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成都高新顺江学校夏玉燕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小品散文,字约义丰。全文只有85个字,景物描写如诗如画,情感变化跌宕起伏,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豁达超然的淡远境界,是学术界公认的神品。面对这样一篇精品,如果字字理解、句句翻译,势必会破坏文章本身的韵律美、结构美,甚至连语言美都无法更好地揣摩到。因此,摒弃一字一译的老套路,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教学十分必要。
而且,八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积累并掌握了部分重点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纵观本文,字词理解难度系数较低,教师只需强调极个别字词和句子翻译,没必要在释义上过分深究,相反可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理解文本上。这是学情和考情决定的。
基于此,我把“作者的复杂情感”作为本文的突破口,融合写作背景、字义理解、课外拓展,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充分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的理解。
(3)理解“闲人”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情感与态度: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美文导入,设疑入题
1、生读,师设疑。
(1)出示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美句,请生读: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2)师设疑:多么高的赞誉!可是仅仅85字的文章何以会成为公认的神品?它的魅力究竟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去一探究竟,领略它独有的风采吧!
2、导入课题及作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二、有味朗读,多角度认识文本
1、请一生读文,强调重点字音(荇xìng)。
2、生自由读文。
3、读出文言的味道。
(1)标注出朗读时需要拉长且渗透了情感的字(念盖但)
(2)师范读
(3)请一生试读,师予以恰当的评价。
(4)全班读
4、理解文意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请生用自己的话讲解文章的意思。生生评价,师趁机强调个别字词。
如:盖—原来是交横—交错纵横但—只
5、多角度认识文本。
(1)师出示示例。
示例:这是一篇小品文。
(2)生读文,多角度认识文本。
句式: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的文章。或,这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从文章结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角度着手。
如: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篇文章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起来。
这是一篇情感十分复杂的文章。
……
小结:一篇短短的文章,却让我们见识了表达方式的多样、修辞手法的
多种、语言的精致、情感的波澜,这大概就是其“神”的所在。
三、深入品析,全方位挖掘情感
(一)写作背景触摸情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
(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
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2、补充资料:
(1)“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
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
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充团练副
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2)黄州时的苏轼:
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二)细品文本解读情感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体会作者当时是什么情感?
(苏轼生活在北宋最承平时期,经济繁荣,歌舞升平。再加上苏轼工作上
迎来送往,常高朋满座,“欢饮达旦”不在少数。如今被贬,繁华不再。一
点月光入户,便欣然起行,正说明作者并不真想睡,而是无奈的,高兴愉悦
的背后掩藏着无法排遣的抑郁。)
2、“念无与为乐者”“念”“无”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1)理解“念”“无”
“念”:想到。
“无”:没有(?)——没有取乐的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失落、孤寂!
(2)补充:“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3)生读“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失落、孤独寂寞。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1)理解“遂”、“亦”、“步于”渗透的情感
“遂”,于是,就——表现了作者的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亦”,也——说明两人乃同道中人,突出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
——读出得到真知己的愉悦。
“步于”,漫步在——表现了夜游的兴致,和友人散步中庭的悠闲惬意
——读出闲适。
(2)补充张怀民其人其事: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
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
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
(3)请一生读。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了什么情感?
(1)本句描写的月色有何特点?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
小结:本句无一字写“月”,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与庭院积水的错觉。用错觉写真景,虚实结合,生动地再现了月夜的静谧,景色的幽美,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盖”给人一种沉浸月色美景之中然后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可想而知,作者一定深深地沉浸在这无边的月色中,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2)如此美丽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
(欣悦、陶醉、心如明镜、忘却烦恼、超然物外……)
(3)创设情境读出不同的感受。如:
如水的月色,静谧轻柔,作者欣喜地吟道“庭下——”(生读句子)
虽然身陷他乡,但有空明月色作伴,知己相陪,作者不由得忘却了烦恼,诵道“庭下——”(生再读句子)
前尘往事皆成空,良辰美景待我赏,作者顿觉心无旁念,淡然地咏道“庭下——”(生三读句子)
小结:好一个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了什么情感?
①如何理解“闲人”?
(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清闲,细细品之,清闲中又有些许宦途失意的苦闷,无限人生的感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可谓是闲情逸致中蕴含自我排遣的旷达和笑对人生的旷达。)
②读出其中的一种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闲情逸致的愉悦、自我排遣的旷达、笑对人生的乐观。
(三)请一生背诵课文,再现情感
小结:这就是苏轼,他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纵然身处逆境,仍然坚持着对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这种积极人生态度大概就是《记承天寺夜游》被奉为“神品”的一大原因吧!
四、回味内化,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
《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欣然相与步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何夜无月少闲人!
2、讲解苏轼的贬谪人生及其所作的诗句。
补充资料: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容淡定)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当益壮的豪放)。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乐不思蜀的淡然)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大彻大悟的安适豁达)。
3、丰富苏轼的形象
苏轼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出示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片段。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