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慨叹、玄虚、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3、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教法学法】
默读法、合作探究法、追问法
【教学准备】
收集文章背景资料、PPT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今中国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也为之自豪。而在上一世纪,鲁迅却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鲁迅这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现在,请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用自己的话阐述鲁迅的观点。
鲁迅认为部分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当然,“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三、学习驳论文特点
1.速读文章,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往的议论文(在结构、语言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有没有发现?
1.在结构上,
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驳论文。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和形式: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2.请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3.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强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紧密关系)
【教学提示】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二、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四、品味文章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再次浏览本文,这篇驳论文的文字给你怎样的感受?从哪些字词、句子感受到?
极具讽刺意味。如下面几句:
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
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小结: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其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五、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鲁迅先生是缘何写下这篇文章的呢?
(提示:关注课文预习导读部分。)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问题: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预设: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
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问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六、补充论据
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224-2025智慧城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技术要求
- 汽车租赁合同终止格式合同
- 公路货物运输合同风险防范与应对
- 战略合作融资合同样本
- 度畜牧产品购销合同协议
- 12《祝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下册)
- 养老院护理服务合同样本
- 商业拓展合作合同转让合同
- 办公用品年度采购合同范本
- 婚前合同关于子女抚养费的责任划分
- JGJ/T235-2011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 信息科技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PP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课件
- 五年级下册英语作文训练-外研版(三起)
- 第七节碎石路基施工方案
- 三年级数学兴趣班纲要及教案
- 记者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 2024年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广东省深圳市2023年中考英语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 《看看我们的地球》
- 吉林省地方教材家乡小学一年级下册家乡教案
-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