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1.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A.职责不清效率低下 B.分权制衡服务皇权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北宋太宗时期,在枢密院历任长贰之职(正副职位)的19人之中,与太宗藩邸具有渊源关系的一共6人,居三分之一;不过,若从曾经独自担任枢密院首长的官员来看,却共有5人之多。由此可知,宋太宗时期枢密院长官的任用(
)A.具有浓厚的家国一体色彩 B.体现了用人途径的多元化C.意在限制相权以加强皇权 D.延续了宋朝重文轻武传统3.李沆(北宋名相)字太初,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一夕,(宋真宗)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刘娥:出身寒微)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上述史事体现了北宋A.统治阶级仍未打破门第观念 B.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良好C.高级官僚深受理学观念侵染 D.皇权受到了“制度性”约束4.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5.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诏令规定:“诸州长吏解送举人,取版籍分明,为乡里所推,仍十人为保,保内有行止逾违者连坐,不得赴举。”景德四年(1007年)诏令规定:“士不还乡里而窃户他州以应选者,严其法”,一旦发现问题,州县官“皆坐罪”。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
)A.完善考试程序 B.规范科举制度 C.维护封建统治 D.防止考官舞弊6.读下图(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C.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洛阳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7.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8.公元1051年,宋仁宗下诏:“诸路提点刑狱司廨舍与转运使副同在一州者,并徙他州”。如当京东路转运司与提点刑狱司治所都在青州时,提点刑狱司的治所则需迁往密州。据此推断,这一诏令旨在(
)A.践行宋代重文轻武基本国策 B.预防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C.节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9.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10.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宋仁宗的这番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斗争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11.下列漫画反映辽、宋、西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政权并存 B.大一统国家建立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繁荣与开放12.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西夏建国(公元1038年)后,夏景宗李元昊亲自主持修筑了兴庆府黄河灌区(从今宁夏吴忠市至石嘴山市惠农区),从而使贺兰山东部兴庆府、灵州一带沙漠变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夏的这一措施(
)A.增强了宋夏之间的水利技术交流 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C.适应了经济重心变化的总体趋势 D.得益于庆历和议的达成13.北宋设置了许多路级机构,主要有转运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提点刑狱司等。四司中的转运司又称“清司",主管一路的财政:安抚司又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政,除安抚司外,其余统称“监司"。此外,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彼此监督,互不统摄。这说明宋初体制的特点是(
)A.事权分化,集权加强 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14.如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权力运作模式旨在(
)A.分割宰相权力 B.加强君主专制 C.消除地方割据 D.吸取唐亡教训15.史载,陆九渊与皇帝论对时,在其第一篇札子中,陆九渊明确地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军民同心同德)之实,可谓寒心!”陆九渊发表此言论的背景是(
)A.金人南下导致南宋偏安 B.策问成为科举主要形式C.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 D.心学理论得到政府提倡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青苗法也叫常平敛散法或者常平新法。宋神宗即位以后,不断征求救荒之策’于是王安石以他在鄞县的经验,向宋神宗建议推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其法先是变卖库存的常平仓粮,以所得现金贷给农民,一年后归还,收息两分。一般每年借贷两次,借贷金额按户等有差别,户等越高可得贷款越多,贫户借贷则须富户担保。青苗法的好处就在于把常平仓的实物变成货币,然后贷给人民,收回时收取利息,使常平仓不仅能够救灾,还减少了实物管理的麻烦,并能增加收益,这一变革可以克服常平仓仓储不足以及管理困难的弊病。青苗法推行若干年之后,其中的弊病就显露出来。元丰六年(1083年)初,朝廷又规定各地对当年的青苗钱实行定额敛散,以确保上缴一定的利息收入,并避免无限制发放青苗钱。——摘编自王一胜《王安石与青苗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青苗法推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青苗法的推行。17.合作探究二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
材料一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材料二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参考答案:1.B2.B3.D4.D5.C6.B7.B8.C9.B10.D11.A12.B13.A14.B15.A16.(1)原因:“三冗两积”的困境;原有常平法的弊端;商品经济的发展;鄞县的成功经验;儒家经邦济世的观念;宋神宗的支持。(2)评价:积极方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有利于常平仓的改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