分析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或1840年—1893年)。特点:城市化率增加约1.5%,属于起步时期。有利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企业、民族工业逐渐兴起。不利因素: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内外战争的破坏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第二阶段:甲午战后到全面抗战前(或1893年后—1936年)。特点:城市化率提升约3%,属于初步发展时期。有利因素: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铁路等新式交通建设的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不利因素:政局动荡,战争破坏第三阶段:全面抗战到新中国成立(或1936年后—1949年)。特点:城市化率降低约0.6%,属于衰退和曲折发展时期。有利因素:民族工业内迁等引起的局部地区的发展。不利因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2)展示2018年考试说明例题(引用2016年全国新课标III――41题):总结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随着西方的侵略被动开展,带有很大的半殖民地性;经历了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约开商埠――自开商

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存在着很大的落后性(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近代中国的城市历程说明国家独立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的城市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图示,分析新中国城市化三个阶段特点并说明原因,请同学们结合黑板上城市化的要素。知识拓展延伸——新中国城市化的曲折发展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城市佗水平50451967197319791985199119972QU32013(年〉50505050城市佗水平50451967197319791985199119972QU32013(年〉5050505033221—4994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特点,并结合史实析相关特点的原因。答案:第一阶段:1949——1961年城市化发展很快。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一五计划的开展,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58——1960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城市化超常规畸形发展。第二阶段:1961——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原因:1961——1965年,八字方针,精简工业和城市化人口,两千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回农村。第三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行政机构改变,废除人民公社,城乡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松动,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对外开放政策,沿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英国走过了城市化到逆城市化,走过了环境污染到环境治理,走过了从城市拥堵到城市疏堵的过程,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的发展决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