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2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识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具体措施强干弱枝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化事权中央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崇文抑武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影响(1)积极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①战争: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②协议: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2)宋夏关系①战争:北宋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②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2.财政危机(1)原因:军队庞大,军费开支多;机构设置重叠,导致冗官冗费。(2)影响: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失败。(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目的: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3.措施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4.评价(1)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4)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1.金灭北宋: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在与金军对抗中,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3.宋金议和:宋高宗和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4.南北对峙:宋金几次战争后,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偏安半壁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知识点二辽、夏、金的统治辽西夏金建立民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建立时间916年1038年1115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都城上京兴庆府会宁府政治制度①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②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知识点三元朝的统一与民族关系一、蒙古崛起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二、元朝统一1.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2.统一历程(1)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2)1279年,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三、社会治理1.修筑驿道,建立驿站和急递铺。2.行省制度(1)设置: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2)意义: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3.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4.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5.经略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四、民族关系1.回族的形成: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2.民族政策:推行“四等人制”,为保障蒙古统治者利益,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民族融合:民族矛盾逐渐减弱,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32】知识点四宋元时期官员选拔与监察1.官员选拔(1)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考试采取糊名校考,“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2)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了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官员考核:两宋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官员监察(1)两宋: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则划分路为监察区。但最重要的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2)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1.学习情境——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提示:军队数量猛增。出现“冗兵”局面,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2.思维发散——北宋中央权力的分配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消极影响?提示:特点:分化事权。影响: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3.史学新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应当肯定北宋制度革新的重要意义。第一,彻底结束了武人政治,保证了宋政权的长治久安。第二,有利于维护帝王与皇亲国戚之间的内部团结,以维护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开创了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巩固了政权。第四,有助于两宋学术思想的繁荣,“以民为本”的儒家仁政思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贯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安定。——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革新》微点拨:北宋集权统治在强化,国势却日趋衰弱,终于导致靖康之变,国家灭亡。4.名师指津——理性看待历史上的“议和”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历来存在很大的分歧。其主要原因是某些人的历史偏见,未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今天,如果我们能从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历史的眼界看问题,心平气和地评价历史,就会发现,和约既是双方战略形势演变的必然发展,又是双方战役态势呈现对峙局面的必然结果。尽管双方都有得有失,但总的说来是比较公平的。5.思维发散——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谈谈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用人不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6.生活情境——岳飞民间故事“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满江红》等岳飞抗金的故事广为流传。从岳飞民间故事中,我们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提示: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害怕武将拥有兵权威胁统治以及主动向金求和的史实,另一方面反映人民对为国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的推崇。7.学习情境——辽朝双轨政治制度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具体办法是:统治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一律用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北,称为北面官;统治汉人的,杂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为南面官。辽朝双轨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8.概念阐释——猛安谋克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9.史学新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随着北方各民族政权改革的推进和汉文化的进一步深入,少数民族统治者开始以“中国之主”自居,树立起了“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观”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微点拨: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中心确定在北方,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改变了统一王朝之下的南北关系的格局。10.学术研究——行省的两重性行省具有两重性,尽管后来演变成主管地方的官府,但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始终没有退化,仍然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职能上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李治安《元史十八讲》微点拨:行省内实行郡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11.学习情境——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历代王朝不断寻找最佳方案。你认为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应坚持什么原则?提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共研主题1矫枉过正——宋代的国家治理制度和改革变法史料实证——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史料一(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二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史料三本朝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独弃置而未讲!——(南宋)叶适《水心集》[解读]史料一摘自古代文献,说明了宋代通过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了有效制约。史料二通过示意图直观展示了宋代的地方机构,表明宋代从军、政、刑罚、仓储、运输等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史料三摘自古代文献,说明了宋代虽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但也存在矫枉过正的不足。探究:(1)根据史料一,说明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2)根据史料二分析宋代地方管理体制的特点。(3)结合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矫唐末之失”的影响。提示:(1)以增加宰相人数的办法分割相权。(2)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强化了中央集权。(3)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影响: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增加了朝廷负担,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现象出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影响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相互制约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历史解释——宋代文人治国的文官政治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文官政治形成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入仕的机会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中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了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评价(1)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2)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唯物史观——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共研主题2“海内一家”——辽宋夏金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时空观念——北宋、辽、西夏的战与和(1)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史料实证——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交融史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史料二昔者金人草居野处……今也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摘自《宋史·陈亮传》[解读]史料一摘自古代文献,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说明了少数民族政权效仿汉族文化,从而促进了其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史料二通过古代人物传记展示了女真族学习汉族政治和文化的现象。探究:(1)从史料一中找出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辽、西夏具体的政治制度及历史影响。(2)根据史料二说明宋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及意义。提示:(1)方面: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任用汉人为官;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政治制度: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历史影响:肯定和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农耕文明;有利于各民族的和平相处和互相学习,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辽、西夏政权的统治。(2)趋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民族交融加快。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辽宋夏金对峙时期的中国民族一体化进程(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大规模的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双向流动,使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维系统治,北方民族政权开始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为了维护和稳定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唯物史观——全面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历史解释——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1)社会进程: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游牧生活。(2)封建化的原因: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3)采取的措施: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4)政治制度的特点: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5)和宋朝的关系:都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与宋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赐)”,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了封建化进程。共研主题3“大中国”时代——元朝的历史地位时空观念——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1)元朝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政权并立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2)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史料实证——元朝国家治理上的抉择史料一元初的行省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摘编自赵玉荣等主编《国学精粹》史料二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筦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摘编自宋濂等《元史》史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解读]史料反映了元代行省制的发展、功能、特点和历史作用。结合以上三则史料可知行省制度的创设,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探究:(1)根据史料一,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2)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创设行省制度的意义。提示:(1)演变: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2)特点:行省拥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对行省工作严格监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意义:行省制度的创设,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2)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3)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4)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2.作用(1)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2)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又调动地方管理的积极性,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变,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唯物史观——综合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元朝有着和传统王朝不尽相同的自身特点和历史地位。具体来说:(1)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帝国带来了不少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包括部分较为落后的制度,同时也注入了一些新鲜因素。(2)疆域广,民族多,国祚短。元朝时期,女真人、契丹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继融入了汉族群体,汉人族群的成分更为兼容多样。(3)蒙元世界帝国是前全球化秩序的雏形。从蒙元帝国版图的发展和延伸来看,它不仅把欧亚大陆的主要文明地区囊括在内,而且首次使东西方世界由相对隔离走向彼此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空前畅通和日趋密切。在这个意义上,逐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前全球化秩序”。(4)兼容务实的文化政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①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②务实的精神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总之,元朝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给我们带来了广袤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同时也留下了社会关系和专制主义等方面复杂沉重的遗产。[例](2020·全国Ⅱ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情境创设:以宋代主考官循私,宋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科举制度,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核心价值:通过对宋代科举制度变化的分析,认识中国考试制度的演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备知识:唐宋时期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关键能力: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分析判断科举考试是为了体现公平的选拔原则,但难免有循私舞弊,故宋太祖举行殿试,且后成为常制,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符合题意。解题指津: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排除A项;材料显示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会使省试考试权威下降,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现宋初进一步严格科举制,而非提高人才选拔标准,排除D项。[正确答案]C1.(2021·山东烟台模考)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 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D[由材料中“无通判处则可矣”可见,通判对地方官节制很大。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各州设置通判,使其与知州互相制约,钱昆希望到没有通判的州任职,从侧面说明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具体揭示通判的职权,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无通判处”,无法体现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排除C项。]2.(2021·山东德州模考)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A[根据材料“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可知,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较大,说明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较大,没有涉及文化重心的转移,也不能够导致文化重心的南移,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较大,未体现官僚机构的膨胀,C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的唯一途径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3.(2021·山东泰安期末)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A[三省分权,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提高行政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