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页/共38页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其讲究“人依法而治”。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B.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人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述重点的一项是()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C.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一直等到程颐醒来。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与礼治相比,民法典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天地再造孙皓晖(1)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2)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3)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4)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5)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6)“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7)“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8)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9)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10)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11)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12)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拭目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13)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14)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15)“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16)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17)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18)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19)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20)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21)“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22)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深处是烦躁急迫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周游受挫,失败而归的本质原因。B.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补叙的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回家后的苏秦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使他毅然地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目的是为了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满。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8.文中苏秦从离家苦修到结庐静思,终至酣然入睡,他的心理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9.《苏秦以连横说秦》中记载: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其主张仍未实行。资用乏绝之际,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落魄归家的苏秦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文中记载“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而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加入了大量的虚构,请结合文中这样的改写,谈谈这些虚构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节选自《战国策·秦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B.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C.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D.足下,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一般用于上称下,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会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耻辱,因而对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心有顾虑。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离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长此以往就会有自身孤立甚至国家灭亡的危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14.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汉水东流①辛弃疾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②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③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④。【注】①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江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②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③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④楚楼: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庾台: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敌情意识淡薄了。接着以“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伟大功业。B.“想王郎”三句写朋友才到结发的年龄,就从事戎马生活,言语之间充满着对友人年少奋发的赞誉。C.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D.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铗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丰。16.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文末写出了作者与客人谈话结束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谏太宗十思疏》用对比手法,揭示以不同态度对待别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丝竹音乐”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乐种,古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丝竹”这一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已成为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北京门联像国外建筑上彰显荣耀的族徽一样醒目却又①。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一副门联挂在大都的城门上。后来,北京院落大门也贴上了门联,这些门联是忽必烈门联的变种,与忽必烈门联的形态与意义是相似的,也可以说是②的。门联内容与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哪怕是③,也得请高手来为自己增点儿门面。例如一个卖姜的贴上了“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的门联,你想想,卖姜的都讲究诗书,这多少会让现在某些商人汗颜吧?将门联写得有学问,又道出自身职业特点的,比较常见。例如“恒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泽长松如海”一看就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并将商号名嵌入,叫“恒立”;皮货商的则为“意气相投裘臻狐腋,名声远扬财聚羔羊”。作为自己的名片的门联,人一看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更是北京门联的一个功能、一种特点。例如“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是剃头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而且①。例如明、清的诗歌,它们离我们的时代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②,难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是唐诗为人们所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③,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唐代诗人辈出,他们好像得天独厚,信手拈来多成好诗,都与这一鲜明的特色分不开。21.下列句子中的“那么”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准这么,不准那么,谁要犯了,就得受处罚。B.他既然不来了,那么我也回去了。C.也不能那么说,作用当然有。D.天那么的高,那么的蓝,真是太美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22年7月25日B站发布了up主衣戈猜想的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中的二舅是一个意外残疾却自学成才的能工巧匠,up主称二舅虽饱受逆境与苦难,但他却以始终不屈的精神勇敢地直面人生,成为全村公认的无所不能的“修理大师”。二舅的人设特别治愈,尤其能缓解当代年轻人愤愤不平、纠结焦虑等精神内耗。一时间视频里平凡却坚韧的跛脚“二舅”,在网络上掀起了刷屏热潮。材料二:精神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精神内耗有诸多表现: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习惯拖延与空想,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都属于精神内耗。当今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精神内耗”困扰着大部分人。以上材料带给成长中的你怎样的感悟,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38页/共38页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其讲究“人依法而治”。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B.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人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述重点的一项是()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C.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一直等到程颐醒来。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与礼治相比,民法典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D3.A4.①此句话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礼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重要。②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5.①从目的来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礼治是为了维持乡土社会规范的传统秩序。②从特点来看:民法典是治国之重器,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礼治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推行,依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③从立法思想来看: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乡土社会”错,张冠李戴。原文是“‘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是“无政府”,而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确定了”“明确”以偏概全,原文是“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句中程度词“完善了”和“更为明确”与选项中“确定了”“明确”有程度上的差异。B.强加因果,原文“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两句不是因果关系。C.未然变已然,原文“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人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是“必将使”,不是“使得”。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论述的重点是“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在别人家门口偷窥踩点,见到遗失物立马装兜里,这是典型的违法行为,会被挖掉膝盖锯掉腿。故属于法治。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政策和指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民众,民众虽会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并能规范自己。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教导人民要懂得法律,懂得守法,懂得刑罚对人的约束。然而这一切都是以法为标准,老百姓没有在内心上导正,遇到不明事理,难免心里不服,做了不好的事,难免被刑罚处罚,但是内心不会有羞耻心,只会感到自己所受不平。道之以德,就是以德来教导民众或者以德来引导民众。为政者以德化导人心,百姓才会归正,有德的人,会以礼来约束自己不犯过,而且会以犯过为羞耻,这样人心就被导正,这样才是儒家办政治的方法。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当然要重视依法治国,但也不可忽视传统“礼治”的作用。材料一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见“礼治”不同于“法治”的外部施压,而是一种主动服膺,并养成习惯。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让“礼治”作为“法治”的有益补充,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从目的来看: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可见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材料一“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多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可见礼治是为了维持乡土社会规范的传统秩序。从特点未看: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中法……”,可见民法典是治国之重器,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见礼治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推行,依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从立法思想来看:材料二“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可见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材料一“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可见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天地再造孙皓晖(1)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2)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3)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4)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5)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6)“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7)“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8)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9)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10)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11)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12)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拭目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13)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14)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15)“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16)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17)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18)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19)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20)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21)“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22)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深处是烦躁急迫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周游受挫,失败而归的本质原因。B.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补叙的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回家后的苏秦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使他毅然地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目的是为了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满。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8.文中苏秦从离家苦修到结庐静思,终至酣然入睡,他的心理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9.《苏秦以连横说秦》中记载: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其主张仍未实行。资用乏绝之际,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落魄归家的苏秦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文中记载“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而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加入了大量的虚构,请结合文中这样的改写,谈谈这些虚构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答案】6.C7.B8.①离家苦修:双重受挫,烦躁苦闷;

②结庐静思:虔心苦读,豁然开朗;

③酣然入睡:彻悟之后,满足释然9.①人物虚构:落魄之际,父亲的理解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温情的色彩,也使文中苏秦并未愤然离场,而选择结庐自守的情节合情合理。苏秦正是在父亲送来的铜箱中发现了《阴符经》,才有了他后来的反复苦读,从而顿悟,终获内心的释然。

②情节虚构:添加了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③艺术效果:虚构为传统叙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主题,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补叙”错误。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的是插叙的手法,而非补叙。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满”错,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坚持理想的执着。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给文章分层,让后再逐层分析归纳。通读全文可知,全文共分为四层:第一层1-2段:主要讲述苏秦离家苦修,再造自己的原因;第二层3-7段:主要讲述苏秦结庐的过程;第三层10-12段:主要讲述苏秦发现《阴符经》的过程;第四层8-9、13-22段:主要讲述苏秦反复苦读,最终大彻大悟的过程;文章这四个部分,都与苏秦“再造”的过程有关。总结归纳后,可以把苏秦“再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章1-2段,主要讲述苏秦周游受挫归来,被亲人嘲笑导致温情的梦幻破裂而决定离家苦修,再造自己。可概括为:梦幻破裂,离家苦修。第二阶段:文章3-7段以及第11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重新结庐成功。然后顿悟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即“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这之后他的内心变不再烦躁、急迫。可概括为:修筑草庐,重归平静。第三阶段:文章8-22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反复苦读,历经生死,终于大彻大悟的过程。可概括为:卧薪尝胆,大彻大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首先应从内容上准确理解出选文的含义,然后找出文中虚构的内容,接着从小说的三要素及艺术效果上进行对应分析。父亲的形象是虚构出来的。父亲将忠犬大黄留给了落魄的苏秦,代表着父亲对他的理解,也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温情色彩,使文中苏秦并未愤然离场,而选择结庐自守的情节合情合理。且“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苏秦正是在父亲送来的铜箱中发现了《阴符经》,才有了他后来的反复苦读,从而顿悟,终获内心的释然。这是人物形象上的虚构。情节结构上:虚构了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给文章增加了一层奇幻的色彩;忠犬是小说中的一个物象,是陪伴父亲多年的一条黄狗,作者在文章中虚构忠犬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忠犬的“忠”象征着苏秦对自己理想的坚守。苏秦在忠犬的陪伴下,遭遇挫折而不放弃理想信念,结庐自守,卧薪尝胆,终于大彻大悟。所以虚构的忠犬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节选自《战国策·秦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B.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C.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D.足下,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一般用于上称下,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会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对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心有顾虑。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离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长此以往就会有自身孤立甚至国家灭亡的危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14.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C13.(1)如今的我,是个客居异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

(2)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14.①范雎客居异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②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③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者……也……”,表判断,“者”和“也”后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少”修饰“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般文言实词的能力。D.足下,是敬词,古时用于下称上,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范雎担心自己……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错误,依据“臣何忧乎?”“臣又何耻乎?”,可知范雎并没有那样的担心。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羁旅”,客居异乡;“交疏”,交情疏浅,交往不深;“匡”,纠正。(2)“蹶”,跌倒,比喻失败或挫折;“是以”,因此;“杜口裹足”,闭口不言、停步不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个客居异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由此可知,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由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可知,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由此可知,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由原文“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参考译文:范雎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地执守宾主的礼节,范雎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唯唯:象声词,应答之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恭敬地坐直身体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的原因。”“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教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量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国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未,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汉水东流①辛弃疾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②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③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④。【注】①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江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②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③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④楚楼: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庾台: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敌情意识淡薄了。接着以“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伟大功业。B.“想王郎”三句写朋友才到结发的年龄,就从事戎马生活,言语之间充满着对友人年少奋发的赞誉。C.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D.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铗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丰。16.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B16.①上片前三句反义用语,写战争过去,人们便淡忘了曾经的血腥,道出词人心里的悲哀与叹惋。②下片作者以战国冯谖自喻,由友人写到自己,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③下片后五句写出词人认为男儿应当立誓以马革裹尸死在沙场而还,至于那些沉溺酒色自戕生命之行再也休提,以此激励友人要以杀敌报国为务,勿沉溺于男女私情而堕了青云之志。④词人希望友人能像祖先一样建功立业,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全词表达了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朋友才到结发的年龄,就从事戎马生活,言语之间充满着对友人年少奋发的赞誉”错,“想王郎”三句,写的是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这里以王粲为喻,勉励友人奋发有为。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上片前三句“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意思是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这里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其中“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而且后面“人尽说……传遗业”也说明了在作者心中,这一切不该被遗忘的心理。由此可知,这里有作者为人们淡忘曾经战争的悲哀与叹惋。诗歌下片中,作者写到“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这里作者由友人写到自己,以战国时的冯谖为喻,充分表达自己就像最开始的冯谖一样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下片“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几句中,“汉坛”引用了汉高祖刘邦曾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这里是说朋友官职地位之重,言外之意,朋友处此重位,定能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一展抱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立功。而“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这两句承上,前句用东汉马援之典,后句化用枚乘《七发》中“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语句,是说贪恋女色,必当自残生命。词人认为男儿应当立誓以马革裹尸死在沙场而还,至于那些沉溺酒色自戕生命之行再也休提,以此激励友人要以杀敌报国为务,勿沉溺于男女私情而堕了青云之志。总体来说,作为一首送别之作,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也在其中寄寓了希望报国杀敌、恢复中原之志。(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文末写出了作者与客人谈话结束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心境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谏太宗十思疏》用对比手法,揭示以不同态度对待别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丝竹音乐”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乐种,古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丝竹”这一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不知东方之既白③.竭诚则胡越为一体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⑤.无丝竹之乱耳⑥.无案牍之劳形(示例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藉”“竭”“傲”“牍”“浔”“僻”。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已成为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北京门联像国外建筑上彰显荣耀的族徽一样醒目却又①。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一副门联挂在大都的城门上。后来,北京院落大门也贴上了门联,这些门联是忽必烈门联的变种,与忽必烈门联的形态与意义是相似的,也可以说是②的。门联内容与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哪怕是③,也得请高手来为自己增点儿门面。例如一个卖姜的贴上了“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的门联,你想想,卖姜的都讲究诗书,这多少会让现在某些商人汗颜吧?将门联写得有学问,又道出自身职业特点的,比较常见。例如“恒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泽长松如海”一看就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并将商号名嵌入,叫“恒立”;皮货商的则为“意气相投裘臻狐腋,名声远扬财聚羔羊”。作为自己的名片的门联,人一看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更是北京门联的一个功能、一种特点。例如“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是剃头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别具一格②一脉相承③附庸风雅19.将门联作为自己的名片,让人一看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也是北京门联的一个特点、一种功能。20.①双关。“顶上”既指最上乘的,突出功夫的高深,也指头顶,突出职业的特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②对比:“微末”与“顶上”形成对比,突出不起眼的小手艺也需要高深的大功夫表现出自己的敬业态度,也赢得了顾客的尊敬。【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提到门联是老北京的特色,已成为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其与国外建筑上彰显荣耀的族徽一样醒目而特别。所以语境强调的是门联区别于一般事物的独特性,故填“别具一格”。“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第二空,前文介绍了门联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忽必烈门联到北京院落门联,二者形态与意义是相似的,具有流传性和继承性,故填“一脉相承”。“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第三空,前文提到“门联内容与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水平”,后文举卖生姜的贴门联的例子,说明其贴门联是为自己增点儿门面,彰显其文化修养。故填“附庸风雅”。“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中途易辙。首先是“作为自己的名片的门联”没说完就另起话题。并且与“人一看就知道……”缺少关联,后面的“更是”无从说起,因为原文没有比较。表意不明。“作为自己的名片的门联”有歧义,“自己”指代不明;搭配不当。“一个功能、一种特点”定中不搭配,应改为“一个特点、一种功能”。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顶上”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剃头的门联,“顶上”表面指头顶,突出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