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课件_第1页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课件_第2页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课件_第3页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课件_第4页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yDM前期中药干预

2TDM早期干预

终点目标降低DM前期向2TDM转移率阶段目标提高血糖控制正常率

DM伴并发症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目标阶段目标控制血糖

阶段目标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终点目标延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终点目标延长生存率、降低致残率、致死亡率

y终点目标阶段目标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目标阶段目标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

四大证候

热盛、阴虚气虚、阳虚遵循中医理论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气血辨证为目,进行系统宏观辩证,结果:

两大兼证

痰浊、血瘀糖尿病中医辨证辩证

三大证型

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糖尿病中医辨证

糖尿病中医证候辨证按循证医学对978例DM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分型辨证中医基本症候热盛症气虚症阳虚症阴虚症糖尿病中医证候辨证按循证医学对978例DM患者进行中医糖尿病两大兼夹证

两大兼夹证兼夹痰湿证

寒湿证

痰湿证兼夹血瘀证

湿热证痰湿证

血管

发症糖尿病两大兼夹证

两兼寒湿证痰湿证75.2%11.9%12.9%糖尿病三大证型75.2%11.9%12.9%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在临床中证候和兼证甚少单独出现,多以2种或2种以上证候相互兼挟相见,并随病情,病程的进展有一定的演变规律,阴虚热盛型:以热盛症候为主兼有阴虚

气阴两虚型:以气虚症候为主兼有阴虚

阴阳两虚型:以阳虚症候为主兼有阴虚糖尿病三大证型阴虚热盛型75.2%11.9%12.9%75.2%11.9%12.9%糖尿病三大证型75.2%11.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FINSu/ml)空腹胰岛素C-肽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FINSu/ml)空腹胰岛素C-肽

PBG、FGT高于正常,未达DM标准。拟益气养阴,健脾化湿,以预延缓、

或阻止前期人群转化为T2DM。DM前期DM早期达DM标准,尚无显著并发症.拟益气养阴,补益心脾,以T2DM阻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DM中、晚期DM出现多种并发症拟益气养阴,补益脾肾药,佐以活血化瘀,以延缓并发症进展。

PBG、FGT高于正常,未达DM标准。DM前期DM早期

口服药-辅助优选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

益气养阴药,依据临证,进行辨证加减。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防治

胰岛素抵抗失代偿期,出现IGT、IFG

三大干预:饮食、运动、心理三大生活防治措施。

口服药-辅助益气养阴药,糖

血糖恢复正常(FBG<6.1mmol/LPBG<7.8mmol/L)转化2TDM血糖恢复正常转化2TDM

7.08.38.29.112.0FBG(mmol/L)PBG(mmol/L)HbA1c(%)FBGPBGHbA1c益气养阴药对2型糖尿病干预对T2DM血糖值的影响7.08.38.29.112.0FBG8.38.29.112.0P<0.05

中药对胰岛素、胰升血糖素释放的影响8.38.29.112.0P<0.05中药对

中药对C-肽水平、糖耐量的影响中药对C-肽水平、糖耐量的影响P<0.05

INS受体数目(receptors/RBC)对胰岛素受体与受体结合率的影响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与受体结合率P<0.05INS受体数目(receptors/RBC)

对稳态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对稳态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

在稳态血糖下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在稳态血糖下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中药对血脂的影响P<0.05益气养阴药对血脂的影响中药对血脂的影响P<0.05益气养阴药对血脂的影响

三价铬是维持INS正常生理功能,为糖脂代谢必须微量元素。中药对发铬的影响三价铬是维持INS正常生理功能,为糖脂代谢必须微量元素FBGMmol/L14-12-10-8-6-4-2468101214161820(月)仃中药第二次给中药P<0.01中药自身对照血糖均值的改变N=190随访3年FBG24681

降糖药计量调整

磺酰脲类双胍类两类药联合胰岛素胰岛素合降糖药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

疗前25826.427628.224525.111211.5870.8

疗原量10239.611541.610241.65851.83843.6

中加量5922.85319.35221.32320.52427.7

药减量7529.17928.67329.81816.11517.2

量仃药228.52910.5187.31311.61011.5

合计25810027610024510011210087100

中药能增强降糖药的降糖力度降糖药计量调整

磺酰脲中药治疗后血糖达标降糖西药血糖达标加量24%减量23%原量41%仃药12%中药治疗后血糖达标降糖西药血糖加量24%减量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多元回归分析结论●以血糖作因变量、胰升血糖素,基础胰岛素,优降糖,益气养阴中药作自变量。结论:胰升血糖素异常升高是致高血糖的重要因素。●将优降糖、益气养阴中药作自变量、胰岛素,胰升血糖素,胰岛素受体数目作因变量。结论:益气养阴中药可促进低反应型胰岛素分泌、降低高反应型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升血糖素、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

多元回归分析结论●以血糖作因变量、胰升血糖素,基础胰岛素,优

胰岛×20正常胰岛形态结构

胰岛×40DM大鼠模型对照组胰岛,体积萎缩,结构异常

胰岛×40DM大鼠益气药治疗后胰岛体积、结构恢复,接近正常糖尿病大鼠胰岛光镜病理形态学观察

益气养阴药拆方基础实验胰岛×40DM大鼠养阴药治疗后胰岛形态,体积、结构得到改善与恢复胰岛×20正常胰岛形态结构胰岛×40DM大鼠模型对造模组胰岛细胞核分泌颗粒显著减少正常大鼠胰岛β细胞核、胰岛素分泌颗粒经以黄芪为主益气药治疗组,胰岛β细胞核胞质中有较多胰岛素分泌颗粒.

经以黄精为主养阴药治疗组,胰岛α细胞核胞质中胰高血糖素分泌颗粒显著减少对胰岛β细胞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造模组胰岛细胞核分泌颗粒显著减少正常大鼠胰岛β细胞核、胰岛素◆益气养阴药使50%-53%DM前期血糖恢复正常,降低T2DM发生率。◆中西药联合产生协同作用,增强降糖力度、减少西药用量◆有效调节糖脂代谢、自身反对照证实其降血糖疗效稳定而确切。◆能改善IR,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双向调节胰岛素;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受体数目及其结合率。◆基础研究证实具有保护胰岛、其中益气药增加β细胞分泌颗粒、养阴药减少α细胞分泌颗粒,从细胞形态学角度阐释了益气养阴药的降糖作用机制。益气养阴中药主要作用结语◆益气养阴药使50%-53%DM前期血糖恢复正常,降低T2D

谢谢!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yDM前期中药干预

2TDM早期干预

终点目标降低DM前期向2TDM转移率阶段目标提高血糖控制正常率

DM伴并发症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目标阶段目标控制血糖

阶段目标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终点目标延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终点目标延长生存率、降低致残率、致死亡率

y终点目标阶段目标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目标阶段目标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

四大证候

热盛、阴虚气虚、阳虚遵循中医理论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气血辨证为目,进行系统宏观辩证,结果:

两大兼证

痰浊、血瘀糖尿病中医辨证辩证

三大证型

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糖尿病中医辨证

糖尿病中医证候辨证按循证医学对978例DM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分型辨证中医基本症候热盛症气虚症阳虚症阴虚症糖尿病中医证候辨证按循证医学对978例DM患者进行中医糖尿病两大兼夹证

两大兼夹证兼夹痰湿证

寒湿证

痰湿证兼夹血瘀证

湿热证痰湿证

血管

发症糖尿病两大兼夹证

两兼寒湿证痰湿证75.2%11.9%12.9%糖尿病三大证型75.2%11.9%12.9%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在临床中证候和兼证甚少单独出现,多以2种或2种以上证候相互兼挟相见,并随病情,病程的进展有一定的演变规律,阴虚热盛型:以热盛症候为主兼有阴虚

气阴两虚型:以气虚症候为主兼有阴虚

阴阳两虚型:以阳虚症候为主兼有阴虚糖尿病三大证型阴虚热盛型75.2%11.9%12.9%75.2%11.9%12.9%糖尿病三大证型75.2%11.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FINSu/ml)空腹胰岛素C-肽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FINSu/ml)空腹胰岛素C-肽

PBG、FGT高于正常,未达DM标准。拟益气养阴,健脾化湿,以预延缓、

或阻止前期人群转化为T2DM。DM前期DM早期达DM标准,尚无显著并发症.拟益气养阴,补益心脾,以T2DM阻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DM中、晚期DM出现多种并发症拟益气养阴,补益脾肾药,佐以活血化瘀,以延缓并发症进展。

PBG、FGT高于正常,未达DM标准。DM前期DM早期

口服药-辅助优选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

益气养阴药,依据临证,进行辨证加减。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防治

胰岛素抵抗失代偿期,出现IGT、IFG

三大干预:饮食、运动、心理三大生活防治措施。

口服药-辅助益气养阴药,糖

血糖恢复正常(FBG<6.1mmol/LPBG<7.8mmol/L)转化2TDM血糖恢复正常转化2TDM

7.08.38.29.112.0FBG(mmol/L)PBG(mmol/L)HbA1c(%)FBGPBGHbA1c益气养阴药对2型糖尿病干预对T2DM血糖值的影响7.08.38.29.112.0FBG8.38.29.112.0P<0.05

中药对胰岛素、胰升血糖素释放的影响8.38.29.112.0P<0.05中药对

中药对C-肽水平、糖耐量的影响中药对C-肽水平、糖耐量的影响P<0.05

INS受体数目(receptors/RBC)对胰岛素受体与受体结合率的影响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与受体结合率P<0.05INS受体数目(receptors/RBC)

对稳态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对稳态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

在稳态血糖下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在稳态血糖下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中药对血脂的影响P<0.05益气养阴药对血脂的影响中药对血脂的影响P<0.05益气养阴药对血脂的影响

三价铬是维持INS正常生理功能,为糖脂代谢必须微量元素。中药对发铬的影响三价铬是维持INS正常生理功能,为糖脂代谢必须微量元素FBGMmol/L14-12-10-8-6-4-2468101214161820(月)仃中药第二次给中药P<0.01中药自身对照血糖均值的改变N=190随访3年FBG24681

降糖药计量调整

磺酰脲类双胍类两类药联合胰岛素胰岛素合降糖药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

疗前25826.427628.224525.111211.5870.8

疗原量10239.611541.610241.65851.83843.6

中加量5922.85319.35221.32320.52427.7

药减量7529.17928.67329.81816.11517.2

量仃药228.52910.5187.31311.61011.5

合计25810027610024510011210087100

中药能增强降糖药的降糖力度降糖药计量调整

磺酰脲中药治疗后血糖达标降糖西药血糖达标加量24%减量23%原量41%仃药12%中药治疗后血糖达标降糖西药血糖加量24%减量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多元回归分析结论●以血糖作因变量、胰升血糖素,基础胰岛素,优降糖,益气养阴中药作自变量。结论:胰升血糖素异常升高是致高血糖的重要因素。●将优降糖、益气养阴中药作自变量、胰岛素,胰升血糖素,胰岛素受体数目作因变量。结论:益气养阴中药可促进低反应型胰岛素分泌、降低高反应型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升血糖素、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

多元回归分析结论●以血糖作因变量、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