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畴研究方法发展趋势要点提示:1.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基本范畴、内容体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3.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4.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未来走向。第一章绪论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1.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1.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未来走向目录
1.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1.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1.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1.1.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范畴1.1.5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1.6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四个因素影响,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这四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1.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所营造的心理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所涉及的心理现象4.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总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指向,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1.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学科性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交叉性2.双重性3.整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1.1.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也有心理学的学科特点。1.思想性2.实践性3.边缘性
4.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边缘性、综合性都很强的新兴学科。
1.1.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物质、运动、意识、质和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自由和必然性等,都是范畴的例子。在哲学中,范畴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物进行最广义的分类,如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范畴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科学成果,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范畴
1.1.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涉及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等要素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第三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心理分析。第四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分析。第五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心理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创设的意义、原则及方法,以充分运用情境因素,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第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第七部分:分析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出的时代课题。
1.1.5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吸取了邻近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与许多学科具有密切的关系。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5.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政治心理学的关系6.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1.1.6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1.2.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1.有助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规律,即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指导。2.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我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臻完善,有效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解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挑战,进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人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发展规律,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1.2.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源于实践的需要,其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符合人的心理特点才会富有成效。思想政治心理学只有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预测和控制教育对象的社会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迫切任务,必将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把心理学引入一个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充实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促进心理学的发展。1.2.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3.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3.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原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思想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2.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3.客观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4.联系性原则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坚持联系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上揭示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
1.3.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广泛吸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以下几个研究方法:1.观察法
观察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观察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具体方法:第一,根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第二,根据观察过程有无明确规定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2.实验法
所谓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对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多采用后者。3.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以预先制造的测验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标准化的测量程序,对个人或团体的某种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品质做出测量和鉴别的方法。心理测量按其目的不同可分为智力测量、人格测量、才能测量、成就测量等。在使用心理测量法时,必须严格坚持科学性。1.3.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是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问卷,直接访问被试人员或有关人员,将访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总结归纳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两种。问卷调查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将要研究的问题设计成统一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态度的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法是指通过与调查对象交谈,收集其心理数据的研究方法。访谈分为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5.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1.3.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社会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在运用个案研究法时,要注意精选案例,使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要引导教育对象进行案例延伸,即将研究的个案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对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导,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7.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基本了解、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一般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问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在信息社会,互联网快速发展,使人们运用网络查阅文献变得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因而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研究方法。1.3.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4.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1.4.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走向1.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未来走向
近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分支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学科体系日趋完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在学科建设中已形成共识。2.学科基础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个学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了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1.4.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3.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呈现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德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虽然学科界限尚难界定,但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契机。4.应用功效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以往研究偏重理论方面的构建,对于操作性、指导性的研究重视不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功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网络环境下个体政治心理发展、网络群体心理与行为、网络心理健康等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以胡凯所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2016)为代表,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功效。
1.4.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5.教材建设成果颇丰郭崇岳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3)、陈大柔等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5)、杨芷英等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1999)、姜相志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0)、张云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1)、胡凯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5)、胡凯所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2009)、张绪元等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9)、杨玉宇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新论》(2017)、王仕民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2015)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杨芷英主编)出版。1.4.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出如下趋势。1.指导思想上强调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理念。2.理论构建上倡导融合贯通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构建应强调融合贯通,即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拼接现象,避免生搬硬套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要将二者有机整合成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3.研究内容上加强应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源于实践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需要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之上。为此,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1.4.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走向
4.研究方法上重视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指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应该重视心理测量和问卷调查。无论是进行心理测量,还是进行问卷调查,目的都是让数字说话,用数据、表格、图形、模型等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的关系。
5.研究手段上注重交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其发展既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又是日益突破和超越学科自身边界的束缚,不断吸收和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促进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因而,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开展交叉研究,不断吸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之一。交叉研究包括学科交叉、方法交叉、手段交叉、技术交叉等。1.4.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走向1.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内容体系是什么?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原则与方法?4.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思考题关键词:心理思想意识心理基础心理发展要点提示:1.揭示思想与心理和意识的内在联系,这是思想政教育心理学形成的逻辑前提。2.阐述心理发展的过程,论证心理发展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3.分析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2.1思想与心理的内在关系2.2心理发展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2.3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目录2.1.1心理的概念及构成2.1.2思想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2.1思想与心理的内在关系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极为复杂,但总的来讲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如图所示。人的心理构成2.1.1心理的概念及构成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人的心理过程为人的共性,每个人均经过这个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同一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情感过程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主观体验,在采取一定的态度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心境等心理现象。
2.1.1心理的概念及构成意志过程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以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的心理现象。行为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外化(外部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喜形于色、眉开眼笑、愁眉不展、手舞足蹈、怒发冲冠等,都是人心理活动的外化。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为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础。2.1.1心理的概念及构成
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不同在于人的心理可以上升为意识,再在意识的基础之上,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想。而动物和婴儿有心理,但却谈不上意识和思想。因此,思想与意识、心理密不可分。
1.意识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意识是在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物质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人的高级心理。意识是人借助于词汇而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是人的主观世界。意识具有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特点。概括性是对事物发展特征和规律的总结,是建立在高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目的性是指事物没有出现前,就对事物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所预见,并按预见行动。目的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并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调节自己的行动,坚持预定的方向,克服各种困难,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2.1.2思想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社会制约性是指人们心理反映的内容和形式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要随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关系、不同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心理和意识的关系表现为心理是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意识是个体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意识和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两种不同形式。无意识是指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一般来说无意识和意识同时存在,无意识属低层次心理现象,意识属高层次心理现象。二者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转化。心理和意识的区别在于:其一,主体不同。动物和婴儿有心理而没有意识,意识是个体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是心理的高级形式。其二,涉及的范围不同。心理活动包括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两大部分,意识是被感觉到的高级的心理活动。2.1.2思想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2.思想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动力。思想一般也称“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思想有正确、错误之分。一切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的形成源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吸收和转化。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客观事物是人们思想的源泉和内容。心理与思想的联系表现为心理和思想都是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心理的制约;同时,人的思想观念又会对其心理活动起到支配作用。2.1.2思想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心理和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主体不同。思想是人所特有的,动物无思想而有心理。二是表现形式不同。心理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而思想的形式是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三是作用不同。心理对于行为的支配是具体的、即时性的,而思想对行为的支配是持久的、整体性的。3.意识与思想的关系意识与思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表现为意识与思想都是人的心理的高级表现形式,都属于人的精神范畴。但二者也有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形式不同。意识既表现为过程,也表现为结果。
其二,涉及的范围不同。意识既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也包括高级的意识观念。而思想不包括低层次的意识,思想是高层次的意识。2.1.2思想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
心理、意识、思想的关系2.1.2思想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从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关系来看,它们的层次是依次上升的。其中,心理是基础,在心理的基础之上发展为意识,再在意识的基础之上,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想。而我们所说的思想意识,是意识和思想的统称,因为人的思想和意识往往是一致的,不能截然分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正是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形成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意识。2.1.2思想的内涵及与心理的关系2.2.1心理发展的特征2.2.2心理发展的过程2.2.3心理发展的实质2.2.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2心理发展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心理发展更多是从狭义角度而言的。个体心理发展表现出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2.1心理发展的特征2.定向性与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如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3.不平衡性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它们达到成熟的时期也各不相同。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4.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尽相同,遗传素质也有差异,所从事的活动也不一样,心理发展的速度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同一年龄阶段上的不同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的差异性。2.2.1心理发展的特征
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它是通过量变而达到质变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新质否定旧质的过程;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过程。1.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的心理是在其生活、活动、实践中,即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客观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能机械地、直接地决定心理的发展,它们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通过主体的内部条件而起作用的。2.心理发展的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包含着两种相反的心理变化过程,即前进上升的变化和衰退下降的变化.个体心理的发展依据一个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可以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2.2.2心理发展的过程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2.2.2心理发展的过程对于心理发展的实质的理解在心理学界存在着分歧。分歧的焦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四种: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该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2.2.3心理发展的实质3.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该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理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4.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该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实现的,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这种观点既反对心理发展的内发论,又反对外铄论。2.2.3心理发展的实质
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由外因机械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地决定的,因此,不能片面强调社会和教育的作用而否定心理的内部动力,同时也不能只强调内部动力而否定社会的教育作用。1.生理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生理因素包括个体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生理发展。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遗传素质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遗传素质是形成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潜在因素。2.感知能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心理基础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随着感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2.2.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思维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言语形式表现出来。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随着个体思维由低级的动作形象思维到高级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不断发展,个体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其心理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2.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4.语言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说,语言是人的心理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语言是人类进化所独有的最具特色和最复杂的成果。人类社会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树中,为了生活所需,对烦琐复杂的事物创建了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5.环境因素规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生理因素只能给个体心理发展以可能性,并不能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环境是生长的条件,没有人类社会环境,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食物营养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总之,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是建立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心理发展是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2.2.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3.1认知过程2.3.2情感过程2.3.3意志过程2.3.4行为过程2.3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认知过程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等认知要素组成。认知过程对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认知的内容认知过程是个体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思想基础,在个体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了解和掌握。2.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认知的过程在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认知的过程中,认知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和衔接的转化过程:一是注意过程,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调整感官等接收器,排除干扰,使大脑处于开放的态势;二是接收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各种教育信息,即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按照自身需要进行取舍,转化为个体可能接受的信息;三是整合过程,教育对象将大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与接受的新信息通过联想、比较和选择进行分析和整合,转化为理性观念。2.3.1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主观体验,对客观事物采取一定的态度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心境等心理现象。1.情感因素对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作用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因素对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具有驱动作用、强化作用和践行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情感过程的层次性根据情感色彩的程度可将情感过程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三个层次。情绪是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高级情绪反应。情操指情感和操守的结合。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加强对教育对象的情感教育,注重教育对象积极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2.3.2情感过程
在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意志过程是指教育对象在践行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战胜困难、克服阻力,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意志的特点意志是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目的性、能动性、自觉性的特点。意志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心理过程,没有目的也就没有意志,目的是意志过程的开端,是组织行为的依据。2.意志品质的构成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进行行动的品质。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意志品质的形成有决心、信心和恒心三个阶段。决心是第一阶段,是经历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标、选择行动方式的下决心的阶段;信心是第二阶段,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坚信行为正确,树立信心的阶段;恒心是第三阶段,是克服困难、坚持行动、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阶段。2.3.3意志过程
行为是心理的外化,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在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中,行为过程是个体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它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综合反映,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优劣的重要标志。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经过开始行动、行为迁移、行为受阻、行为反复、意志支撑、反复练习、养成习惯的过程。2.3.4行为过程1.人的心理、意识与思想有哪些区别及联系,并举例说明。2.哪些因素影响人心理的形成与发展?3.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因素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具有哪些影响?思考题关键词:心理机制学习接受要点提示:1.阐述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的过程。2.借鉴西方的学习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阐述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品德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3.借鉴心理学的接受理论,阐述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揭示各种心理要素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互动关系。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3.1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心理机制3.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目录3.1.1学习的心理过程3.1.2学习的心理依据3.1.3学习的心理机制3.1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是人类生活中的永恒主题,每个人从出生以后都在进行不断的学习,从咿呀学语到掌握各门深奥的科学知识,从蹒跚学步到掌握各种复杂的运动技能,从一个生物个体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学习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终。特别是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更是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和教化,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的。可以说,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3.1.1学习的心理过程1.学习的内涵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不仅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直接联系,还涉及人的情绪、动机、个性和社会化等问题。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指进行学习的内部过程或心理过程。孔子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此外,诺曼在1978年还提出了知识习得三阶段论,认为知识习得要经历增生、重建、融会贯通三个阶段。3.1.1学习的心理过程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理论、道德教育理论、动机理论等都是思想政治品德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心理依据,对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也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出现最早、成果最多、理论最丰富的一个学派,通常是西方学习理论的主体部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有如下基本观点:
第一,强调环境的刺激作用。第二,突出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第三,关注“邻近”对学习过程的影响。3.1.2学习的心理依据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截然相反。它认为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不是外界环境,个体行为是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布鲁纳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知识结构的掌握。
第二,强调学习过程。第三,注重直觉思维。第四,强调内在动机。3.1.2学习的心理依据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的。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的分类。罗杰斯把学习分成两类,它们分别处于意义连续体的两端。一类学习是无意义学习,指那些枯燥乏味、缺乏实用价值、容易遗忘的知识学习。另一类学习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2)学习的原则。
罗杰斯根据其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归纳了以下几条学习的原则:第一,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第二,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第三,涉及改变自我(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
第四,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就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3.1.2学习的心理依据第五,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第六,当学生负责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第七,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3)学习的方法。罗杰斯对学习原则论述的一个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而做到这点的关键就是信任学生。为此,罗杰斯列举了以下几种有助于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方法。第一,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第二,提供学习资源。第三,使用合约。第四,利用社区。第五,同伴教学。第六,分组学习。第七,探究训练。第八,自我评价。3.1.2学习的心理依据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第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第三,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5.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昆体良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著述中均包含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观点主张。(1)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2)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3)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4)道德认知发展理论。(5)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6)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3.1.2学习的心理依据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的学习过程,即个体通过学习,接受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在以上过程中,很多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也适用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构成了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机制。3.1.3学习的心理机制1.理解根据认知论的观点,尤其是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教育对象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理解所学的知识结构,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理解的内涵。所谓理解,就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关系,直至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2)理解的内容。对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思想政治品德相关概念的理解。第二,对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的理解。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各种社会规范的理解。(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教育效果,就要在“理解”二字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感性材料要丰富。第二,概念、原理要准确。第三,知识要系统化。3.1.3学习的心理机制2.迁移迁移对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1)迁移的含义。一般来说,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几种学说。
第一,概括水平说。第二,共同因素说。第三,教材合理结构说。(3)学习迁移的条件。学习迁移并不是无条件的,它受许多条件的制约。(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习迁移的促成。3.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境和教育对象不同的心理需要选择不同的强化物,以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起到刺激和强化作用。3.1.3学习的心理机制4.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同样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需要。第二,确定学习目标,形成学习期待。第三,控制动机水平,保障动机效果。
第四,充分利用反馈,保持动机水平。第五,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动机。第六,引导正确归因,强化学习动机。3.1.3学习的心理机制美国心理学家耶尔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的研究发现,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就是著名的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law),简称倒U形曲线。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3.1.3学习的心理机制5.自主性的发掘现代西方学习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都强调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1)把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变为意义学习。第一,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第二,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第三,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2)把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变为探索学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3)把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变为开放学习。思想政治品德学习的目的是把社会的意识形态内化为社会成员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3.1.3学习的心理机制3.2.1接受的内涵及特征3.2.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过程3.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3.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人的思想观念既非先天固有,也非外部授予,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择取外部信息,进行主观建构的结果。人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解释上,更反映在人对外界信息的择取上。人的一切接受活动都与其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1.接受的界定接受,汉语字典解释为接纳、承受。我们所说的接受是一种思想接受,是指主体(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信息发送者的控制下,选择、摄取和整合社会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外在性接受示意图3.2.1接受的内涵及特征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的一系列的能动活动。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精神和外化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表现出鲜明的特征。(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4)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持续性与反复性的统一。3.2.1接受的内涵及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过程表现为一种链式的连续反应过程,它包括三个反应环节:前接受活动环节、现接受活动环节、后接受活动环节。前接受活动主要在心理层面,现接受活动主要在思维层面,后接受活动主要在行为层面。1.前接受活动环节前接受活动是思想接受准备状态的形成过程。在这个环节,接受主体的思想接受活动表现为心理的适应性调整、注意的定向性转移、对教育氛围的敏感性提升等。2.现接受活动环节现接受活动是指接受主体与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信息直接接触后,进入直接接受活动状态,对接受客体做好恶的情感判断、是非的认知判断、利害的价值判断,经过真理性权衡、功利性权衡,进而做出“受、拒”选择的决断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活动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为信息吸收、结构重组、态度改变三个方面。3.2.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过程现接受活动的结果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意性接受———接受主体出现临场思维、情绪的活跃状态;第二,选择性接受———接受主体只关心自己所需要的思想信息;第三,解释性接受———接受主体理解的并不一定是施教者的原意,出现接受变异;第四,逆反性接受————接受主体出现反向思维,拉开受、教距离。3.后接受活动环节后接受活动指的是接受主体对已接受的思想经过反思、验证、践行后的接受延伸,包括对已接受的思想的深化与外化,是接受主体在现场思想接受后的后续接受活动。后接受活动是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进行的,具有更开阔的背景,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表现得更加充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和接受过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被接受,都不仅仅是教育者的态度和水平问题,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主体对接受规律的把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和掌握接受主体思想接受活动的运行规律,因人制宜,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3.2.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各种心理要素、心理现象、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方式,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1.动机系统———接受的动力源泉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动力来源,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其中,需要是接受的原动力。(1)精神需要决定接受的积极性。(2)需要的指向性决定接受的选择性。(3)需要的层次性决定接受的层次性。(4)需要的满足强化接受行为。2.认知系统———接受的先导系统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也是接受行为的主要心理基础。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均对接受活动产生影响。(1)感觉———接受的基础。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3.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2)知觉———接受的关键。知觉是接受者对接受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不是感觉在数量上的简单相加,它所反映的是接受对象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建立在各个个别属性内在联系基础上的事物的完整映象。(3)注意———接受的前提。注意是接受活动对一定接受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每一瞬间性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集中是指接受活动离开一切无关因素而深入指向其所选择的接受对象。指向性和集中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人们才能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活动中,有效地选择少数接受对象,对其做出深刻、清晰、完整的反映。(4)记忆———接受的催化剂。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具体而言,记忆是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或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或做过的动作的反映。记忆可以使接受者积累接受经验,并且通过认知的再现,把以往的接受经验用于当前的接受活动。3.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5)想象———接受的扩展器。想象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思想或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6)思维———接受的中枢。思维是一种最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思维具有的概括性是人们间接认知事物的一个必备条件,思维的间接性则使接受者能通过某种媒介来理解和把握那些未曾经历的对象,以及推知事物过去进程与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3.情感系统———接受的调控系统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接受活动的信息接收、信息选择所发生的过滤作用和对接受活动所发挥的激发作用两个方面。(1)情感的过滤作用。(2)情感的激发作用。3.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4.意志系统———接受的保证系统意志对人的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作用。意志在接受活动中发挥着调节和控制机能。意志的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接受活动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坚持作用;三是抑制作用,这三种作用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2)对接受情感的调控作用。意志在接受中的另一个作用,是调控情感,表现为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抑制消极的情绪、情感,使情感对接受活动的导向、激发强度有利于达到接受的目的。情绪和情感是意志的动力或阻力。
3.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行为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外化(外部表现),是在完成接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之后,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外化为相应的行为。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对象总是通过认知过程获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选择、理解和整合各种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通过情感过程对某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表现出积极或消极、认可或排斥的情绪与感受,再通过意志过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能动的调节,最终将形成的思想意识外化为社会行为,从而完成接受的全过程。3.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1.
学习的内涵是什么?人类的学习和广义的学习有哪些差别?2.
西方的学习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启示?3.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经历哪些心理过程?4.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考题关键词:心理功能激励态度情绪要点提示:1.阐述个体行为与激励的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激励功能的实现途径。2.以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态度转变功能的实现过程。3.借鉴心理学的情绪理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情绪调节功能的具体运用。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4.1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激励功能4.2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转变功能4.3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绪调节功能目录4.1.1个体行为与激励4.1.2激励的理论依据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4.1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激励功能
行为是人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动作的统称。不同学科对行为有不同的解释。生理学认为,行为是指可以被观察到的肌肉和外分泌腺的活动,是机体某一部分运动状态的表现。教育学认为,行为是人的知、情、意、信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研究最系统,最具代表性。1.行为的基本模式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行为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托尔曼的行为反应模式4.1.1个体行为与激励2.个体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人的行为不是无缘由产生的,是在心理的支配下形成的,行为是心理的外化。具体来说,人的行为与需要、动机有直接关系。
人的行为与需要、动机的关系4.1.1个体行为与激励3.行为效率与激励
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机制
4.1.1个体行为与激励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人的行为效率,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激励问题,提出了很多激励理论,可以归纳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这类理论主要是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从研究激励的起点和基础出发,分析研究人们内在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行为的,也称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4.1.2激励的理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为前提,否则就难以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第二,人有多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需要,并优先予以满足。因为优势需要才能形成动机,引发人们的行为。第三,低级需要是有限度的,一旦满足,便不再成为人们行为的推动力量。而高级需要则对人们行为具有持久的激发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激发人们的高层次需要为己任。
4.1.2激励的理论依据(2)ERG理论。ERG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德弗(Alderfer)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于196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其英文第一个字母分别是E、R、G,所以也称为ERG理论。人们在寻求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过程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愿望-加强律,即每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对满足这种需要的渴望越大。第二,满足-前进律,即较低层次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则对较高层次的需要越是渴望。如人的生存需要越是得到满足,渴望满足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的强度就越大。第三,受挫-倒退律,即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受到阻碍,则转向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4.1.2激励的理论依据
(3)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抛开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还有哪些需要。麦克利兰认为人的较高层次需要可以划分为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和成就需要。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决定成就需要的因素有两个:直接环境和个性。成就需要是直接环境和个性的函数。第二,成就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第三,成就需要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第四,成就需要受组织经营管理状况的影响。
4.1.2激励的理论依据(4)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双因素理论所提出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实际上也是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问题。
双因素理论4.1.2激励的理论依据2.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劳动、功效要求和奖酬价值的认识,即从外在诱因入手研究激励问题。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的。其基本模式是:激励力量(M)=期望值(E)×目标效价(V)。运用期望理论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择的目标适宜。第二,注意提高目标效价。第三,正确运用奖惩机制。
(2)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学教授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
4.1.2激励的理论依据(3)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于1968年开始研究和实践的一种激励方法。第一,关于目标的类型,洛克将其分为三种,一是内在的有意识的目标,二是内外交互的目标,三是外在的无意识的目标。第二,在进行目标设置时,洛克提出应着重把握以下环节:一是目标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二是目标要具体明确。第三,目标设置理论提出目标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这两个因素对绩效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其次,还要把握好目标难度,使目标难度与个体的实际水平相吻合。应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而难度过高的目标不利于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第四,对于影响个体目标设定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因素,洛克提出在目标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四个调节因素,即能力、目标承诺、反馈和任务的复杂性,它们的变化影响个体的绩效水平。4.1.2激励的理论依据目标设置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第一,目标设置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和能力水平。第二,目标设置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可以量化的目标最好。第三,目标要有阶段性,应将长远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第四,目标的难度拟定要适当,过高、过低都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第五,合理运用反馈机制。积极的反馈能使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对其行为起到激励作用,以更高的热情进行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第六,目标设置应注重对个体努力程度的反应,进行个性化的工作衡量。因为个体存在着能力、资历、个性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目标设置应具有个性化。4.1.2激励的理论依据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活动,对人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从狭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满了激励,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原则正确的激励原则是保证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原则主要有:(1)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内在激励是自身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内在激励更稳定、更持久、更有力,是一种主导性的激励。外在激励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的外部,是教育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组织成员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式。外在激励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的外部,是教育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组织成员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式。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以个体需要为起点,以实现目标为目的。但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指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激励形式,其激励物是金钱、物品等。精神激励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激励形式,其激励物是奖状、奖章、称号等。
(3)公平公正原则。公平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激励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否则就会使教育对象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4)因人制宜原则。激励的诱因是根据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设置的,而人与人的需要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激励应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从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入手,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具体需要。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方法很多,如政策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强化激励、信任激励、成就激励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在教育对象行为之前所采取的激励方法,以目标激励为代表;第二类,在教育对象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激励方法,以强化激励为代表;第三类,在教育对象行为之后所采取的激励方法,以奖励激励为代表;第四类,贯穿于教育对象的行为始终,或者说是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激励方法,以信任激励为代表。
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1)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利用一定目标对动机的刺激作用,去激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方法。根据激励理论,运用目标激励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标对教育对象要有价值,即目标对教育对象的效价高。第二,目标要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第三,目标要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第四,目标要明确具体。第五,目标要有社会性,即在设置目标时,既要考虑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也要考虑个人的利益。
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2)强化激励。强化激励是指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对象行为的肯定,使其行为继续发生的激励方法。(3)信任激励。信任激励是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对象的信任、尊重、任用、支持等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方法。实施信任激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其一,相信人的能力、觉悟,尊重人的意志和人格;其二,放手发动群众,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人们施展才华提供条件和机会;其三,吸收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其四,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人、爱护人,体察人的困难,理解人的难处,设身处地地替教育对象着想;其五,正确对待犯错误的人,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4.2.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4.2.2态度转变的理论依据4.2.3思想政治教育与态度转变4.2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转变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纸衣服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滑雪板用电动磨边器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电子音频设备减振器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党员冬训课件
- 三年级下册数课件
- 益智类棋盘游戏器具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粉笔板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耐酸纸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素描本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医用靴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常识
- 《餐饮服务与管理》考试复习题库(精简500题)
- 数字媒体职业规划
- 审核员的绩效评估和激励
- 危化品运输安全培训的职业道德与职责
- 电梯安装组织计划方案
- 《内毒素与外毒素》课件
- GB/T 43602-2023物理气相沉积多层硬质涂层的成分、结构及性能评价
- 江苏省二级建造师(市政工程专业)继续教育课后习题及答案
- 包头市业主委员会管理制度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