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当代陶艺关注现实社会题材刍议《2008.5.12》和《生死时速》目录摘要关键词·····································1摘要关键词(英文)·····························2引言············································3《2008.5.12》《生死时速》的创作背景········4第一节5.12汶川地震································4第二节2008.5.12》《生死时速》与灾难题材·············6第二章《2008.5.12》《生死时速》造型语言及情感····7第一节从人物造型和表现的角度讨论《2008.5.12》《生死时速》··················································7从场景的再现与处理的角度讨论《2008.5.12》《生死时速》··················································10第三章《2008.5.12》《生死时速》的展示方式········12第四章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反映社会责任············13参考文献········································15致谢·············································16PAGE17PAGE1摘要当代陶艺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和社会的审美意趣和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以及人们意识的流动,作为一种纯艺术形式,用陶瓷材质作为创作手段来展示艺术家个性、认识、审美、情绪、意念,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更可以与社会共鸣。在汶川地震的背景下,一大批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本文主要以孟福伟的《生死时速》和《2008.5.12》这两部作品为主线,讨论作品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创作背景、造型语言、展示方式等,同时谈一谈灾难纪实的题材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关键词表现形式灾难题材陶瓷材料AbstractContemporaryceramicartisnotonlysatisfypeopleandsocialaestheticinterestandpracticalfunction.Moreimportantistoshowtotheworldandthevarietyofsocialcognition,andtheflowofpeopleconsciousness.Asaformofart,useceramicmaterialascreationmeanstoshowindividualcharacter,knowledge,aestheticartist,e-motions,thoughts,cannotonlyexpresstheiremotions,canarouseresonanceinsocial.Inbackgroundofwenchuanearthquake,alargenumberofartsexpressingtheiremotionsinownways.Inthepaper,thespeedoflifeanddeathandthe2008.5.12ofMengFuWeibothworksasthemainlinetodiscusstherichforminwork.Suchas,creatingbackground,modellinglanguage,showtheway,etc.Alsotalkaboutdisasterdocumentarysubjectsinartisticcreationofsignificance.Keywordsformdisasterhemeceramicmaterials引言当我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正好经历着2012年的5月12日。这一天的上午十点整我听到了回忆里的防空警报。四年前,我们像热锅上的蚂蚁,紧张的准备着高考,震区的很多孩子们却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甚至失去了可爱的生命……记得那时我们放学回到家都会收看新闻,泪水总是不自觉的流下来,有感动、有欣慰。我记得无数个感人的画面,无数个平凡的英雄,无数个动人的故事。四年后,我们即将毕业,我将孟福伟老师的以这次地震为题材的一件陶艺作品,细细的品味琢磨,将这件作品呈现出的希望,连同我美好的愿望,一起为四川祈福。第一章陶艺作品《生死时速》和《2008.5.12》的创作背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不是凭空想象来的,也许是来自环境的一个小细节,如一个墙角一个声音……也许是来自生活的一个小领悟,如一个眼神一个问候……也许是来自周遭的一个瞬间的心情,如一份感动一份欣慰……在这一章里,我想要介绍一下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我想一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就如同他的血脉一样,作者孟福伟这么细致入微的塑造刻画,观者会有如此的震撼和共鸣,必然与这个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图1.1:图1.1:日本卫星图分析汶川震后山体崩塌严重图中圆圈处的地震前后对比图片来源:人民网5.12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57.9秒,而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了7.8级地震。国家地震局确认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图1.1)震中汶川在地震发生之前,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卧龙”或者“阿坝”的名字远比小城汶川熟悉。这是一个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的小城,位于成都以西195公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该县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穿境而过。这就是四川有名的“龙门山地震带”,1976年发生大地震的松潘和平武,同样位于这一地区。对每个去九寨沟旅游的游客,导游都会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那一年的大地震,曾经将一个小镇整体埋入水下,人烟繁茂的地方成为一个海子,至今,这个海子还会不时长出血红的红藻。这个传说中的海子,就位于汶川西北的茂县。由于四川上一次出现7级以上地震还是32年前,因此不少人毫无应对强烈地震的经验,不少建筑也缺乏图1.1.2这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06年8月11日拍摄的绵竹遵道镇鹏花村。下图为2008年5月16日的绵竹遵道镇鹏花村。图片来源:搜房网新华社记者陈燮摄防震措施。图1.1.2这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06年8月11日拍摄的绵竹遵道镇鹏花村。下图为2008年5月16日的绵竹遵道镇鹏花村。图片来源:搜房网新华社记者陈燮摄马晖,王世玲,叶建国,王露的《汶川震惊千里》/20080513/n256809888.shtml为了写这篇论文,我又在网上重温了当时那感人的一幕幕,我不想一一罗列那些真正的英雄,不论是一位身负重任的战士,还是一位平凡的母亲,甚至是一位平日里淘气的男孩,此时此刻他们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不仅经历了这次可怖的灾难,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间最美最真诚的情感与本能。此时,家乡发生的灾难深深的触动了身为四川青川县人的孟福伟。孟福伟在《灾难无情人间有爱——2008.5.12与生死时速的创作体会》中这样介绍他回到家乡的情景,7月,作者从江西景德镇几经辗转,一路颠簸,带着急切的心情和浑身的疲惫回到家里。举目四处都是废墟林立、满目疮痍,乡亲们个个满身尘土,面容憔悴、风餐露宿,同时,震区天天余震不断,隔三差五就有四五级以上的大余震,但是乡亲们虽然身心疲惫,但依然冷静乐观,坚强阳光。为了创作抗震救灾的作品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作者在走访过其他很多受灾的乡镇之后,又亲身的地震经历,更是让作者体会到了家乡人们的所想、所感、所需。为此,孟福伟迫切的想用自己手中的陶土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围绕着作者在家乡的所见所感而展开,为家乡而创作。也正是父老乡亲坚强自信的形象使我们感动,虽然他们的力量远不及这场灾难带来的伤害,但是,从中却能看到生命顽强和抗震救灾的缩影。表现他们的状态,正是表现整个人类面对灾难的团结精神、大爱精神,每一个个体团结在一起,每一个瞬间凝固在一起。孟福伟灾难无情人间有爱——《2008.5.12》与《生死时速》的创作体会.美术.2009(12):82-85图1.3作品《2008.5.12》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图1.3作品《2008.5.12》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图1.4作品《生死时速》图片来源:新陶网《2008.5.12》(图1.3)与《生死时速》(图1.4)这两部作品是孟福伟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创作的,在《灾难无情人间有爱2008.5.12与生死时速的创作体会》中他提到,他打算将这一系列的作品做成“地震三部曲”,即地震发生,抗震救灾,家园重建,《2008.5.12》和《生死时速》分别是前两部。身为家乡的一份子,在听到噩耗,到创作完成这个过程中,其内心经历的情感到构思的历程一定非常丰富与复杂,我想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孟福伟情感的释放与寄托,在这一次,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作品比喻成自己的孩子了,因为那太“矫揉做作”,太“无病呻吟”……图1.4作品《生死时速》图片来源:新陶网汶川地震带给我的还有对灾难题材的艺术作品的关注,在令人畏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民的坚强、战士的团结、科技的进步、几十亿人心的凝聚,被艺术家们记录在那些以抗震救灾为内容的作品之中。艺术家们发出他们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共鸣与祝福,对人类坚强不能忘怀的弘扬。评论家邵大箴说,“灾难主题有利于美术将人性、生命、民族、国家等情愫的表现推向纵深,以实现视觉冲击力和传播意义上的受众打动力。”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迅速用艺术的方式唤醒人们的普世情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认为,“这种同步性创作方式所拥有的精神、道德与学理价值值得当代美术界继续研究。”历史上很多灾难,都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定格凝聚。或是装进画框,或是凝结成雕塑,或是汇聚成旋律……灾难的横截面./article/20268.html第二章《2008.5.12》《生死时速》造型语言及情感《2008.5.12》和《生死时速》这两部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回忆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它不仅获得了大大小小展览的邀请,还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得了金奖。此外,我认为这两部作品的在对人物和场景的整体把握和细节描述也是值得我们讨论与解剖的。将陶瓷材料用着方式与这样的题材结合,我不敢说这是最好或者最合适的,但从成型、装饰、烧成、展示方式的角度,这些泥土似乎也在经历在重生的过程。从人物造型和表现的角度讨论《2008.5.12》《生死时速》首先,《2008.5.12》《生死时速》这两部作品带给大家的感觉和情感是不同的,像作者孟福伟在提出作品的“三部曲”的用意,这两部作品的主题不尽相同——《2008.5.12》主要是重现地震发生的现场,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都是带着遗憾与悲伤的色彩,人们在痛苦在咆哮眼前的一切,却拼了命的怀念往日的幸福生活和可爱的家人;《生死时速》则是着重表现抗震救灾的现场,塑造了一个个英雄,人们亦是在咆哮,只不是这次的对象是命运,看到作品我不禁的也在心里呐喊“快啊”。在汶川地震中学生伤亡惨重,所以作者着意塑造了学生和老师,还有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失去家园的老人、在废墟中挣扎的年轻人……想象着,他们刚从地震中惊醒,还没来得及穿好衣服,有的逃了出来,有的受了伤,有的抱着孩子痛不欲生,有的还在废墟下挣扎,有的失去了生命。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震撼力,作者很注重这件作品的一些细节处理问题,比如,人物的身份、年龄、衣着、肤色、肌理等,无一雷同;人物相貌、性格、表情也各具特点。在《生死时速》这件作品中,作者都选择了向前俯跑的动势,每个人跑的姿势也各有不同,由此表现出每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这既符合整体需要有有个性变化,使整个作品既生动又统一。孟福伟灾难无情人间有爱——《2008.5.12》与《生死时速》的创作体会.美术.2009(12):82-85图2.1作品《2008.5.12》局部图2.2作品《2008.5.12》局部图2.1作品《2008.5.12》局部图2.2作品《2008.5.12》局部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有这么几个画面——一位浑身赤裸的光头老大爷,(图2.1)只剩穿在身上的蓝色短裤,埋头在胸前,蹲在地上,一只手撑着头,另一只手无力地耷拉在地上,一副悲痛万分的样子,深色的皮肤、有型的肌肉、脏脏的双手,体现出的不仅仅是经历了地震的痛不欲生,更是塑造了热爱这片土地的劳动者的本色。一位抱着自己的儿子母亲仰头痛哭(图2.2),母亲不在乎周遭的碎砖块和木头屑,只是紧紧的抱着自己乖巧的儿子,那位母亲穿着碎花的浅蓝色睡衣,似乎在绝望的心情中,也向我们诉说着儿子与她的这个曾经美好的春天,赤脚的小男孩身上裹着一块布,那可能是母亲最后一次向他表达嘘寒问暖的关心了。图2.3作品《生死时速》局部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作者格外关注人物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各自不同的精神面貌。青川历史悠久,这里有羌人的后代,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慢慢地被汉化,但是有许多地方还保留了羌寨的建筑、习俗和服饰等。因此,孟福伟在塑造人物时,非常注意人物的穿着和皮肤的差异:青川农民的在外劳作,日照时间非常长,所以肤色比较深而且也粗糙,甚至有的还有酒糟鼻、高原红,小孩子一般是苹果红,比较粉嫩,这些都是地理气候和年龄,以及其平时的工作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差异,所以必须细心捕捉,并从容的表现在作品上。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表情、眼神和其他的行为都暗示着人的内心情感活动;潜意识下的行为就是其内心活动的流露。要塑造人物的真实情感,就必须充分推敲、挖掘人物的神态、动作、肢体语言。例如作品中,穿蓝布马甲、裹黑头巾的老人着装就是典型的羌人服饰习俗,老人紧紧的俯身于一位身穿绿色上衣的壮年男子背上,前俯的动作正好呼应了男子前进的动势,也表达了老人内心的恐惧,而男子的相貌十分憨厚,同时又有些紧张,双眼直视前方,嘴唇半张,体现出急切的心情。又比如,穿着花内裤的老人形象,全神贯注,神情紧张地照看着担架上的小孩,他身上的花衣服与小孩身上所盖的棉被极不协调,这样的色彩处理既具有现场感,又起到了丰富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图2.3作品《生死时速》局部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孟福伟灾难无情人间有爱——《2008.5.12》与《生死时速》的创作体会.美术.2009(12):82-85第二节从场景的再现与处理的角度讨论《2008.5.12》《生死时速》图2.5作品《吃酒席》局部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作者孟福伟出生在四川省青川县,父亲是供销社的职员,母亲是农民,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乡亲们的善良朴实,深深的触动着他。通过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习,孟福伟找到了陶土这种便于直接表达感受的,又可以给于他更多感受的材料,孟图2.4作品《吃酒席》图2.5作品《吃酒席》局部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图2.4作品《吃酒席》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图2.6作品《2008.5.12》局部孟福伟这么评价他的作品,“从个人艺术创作的角度讲,《2008.5.12》让我看到了自己以前作品中从未有过的力量”。细细观察孟福伟的这件表现灾难题材的作品,在场景的设计上,选择了典型的又悲壮的动态瞬间,而且着重注意背景道具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道具物件的残缺、杂乱铺陈出灾难破坏力量的巨大,与完整的人物形象的聚散形成一种内在的冲突,更有力的渲染出惨烈而悲壮的整体氛围;在整个场景中,物件的破粹使人感受到脆弱而强大的生命,保持了完整形象的人体又体现出生命的尊严与顽强,同时表达创作中对死难者的尊重。在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作者不愿给灾区人民更大的心理伤害,这也就亵渎了作者创作这件作品的意义。在灾区,人们都为自己能活下来而感到庆幸,生者与死者都在这偶发的灾难瞬间表现出生命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塑造人物和设计场景时,必须要把握悲惨的“度”,悲的分寸把握的不当,就会显得不真实不可信,不足以纪念这次特大的灾难事件,如何展现地震中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之间的矛盾定是这件作品基调的出发点。图2.6作品《2008.5.12》局部在道具细节的处理上与人物造型细节的原则相图2.7作品《2008.5.12》局部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图2.8作品《2008.5.12》局部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似。比如,“门”是“家”的象征,中国家家都有在门上贴“福”的习俗,象征着福气幸福,所以作者就安排了倒了的“新门”上贴着有些褪色的大“福”字,通过这“门”倒掉的现状,让人联想到地震前的这幸福的一家,以及主人对新生活的期盼和信心,在时空上形成一前一后的对比,从而突显出喜与悲的反差,从心理上加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黑板象征学校(图2.7),它本来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却成了他们的葬身之所。到处散落着的布满灰尘的课本(图2.8),仿佛在提醒着这些学生的父母,自己的孩子用功读书的画面,为他们的绝望又添了更浓重的情绪。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在他们还未来得及用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的时候,就这样失去了花骨朵般的生命图2.7作品《2008.5.12》局部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图2.8作品《2008.5.12》局部图片来源:了了亭景德镇陶瓷网为了突出整体氛围,作者十分注意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控制色调上,大量使用青砖和灰墙,夹杂了一些红砖、泥土,还有深色的家具等,在尺寸安排上,道具物件比人物体量小,人物处于废墟之上,构成最为重要的动态场面,这样的构思可以更好的突出人物的主体位置和整体氛围。另外,在《生死时速》中作者放置了几盆植物,它既烘托了废墟凌乱的气氛,同时又表现了生命的希望。只有很好地抓住了这些细节,同时又能兼顾整体的气氛,捕捉到人类在大灾面前的共通情感,才有可能把作品还原于生活中,又能从生活的现实表象中抽取出精神的维度。孟福伟灾难无情人间有爱——《2008.5.12》与《生死时速》的创作体会.美术.2009(12):82-85第三章作品的展示方式陶瓷作为材料,在表现像汶川地震这种灾难纪实类题材的时候,有难以替代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陶瓷作为表达作者情感的媒介,无论是以二维还是三维的方式,都可以准确直接地表达出来,甚至可以作为装置,影响整个展示空间。就《2008.5.12》和《生死时速》这两件作品的展示方式都是相对灵活的,同时又是令人震撼的。首先,从作品的体量,虽然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物件的体积都很小,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其中的细节都是值得我们推敲的,比如人物的皮肤、五官、手、动态等,再比如物件表面的肌理,包括除了陶瓷材料以外的辅助材料都处理到了极致。将大量的,却又完全不相同的的人物和物件经过作者的经营、放置,展现出这件作品强而有力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第二,作品的展示方式十分有意思,值得琢磨。我相信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与物件都不是固定的,根据每次展览的要求,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作品或场面宏大震撼,或细致感人,或分散,或聚集……而且未来的“三部曲”亦可以合理的组合、融合,更直观地述说着这个故事。艺术家在作品中反映社会责任艺术家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许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都要负责于社会,作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反映当代生活是其天然职责,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汶川的8级地震,以瞬间的速度、力度和强度毁灭性地摧毁家园,血洗生命。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虽然中国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的战绩为举世瞩目。但我们仍然不能轻轻地抹去那巨大而惨绝的灾难所带来的无限的悲痛。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面对灾难,怎样以其悲悯之心和为艺之道去做出艺术的、历史的、人文的、视觉的反应。每个艺术家都会作出自己的艺术选择和视觉回答。孟福伟的作品充分体现着这点,他的作品无不来源于他的家乡他的记忆。《2008.5.12》和《生死时速》这两部作品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对这次大灾难的记录,在作品里更浓烈的是他对家乡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首先一点是要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让老百姓来分享,并能跟老百姓产生一定的共鸣,既便是那些最为杰出最有个性的艺术家,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知音,而不仅仅是为个人创作。冯远《艺术家的社会责任》/ysj/mjgd/20120519/2369.html灾难纪实类题材的艺术作品,可能表面上带给人们一种悲伤的情绪,甚至会唤起人们悲伤的回忆,但是我想,这并不是全部。这一类的艺术作品通常是会带给我们正面力量的,这些赋有人性和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就当代艺术而言,因它的批判性、权威性和非主流性的文化特质和艺术取向,使其特定的文化艺术身份更多地呈现出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敏感,同时保持对集权话语的警惕和所谓主流表达方式的逆行。它的发展走向常常以一种崭新的视觉思考和内容,去追逐和实现其个性人格及思想对发展着的历史与现实的关怀与追问。这种关怀和追问不是歌颂式的浅表的具象的生活粉饰,不是田原牧歌式的清闲与飘逸的表达,而是建立在一种对历史、现实、文化的深刻关注,反思和构建基础上的视觉命题。是一种知识分子满怀悲悯之心的对当代文化的关怀,是一种面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冲突的独特的个性反映,是一种对当代文化历史和当代物质生活的视觉对应和思想追求。李开能《灾难悲情的文化见证与视觉纪念——廖真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建设工程合同范本2
- 二零二五年度家具定制委托加工及售后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住房建设劳务分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租赁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共享办公空间商铺租赁合同(含会员服务套餐)3篇
- 2025年度文化主题住宅租赁代售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储能全新员工入职与电池技术研发合同3篇
- 2025年度城市绿化养护劳务派遣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制造劳务分包合同3篇
- 2025年度家居用品分期付款购买及安装合同3篇
- 工程竣工资料整理工程资料服务合同
- 智能化手术室介绍strykerisuite课件
- 水利机械施工方案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 ESD内部审核日程计划表+内审检查表+内审报告全套资料
- HSK标准教程5下-课件-L
- 电脑基础知识
- 工程竣工预验收签到表
- 静钻根植桩施工组织设计
- 工程精细化管理
- 小学音乐-(演唱)小拜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