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灵公不君
《左传》
洛阳十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晋灵公不君
《左传》
洛阳十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目标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一、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晋灵公不君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晋灵公不君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同情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批评
乱而不损
本文刻画了昏君当政的诸侯国晋国,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形象,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赵盾。他对国家忠诚;对于国君,他既敢于提意见,又保护、尊敬,他希望国君能改正错误,更好地治国。本文通篇都在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本文刻画了昏君当政的诸侯国晋国,一批忠心报二读课文,分析第一段
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的行为进行进谏。二读课文,分析第一段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二、讲解课文,分析第一段
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的行为进行进谏。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厚敛——加重赋税。敛:收取赋税。以:连词,来。雕:刻画,绘制。二、讲解课文,分析第一段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弹(tán):用弹(dàn)丸射人。辟——同“避”。宰夫——厨师。胹(ér)——烂熟。蹯(fán)——足、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患——动词的意动用法为······忧虑。将谏——将要进谏。入——纳,指被采纳。弹(tán):用弹(dàn)丸射人。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因为在否定句中,所以置于动词“继”的前面。宾语前置。先——用作动词,在……之前先做……,这里指先去进谏。之——代词,这里指士季自己。三进——三次向前走。及——到。溜——即“霤”,房上流泻雨水的地方,即指屋檐下。所过——犯的过错,错误。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
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加重赋税用来装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畚箕里,命妇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采纳,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进谏。”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将要改正它。”翻译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加重赋税用来装饰墙壁。他还稽(qǐ)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人谁无过——人谁没有过错呢?善莫大焉——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指能改过)。焉:代词,相当于“于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靡:没有谁。初:开始。鲜:少。克:能。夫——发语词。如是——照这样改过。稽(qǐ)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固——巩固。惟——同“唯”,仅仅。赖——依赖。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衮:天子之服,这里指宣王。职:职责。阙:“缺”,过失。衮不废——衮服可以不被废弃,喻可以保全君位。暗含君位难保之意。固——巩固。士季叩头回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个好的开头的,但很少能有始有终。’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难道仅仅是群臣们依靠它。《诗经》又说:‘周宣王有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可以保全啦。”
翻译士季叩头回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比三读课文,分析第二段本段写赵盾骤谏,晋灵公要暗杀赵盾。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三读课文,分析第二段本段写赵盾骤谏,晋灵公要暗杀赵盾。犹不改三、讲解课文,分析第二段犹不改——还是不改。骤——数,多次。患——憎恶。贼——刺杀。辟——开。盛(chéng)服——穿戴好朝服。朝——上朝。假寐——不脱冠衣睡觉打盹。民之主——百姓的依靠。触——撞。本段写赵盾骤谏,晋灵公要暗杀赵盾。三、讲解课文,分析第二段犹不改——还是不改。本段写赵盾骤谏,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前往,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就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必有一种,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翻译
通过鉏麑反衬赵盾的忠诚。但是鉏麑是愚忠。在这次暗地较量中,忠义获胜。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四、讲解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饮(yìn)——让赵盾喝酒。饮:使动用法,给……喝,这是一个双宾语句。“赵盾”是饮的近宾语,“酒”是远宾语。伏甲——埋伏甲士。甲:铠甲,这里指武士。攻——杀。趋登——快步登上堂。何为——做什么,有什么用?且——边……边……死之——为赵盾而死。死:为……而死,为动用法。四、讲解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饮(yìn)—四读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四读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秋九月,晋侯饮赵盾翻译
秋九月,晋灵公赐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一边搏斗,一边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
本段晋灵公和赵盾发生正面冲突,由于赵盾识人、善于用人,所以获胜。暗示赵盾有才干、知人善任。同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的提弥明形象。翻译秋九月,晋灵公赐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五读课文,分析第四段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写灵辄报恩,赵盾死里逃生。五读课文,分析第四段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五、讲解课文,分析第四段田——同“畋”,打猎。舍于翳桑——住在翳桑。饿——饿倒。病——问题。食(sì)之——给他东西吃。食:使动用法给……吃遗(wèi)——留给。尽——全,用作动词,指全部吃掉。倒戟——倒戈。御——抵御。写灵辄报恩,赵盾死里逃生。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五、讲解课文,分析第四段田——同“畋”,打猎。写灵辄报恩,赵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让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他原因,答道:“我在外当贵族的仆隶已经多年,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为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就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幸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翻译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看见灵辄饿倒六读课文,分析第五段【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写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六读课文,分析第五段【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六、讲解课文,分析第五段复——返回。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叫弑。不然——不是这样,不对。然:代词。竟——同“境”,指晋国国境。讨——讨伐。我之怀矣,自诒伊戚——由于我对国家的怀恋,结果给自己招来了忧伤。书法——记事的原则。受恶——指蒙受弑君的恶名。写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六、讲解课文,分析第五段复——返回。写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翻译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招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翻译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
春秋笔法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然而,按照《春秋》礼法,却使赵盾最终背上了“弑君”的罪名:
1、他逃亡,却没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
2、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反国后应立即声讨赵穿,但是没有。春秋笔法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董狐记成“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于承担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6.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是什么?【名师点拨】
《左传》中大量引用《诗经》,这些诗,有些见于今本《诗经》,有些则是佚诗。课文中三处引用了《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中前两处分别出自《诗经·大雅·荡》和《诗经·大雅·烝民》,后一处是佚诗。我们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也引用了《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6.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这种例子在《左传》中还有很多。这种引用,并不一定和原文意思完全相符,只要问答双方都能明白就可以了。比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国六位大臣给晋国韩起饯行,每人赋《诗》一首。这六首诗均出自《郑风》,有《野有蔓草》《羔裘》等,都是断章取义,韩起也明白对方的意思,一一作答,又答赋《我将》。这种例子在《左传》中还有很多。这种引用,并不一定和原文意思完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诗经》在当时内政外交上的重要作用。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善待自己和他人。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晋灵公不君优秀课件晋灵公不君
《左传》
洛阳十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晋灵公不君
《左传》
洛阳十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目标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一、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晋灵公不君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晋灵公不君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同情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批评
乱而不损
本文刻画了昏君当政的诸侯国晋国,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形象,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赵盾。他对国家忠诚;对于国君,他既敢于提意见,又保护、尊敬,他希望国君能改正错误,更好地治国。本文通篇都在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本文刻画了昏君当政的诸侯国晋国,一批忠心报二读课文,分析第一段
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的行为进行进谏。二读课文,分析第一段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二、讲解课文,分析第一段
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的行为进行进谏。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厚敛——加重赋税。敛:收取赋税。以:连词,来。雕:刻画,绘制。二、讲解课文,分析第一段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弹(tán):用弹(dàn)丸射人。辟——同“避”。宰夫——厨师。胹(ér)——烂熟。蹯(fán)——足、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患——动词的意动用法为······忧虑。将谏——将要进谏。入——纳,指被采纳。弹(tán):用弹(dàn)丸射人。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因为在否定句中,所以置于动词“继”的前面。宾语前置。先——用作动词,在……之前先做……,这里指先去进谏。之——代词,这里指士季自己。三进——三次向前走。及——到。溜——即“霤”,房上流泻雨水的地方,即指屋檐下。所过——犯的过错,错误。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
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加重赋税用来装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畚箕里,命妇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采纳,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进谏。”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将要改正它。”翻译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加重赋税用来装饰墙壁。他还稽(qǐ)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人谁无过——人谁没有过错呢?善莫大焉——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指能改过)。焉:代词,相当于“于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靡:没有谁。初:开始。鲜:少。克:能。夫——发语词。如是——照这样改过。稽(qǐ)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固——巩固。惟——同“唯”,仅仅。赖——依赖。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衮:天子之服,这里指宣王。职:职责。阙:“缺”,过失。衮不废——衮服可以不被废弃,喻可以保全君位。暗含君位难保之意。固——巩固。士季叩头回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个好的开头的,但很少能有始有终。’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难道仅仅是群臣们依靠它。《诗经》又说:‘周宣王有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可以保全啦。”
翻译士季叩头回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比三读课文,分析第二段本段写赵盾骤谏,晋灵公要暗杀赵盾。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三读课文,分析第二段本段写赵盾骤谏,晋灵公要暗杀赵盾。犹不改三、讲解课文,分析第二段犹不改——还是不改。骤——数,多次。患——憎恶。贼——刺杀。辟——开。盛(chéng)服——穿戴好朝服。朝——上朝。假寐——不脱冠衣睡觉打盹。民之主——百姓的依靠。触——撞。本段写赵盾骤谏,晋灵公要暗杀赵盾。三、讲解课文,分析第二段犹不改——还是不改。本段写赵盾骤谏,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前往,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就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必有一种,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翻译
通过鉏麑反衬赵盾的忠诚。但是鉏麑是愚忠。在这次暗地较量中,忠义获胜。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四、讲解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饮(yìn)——让赵盾喝酒。饮:使动用法,给……喝,这是一个双宾语句。“赵盾”是饮的近宾语,“酒”是远宾语。伏甲——埋伏甲士。甲:铠甲,这里指武士。攻——杀。趋登——快步登上堂。何为——做什么,有什么用?且——边……边……死之——为赵盾而死。死:为……而死,为动用法。四、讲解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饮(yìn)—四读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四读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秋九月,晋侯饮赵盾翻译
秋九月,晋灵公赐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一边搏斗,一边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
本段晋灵公和赵盾发生正面冲突,由于赵盾识人、善于用人,所以获胜。暗示赵盾有才干、知人善任。同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的提弥明形象。翻译秋九月,晋灵公赐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五读课文,分析第四段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写灵辄报恩,赵盾死里逃生。五读课文,分析第四段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五、讲解课文,分析第四段田——同“畋”,打猎。舍于翳桑——住在翳桑。饿——饿倒。病——问题。食(sì)之——给他东西吃。食:使动用法给……吃遗(wèi)——留给。尽——全,用作动词,指全部吃掉。倒戟——倒戈。御——抵御。写灵辄报恩,赵盾死里逃生。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五、讲解课文,分析第四段田——同“畋”,打猎。写灵辄报恩,赵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让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他原因,答道:“我在外当贵族的仆隶已经多年,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为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就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幸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翻译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看见灵辄饿倒六读课文,分析第五段【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写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六读课文,分析第五段【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六、讲解课文,分析第五段复——返回。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叫弑。不然——不是这样,不对。然:代词。竟——同“境”,指晋国国境。讨——讨伐。我之怀矣,自诒伊戚——由于我对国家的怀恋,结果给自己招来了忧伤。书法——记事的原则。受恶——指蒙受弑君的恶名。写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六、讲解课文,分析第五段复——返回。写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翻译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招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翻译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
春秋笔法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然而,按照《春秋》礼法,却使赵盾最终背上了“弑君”的罪名:
1、他逃亡,却没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
2、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反国后应立即声讨赵穿,但是没有。春秋笔法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董狐记成“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于承担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6.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是什么?【名师点拨】
《左传》中大量引用《诗经》,这些诗,有些见于今本《诗经》,有些则是佚诗。课文中三处引用了《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中前两处分别出自《诗经·大雅·荡》和《诗经·大雅·烝民》,后一处是佚诗。我们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也引用了《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6.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这种例子在《左传》中还有很多。这种引用,并不一定和原文意思完全相符,只要问答双方都能明白就可以了。比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国六位大臣给晋国韩起饯行,每人赋《诗》一首。这六首诗均出自《郑风》,有《野有蔓草》《羔裘》等,都是断章取义,韩起也明白对方的意思,一一作答,又答赋《我将》。这种例子在《左传》中还有很多。这种引用,并不一定和原文意思完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诗经》在当时内政外交上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基础化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 植物题库+答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口算能力竞赛测试题
- 小仓鼠作文指导课件
- 简易农业劳动者劳务合同
- 船运公司海上运输合同范本
- 2025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 二手设备买卖合同范本
- 药品管理经验分享
- 2025年华北电力大学辅导员及其他岗位招考聘用5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2《信访工作条例》学习课件
- 尼康D3200中文说明书(完整版)
-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重难点知识
-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 2023年高考真题-历史(辽宁卷) 含答案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诺如病毒课件教学课件
- 2023年北京市初三二模数学试题汇编:新定义(第28题)
-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融资借款合同协议书范本(2024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