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件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1页
高一历史课件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2页
高一历史课件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3页
高一历史课件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4页
高一历史课件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阅读导语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冯太后、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历史大背景: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

三国两晋南北朝六朝时期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实质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历史背景: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2、北魏统一了北方(政治前提)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3、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政治黑暗,租役沉重民族歧视,压迫汉族地主官僚不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北魏孝文帝

北魏冯太后永固陵石券门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4、改革的可能性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仰慕。(二)改革的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二、改革的内容领域

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生活均田制(土地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整顿吏治俸禄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⒈均田制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⑸作用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⒉整顿吏治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⑶影响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巩固政权北魏贵族墓志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⒊迁都洛阳请阅读课文,思考: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迁都原因: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柔兰迁都原因平城洛阳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农业发达;政治保守势力强大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军事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利于控制中原历史北魏定都近100年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如何迁都:“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探究: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迁都影响:南朝将领刘庆之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4.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为目的2.内容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向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帝废太子

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⒈经济洛阳的繁盛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最终完成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高考题目: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典型例题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典型例题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典型例题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使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⑴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⑵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⑶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⑷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