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毛泽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2.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4.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2.难点: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三、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们的印象中,毛主席是诗人,是领袖,是政治家,实际上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哲学家。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本篇是毛泽东同志一篇很重要的哲学论文,是一篇文字兼美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文本分析(一)整体感知,梳理思路自读文本和注释,回答四个问题:①文章的写作年代②本文的出处③这是一篇什么样内容性质的文章,④写给谁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963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哲学论文给农村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二)再读文本,理清思路思考1:全文共一个段落,根据你的理解,将文本划分成几个自然段落,并说明理由。明确:(不同分法,自圆其说即可)可以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段:(“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点拨:本篇文章从论证结构来看,与《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相同的,都是作者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次组织文章的,这是议论文基本的三段式。(三)精读课文,研究特点1.本篇文章,在提出论点时有何特点:?设问。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2.本文在引论部分连用三个设问,分析其效果?①从观点表达上说,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中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②从阅读效果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很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③从与论点的关系上说,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驳论,不能具体详细地对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进行揭露和批驳,作者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3.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4.概括认识过程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个阶段,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即把第一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5.作者为什么否定“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口语化,略含讽意,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7.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外界客观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8.“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的含意?“代表先进阶级”说明“思想”的阶级性,“正确”说明“思想”的真理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四)整理归纳,拓展延伸1.为什么要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标题?(1)文章标题既反映文章内容,又反映写作对象、目的、时间、要求等因素的制约。(2)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①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恰当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3)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许多人还不懂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本文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所以语言上通俗易懂。(4)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引起深思的作用。2.学习本文,我们有什么样的收获?(1)阅读和写作的范例: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这就是:引论——开头——提出问题,本论——本体——分析问题,结论——结尾——解决问题。(2)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写文章使用语言,怎样才是高明的?本文生动地告诉我们,朴素、平实,采用群众的活泼新鲜的语言,照样可以阐明道理。(3)提高了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弄清楚认识和实践的关系。3.写作特点(一)语言通俗生动,准确严谨。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二)事理论证,层层深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在内部层次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论证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的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具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力量。(三)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①开头提出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结尾部分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之呼应。②前面阐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后面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与之呼应。③而“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紧扣呼应的。三、本课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毛泽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