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教程笔记_第1页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_第2页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_第3页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_第4页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2/22《新闻理论教程》笔记新闻理论,也叫理论新闻学。本课程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研究新闻理论的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导论第一节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与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纵观国外的新闻学研究,其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则属于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畴。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精神生产手段的占有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以马克思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我们不仅要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共性以与新闻工作普遍的、共同的规律,我们更要着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应当遵循的原理、原则、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第二节西方新闻理论评析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总的来说,他们对“术”的研究重于对“学”的研究,围观的研究重于宏观的研究。资产阶级新闻学作为指导资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也有相应的变化。资产阶级新闻学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新闻理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一、集权主义理论渊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里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利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与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二、自由主义理论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与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因此,他们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上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任理论所代替。三、社会责任理论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总报告与六份分报告,并于1947年陆续出版问世。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认为,报刊自由涉与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的利益。并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主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一理论仍然不能摆脱与实际脱节的困境。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我国的新闻学理论最初也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1834年的《新闻纸略论》简要地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等问题,介绍了西方报刊的状况。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时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和敌我斗争与其残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积极学习联的经验。1956年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央新闻单位展开新闻改革,新闻研究开始日趋活跃。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这方面的改革和探讨很快就中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第一章新闻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一、人类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新闻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比较低级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信号传播、符号传播。文字传播的产生,极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字传播至今依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二、两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信息传播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产阶级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一、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二、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具体要求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第三节新闻的定义与特点一、新闻的含义(一)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二)新闻在近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含义“新闻纸”、“新闻业”;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新闻报道体裁等。二、新闻的定义、(一)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建立在三个“W”之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二)中外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长江,大钊,陆定一(三)新闻的定义对新闻定义的不同情况,反映出人们对新闻的涵和外延认识的不一致,对新闻定义的逻辑起点的认识也不一样。“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自陆定一于1943年提出之后,几十年来一直为我国新闻界广泛使用。新闻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三、新闻的特点(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二)与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第四节新闻的要素与类别一、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为什么)。二、新闻类别以新闻容来分类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按照新闻写作标准来分第五节真实——新闻的生命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纪实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它报道的事实,是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或存在着的事实,是完全的真人真事。二、新闻能否真实,关键在于记者的反映是否正确。记者是客观事实成为新闻的中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正确与否,取决于记者对待事实的态度。三、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四、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根据事实进行报道: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包括新闻5要素以与数字、资料和细节描写等)必须准确无误。从总体和在联系上把握事实,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地反映。第二章新闻传播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一、新闻传播的三个要素(一)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传播的反映对象,是新闻传播的容和根据,新闻传播的出发点。(二)新闻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经过传的作用。有,事实才成为新闻并为新闻受众所接受。是新闻传播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新闻传者的基本作用: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三)新闻受众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和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都必然包括新闻受众与其接受。因此,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选择,反馈。二、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一)选择事实阶段新闻传播的起点是事实。事实作为传者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它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二)事实转换阶段所谓事实转换,就是把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成品。新闻事实要经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传播以后,才变成了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新闻。(三)信息接受阶段受众接受新闻成品,获得新闻信息,这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新闻传播在受众这里最后完成。三、新闻传播的反馈新闻传播中的反馈,是传者通过新闻媒介,将制作好的新闻,传播给受众。受众接收到新闻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加以选择、理解,产生一种反应;又将这种反应通过各种方式,返回给传者,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够继续顺利地进行。第二节新闻的倾向性一、什么是新闻倾向性(一)倾向的含义在人类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三种倾向交叉渗透,构成总体倾向。表层结构,中层结构,深层结构。(二)新闻倾向性的涵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是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二、新闻倾向性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一)在不同新闻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的倾向性比较隐蔽,意见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用事实去说话。在新闻评论中,则直接而鲜明地表示倾向性,拥护什么,赞成什么,倡导什么或者反对什么,贬斥什么,泾渭分明。这是新闻评论的性质和文体形式所决定的。(二)新闻倾向性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表现新闻的倾向性属于一种总体素质,从新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表现出来。就一条新闻而言,首先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上。其次表现在报道的时间和规模上。其三,通过技术性处理体现倾向性。其四,通过评论的配置体现倾向性。三、倾向性与客观性(一)新闻客观性的含义新闻报道的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事实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二)新闻倾向性受客观性的制约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客观性决定倾向性,制约倾向性。任何新闻,只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表明倾向,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示意见,表明观点与主,不能脱离事实的性质和含义随心所欲地发表议论。不论什么倾向,都应当是事实本身意义的传述和阐发。第三节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的含义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二、新闻价值要素(一)时新性:时间近,容新。(二)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三)显著性:显赫著名,知名度高。(四)接近性。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的接近程度。接近性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新闻传播的地点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另一种是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相接近,接近性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五)趣味性。它作为新闻价值要素,指新闻事实新奇曲折,人情味浓,知识性强。写作和表达的因素不包括在。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一)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的价值。新闻价值是一种经主观认定并实现的使用价值。(二)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三)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标准。一条新闻的价值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每个环节每种因素都可能造成新闻价值的一定损耗。第四节新闻敏感一、新闻敏感的含义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涵的一种能力。二、新闻敏感的特点快捷:迅速捕捉事物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潜在)的最新变化。准确:判断并选择出事物有传播价值的变化。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三、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作用发现新闻线索需要新闻敏感从众多新闻事实中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新闻敏感。预测事件的发生与变化需要有新闻敏感。第五节事实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决定作用一、新闻传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一)传者与事实传者又称传播者,指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的发送者。在现代,主要指大众传播机构与其工作人员,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与其记者和编辑。在现代社会,这个中间媒介——新闻传者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定的组织机构。他们在使事实成为新闻这一点上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传播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二)传者与受众受众又称受传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的数量比传者大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位社会的人,都是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说,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传者,也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也就不可能存在。它们之间任何一方失掉另一方,都必然导致自身的丧失。不过,这种相互依存性,只能静态地确立它们的存在位置,还不能完全解释它们在新闻传播的动态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指向的、自觉的社会性活动。传者在传播时,无法改变事实。但是,传什么,怎么传,传者却有自主性。另一方面,受众作为接受主体,同样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受众拥有自己选择新闻媒介与容的权力,从而反作用于传者,构成对传者的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是一种对立统一,其结果是必然相互协调互相适应。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从新闻传播的运作实际看,传者和受众双方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以适应对方,并帮助对方进行自我调整,来共同完成新闻传播,推动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二、制约的具体表现形式——反馈反馈,简单地说,就是受众把对所接收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之后所形成的态度和意见表达出来。受众信息反馈的主要容新闻机构对他们的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程度。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准确程度。三、根本的制约因素(一)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它非传播不可。(二)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受众化潜在的新闻为现实形式的新闻:客观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有选择权。受众对于新闻的容和形式有评议权,发言权。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关于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章只是通过对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简略回顾,重点论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第一节古代报刊本节容将向学生讲述古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古代报刊产生于2000多年前,当它出现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公元前100年,在凯撒大帝统治的古罗马帝国出现了《每日纪闻》和《元老院法令》。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属官方公报性质。从广义上说,可算是欧洲报纸的雏形。我国的古代报纸——邸报,相传始于汉朝,但无实物可证。据新闻史学家考证,邸报出现在唐朝却是有据可查的。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朝报”、“边报”、“杂报”、“条报”等,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邸报”,可能是迄今世界上保存年代最早的“报纸”了。宋代的小报作为民间报纸,容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间或摘登邸报的要闻,又产生民间的非官方报纸“小报”,有时也发布从朝廷部刺探得来的消息。第二节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手抄新闻“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16世纪,适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需要的手抄新闻在威尼斯应运而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到17世纪初,手抄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二、报和日报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周报。周刊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日报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刊载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公众发行。三、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18世纪以后,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马拉创办了《人民之友》,这报纸吹响了革命的号角,具有很强的战斗性。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的廉价报纸(或称“便士报”)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量涌现,它取代了党派报纸,成为资产阶级报纸的主流。四、资本主义垄断报业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资产阶级报纸也相应地的发生变化。垄断报团(或称报系)开始形成,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近年来,美国报业高度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报纸越来越集中到垄断报团手中,但它们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此起彼落。五、中国的近代报刊中国的近代报刊出现比较晚。从唐代到清朝,邸报存在了将近1300年。我国的近代报纸出现于19世纪初。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运到发行。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纸,是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活动和运动相联系的,如王韬在1874年创办的《循环日报》、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1899年出版的《中国日报》、1905年11月出版的《民报》、改良派的《新民从报》。第三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伴随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工人运动产生了。《北极星报》(1837年)和《人民报》(1852年)等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主编的《莱茵时报》出版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俄国。列宁在1900年12月创办了《星火报》。《星火报》是俄国的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报纸。1912年5月5日创刊的《真理报》是俄国第一群众性的工人日报。我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于1920年9月,是以《新青年》由主义刊物改组成为中共发起组的社会主义刊物作为标志的。1920年下半年以后,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大量创办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报刊和人们广播电台的同时,立即采取措施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新闻机构,对资产阶级报刊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96年又出现了报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四节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社会对新闻需求量的多或少、大或小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阶级需要,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对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掌握着对新闻事业生死予夺的大权。二、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又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需要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使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前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报道容,后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第一节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济基础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它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新闻事业对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反作用。一、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新闻事业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社会仪式形态相似,同经济基础的联系要比文学、哲学、更为密切和直接。二、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新闻事业每日每时都在向广大受众报道客观世界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但在报道和解释新闻的同时,它也每日每时有系统地、潜移默化地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影响。三、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新闻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第二节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一、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二、新闻报道的容具有阶级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新闻事业发布的新闻以与配合新闻发表的评论,都是记者和编辑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能不受立场、观点、方法的指配和影响。因此,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具有阶级性。三、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对新闻的取或舍、抢或压、祥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四、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畴,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应。在阶级社会里,它是掌握在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第三节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一、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一)以美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三个显著特点1、报纸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形成了新小综合信息产业集团3、信息传播网络和高科技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属全体人民所有。二、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任何性质的新闻事业的新闻报道都不会损害本阶级的利益。(一)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仅规、指导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制约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实践、价值追求。三、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一)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利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发明与发现,犯罪。(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同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活动有性质的区别,新闻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是任何人的私有企业,不能单纯地以赢利为目的。不同的新闻事业是以不同的思想体系为核心的。对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生观,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是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四、两种新闻事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新闻体制是为确保新闻事业各项工作有序地运行而制定的,它包括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体制等许多具体体制。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其主要功能: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第一节报道新闻一、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情况,最新的动态,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新闻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最新变动、调节自身行为以与与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渠道。二、报道新闻既是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如引导舆论,固然可以借助评论和其他非新闻类的文章(节目)来实现,但主要还得靠报道新闻。第二节引导舆论一、舆论的含义与特征(一)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一样的看法。(二)舆论的特征:1、舆论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具有鲜明的倾向性。2、舆论是公开表达的意见,具有群体性。3、社会成员的复杂性又使舆论具有多样性。二、舆论是社会控制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与硬性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舆论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二)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新闻事业怎样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一)通过反映有利于国家根本利益的舆论来实现。1、舆论的复杂性。2、新闻事业反映舆论的双重性。(二)通过扩大和强化国家舆论的影响来实现。1、舆论的三种类型:国家舆论、阶级舆论、公众舆论。2、对负向舆论的控制。3、设置议题,影响舆论。(三)通过报道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传播)1、用事实说话。2、驳斥错误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四、讲究舆论引导的策略和艺术(一)克服一般化、表面化,加大深度和力度。(二)审时度势,加强针对性。第三节传播知识一、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事业成为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者。家庭和学校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传授知识的第一和第二环节。人的学习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学校和家庭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新闻事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向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二、新闻事业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优势:(一)传播围广。(二)多层次性传播。(三)知识新。(四)选择性强。(五)形式灵活。三、新闻事业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一)真实准确。(二)科学。(三)通俗易懂。(四)注重思想性。第四节提供娱乐一、提供文化娱乐,丰富受众的精神生活。二、多层次、多品种、多样式,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三、消遣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第五节刊播广告一、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二、广告是新闻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广告与发行是目前我国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换句话说,广告和发行是我国媒体的生命线。三、广告是以商业目的为中心的付费的信息传播。四、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第一节新闻自由的提出与其历史发展一、新闻自由的提出新闻自由的提出,既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有思想文化的原因,也有新闻传播活动自身发展的原因。它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主义争夺政治权利的需要,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需要。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是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二、新闻自由的基本涵新闻自由,是人们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既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也包括新闻接受者的新闻自由。其中,新闻传播者的自由是主体容和基础。三、新闻自由的基本发展过程(一)第一阶段:争取出版自由权利(二)第二阶段:争取言论自由权利(三)第三阶段:争取新闻自由四、新闻自由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手无寸铁,只能通过创办报刊传播革命的理论和思想,以此作为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第二节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一、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一)新闻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二)新闻自由是一种具体的自由二、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的涵是不一样的,它和经济、政治的总形势紧密相联。三、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新闻自由作为人的一种政治权利,是有条件的。“强力和自由是同一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出版自由问题上的著名论断。新闻自由在一方面是一定的自由,在另一方面是一定的限制。(一)法律对新闻自由的保障与限制不可分割(二)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不可分割四、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实质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政治权利。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基础上的。这一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本性。它所具有的一些本质特征:(一)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它不能摆脱对金钱的依附。(二)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财团激烈竞争和收买兼并新闻工具的自由。(三)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四)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垄断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五、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形成和发展(一)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一种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自由,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的必然要求。(三)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自由。(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由,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第三节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必然性(一)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是阶级的限制。新闻自由是阶级的自由,同样,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是阶级的限制。(二)对新闻自由的控制的社会控制。对新闻自由的控制,从科学角度去看,就是社会整体规对新闻自由的制约,属于整个社会制衡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二、统治阶级与其政党对新闻事业的宏观控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控制新闻自由的形式不尽一样。一般说来,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形式有以下几种。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形式(一)法律的控制(二)政策和纪律的控制(三)新闻来源的控制(四)制度的控制和人事的控制三、对新闻事业的经济控制相对于政府的宏观控制,经济控制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控制。(一)产业所有权的控制;(二)广告的控制。四、对新闻事业的民族文化控制同以上两类控制相比,民族文化控制是一种更深刻、更广泛的社会控制。(一)发扬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五、新闻自由与社会全面进步新闻自由的发展是同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联系的,因此社会生活中影响新闻自由的因素的复杂的、多方面的。(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与新闻自由的程度相一致。(二)和法制制度的建设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保证。(三)公民的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是新闻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四)社会安定团结以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新闻自由赖以实现的部和外部条件。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渊源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而来。无产阶级报刊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出现的,它是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产物,是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武器。它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特点。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实践与新闻思想二、列宁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三、中国共产党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第二节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其根本原因是:其一、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新闻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其二、人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贯彻这一基本方针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体现在:代表人民利益,集中人民的智慧,体现人民的监督,引导人民前进。(三)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第三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工作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实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条基本原则和工作路线,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一、新闻事业依赖群众的需要而存在群众为什么要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我们在前面说过,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以与对这种变动作出正确的解释,以此来作判断,采取行动;除此以外,还想获得新的知识,增加见闻,娱乐身心。这就是读者(观众、听众)的需要。在新闻事业和受众的关系中,到底是要求新闻事业去满足受众的需要,还是要求受众去适应新闻事业?只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受众需要是影响、制约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是一条基本规律,对新闻事业的具体业务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满足受众需要,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又是新闻工作的具体工作原则。二、满足群众需要是我们的天职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新闻事业要不断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根本目的的。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宗旨,因此,我国的新闻事业要不断地满足受众需要,这是符合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的。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帮助的关系,是新闻事业为群众服务的关系。这一工作原则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组织上保证和加强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第二、群众参加新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新闻事业同群众的联系。第三、推动了新闻事业同实际的联系。做好群众工作,广泛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一)建立起以通讯员为主的群众性新闻工作网络。(二)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三)收集和研究来自群众的反馈信息。(四)联络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人物,组织他们发表真知灼见。(五)群众容,群众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在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六)举办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第四节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一、党性原则的提出与其发展早期的无产阶级报刊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报刊活动中的新闻思想列宁从事革命活动中提出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事业与其新闻思想建国以后党中央关于报纸的党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必须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二、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党的新闻事业必须按照党性原则来从事工作,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历来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指导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一直强调党报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党的策略原则和党章来开展工作。党的新闻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呢?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增强党性,和中央保持政治上一致。一旦离开了中央的方针政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自作主,势必给改革造成严重后果。同时,我国新闻事业呈现迅速发展的形势。从全国情况看,我国的新闻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过程中,要使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要使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加强党性。三、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表现在: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组织上,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党纲、党章,服从党的一切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宣传的指针(思想上)(二)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政治上)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公开传播任何违背党纲、党章以与中央、上级党组织决议的文章;不得公开批评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论问题以与重大方针、政策;对任何违背中央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展开斗争,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三)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组织上)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人民利益的一致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原则性问题。在人民部,舆论的多元化,舆论的不一律是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新闻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也是舆论的扩大器,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多年的新闻实践看,在贯彻党性原则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五、主旋律和多样化首先,旗帜鲜明地坚持主流舆论,同时保障人民部的舆论不一律。其次,新闻舆论的主旋律于多样化还表现在多种新闻媒介分工协作,各展其长,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办出各自的特色和风格。第五节反映实际,指导实际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真实反映实际的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二)正确指导实际的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三)真实地反映实际,正确地指导实际需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二、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涵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我国新闻事业所以要特别强调新闻的事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因为: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涵:(一)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二)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三)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报道事实。三、正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度舆论强势:指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新闻媒介围绕某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着力引导社会所形成的强大的舆论态势。舆论强势是指导实际必不可少的,它体现了新闻媒介在新闻宣传中的指导作用和所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但是,任何舆论强势都必须适度。所谓适度,指新闻宣传要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情况,符合社会舆情,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根据新闻实践经验,适度的新闻宣传要求:(一)一切宣传报道要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二)坚持两点(全面、整体)论,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三)要善于运用宣传艺术体现“度”。四、坚持实事,严防报道失实(一)中国新闻媒介的三次重大失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浩劫市场经济时期的利益驱动(二)造成新闻失实的多方面原因政治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等。(三)没有调查就没有报道权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根本途径,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媒介的全部工作都应当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我党领袖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新闻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调查研究一样于不同之处。第八章舆论监督第一节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一、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实、国家公务员以与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舆论监督所体现的是一种公众意志,所以它所实施的社会监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二、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一)社会监视功能: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二)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三)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从社会控制类型看,舆论监督是一种积极性控制,主要是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四)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对社会权威和权力的设限和抗衡上。(五)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其一,舆论监督对社会事件的介入是积极主动,随时随地的。其二,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的监督。其三,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三、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舆论中心。新闻传播媒介以报道新闻、宣传政策为主要运作方式,它以不可替代的优势赢得了舆论监督主体的社会地位。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一)新闻传播媒介可以广泛、适时地反映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新闻传播媒介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新闻媒介为社会公众针对当前现实问题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提供了公开论坛。(三)新闻舆论监督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新闻舆论监督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普遍关心的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和讨论,吸引公众的关心参与。第二节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建设一、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建国以后,我们党关于在新闻媒介上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是舆论监督概念的另一种表述。舆论监督,包括这样一些具体涵:(一)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二)要教育党员特别是干部认识到:在报纸刊物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化、加速社会进步的必要方法。(三)报纸是党用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锐利的武器。(四)在报纸上公开揭露错误,进行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想完全不被敌人利用是不可能的。(五)各级党委应使报纸的批评收到确实效果,经常教育党员特别是被批评者对报纸上的批评采取正确态度。在新的历史时期,舆论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与法制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是提高和深化人民群众的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舆论监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反映了与法制的进步与发展。二、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传达意见的渠道和参政议政的制度。三、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容。社会观念的普与和制度的建立,是舆论和舆论监督的前提。四、舆论监督是决策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舆论是社会决策的自然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五、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利武器。舆论监督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干部尽职守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三节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在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各种手段中,新闻批评是一种最主要的形式。新闻批评,是以新闻为手段,通过新闻媒介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它所显示的是一种社会批判功能,这种社会批判功能是舆论监督存在的社会价值之一。在新闻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批评承担了舆论监督最重要的社会批评任务。一、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特点(一)新闻批评是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二)新闻媒介所处的特殊地位,赋予新闻批评以极大的权威性,进一步强化了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力度和巨大影响力。(三)新闻媒介的中介功能和“把关人”作用,使新闻批评这种舆论形式在整体上具有可控性,便于良性运作。一旦发现失偏差,可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V(四)新闻批评主要针对工作中的失误、社会的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以报道事实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形成了这种舆论监督形式的最大优势。(五)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容和形式,公众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这是其他监督形式难以做到的。(六)新闻批评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这与其他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监督截然不同。新闻批评更多的是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呼声、要求和意见,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为社会公众深恶痛绝的、具体的社会问题。所以,这种监督更实际、更尖锐,更能收到普遍公认的社会效果。(七)我国新闻事业的新闻批评,不是为了“扬名”、“求利”,也不仅仅是为了揭丑。开展新闻批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使我们的事业健康地发展。二、新闻批评的社会保障与支持新闻批评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表明,要想发挥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主渠道功能,使新闻批评正常有序地运行与发展,首先需要的是社会的积极肯定和有力支持,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具有新闻批评权力保障功能的社会大环境。新的历史时期,新闻批评良性运作和正常发展,更需要全社会在观念、制度和法律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和积极的支持。群众的支持也是新闻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主渠道功能的重要保障条件。新闻批评在中国具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回避新闻批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第四节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在运用新闻批评时,必须把握好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保障新闻批评能够取得积极、良性的舆论监督效果。一、我党关于开展新闻批评的一贯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和开展新闻批评目的的论述。开展新闻批评时把握正确的方向:首先要区分正确的、建设性的批评和错误的,破坏性的批评。区分两类不同的新闻批评之后,在支持正确的新闻批评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性质的问题。关于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实事是保证开展正确的新闻批评的根本原则。开展新闻批评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二、新闻批评原则的现实定位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关系十分密切,新闻批评也存在舆论导向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应有的大局意识,追求监督的实际效果,是新闻批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闻批评原则的现实定位:(一)开展新闻批评,进行舆论监督,首先要有大局意识。(二)开展新闻批评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实事,坚持真理,勇于负责,要有一种使命感。(三)开展新闻批评,要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而不能为批评而批评。(四)开展新闻批评,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五)开展新闻批评,要特别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六)开展新闻批评,必须注重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禁止有偿新闻,自觉接受社会与群众的监督。新闻批评的客观公正,首先来自于批评者自己的严格自律。三、新闻批评原则的基本要求事实确凿。新闻批评的威力和效果,首先在于对事实作真实、准确的报道。观点正确。用事实说话依然是新闻批评表达立场、观点的最重要方式。公正平衡。这里强调的公正平衡,是指新闻批评要注意立场的公正无私和操作的平衡适度。批评者要尊重事实、尊重实际、尊重批评的权力,尊重被批评者的合法权益。遵纪守法。新闻批评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制度、政策以与社会道德规允许的围之。新闻批评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意识。第九章新闻媒介经营管理加强对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是深化新闻改革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变革在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方面的深刻反应。第一节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一、经营管理的概念管理是对由人、财、物等组成的某一系统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行为。经营是指一个经济组织为达到其既定的目的,对组织部的人、财、物所实施的有效管理。对新闻事业而言,管理是国家意志在新闻事业体制、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体现。经营是媒介维持其生存的手段和促进发展的谋略。研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实质上就是研究管理新闻事业的规律以与新闻媒介从事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规律与方法。它包含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二、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首先,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时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践中逐步明确、逐步提高的。其次,新闻媒介通过经营管理,为国家积累资金,是对社会的重要贡献。第三,加强经营管理时新闻媒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纳入正常轨道,新闻媒介也不例外。第四,新闻媒介经营管理还是新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理论依据研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不应忽视新闻媒介产品与其经营的特殊性。首先,新闻媒介产品具有观念性,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强。其次,新闻媒介产品面向社会、公众,具有公共性,它可以形成舆论、影响决策乃至引发动荡。第三,新闻媒介产品具有时效限定性,产品价值“保质期”最为严格。第四,消费过程的一次性,新闻媒介产品属于一次性消费品。第五,产品生产的持续性,新闻媒介产品是连续性生产,每一次每一期都是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闻媒介效益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没有好的使用价值就没有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就没有保证;反之,没有好的经济效益,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也难以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四、坚持政治家办报,倡导企业家经营,是社会主义主流媒体从事经营的正确方向政治家办报是党对所有的新闻媒介提出的政治要求。企业家经营,指的是企业作为引人注目的产业,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懂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企业家来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第二节新闻媒介的管理新闻媒介的管理,一般又分为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一、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指的是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整个新闻事业所实施的控制、约束和调节,侧重于党和政府对全国新闻事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新闻媒介的行政与宣传管理。1、对媒介的创办进行管理和控制。2、为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制定规划,并根据规划,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种类和结构实施宏观调控。3、对新闻宣传管理的重点是保证新闻宣传质量的管理。(二)新闻媒介的法制管理。1、新闻法制建设和法制化管理对新闻事业起着规、引导、服务的作用,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可靠前提和坚实基础。2、加强新闻法制化管理也是当前新闻工作实践提出的紧迫要求。(三)新闻媒介的行业规。行业规只要有两方面的容:一是职业道德准则;二是行业有序竞争的行为守则。二、新闻媒介的微观管理新闻媒介的微观管理渗透于媒介行为的方方面面,比较突出的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新闻媒介的组织管理。(二)新闻媒介的编务管理。(三)新闻媒介的人事管理。(四)新闻媒介的财务管理。(五)新闻媒介的物资设备与技术管理。(六)新闻媒介的生产管理。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媒介组织管理体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报社管理方式和领导体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尝试,有的实行社务委员会与编辑委员会集体领导下的社长总编辑分工合作制,有的实行社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指,也有的实行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第三节新闻媒介的经营一、媒介经营的围与容媒介经营的主要容和围有以下方面:(一)广告经营。以付费的方式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传递某种观念,介绍和推销某种商品或服务。新(二)报纸的发行经营。它是整个报纸传播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