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总复习PAGEPAGE129书中自有黄金屋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三文言文阅读探考情悟真题【考情探究】年份选篇题号和分值考点预测热度考题信息2019《非国语》7—11,19分1.词语的解释(概、由、特、恶乎、糜、抑、既、术)★★★★2.对文中语句的理解★★★★3.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4.翻译文言语句★★★★5.对文章论证过程进行分析★★★★《论语·里仁》12,7分对《论语》内容的理解★★★★2018《荀子》《吕氏春秋》8—12,19分1.实词的含义(时、戚、相与、行)★★★★2.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日、胜、之、其)★★★★3.对文中语句的理解★★★★4.翻译文言语句★★★★5.理解文言文主旨★★★《论语·先进》13,5分对《论语》内容的理解★★★★2017《东坡志林》9—14,23分1.实词的含义(属、更、与、易)★★★★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之、而、者)★★★★3.对文中语句的理解★★★★4.翻译文言语句★★★★5.对文意的理解★★★6.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2016《管子·轻重》9—14,24分1.实词的含义(将、什、赋、本)★★★★2.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之、其、果、以)★★★★3.对文中语句的理解★★★★4.翻译文言语句★★★★5.对人物形象的评价★★★6.对熟语(或成语)的运用★★★7.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2015《吕氏春秋·去私》9—14,18分1.实词的含义(至、忍)★★★★2.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其、之、遂、者)★★★★3.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解释★★★★4.翻译文言语句★★★★5.对熟语的运用★★★6.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论语·侍坐》15,6分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分析解读1.必考内容: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对文中语句及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翻译文言语句。2.命题变化:弱化了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就文本的论证层次、结构特点进行设题,如2019年第11题,考查“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3.综合性:将文言文文意理解概括与词语积累、熟语的运用、标点、断句等进行综合考查。如2016年第13题(熟语或成语的运用),2015年13题(熟语的运用)、第15题(标点)。4.探究与思辨: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在2016年第14题中进行了考查,探究试题不仅能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体察、阐发和评价的能力,更能调动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和探究,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5.选材的现实性:文言文选材涉及官员廉洁自律、国家反腐倡廉、人才录用、国家经济、教育教学、金融管理等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6.名著阅读的考查:《论语》,2019年、2018年、2015年均作为独立的题目进行考查。【真题探秘】【考点集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24分)子思问于仲尼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仲尼曰:“非不欲也,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古之笃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惧之?卫君言计是非,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谓卫君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君曰:“何故?”对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君出言皆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皆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臣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夫不察事之是非,而说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民弗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君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无非。”君曰:“寡人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对曰:“希旨容媚,则君亲之;中正弼非,则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贵贫贱者,君也。孰肯舍其所以见亲而取所以见疏乎?是故竞求射君之心,而莫有非君之非者。此臣所谓‘无非’也。”君曰:“然乎,寡人之过也,今知改矣。”君谓思曰:“贤固寡人之所愿也,必用以治政。”思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曰:“必以实。”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问曰:“其父祖何也?”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爱,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子思言于卫君曰:“苟变,其才可将五百乘,君任军旅,率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君曰:“吾知其才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何也?知其所妨者细也,卒成不訾之器。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臣闻明君之政,尊贤以崇德,举善以劝民,四封之内,孰敢不化?”卫君再拜曰:“谨受教矣。”(取材于《曾子·任贤》,有删改)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主自臧臧:认为好B.民弗与也 与:和C.是故竞求射君之心 射:猜度D.而莫有非君之非者 非:批评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则君亲之B.君将以名取士耶C.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D.犹大匠之用木也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贤者不居焉贤者不做这种事B.寡人不知其不肖寡人不知道他们不谦虚C.卒成不訾之器最终能制成珍贵的器具D.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捍卫都城的大将4.下列对君子的描述,与文章第一段中“古之笃道君子”最符合的一项是(3分)()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B.君子慎其独也。(《礼记》)C.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司马迁《史记》)D.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孰肯舍其所以见亲而取所以见疏乎?②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6.在如何为政的问题上,本文的哪些观点与下面《论语》中这一则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6分)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1.答案B2.答案B3.答案B4.答案C5.答案①谁愿意舍弃那些获得君主亲近的做法而选择被君主疏远的做法呢?②况且世家子弟,还没有全部授予他们官职呢。6.答案①本文认为,君主纳谏,臣子进谏,是君臣各自的职责,与“先有司”即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意思是一致的。②本文认为用贤应用长处,舍短处,与“赦小过”即赦免人的小过失意思一致。③本文认为应根据实际才能选用贤人,与“举贤才”即要重用贤人的意思是一致的。(“先有司”可以有“自己要做好表率”等理解)[参考译文]子思问仲尼说:“做君主的没有不知道任用贤才的好处,却不能任用贤才,(这是)什么缘故?”仲尼说:“(做君主的)不是不想(任用贤才),是由于他们昏暗不明。那些君主根据(人臣对自己的)赞誉给予赏赐,根据(人臣对自己的)批评给予惩罚,贤者不屑于做这种事。古代坚守正道的君子,生(尚且)不足以使他欢喜,利益又怎么足以使他动心呢?死(尚且)不足以使他停止(追求正道),祸害又怎么足以使他畏惧呢?”卫君谈论是非,群臣一致附和,如同出于一人之口。子思对卫君说:“您的国家政事恐怕要江河日下了。”卫君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子思)回答说:“人主自以为贤,那么众人的谋略就不会被采纳。您说话自以为是对的,卿大夫没有人敢纠正您的错误。卿大夫说话也自以为是对的,士人、百姓没有人敢纠正卿大夫的错误。君臣都自以为是,臣下都异口同声地称贤。称赞主上贤能就能顺从得福,批评主上错误就会悖逆遭祸。如果不去审察事情的对错,却喜欢别人称赞自己,那就是更昏暗不明的;不审视道理之所在,却阿谀奉承,求得宠幸,没有比这更谄媚的了。君主昏庸,臣子谄媚,人民是不会支持的。像这样的情况不予制止,(那么)国家恐怕是要灭亡的。”卫君问(子思):“卫国的政治情况怎么样?”(子思)回答:“没有过失吧。”卫君说:“寡人不清楚不好的地方在哪里,也希望真的是这样。”(子思)回答说:“迎合(您的)旨意,逢迎谄媚的,您就亲近他;中正不阿,批评(您的)缺点的,您就疏远他。能够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是您这个君主。谁愿意舍弃那些获得与君主亲近的做法而选择被君主疏远的做法呢?因此,(群臣)争先恐后揣摩您的心理,而没有人批评您的错误。这就是我所说的‘没有过失’。”卫君说:“是这样啊,这是寡人的过失,如今(我)知道了,要改正它。”卫君对子思说:“贤才本来就是寡人希望得到的,(寡人)一定要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子思说:“卫国不是没有贤才,而是您没有好的政令呀,这是贤才没有被重用的缘故。您要按照名声来选用贤才呢,还是按照实际才能选用贤才呢?”(卫君)说:“一定要按照实际才能(选用贤才)。”子思说:“卫国东部边境有一个叫李音的人,是贤能而有实际才干的人。”(卫君)问:“他的父辈、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说:“(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农夫。”卫君于是大笑说:“寡人不喜欢农夫之子,没有任用这些人(的地方)。况且世家子弟,还没有全部授予他们官职呢。”子思说:“我称赞李音,是称赞他的贤才。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而当今鲁卫之君未必都像他们祖先一样(圣贤)。李音父辈、祖辈虽然只善于务农,但李音未必与父辈、祖辈相同。您说世家子弟还没有全部授予官职,那么我所说的(卫国)有贤才而不被任用,果然是实情了。我刚才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选用贤才不是按照实际才能。现在您不问李音贤在何处,却一听说他家世代务农,就嘲笑而不爱惜,就(说明)您选用贤才果真是相信名声而不问实际才能。”卫君理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子思对卫君说:“苟变,他的才能可以统帅五百乘战车,您选拔军队人才,得到这个人,就会天下无敌了。”卫君说:“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做将领,但苟变曾经担任官吏,向百姓征收赋税,白吃了人家两个鸡蛋,因此(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任命官员,如同高明的工匠选用木材一样,取它的长处,舍弃它的短处。因此,如果遇上几人合抱那么粗的杞树、梓树有几尺朽烂,高明的工匠是不会舍弃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几尺朽烂之处妨害的很细微,最终能(用这木材)制成珍贵的器具。如今您处于战国乱世,选拔国家重臣,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捍卫都城的大将,这种话可不能让邻国听见。我听说圣明君主治理国家,(通过)尊重贤人来表示崇尚道德,(通过)举荐好人来勉励民众,(这样做)四境之内,谁不被感化呢?”卫君拜了两拜说:“(我愿意)听从您的教诲。”【方法集训】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8题。(24分)兼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①。”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②,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③,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④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⑤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改)[注]①“虽然”句: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②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③要:通“腰”。④胁息:屏气。⑤碎:通“萃”,军队行列。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贵必敖贱敖:通“傲”,轻视B.苟君说之 说:通“悦”,喜欢C.朝有黧黑之色 朝:读zhāo,早晨D.人亦从而恶之 恶:读wù,憎恶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以仁者非之B.何以易之C.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D.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看待别人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B.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了解到它的道理C.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越王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将士奋进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墨子”中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6.用“/”给下面文段断句。(2分)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8题。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①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②者于此,一人奉③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取材于《墨子·耕柱》)[注]①功:功效。②燎:放火。③奉:通“捧”。7.下列对各句大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云贼也未见得有什么害处B.自是而非我 认为你自己正确却否定我C.子何贵于二人 您为何比这二人尊贵呢D.掺火将益之 举着火要使之烧得更大8.根据文段内容,简析文中“吾亦是吾意”的含意。(4分)一、1.答案C2.答案B3.答案C4.答案C5.答案现在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6.答案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7.答案C8.答案①我(墨子)坚持认为我的做法是正确的。②提倡兼爱,虽未必给动乱的天下带来好转,但方向是正确的。[参考译文1]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凡是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不相爱,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生命就像自己的生命。”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在野外打仗;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带来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和睦。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都可以使它们不产生,就是相爱的缘故,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了解到它的道理。现在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是天下老百姓都觉得为难的,但如果君主喜欢,为官的和老百姓就会去做。”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简陋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腰细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作为节制,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过了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冲向大火被烧死的有一百多个近臣。越王鸣金收兵,他们才退下。所以墨子说道:为了名声而少吃饭、穿简陋的衣服、牺牲自己,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但如果君主喜欢,众人就能照着去做。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国君不把它体现在治理政事中,士人不把它付诸行动罢了。[参考译文2]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兼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未见得有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您自己正确却否定我呢?”墨子说:“现在有人在这里放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之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者的意愿。”墨子说:“我也是赞成我的理念,而不赞成您的理念。”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6题。(24分)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取材于《资治通鉴》)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取材于《韩非子·显学》)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才者,德之资也资:辅助B.然而不镕范 范:模具C.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 声:声誉D.而有华下之患 患:祸害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智伯之亡也②宰予之辞,雅而文也B.①而世俗莫之能辨②夫爵禄大而官职治C.①正直中和之谓德②今之新辩滥乎宰予D.①爱者易亲②夫有功者必赏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德者人之所严有德行的人是严格的B.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又哪里会为失去人才而忧心呢C.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D.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②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了国家选材用人的问题。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①分别概括两则短文中提到的选材用人的标准。(2分)②两则短文中提到的观点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结合短文及现实谈谈你的理解。(4分)6.《礼记·檀弓》中有如下记载: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①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②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注]①公叔禺人:鲁昭公的儿子。保:同“堡”,小城。②重:应为“童”,下同。“礼”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要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原则上是不允许违背的。请结合以上短文,简析孔子为何同意了“鲁人欲勿殇重汪踦”这一“越礼”的想法。(5分)二、1.答案C2.答案D3.答案A4.答案①所以察选人才的人经常被人的才干蒙蔽而忘记了他的品德。②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5.答案(示例)①第一则短文,作者认为选材用人需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第二则短文,作者认为选材用人需要考查实际工作能力,不能只根据言论和外表来判断,而且应从基层做起。②在选拔任用人才的时候,应德才兼顾,不为其人的言论、外貌所遮蔽,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当今社会不乏有才无德之人,这样的人内心缺少仁爱,必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之人才是贤能之人。6.答案(示例)汪踦没有成年,按礼只能照孩子的丧礼规模下葬,孔子同意“鲁人欲勿殇重汪踦”这一“越礼”的想法,是对汪踦行为的充分肯定。少年为国上战场,是壮举,体现了其为国家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认为他能够“执干戈以卫社稷”,当然不可以把他当未成年人看待。“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虽然原则上不允许违背,但是如果拘泥于成规,只注重形式,那么会把一些本应该享受某些礼遇的情形排除在外,孔子认为这样做是不可以的。[参考译文1]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他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品德。才能与德行是不同的事,而世俗之人却不能辨别这一点,把才能和德行统称为贤能,这就是错用人才的原因。耳聪目明、刚毅果敢叫作才能,品行正直、中庸平和叫作德行。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出产的竹子,天下都称其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溪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其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磨砺,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称之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原则,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用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做恶事。持有才干做善事的人,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虽然想做不善的事,智慧不能成全,气力不能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智力足够用来实现他的奸邪,力量足够用来竭尽他的暴虐,这就如虎生翼,他的危害怎么能不严重呢?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的人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难道仅仅是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哪里会为失去人才而忧心呢![参考译文2]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表,孔子以为他像君子而选中他作弟子,和他相处久了就发现他的品行和相貌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看中他,收他做弟子,和他相处久了就发现他的智慧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所以像孔子这样的智慧,还会发出看人不符合实际的感叹。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这些话来又比孔子还要迷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酿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仅看锻炼时掺锡多少和烧色如何,就是区治也不能判定剑的好坏;用剑到水上去砍杀鹄和雁,到陆地上去劈斩大小马匹,就是奴仆也不会搞错剑是钝还是利。只是掰开马口看牙齿,审视马的外表,就是伯乐也无法判定马的优劣;把马套在车上奔跑,一直看着它跑到路途的终点,就是奴仆也不会搞错马的好坏。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可是在官职上一试验,用办事成效一考查,就是庸人也能分得清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一定给予奖赏,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优厚就越能使人们受到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参考译文3]鲁国和齐国在郎交战。公叔禺人碰见一个拄着拐杖进城里来休息的人。公叔禺人说:“虽然徭役使百姓们活得很辛苦,赋税使他们的负担很沉重,但君子不能为国家谋划,士人不能为国家献身,这可不行。我敢于这样说,就应当做到!”于是他和相邻的少年汪踦上战场参战,两人都战死了。鲁国人不想用孩子的丧礼规模来为汪踦办丧事,便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能够拿起武器来保家卫国,不用孩子的丧礼规模来安葬他,不也是合理的吗?”【五年高考】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一、(2019北京,7—11,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①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氵贲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②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①伯阳父:周朝大夫。②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认之者不塞则惑②吾无取乎尔也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一、1.答案A2.答案B3.答案C4.答案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5.答案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参考译文]左丘明的《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的确是世人所特别喜爱而不忍释手的一部书。可是它的主张许多是荒谬的,与圣人之道不相吻合。我担心世上的读书人沉迷于它的文采而分不清是非,这就不能沿着中庸之道达到尧、舜之道。根据这个道理,我写了《非国语》。(《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河、渭水、洛水流域都发生地震,周朝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灭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有一定的秩序;如果失去秩序,那是人为扰乱的。阳气潜伏在下面不能出来,阴气被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发生了地震。现在三河流域发生地震,是由于阳气错失位置而把阴气压住了。阳气错失位置而处在阴气的位置上,河水的源头必定堵塞。源头堵塞,国家必定灭亡。人们缺乏财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如果国家灭亡,不超过十年。十年,正好是数的一纪(数字起于一,终于十,故十是数的一纪)。被上天所抛弃,是不会超过一纪(十年)的。”就在这一年,三条河流枯竭,岐山崩塌。后来周幽王被杀,周王室也就东迁了。(柳宗元)批驳说:山岳河流,只是天地间的自然物;阴与阳,是游动在天地间的元气。阴阳二气自然运动、自然静止,山岭自然耸立,河水自然流淌,这些现象的存在怎么会与人商量呢?河水会干枯和阻塞,山会崩塌和陷落,自然界的变化怎么会由人来安排呢?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用釜鬲烧火煮饭,必然沸水翻腾蒸气喷涌才能使各种食物熟烂;汲水灌溉菜园,必然因水流迅疾冲散土块石头。这不过是老妇人、老菜农做的事,尚且能够使物体发生变化,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二气无穷无尽,它们弥漫充塞、纵横交错于天地之间,有时会合有时分离,有时吸引有时排斥,像车轮、织机一样不停运转,这种变化规律谁能预料呢?(伯阳父)还说:“源头堵塞,国家必定灭亡。人们缺乏财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了。况且他所说的事究竟是天意造成的呢,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意造成的,那我已经在前面陈述过了;如果说是人为造成的,那么因缺乏财物而导致国家灭亡的,难道没有其他的原因吗?却说成是河流的过错!(伯阳父)还说:“被上天所抛弃,是不会超过一纪(十年)的。”这就更加荒谬了!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二、(2019北京,12,7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注]①处:处在、居处。②造次:仓促之间。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二、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参考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通过仁道去得到它,那么就不接受它。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仁道去抛掉它,那么就不离开它。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三、(2018北京,8—12,19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不胜月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德如毛,民鲜克举之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三、1.答案D2.答案C3.答案D4.答案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5.答案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②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参考译文](1)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积累,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月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爱怠慢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再努力处理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情来得频繁(经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长,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到来得稀少(不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短,所以积累的成果小。所以善于利用每天的人可以称王,善于利用每季的人可以称霸,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人就会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季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陷入危险之后才感到悲伤,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死亡。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只有能积累小事的人才能快速成功。《诗经》上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分明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然而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是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时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如果)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能够赎回他们的人,可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推辞,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孔子说:“赐这件事做得有过错。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的话,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四、(2018北京,13,5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注]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四、答案三次回答:①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②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③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五、(2017北京,9—14,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注]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书契:指有文字记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D.不能易也 易:交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 D.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五、1.答案D2.答案C3.答案B4.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5.答案D6.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参考译文]秦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地、齐地、楚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不能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诸侯王)适宜。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互相征战,最终到了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都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这一做法不适宜。”秦始皇说:“正因为有诸侯王,天下才都苦于战乱纷争不止。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敌对的)军队,想要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主张很正确。”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郡设置守、尉、监的官职。苏子(即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会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夏、商、周)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拥有方圆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肯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只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裘,夏天穿葛衣,是按时令所应当做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势的情况,却被大多数学者和士大夫非议。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没有什么不同。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的制度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不只是汉高帝所为,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过去议论分封制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论一出,其他人的言论就废弃了,纵然圣人复出,只怕也改变不了什么了。因此我采纳他的说法,并且再添加一些议论:只要是有血气的人,就一定有争夺,争夺一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分封诸侯大。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自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出现在)诸侯王的子孙中,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官宦人家,从未有过这种事。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启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言论,应当成为万世的法则。六、(2016北京,9—14,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①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③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B.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①桓公②管子③衡山之君
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六、1.答案C2.答案B3.答案D4.答案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5.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6.答案(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说:“楚,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熟习战斗的方法。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能胜过它,被楚国打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桓公就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贮藏国内十分之六的粮食。再派左司马伯公率民夫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两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得知后,告诉他的丞相说:“钱币是谁都重视的,国家靠它维持,明君靠它赏赐功臣。禽兽,不过是一群害人之物,是明君所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他们的重宝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那么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要拿齐国来偏爱楚国了。请您通告百姓,赶快猎取活鹿,来换取齐国的全部财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增加十倍,就给您黄金千斤。如果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楚国的男女都住在野外猎取活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这回可以制服楚国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的存钱是原来的五倍,楚王将以自鸣得意的心情经营农业。”桓公说:“不错。”于是派人封闭关卡,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以自鸣得意的心情开始经营农业。但粮食不是三个月内就能生产出来的,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便派人运粮到与楚国交界的芊地南部出卖,楚人投降齐国的有十分之四。经过三年时间,楚国就降服了。桓公问管仲说:“我要找一个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应怎样进行?”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若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可以。”便派人到衡山寻求购买兵器,不可同他们讨价还价。齐国施行购买衡山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收购兵器。燕、代两国施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到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他的丞相说:“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价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后,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购买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关卡,不与衡山国互通使节。燕、代、秦三国也从衡山召回了自己的使节。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七、(2015北京,9—14,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注]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墨者有巨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注]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䵍(tūn),均为人名。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至公也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②忍所私以行大义()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其谁可而为之君知其难也 B.C.而遂杀之后遂无问津者 D.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4.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5.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①晋平公②祁黄羊③腹䵍6.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七、1.答案①B②C2.答案A3.答案B4.答案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5.答案(示例)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腹䵍:大义灭亲铁面无私6.答案①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参考译文]天空覆盖万物而不偏私,大地承载万物而不偏私,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运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尧有十个儿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那么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墨家有个大师腹䵍,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您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却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䵍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䵍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八、(2015北京,15,6分)《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八、1.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2.答案不同之处(3分)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2分)(示例1)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参考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教师用书专用】(九—十三)九、(2014北京,8—13,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滕侯: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愿:希望B.覆溺之虞 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D.常显用之 常:曾经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5.《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3分)答:6.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九、1.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2.答案B3.答案C4.答案C5.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6.答案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示例1)滕子京为了使往来洞庭湖的船只安全和方便而修建偃虹堤,这种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政品德正与范仲淹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谋而合,今天我们不正需要继承这种为政作风吗?担起责任,不怕麻烦,不计劳烦,不辞辛苦,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率先垂范,像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沈浩……为政一方,不搞花架子,不摆官腔子,供民所需,为民所用,有一份“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如果官员普遍如此,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不会再出现倒地没人扶的老人、失学的儿童、没人收养的孤儿。(示例2)滕子京在修建偃虹堤时,从堤坝的规模到用工、用时,反复论证,多方考察,就是为建一个永久为民谋利的水利工程,可谓“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他和范仲淹一样“虑深谋精”,是因为他们为官一方时,时刻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做事力求尽善尽美,惠及后世。这种踏实认真、严密谨慎的为政品德正是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的。如果今天的官员们能够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刚建几年的大楼就倒塌、才通车的大桥就断裂的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我们人民的生命安全就会更有保证。[参考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合同买卖合同的培训成果展示盒3篇
- 采购合同风险问题应对措施3篇
- 采购合同中的物流管理3篇
- 采购合同培训学员感言分享3篇
- 采购合同培训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篇
- 采购合同中的工程材料验收3篇
- 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与赔偿案例3篇
- 采购合同和销售合同的数量条款3篇
- 采购合同的供应商激励机制3篇
- 采购合同管理高招3篇
-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军队文职(新闻专业)招聘考试(重点)题库200题(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2024-2020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试题汇编 (解读及范文)
- 上海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
- 港口经济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海事大学
- 报价函 报价单
- 空调(热泵)室内机首检记录表
- JIS G4305-2021 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材和带材
- 园林生态学(冷生平)课后练习答案(完整版本)
- 起重机设计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