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审计论文_第1页
上市公司审计论文_第2页
上市公司审计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市公司审计论文我国现行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是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损。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上市公司审计论文,供大家参考。上市公司审计论文范文一:上市公司审计研究论文一、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研究综述(一)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研究国内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研究可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理论分析的研究数量很少,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周莉(2020)对国际上主流的审计需求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进行了理论分析。她以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审计动机与审计需求的信号假讲相符,但也提出自愿审计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上市公司传递虚假信号的动机可能导致对低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我国对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实证研究大多基于审计需求假讲,从公司内部因素展开分析。杜兴强等(2007)一方面基于审计需求动因以为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显著影响能否自愿接受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另一方面基于持股角度则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资产负债率同自愿接受中期审计显著正相关,管理当局持股比例同自愿接受中期审计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的作用则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刘斌等(2020)的研究证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假讲和信号传递假讲,其研究显示债务代理成本越高、盈利越好的公司越愿意进行自愿中报审计。简建辉等(2021)的研究发现公司中期财务报表自愿审计与公司的成长性和公司规模显著相关,且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权性质对公司的自愿审计有一定影响。周莉(2020)和杜兴强等(2007)均以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来自于中期报告保险需求的自愿审计动机。(二)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经济后果研究我国学者一般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层次展开资自愿审计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张天舒等(2020)以为上市公司自愿审计行为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其盈利反响系数。梁丽珍等(2021)发现进行中报自愿审计的上市公司平均绩效高于其他组合,且这些上市公司当年的绩效较前一年有明显增长,但在将来有下降的趋势。上述研究均表明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积极的经济后果。然而,更多研究对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经济后果不持乐观态度。汪晓林(2021)以沪市A股市场上2001年、2005年、2007年、2020年为样本,分析发现证券市场对中报审计公司的反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很多公司不愿进行中报审计的原因之一。刘斌等(2020)以为由于审计合谋的存在,自愿审计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于未审计公司,且由于无法识别自愿审计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司管理层传递的信号做出积极的市场反响。陈欣等(2020)的结论表明自愿中报审计的公司有比未审计公司更低的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并非由于自愿审计降低了公司中报的盈余管理水平,而是由于高盈余质量公司更倾向于进行中报审计。吴水澎等(2020)的研究也表明,在考虑了上市公司自选择因素之后,自愿审计并没有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简建辉等(2021)发现市场对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行为有一定的正面反响,但这种反响效力缺乏,且持续力较低。综上所述,现有的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研究结论显示其经济后果大多数为不太显著。二、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研究总结与瞻望国内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从下面几方面总结:从发表刊物上看,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较少,能称之为严谨可靠的学术成果还屈指可数;从成果数量上看,相对于其他领域还比拟少;从研究方式来看,规范研究很少而实证研究较多,这其中事件研究法又占了多数。将来相关研究能够从下面几方面展开。(一)拓展理论基础现有研究基于有效市场理论和当代企业理论视角下的审计需求理论展开。从检验结果看,一些公司治理因素被证明是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这支持了代理成本冲突假讲和信号传递这两个假讲。鉴于我国的保险市场和相关法律诉讼制度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并未对保险假讲进行检验。随着我国审计制度的健全,完善审计需求理论的验证可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另外,能够考虑将新兴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引入现有研究,由于基于行为学视角的非理性因素也会影响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自愿审计行为。通过考虑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审计的行为倾向,排除中报审计的内生性因素再分析其经济后果,可以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二)扩展研究方法目前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在动因研究中多数学者采用了回归分析法,少数学者还考虑了上市公司的自选择因素,采用二阶段回归分析法;在经济后果研究中,多数学者参照经典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事件研究法,分析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市场反响。但目前国内以统计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有关实证研究成果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等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较为陈旧,构成实证成果的数据;可能缺乏并缺乏可靠度。总之,现阶段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规范研究还相当缺乏,但实证研究成果也能对规范研究的起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三)探索研究背景目前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应用领域还不够广泛,中期财务报告的资本市场反响还不够显著,这使大部分上市公司对中期财务报告审计失去了兴趣。很多公司在自愿审计一次以后就不再审计,还有公司一旦不需要强迫性审计后就不再审计;另有一些内部控制管理严格的公司如很多银行选择了费用相对低的审阅,这都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审计数量越来越少。考虑我国的特殊背景,能够结合制度理论参加制度因素作为中介变量,以探究我国审计制度变化的政策效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中期财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介入制度也会得到改善,将来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及经济后果仍值得继续关注。上市公司审计论文范文二:公司审计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一、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控制体系根据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注册会计师只能根据公司治理构造的信号传递机制,来判定其治理构造能否有效,评估公司治理层面的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的三个关键要素是人员、资金和信息。因而,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治理层面控制风险评估,应该以控制理论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主,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他影响公司治理控制系统的因素,全面评估公司治理构造的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效率。1.公司治理组织构造及其运行风险的识别及评估。首先,注册会计师应该对公司治理组织构造健全性评估:股东会的建立及其相应的制度机制能否根据所有股东意愿进行安排,能否代表了所有股东的共同利益。这是公司治理顶级层面的内部制度安排,是公司治理构造中统揽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监事会以及董事会的设置与运行,是传递给注册会计师的首要信号。其次,注册会计师应该对公司治理组织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估。即股东会能否根据制度安排正常运行,股东会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建立的组织能否有效地管理、监督、制衡了经营者的经营活动。2.资金监控风险的识别及评估。资金监控应单独作为一项考察内容,列入公司治理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其所传递的信号直接决定了在会计报表审计经过中的审计重点。首先,应该审查企业能否已经建立了必要的资金监控机制,相应的政策和程序能否存在。在决策经过中施行资金监控,将资本性支出决策权、预算审批权、资金调度权在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建立制衡机制,构成权利边界,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资金的安全性。其次,对资金监控机制有效性进行评估。检查股东会对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资金运用的监控机制能否有效,最近内的重大投资项目能否经过股东会的通过,可行性论证能否科学。3.治理信息传递风险的识别及评估。公司治理信息传递机制是直接影响治理层面控制风险的因素,通过这一机制的评估,能够使注册会计师了解治理层面基本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由于董事会信息传达直接关系到最终投资者的利益,所以注册会计师应该把董事会这个信息枢纽中心作为信息传递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会计信息从管理层生成、加工到呈报董事会,使之如实披露报告。监事会应该能够直接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并及时听取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的报告,监督的信息应及时报告给股东会。4.公司治理效率的综合评估。以上所分析的三个方面是影响公司治理层面控制风险的重要因素,三者互相连接,互相作用,构成公司治理层面控制的有机整体。所以在对上述三方面进行评估之后,要对公司整体的治理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公司治理组织构造的健全及其有效直接影响了资金监控以及治理信息的传递,同时资金监控机制以及治理信息传递机制体现了公司治理构造的健全有效性,能够促进和推动治理构造的优化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只要以公司治理效率的综合评估为基础,才能量化公司治理层面的控制风险,才能纳入审计风险评估体系中。二、公司治理基础上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的基本施行途径(一)建立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施行公司治理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公司治理概念以来,学术界积极地研究公司治理评价的技术分析。目前,已有诸多的研究组织和咨询机构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可行的公司治理分析评价技术模型,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这些治理评价手段能够帮助审计师在施行基本审计程序前进行先导性治理分析,进而以治理为导向有效开展审计工作。当前主要的评价标准体系见表1(崔如波,2004)。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运用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评价公司治理效果,最终评价公司剩余经营风险和公司治理层、管理层的诚信度等,进而评价相关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状况,以确定公司治理能否影响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及影响程度。(二)利用业务循环进行风险因素的分析审计风险源于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人员通过对各报表项目的审计来发表对整个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审计的起点能够是从内控制度评价开场可以以直接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开场。因而只要将风险评估的结果详细落实到账户的认定层次,才能发现风险(因素)同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误相联络的关键原因。同时,新的审计风险理念要求审计人员从企业本身及环境等较为宏观的视角出发寻找可能的风险因素。基于上述分析,利用业务循环作为风险评估的中观环节,建立起从较为宏观的风险因素识别到微观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之间连接的桥梁。在引入业务循环评价重大错报风险时,首先,审计人员在准则的指导下了解了企业及其环境的信息后,能够考虑某一因素能否会对该企业某一个或几个业务循环产生影响,怎么影响,程度怎样。即先将各风险因素分配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循环层次上挑选和分析风险因素,由此将风险详细化,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再深化到该详细业务循环的各个相关、对应账户(即账户群)中,进一步分析该循环遭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会怎样详细作用在循环中的各相关账户和认定上,能否会造成某几个账户的重大错报风险。最后,由于每个业务循环包含的账户可能穿插重叠,因而在穷尽了每个可能对业务循环造成影响的风险因素,并分析了各循环遭到的影响对于详细账户和认定的作用之后,我们需要再以各单独账户为对象,综合该账户可能遭到的来自各业务循环的相关风险因素的所有影响,进而最终得到认定层次上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三)基于审计风险分析,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为了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评价公司治理时,应着眼于与财务报表公允反映相关的公司治理。根据公司治理评价,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时,应侧重于考虑下面方面:1.剩余经营风险。剩余经营风险代表公司治理没能实现预期经营目的的可能性,当存在较大的剩余经营风险时,公司管理层甚至治理层将存在较大的财务舞弊动机和压力,被审计单位将存在较大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2.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诚信度。其可能源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原有的诚信度,可以能由于公司治理本身存在重大缺陷,使得本来诚信的治理层和管理层丧失了诚信性。通过评价该诚信度,估计治理层和管理层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3.公司治理对财务报表公允反映的直接促进性作用。公司治理构成的剩余经营风险可能导致管理层串通舞弊行为,进而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