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单元目标】(1分钟)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以小见大,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切的决心。《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知识链接】(5分钟)《黄河颂》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2、写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最后一课》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2、文体简介: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土地的誓言》1、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2、端木蕻良笔名的由来:《闽南日报》2023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木兰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作“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为《》与《孔雀东南飞》。【精讲点拨】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18分钟)《黄河颂》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参考答案: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回归文本,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思考。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参考答案: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三、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人。四、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我们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五、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六、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最后一课》一、“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学生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学生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踱来踱去,对迟到的学生态度温和,穿着正式“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烘托出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非同寻常的大事发生。二、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的变化?参考答案: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老师责备、提问,想逃学。到了学校,发现课堂与平时大不一样,感到十分诧异。待到上课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敬。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中被进一步激发并得到升华,促使小弗郎士发生了变化。三、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庄重服饰别样情!韩麦尔先生穿戴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2.(韩麦尔先生说:)“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天假吗?……”(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也有缺点,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承。)3.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细腻传神的神态描写,让人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悲伤、眷恋、惆怅…)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感情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他就像是一尊雕像,屹立在世界文学的画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四、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的钥匙。(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表明了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句子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将对母语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3.厔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弗郎士由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4.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这段文字描绘了郝叟老头儿认真读书的情景以及孩子们的感受。“又想笑,又难过”符合儿童的心理:郝叟老头儿“古怪的声音”让孩子们觉得好笑,而他拼读字母时的真诚又令孩子们感动、难过。)五、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写完后与课文对比一下,想一想,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口吻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本文以小男孩口吻叙述故事的好处:作者选择一个调皮贪玩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眷恋深情。同时,孩子的视角无疑更加纯真感人,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六、《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认识小说的主人公,应该以人物在表现主题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为主要依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这一点在进行了人物分析以后,很好理解。也可以说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在情节发展中,这两个人物的作用也是同等重要的。《最后一课》的情节就是小弗郎土上学、听课,韩麦尔先生讲课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情节,“最后一课”都会是不完整的,甚至无法成立。把小弗郎士从单纯到深沉、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仅仅理解为是起衬托作用的情节,是为表现韩麦尔先生的教育作用服务的情节;或者把小弗郎士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是小说所采取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的叙述方式都是不恰当的。同样,把韩麦尔先生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是小弗郎土转变的条件,也是不合适的。综上所述,认为《最后一课》有两个主人公或两个“典型人物”也许更合理些。需要说明一点,文学作品并不是只有或只允许有一个主人公,它可能有一个主人公,也可能有两个,甚至几个主人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判断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其次,小弗郎上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上,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震撼心灵的作用。八、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的小事把一个重大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民族的屈辱历史就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九、本文序幕部分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在序幕部分写了两处场景。一处是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一处是镇公所旁的布告牌前。这两处场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起到了牵掣全篇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作品的典型环境。小说仅用了三句话,就真实地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殖民地生活的典型画图。《土地的誓言》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哲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二、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义;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三、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四、“我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故乡有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牵魂绕。这样写,可以使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表现的是单方面的情感,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深刻地揭示出故乡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五、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士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木兰诗》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木兰诗》的作者为了实现其创作目的,在文本的详略上做了精心安排。主要表现一为详处极详,如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恢复女儿装束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细致入微。二为简处极简,如木兰从军征战多年,但诗中对木兰军旅生涯的描写,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一般说来,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虽以战争为背景刻画人物,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基于这样的分析,木兰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贴上了标签的、抽象的“女英雄”形象。她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关爱双亲、多愁善感、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普通少女,但当她不得不承担起了“阿爷”应承担的责任时,她又义无反顾地奔赴疆场,立下赫赫功。因此,木兰这一形象既有英雄气,更有女儿情。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引导我们认识课文的民歌特色,并通过朗读加以体悟。)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参考答案: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物的传奇色彩,二是人格的丰富性。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 鸡兔同笼|北师大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面积的初步认识 丨苏教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西师大版
- 2025年学习雷锋精神62周年主题活动方案 合计3份
- 2024年槽钢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美版
- 专题21 信息的传递-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与解题方法
- 2025年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2025年度代养大型猪群养殖基地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专业瓷砖铺贴班组劳务合同
- 数 学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混合运算100题
- 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处理
- 健康教育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 2024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
-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二级技师技能理论考试题含答案
- 《财政学》财政及经管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知识讲解(一)-质量管理-组织的质量-实现持续成功指南-答案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 物业管理退场通知书(模板)
- 江苏省苏州市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
- DL∕T 5210.6-201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6部分:调整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