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56课时)课件_第1页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56课时)课件_第2页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56课时)课件_第3页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56课时)课件_第4页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56课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莎士比亚:

(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诗人、剧作家,人类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马克思

一、引言莎士比亚的地位与影响同时代剧作家本·琼生评论莎士比亚:“他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英国评论大师萨缪尔·约翰逊(1709-1784)说:“莎士比亚凌驾于所有作家之上,至少是超过所有现代作家,他是自然的诗人,为他的读者举起了一面生活和世态的忠实的镜子。”与荷马、但丁、歌德并称“世界四大诗人”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影响不单在文学领域,莎士比亚也影响到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等诸领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雅典的泰门》关于金子“只要这么一点儿,就变黑为白,变丑为美”等话来说明货币的本质。据《莎士比亚与电影》统计,仅在默片时代,根据莎剧改编的电影就多达400部,到今天,根据莎剧改变的电影更是成百上千。而绝大多数后世电影都喜欢沿用莎剧首创的恋爱方式。请猜猜这种恋爱方式是什么?二、莎学之谜:莎士比亚的生平由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没受过大学教育,加之他的生平资料很少,后世一些研究者对莎士比亚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表示怀疑,挖空心思地从贵族社会中去寻找候选人,有人认为真正作者是培根。英国爱汶河莎士比亚故居莎剧博大精深,涉猎法律、历史和数学等众多领域,而莎士比亚出身寒微,并未接受高等教育,难以想像他能以优美文笔写出极富文化内涵的作品。莎剧应该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难以想像有人能兼通那么多门学问,有那么丰富的阅历,以一人之力写就戏剧集(37部)。莎士比亚是一名高产作家,但目前还未找到他生前收到稿费的任何记录;莎士比亚的人生是一部传奇,但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任何官方记载中。莎士比亚出身并不显赫,但莎剧却处处体现作者对宫廷斗争了如指掌;莎士比亚从未踏出国门,但莎剧却把异国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罗列了所有已知事实证明历史书介绍的莎士比亚根本不懂戏剧。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童年就喜爱戏剧。斯特拉特福镇莎士比亚故居大有深意的莎翁纪念碑像竖立在斯特拉福斯镇的莎士比亚纪念碑像(1888),柱子顶部是莎士比亚坐像,柱子四周有四个像:福斯塔夫代表喜剧,麦克白夫人代表悲剧,亨利五世代表历史,哈姆莱特代表哲学。莎士比亚墓碑莎士比亚故居莎翁时期的英国戏剧舞台双层舞台:层次感;易表现约会场景(莎翁充分利用这点来设计罗米欧与朱丽叶窗前阳台相会《罗米欧与朱丽叶》)伸展入观众中的T形台:便于与观众沟通和进行内心独白(莎翁充分利用这点设计内心独白)舞台地板上暗门:表现鬼魂等出没(如《哈姆莱特》)天鹅剧院,1596年一荷兰人根据友人之速写绘制四、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分为三个时期1、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1600),创作历史剧9部,喜剧10部,悲剧3部。早期风格愉快乐观,充满浪漫色彩;2、悲剧时期(1601—1607),创作悲剧7部,喜剧3部,风格趋于悲愤沉郁;3、传奇剧时期(1608—1612),创作传奇剧4部,历史剧1部,风格趋于平缓、宽容。1.莎士比亚的喜剧:莎士比亚的喜剧共10部,包括《错误的喜剧》、《驯悍记》、《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其中,《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仲夏夜之梦》

男青年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女青年赫米娅;赫米娅好友海伦娜。赫米娅、拉山德私奔。海伦娜、米特律斯、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森林的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精灵。小精灵的魔汁。福斯塔夫人物形象《亨利四世》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色的喜剧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典型。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剧形象。

福斯塔夫是一个反面喜剧人物,五毒俱全。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流氓、雇佣兵和冒险家形象。他道德败坏,好色淫荡,贪食酗酒,胆小怯懦,招摇撞骗,偷盗抢劫,厚颜无耻,吹牛撒谎等,各种恶习,应有尽有。他的优点是具有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机智幽默。

福斯塔夫出入宫廷,混迹市井酒肆,是联结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他的活动为读者提供了贵族和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马克思称赞莎剧具有“福斯塔夫式背景”。历史剧特色:

(1)具有史诗的宏大规模;

《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2)鲜明地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3)出色地描绘了“福斯塔夫式背景”和“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3.莎士比亚悲剧

莎士比亚悲剧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Lear)

《麦克白》(Macbeth)《奥赛罗》(1604)奥赛罗讲述他的历险女主角苔丝狄蒙娜小人:伊阿古《李尔王》(1605):

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三女儿考狄利娅李尔王与三个女儿《麦克白》(1606)苏格兰贵族麦克白三个女巫的预言他本人和班柯的后人为王麦克白夫人国王邓肯班柯鬼魂邓肯之子马尔康悲剧观念的变化:

古希腊悲剧是人与公理、命运和外在自然的矛盾构成中心冲突;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想象与现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斗争成为中心冲突。“性格悲剧”特色——性格悲剧哈姆雷特——

忧郁与延宕奥赛罗——

轻信与嫉妒李尔王——

刚愎与愚蠢麦克白——野心与贪婪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莎剧翻译家卞之琳总结说:“就莎士比亚悲剧而论,客观上恐怕难于否定这四个‘最’字称号:《哈姆莱特》----地位最重要;《奥赛罗》----结构最谨严;《李尔王》----气魄最宏伟;《麦克白》----动作最迅疾”。

2、塑造了丰富的艺术典型

莎氏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莎氏揭示了广泛繁复的社会关系,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概括了特定阶层以及人类的某些共同特征,因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群像。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1859/4/19)提出“更加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个“莎士比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塑造具有个性的艺术典型。3、个性化语言与独白的精彩运用

莎剧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化语言。每个人物说的话都与他的性格一致,本性一致。

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1974年英国马文·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家的力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多。英国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被认为学问最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氏近3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4、福斯塔夫式背景、丰富的情节线索、激烈的戏剧冲突之糅合莎氏在一出戏剧结构里安排几条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悲剧中插入了喜剧的因素,喜剧中包含有悲剧因素,打破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壁垒分明的界限。这些平行的线索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帝王将相、王孙贵族和下层人民同台出现,突破了贵族与平民不可同台演出的限制。莎氏的情节常常是几条平行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由此显出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比如《威尼斯商人》有三条情节线索,《哈姆莱特》也有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均有父亲被杀的仇恨。《仲夏夜之梦》的情节线索多达四条。“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特性,已成为戏剧创作的原则。戏剧冲突是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所以,究其实质,戏剧冲突是性格冲突。莎剧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二是人物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外冲突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莎士比亚与中国清咸丰6年(1856),上海墨海书院刻印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译的《大英国志》,里面提到“舌克斯毕”,即莎士比亚。光绪8年(1882)北通州公理会又刻印了美国牧师谢卫楼所著的《万国通鉴》,其中也提到“英国骚客沙斯皮耳者,善作戏文”。我国晚清思想界的严复和梁启超最早在译著中提到莎士比亚。严复译为“狭斯丕尔”。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1902)中译为“莎士比亚”,这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亚译名的来历。我国最先翻译出版的是英国19世纪散文作家兰姆姐弟用散文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出版于1903年。朱生豪(1912-1944)与莎士比亚浙江嘉兴人,曾在上海世界书局和中美日报工作。从22岁起开始业余翻译莎剧,抗日战争初期,译稿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1942年回家乡嘉兴定居,全力翻译莎剧。32岁因结核病不治去世。共翻译莎剧31部,对莎剧的翻译做出了杰出贡献。六、《哈姆雷特》分析(一)悲剧的历史来源(二)悲剧内容介绍(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四)艺术特色(一)悲剧的历史来源取材与借鉴莎克索·格拉马提卡斯编的《丹麦史》基德的《哈姆雷特始本》(已失传)基德的《西班牙悲剧》改编与创造:复仇剧——时代剧(二)悲剧的情节梗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上演于1601年。取材于1200年丹麦史,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杀兄娶嫂,父王的鬼魂要求王子报仇,哈姆雷特面对复仇和重整江山的重任,在如何采取合适的复仇手段上犹豫不决,内心充满矛盾斗争,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情人雷欧提斯:奥菲利亚哥哥《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长久以来,由于它悲剧意义的深刻性、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悲剧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据统计,从1877年以来,在欧洲每12天就有一部(篇)关于《哈姆莱特》的论作问世,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本来是一个流行的复仇故事,莎士比亚把它改造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悲剧。戏一开场,主人公哈姆莱特就陷入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中,他最崇拜的父亲被暗害,母亲被霸占,王位被篡夺,爱人被离间变疯。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曾经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当一切打击、一切不幸先后落在他的头上时,坚贞的爱情、忠贞的友谊、坚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都开始动摇。当得知父亲被害的真相,他开始领悟到,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不幸,于是他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为了弄清真相,也为了避免遭到毒手,他开始装疯卖傻。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同学和情人竟然成了奸王的帮凶,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完全破灭了,他万念俱灰,甚至开始考虑“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复仇任务,先是安排了“戏中戏”,以便进一步证实奸王的罪行。一俟罪行证实,他便立刻展开行动,只是由于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过了在奸王祈祷时把他杀死的机会,接着又误杀了波洛涅斯,给自己带来了被放逐的命运。最后,他逃了回来,在一场决斗中杀死了奸王,但自己也因中了毒计而牺牲,个人、家庭、爱情、事业全都遭到了毁灭。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灵魂极其深刻,几乎人类所有的崇高都在他的身上放射过光芒,但人类的某些弱点他也一样拥有。他是一个忧郁的王子,沉默寡言、愁容满面,由此性格出发,他有时候悲观厌世,有时候又思虑过重,耽于幻想,有时候又精力充沛,勇敢坚强。在他的身上有着很多矛盾的因素,以至于他的一些行为至今众说纷纭。《哈姆雷特》精心结构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其中尤其重点写了哈姆雷特一家和奥菲莉娅一家的种种纠葛。剧本还写了三组感情关系:老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奸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的恋爱关系。这三组关系都以悲剧收场。

剧本还写到四组误杀: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来的信使,哈姆雷特误杀波洛纽斯和后来的雷欧提斯,克劳狄斯误杀王后。重重误杀表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的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这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基本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并行交差的复杂情节加上广阔的社会场景——从宫廷到民间,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上,从人的世界到鬼魂世界,从外表世界到内心世界,从现实世界到戏剧世界(戏中戏),使得《哈姆雷特》波澜壮阔,万象环生,极为丰富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宏伟壮丽的人生画面。但是《哈姆雷特》本质上不是一部命运悲剧,而是一部性格悲剧。它描写最深刻动人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在哈姆雷特的忧郁情绪上,和在复仇问题上的延宕蹉跎,贻误时机(犹豫)。(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作为王子的哈姆雷特从王子到作为政治家的哈姆雷特从王子到作为思想家的哈姆雷特从王子到作为战士的哈姆雷特总结作为王子的哈姆雷特高贵的出身纯真的感情良好的教育从王子到作为政治家的哈姆雷特富有责任感的政治家但又是不成熟的从王子到作为思想家的哈姆雷特社会的先知先觉者自我怀疑的宿命论者(生存还是死亡)从王子到作为战士的哈姆雷特坚强果敢的行动者难于重振乾坤的失败者

马克思:没有忧郁,就没有我们的丹麦王子。卞之琳:哈姆雷特是“通过忧郁的轻纱而显出的一个能动的丰富多彩的辉煌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哈姆莱特拖延复仇的阐释:1、歌德说——行动力量被充分发达的智力所麻痹

2、泰纳说——激情杀害了理智

3、别林斯基说——巨人的雄心与婴儿的意志

4、弗洛伊德说——杀父娶母的潜意识使哈姆莱特把自己和叔父视为同道

5、性格悲剧说——性格上的忧郁与犹豫哈姆莱特雕塑总结从戏剧形象上看,哈姆雷特的忧郁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所发生的心理冲突。从戏剧中心情节上看,哈姆雷特把为父复仇和改造社会联系起来,是人文主义的观念。从戏剧结局上看,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文艺复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哈姆雷特的版本介绍

1948版电影

导演: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Olivier)

内容类型:剧情片故事片所属国别:英国原文语种:英文配音语种:中文原著作者: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主演:劳伦斯·奥利维尔

(LaurenceOlivier)摄影:DesmondDickinson

作曲:威廉华尔顿(WilliamWalton)

出品:J.ArthurRankFilmsPilgrimPicturesRankFilmOrganizationTwoCitiesFilmsLtd.[uk]

摄制日期:1948年更多中文片名:王子复仇记更多外文片名:

Amlet(Greece,reissuetitle);

Amleto(Italy)Amletos(Greece)片长:155min色彩:黑白

1990版电影

导演:佛朗哥·泽菲雷里主演:梅尔·吉布森

/AlanBates/格伦·克洛斯

类型:爱情

/美国首映:1990年12月19日美国又名:王子复仇记

1996版电影

导演:肯尼思·布莱纳格

kennethbranagh

片长:130min国家/地区:美国/英国/法国

编剧Writer:williamshakespeare

演员Actor:肯尼思

·布拉纳凯特·温斯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